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时 分数单元综合练习 台儿庄 侯春兰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755559 上传时间:2017-08-2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9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1课时  分数单元综合练习  台儿庄  侯春兰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第11课时  分数单元综合练习  台儿庄  侯春兰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第11课时  分数单元综合练习  台儿庄  侯春兰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第11课时  分数单元综合练习  台儿庄  侯春兰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第11课时  分数单元综合练习  台儿庄  侯春兰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11课时 分数单元综合练习 台儿庄 侯春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1课时 分数单元综合练习 台儿庄 侯春兰(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分数单元综合练习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 29 页-第 48 页。教学目标:1通过复习引导学生主动地整理知识,回顾学习过程、学习方法,以及学习的收获,逐步养成整理回顾和反思的习惯。2在复习和练习的过程中的过程中,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概念、计算方法及其他知识,并把本单元内容联系起来,形成比较系统的知识体系。3进一步培养学生有序思维的习惯,体会将知识条理化的重要性。4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教学重点: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和分数小数的互化。教学难点:找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教学准备:

2、课件一、问题回顾,再现新知1创情板题同学们对第三单元已经学习了好长时间,都学了哪些知识?学得怎样?(学生回答:)本节课我们一起来回顾本单元的知识,并通过练习加深理解和应用。板书课题:分数单元综合练习(下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出示学习目标(1)通过复习引导学生整理知识,逐步养成整理回顾和反思的习惯。(2)在复习和练习的过程中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应用所学的概念、计算方法及其他知识,形成比较系统的知识体系。(明确了学习目标,看自学指导给我们提出什么帮助?)3出示自学指导回顾思考: (1)什么是公因数?找两个数最大公因数的方法有哪些?(2)什么是约分?约分的结果有什么要求?(3)同

3、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是怎样的?计算题的结果有什么要求?(4)什么是公倍数?找最小公倍数的方法有哪些?怎样找简单?(5)分数和小数的互化的方法各有哪些?(学生看书自主学习,老师巡视指导。 )4看一看本环节由学生自己看书、翻阅手头的资料认真的完成自学指导的问题。在复习、归纳、思考中进一步的发现新的问题,提出质疑。【可能有 :(1)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或最大公因数怎么求?(2)用短除法求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的区别。 】(同学们自学完毕,下面我们对自学的情况做一下交流展示:)5汇报交流下面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各自的意见,汇集成有条理、有代表性的问题。(1) 小组交流大家在各自的小组内已做了交流,我们请各

4、组的学生代表发言,和全班同学交换意见,提出你们的问题和大家共同的探究学习。(3)全班交流(教师点评)第一小组汇报:对“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对比和整理。以 12 和 30 为例说明。学生 1:两个数公有的因数叫做公因数,两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公倍数。学生 2:公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公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12 和 30 的公因数是 1、2、3、6 而公倍数有 60、120、180学生 3:用短除法既可以求最大公因数也可以求最小公倍数。学生 4:我能到黑板上做。学生 5:最大公因数是把短除法里所有的除数乘起来,而最小公倍数是把短除法里所有的除数以及最后那两个商全乘起来。师:两种特

5、殊情况的数怎么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学生 5:如果两个数是倍数关系,那么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就是其中较小的那个数,而它们的最小公倍数就是那个大数。如 8 和 16 的最大公因数是 8,最小公倍数是 16.如果两个数只有公因数 1,那么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就是 1,而它们的最小公倍数是它们的积。如 7 和 8 的最大公因数是 1,最小公倍数是 56.其他小组汇报“约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以及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同学们学习的认真,讨论的激烈,汇报比较准确,针对大家总结的知识点和提出的问题我们整理一下,以便大家更好的理解记忆和运用。 )(3)出示整理成果 内容 重点知识最大公因数 1.公因数与最大公

6、因数的意义:2.求两个数最大公因数的方法:3.求两个数最大公因数的特殊情况:同分母分数加减法1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2同分母分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3.约分及最简分数的意义4.约分的方法最小公倍数 1.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2.求两个数最小公倍数 的方法分数与小数的互化1.小数化成分数的方法2.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同学们对基础知识已有了系统的掌握,下面我们通过练习进一步的巩固。)二、分层训练、巩固提高 1基本练习,巩固新知填空(1) ( )40= = = = + = =408532( ) ( ) 1867( )( ) 18( )(2)分数 ,当 a( )时是真分数,当 a( )时是假分数。a

7、4(3)一根 5 米长的绳子,它的 是( )米。51(4)分母是 10 的所有最简真分数的和是( )(6) 减去 ,再减去( ) ,差是20193203【习题处理建议】熟记基础概念、法则的同时会灵活的运用。【设计意图】巩固基础知识,初步感受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同学们对基础知识掌握的较好,下面看一下较难点的问题,你能解决吗?)2综合练习,应用新知 (2)解方程X+ = +x=1 x+ =615751037(3)古城台儿庄的 1 路公交车每 10 分钟发一班,2 路车每 15 分钟发一班,两路车同时发出一班后,至少再过多长时间又同时发车?【习题点拨】 (1)应用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法则和加减混合

8、运算解决,注意 1 化成的分数 。 (2)类似于整数的方程的解法,注意解方程的格式及结果是分数时要化成最简分数。 (3)第 3 题是用最小公倍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重点引导学生学会将生活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根据条件,两车再次一起发车的最少时间,就是求 10 和 15 的最小公倍数。本题的答案是 30 分钟【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让学生体会到知识的应用与巩固,培养类比思想,既兼顾了习题的针对性、层次性、灵活性,又发展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 (通过练习大家发现数学和生活息息相关,能用数学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是做到学数学,用数学。下面我们进一步的探究问题。 )3拓展

9、应用,发展新知 【思路分析】裁成的边长应是 15 和 6 的公因数。要求边长最大是多少,就是 15 和 6 的最大公因数。用长方形的面积除以正方形的面积就是裁成的块数。15 和 6 的最大公因数是 3.解答:手绢的边长最长是 3 分米。156(33)=10【设计意图】在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展开运用,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做到学以致用,让学生在练习实践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提升,总结题目的类型,和解题技巧。(通过回顾练习,同学们完成的效果较好。下面我们对本节课做一下总结。)三、梳理总结,提升认知 1总结教材本节课在学习中注意体会基础知识和处理练习的技巧。实际问题的处理,应在读懂题目中蕴含的信息的前提

10、下进行,同时又要注意本单元对结果的要求。2总结知识点(学生说出,教师点评)(1)求两个数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都可以用短除法,但要注意区别。(2)同分母分数的有关计算要用好计算法则,计算结果要化到最简。(3)分数和小数的互化要注意技巧,同时分数化成小数时,分子除以分母,除不尽时,得数一般保留 3 位小数。3作业布置配套练习册第 19 页第 1-第 7 题。使用说明:1教学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自始至终贯穿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思维为主线”的原则,引导自学,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中系统的归纳知识。课下调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听取了老师们的评课,又联系课堂教学,我做了深刻地反思。这节

11、课的优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问题由老师提出,由学生解答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主动学习。让学生根据教学目标和自学指导带着问题去主动学习,获取知识与方法规律,感受类比思想。整堂课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体验到探究与成功的乐趣。 (2)练习设计层次性强,题型多样。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第一层次是基本练习,目的用来巩固基础知识点,以便学生更好理解概念。第二层次是综合,在理解记忆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展开运用,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做到学以致用。第三层次是拓展应用,提升认知。结合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应用于生活。存在的不足:(1)在复习知识点时,部分学生照本宣科,而没有动脑思考,导致一部分学困生学习效果不好,达不到复习的目的.(2) 部分同学计算能力差,又加之理解不好,所以,在做题时显得费时费力,小组合作的初衷是好的,但在实际教学中学困生的表达能力差,没有达到预期的要求。(3)题目虽然涉及面广泛,知识点全面,但由于时间有限,不能面面俱到的向学生展示。2使用建议本教案是单元复习的内容,由于本节内容涉及到复习基础知识和做综合练习,因此设计的题目范围较广、数量较多。教师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个体差异适当的取舍,选取适合自己的题目用于教学。3需破解的问题如何将生活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应用所学知识正确解决? 台儿庄区泥沟镇兰城小学 侯春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