异质性企业_产品生命周期与企业动态国际化战略选择_苏振东

上传人:zw****58 文档编号:47557905 上传时间:2018-07-02 格式:PDF 页数:20 大小:1.5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异质性企业_产品生命周期与企业动态国际化战略选择_苏振东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异质性企业_产品生命周期与企业动态国际化战略选择_苏振东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异质性企业_产品生命周期与企业动态国际化战略选择_苏振东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异质性企业_产品生命周期与企业动态国际化战略选择_苏振东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异质性企业_产品生命周期与企业动态国际化战略选择_苏振东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异质性企业_产品生命周期与企业动态国际化战略选择_苏振东》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异质性企业_产品生命周期与企业动态国际化战略选择_苏振东(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南 开 经 济 研 究 NANKAI ECONOMIC STUDIES2011 年 第 6 期 No.6 2011 21$ 异质性企业、产品生命周期与企业 动态国际化战略选择 苏振东 逯宇铎 刘海洋 摘 要:基于 Uppsala 动态企业国际化理论与实践, 从产品生命周期这一视角入手,构建能够内生异质性企业多阶段、 渐进式、 多样化动态国际化战略选择过程的一般均衡模型。 企业动态国际化成长的实质是企业能力的分阶段、 渐进性、 多样性国际化成长。 其背后的微观实现机制是, 在充分考虑自身差异化产品生命周期内各个阶段技术创新过程不同特点的基础上, 为了应对外部市场信息的不对称, 在实现其在自身产

2、品生命周期内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下, 企业做出理性现实选择。 就产业内贸易模式而言, 当企业选择“外向型成长模式 I”时, 两国之间的产业内贸易模式属于垂直型和水平型共存模式; 当企业选择“外向型成长模式 II”时, 两国之间的贸易模式是纯水平型产业内贸易。 就二元边际贸易结构而言, 就“产品广度”而言, 当企业选择“外向型成长模式 I”时, 两国之间国际经济活动的增长主要是通过“产品广度”增长来实现的; 就“产品深度”而言, 当企业选择“外向型成长模式 II”时, 两国之间的国际经济活动的增加主要通过“产品深度”增长来实现的。 关键词:“新新”贸易理论;异质性企业;产品生命周期;企业动态国际化

3、战略 选择 一、引 言 “新新”贸易理论已经成为当今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主流, 与传统贸易理论相 比, 其最大的理论贡献在于将企业的异质性引入国际贸易理论模型中, 从而更加深刻 地解释了国际经济贸易现实中企业的国际化战略选择过程。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 不论 是 Smith 和 Ricardo 的古典贸易理论(Classical Trade Theory)模型还是 Heckscher-Ohiln 的新古典贸易理论(Neoclassical Trade Theory)模型, 模型中的企业都是同质的。 其后 为解释产业内贸易而发展起来的“新贸易理论”(New Trade Theory)将企业生产的产

4、品差异化引入模型, 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理论模型中的不足, 但是企业在生产率、 生产规模、 利润率和出口行为方面仍然是同质的, 因而新贸易理论模型中企业只具有 一定程度的异质性。 Brainard(1993)、 Markusen 和 Venables(1998, 2000)等进一步在新 苏振东、逯宇铎、刘海洋,大连理工大学经济学院(邮编:116023),E-mail:。本文得 到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项目批准号:09YJC790026)、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 金资助(项目批准号:DUT10RW311)资助,作者深表感谢。 苏振东、逯宇铎、刘海洋:异质性企业、产品生命周

5、期与企业动态国际化战略选择 22贸易理论框架内引入了通过 FDI 战略进入国际市场的跨国企业。 在此类模型中, 除了 产品存在差异性以外, 出口企业和跨国企业在生产规模和国际化战略方面也是不同的, 这又进一步发展了新贸易理论中企业的异质性内涵, 但其美中不足的是模型中两 类企业的生产率和利润率仍然是相同的。 最近发展起来的“新新”贸易理论在这一方 面则走得更远。 Melitz(2003)通过在新贸易理论模型中引入同一产业内企业在生产率 方面的差异, 进一步形式化了企业在产品差异化生产规模、 利润率等诸多方面的不同, 最终在模型中内生了企业出口战略选择的异质性。 其后, Helpman、 Mel

6、itz 和 Yeaple (2004)在 Melitz(2003)的基础上将企业的国际市场进入战略选择集扩展到“水平型 FDI”(Horizontal FDI), 在模型中内生了更为丰富的企业国际化战略行为选择。 至此, “新新”贸易理论将企业的异质性形式化和内生于理论模型中, 其工作不仅从理论层 面对已有相关实证研究进行了深入剖析, 而且为后续的实证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 础, 并指出了后续实证研究潜在的研究方向。 然而, “新新”贸易理论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和有待改进的地方。 其具体表现为两 点: 一方面, 以 Melitz 模型为基础的“新新”贸易理论中企业所采用的技术从始至终 都是固定不变

7、的, 这就使得其实际上完全忽略了现实企业国际化成长过程中的动态技 术创新过程。 经典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认为: 从企业技术变迁角度而言, 这一动态技术创 新过程本质上就是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的交替演进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 产品创新表 现为具有更高品质水平的新产品对旧产品的驱逐, 即熊彼特式的“创造性毁灭”过程 (A Process of Creative Destruction), 工艺创新则表现为由于生产过程中的学习效应使 得已有产品的生产成本大幅度降低。 从这一理论视角出发可以发现, 在给定时点上, 企 业的异质性主要体现为单个企业在其自身产品生命周期中所处阶段的不同, 而不仅仅 是 Meli

8、tz 模型中的“彩票购买式”(A Lottery Process)的随机试验结果(Hansen,Kvedaras 和 Nielsen, 2008)。 另一方面, 与新贸易理论模型类似, 以 Melitz 模型为基础 的“新新”贸易理论中的企业进入国际市场也是一步到位式的, 其忽略了国际经济现 实中企业国际化成长的动态渐进过程。 具体而言, 在“新新”贸易理论系列模型中, 遵 循传统贸易理论中开放和封闭两种状态的比较静态分析范式, 在国家之间相互开放之 后, 原本处于封闭经济中的企业立即开始选择国际市场进入战略(出口或 FDI)进入目 标国际市场, 期间没有任何具体的中间发展过程和阶段。 国际经

9、济现实中相关的企业 具体而言,两类企业在国际化战略方面的差异在于:出口企业通过出口贸易、而跨国企业则通过 FDI 进入 目标国际市场。 这主要体现为企业是否进入国际市场,即部分企业选择通过出口贸易进入目标国际市场,而剩余的产业内在 位企业则选择不进入国际市场,而仅服务于国内市场,该文中 Melitz 将企业的进入战略限定为仅有出口贸 易一种。 Melitz(2003)主要对 Clerides、Lach 和 Tybout(1998)针对哥伦比亚、墨西哥和摩洛哥,Bernard 和 Jensen (1999)针对美国、Aw、Chung 和 Roberts(2000)针对中国台湾地区的实证研究进行理

10、论解释,而 Helpman、Melitz 和 Yeaple(2004)的理论研究结果则还需进一步的实证检验。 对于企业异质性形式化问题的具体分析请见本文第四部分。 南 开 经 济 研 究 NANKAI ECONOMIC STUDIES2011 年 第 6 期 No.6 2011 23国际化实践和由此发展起来的 Uppsala 企业动态国际化理论认为, 企业在首次进入国 际市场时普遍缺乏相关市场信息, 为克服这一不利因素, 企业将采取通过一系列渐进 决策, 逐步获取相关市场信息, 熟悉国外市场, 通过渐进式动态国际化战略最终实现企 业的国际化成长(Johanson 和 Vahlne, 1977)

11、。 为弥补传统“新新”贸易理论的上述不足, 本文在 Hansen、 Kvedaras 和 Nielsen(2008)的研究中进一步引入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 FDI 战略选择, 并综合、 提炼 Uppsala 动态企业国际化理论与 Vernon 国际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两种理论的内核, 构建 能够同时内生企业多阶段、 渐进式、 多样化国际化战略动态选择过程的理论模型, 并从 理论层面深入分析了国际经济现实中企业这种动态国际化成长过程背后的经济机理, 以及企业在这一过程中的动态战略选择对国际经济中产业内贸易模式和二元边际贸 易结构的全面影响。 二、模型构建 遵循 Krugman(1980)的经典产业内贸

12、易模型, 本文模型仍然假设世界经济由两个 对称国家组成, 两国只有劳动这一种生产要素, 且劳动在国家之间不能自由移动。 在生 产方面, 各国只有一个生产差异化产品的产业, 该产业内的企业生产过程中存在规模 收益递增; 在需求方面, 由于消费者偏好多样化消费, 加之差异化产品假定, 导致各国 的产品市场结构呈现垄断性竞争格局。 同时, 遵循 Hansen、 Kvedaras 和 Nielsen(2008) 的思路, 本文进一步假设在一个动态单一部门经济中, 由于该产业中众多企业的持续 性产品创新(Product Innovation)行为, 每期都会有种类相当多的新一代产品进入差异 化产品市场总

13、供给种类中, 而且同一代各种差异化产品对称地进入消费者需求中, 而 不同代产品之间由于其在产品品质(Quality)方面的差异使得消费者对不同代产品之间的偏好存在着代际差异。 具体而言, 假设每一种差异化产品只生产三期: 婴儿期(Infant Period)、 成熟期 (Mature Period)和衰退期(Aged Period)。 在婴儿期, 该种差异化产品是市场中品质 (Quality)最好的产品, 但是由于产品刚投产, 产品生产经验(Experience)不足, 生产技 术和工艺还无法标准化, 所以产品的边际生产成本相对最高; 在成熟期, 该产品已经不 是市场中最先进的产品, 消费者对

14、其的偏好有所下降, 但是由于该产品在前一期(婴儿 期)生产过程中的学习效应、 即“生产中学”效应(Learning from Production), 成熟期产 品的边际生产成本比婴儿期进一步降低; 最后, 在衰退期, 该产品在市场中已经过时, 并即将被淘汰, 只是由于具有较低的边际生产成本而仍然坚持生产。 在衰退期之后, 产 对于此处相关理论问题的具体分析请见本文第四部分。 即不同代产品之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产品品质(Quality)方面,也就是说最新一代产品的品质要明显优于之 前的两代产品。 苏振东、逯宇铎、刘海洋:异质性企业、产品生命周期与企业动态国际化战略选择 24品由于完全过时从而被市

15、场彻底淘汰, 企业将不再生产。 同时, 企业在进入这个产业时 所必需支付的沉没成本(Sunk Costs)限制了新产品进入市场, 而生产中固定成本的存 在则使得过时产品最终因为无利可图而不得不彻底退出市场。 进一步, 考虑单个个体企业在每一期的市场进入战略选择。 基于 Hansen、 Kvedaras 和 Nielsen(2008)模型, 本文遵循 Uppsala 企业国际化动态成长模型(Uppsala Firm In- ternationalization Dynamic Growth Model), 分析两种企业国际化成长模式。 假设由于国内外市场的不确定性(Domestic and Fo

16、reign Market Uncertainty), 企业在进入国内和 国外两个市场中采取稳步推进战略, 即企业在第一阶段首先进入国内市场, 将其最新 推出的婴儿期产品投入市场, 并采取差异化战略(主要体现在产品的差异化方面)与国 内其他同行业企业进行市场竞争; 其后, 随着企业对国内市场逐步熟悉并获得了稳定 的市场份额后, 为进一步发挥企业生产规模经济效应, 并克服由于狭小的国内市场对 成熟期产品的需求下降, 在第二阶段企业开始通过出口贸易模式进入国际市场; 之后, 在第三阶段, 由于产品进入衰退期, 国内外市场对其的需求进一步下降。 此时, 企业面 临着两种国际市场竞争战略选择。 一是继续通过出口贸易维持国外市场份额; 二是基 于前期对国外市场的营销经验, 通过水平型 FDI 进入东道国投资设厂, 就地生产, 就地 销售, 至于企业在第三阶段具体选择何种市场进入战略, 则需结合企业内部生产能力 和企业外部的国内外市场环境两方面因素全面分析。 由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