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执行问题探讨.

上传人:cjc****537 文档编号:47550112 上传时间:2018-07-0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执行问题探讨.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执行问题探讨.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执行问题探讨.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执行问题探讨.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执行问题探讨.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执行问题探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执行问题探讨.(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发表论文就找论道论文(发表论文就找论道论文()汇聚期刊,服务学术!)汇聚期刊,服务学术!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执行问题探讨摘要:摘要:本文主要针对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执行中的一些问题如场地抗浮 设防水位的确定,上层滞水的理解和认识,多层地下水的土层重度计算以及带 有裙房或外扩地下室的高层建筑,布设勘探点和标贯成果、静探成果确定预制 桩、预应力管桩的设计参数等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高层建筑关键词:高层建筑 岩土工程岩土工程 勘察勘察 高规高规 执行问题执行问题一、场地抗浮设防水位的综合确定问题一、场地抗浮设防水位的综合确定问题 目前场地搞浮设防水位业界有不同的观点,如建筑抗浮设防水位

2、应是建筑 基础底板所在地下水层的最高水位;或者由于在多层地下水场地可能多个建筑 物,而这些建筑工程中有自己的基础埋深,可能涉及不同地下水层,而有不同 的抗浮设防水位,因此,并不存在统一的“场地抗浮设防水位”1。笔者认为 场地抗浮设防水位,应从较大范围的整个场地来考虑而不是以某个场地有不同 建筑基础埋深,就有多个抗浮水位。 在多层地下水条件下,应当首先弄清各层 地下水的最高水位。场地抗浮设防水位应是各含水层最高水位之最高者。场地 的最高水位与基础埋深无关,只是计算浮力才涉及基础埋深。 1.当基础底面处于潜水位层下 h 处时(图 1a) ,基础底面所受之扬力为 Pw h 2.当基础底面处于层相对不

3、透水层顶面下 h 处时(图 1b) ,P(h1+h)kw 3.当基础底面处于层间潜水层层顶下 h 处(图 1c) ,Phw 4.当基础底面处于相对隔水层顶面下 h 处时(图 1d) , P(h+h3)k1w(Hh4+h)k2w,这里,假设从层底向下即向上贯通的空隙不是同一空隙,前者的空隙为 k1,后者的空隙为 k2,且 k1k2k(当取 n 为 k 时, k1k2=n)以策安全。此时,P(h+h3)k1w(Hh4+h)k2w 5.当基础底面处于承压水层顶面下 H 处时(图 1e) ,P(H+h)w,即不考 虑上部静水压力作用。 2 2、关于关于“上层滞水上层滞水” 的理解和认识的理解和认识上层

4、滞水是处于包气带中,有可能是处于非饱和土中,它直接与大气相通, 是地表水和地下水相互转化的过渡带。它是局部隔水层弱透水层上积聚的重力发表论文就找论道论文(发表论文就找论道论文()汇聚期刊,服务学术!)汇聚期刊,服务学术!水,因而并没有明确的含水层,虽然具有自由水面,但受局部隔水层所支配, 在整个场地往往不具备连续的自由水面,所量得的水位可能是高低不同。由于 上层滞水是处于包气带之中,因而其水压力总是小于大气压力。受气候变化影 响,具有季节性和暂时性。 从上述上层滞水的定义和从理论上来看,上层滞水是可不考虑浮力2的。 李广信教授在“浮力计算与粘土中的有效应力原理” (岩土工程技术 2003 年第

5、 2 期)一文中对滞水与浮力作了较详细的论述。认为:在许多城市中 上部粘土层中的地下水位往往以滞水形态存在。它可能由天然降水和管道漏水 等原因所形成。如图 2 所示:图 2 滞水和潜水中土的孔压与浮力 但在实际工程中,上层滞水问题是复杂的,广东省佛山市新城区有一条东 西向的下穿式隧道,全长 590m,在距隧道侧边 30m 左右有一条河,隧道下的砂 层与河床下的砂层相通。该隧道主体工程已完成。路面尚未铺设,连续暴雨一 直水位陡涨,导致东、西两侧的引道上浮,东侧引道最大上浮 29.5cm,西侧最 大上浮 7.4cm。后采取压重 1756.4cm 的砼和底板注浆处理。原设计抗浮设防 水位高程取 4.

6、0m,修复设计引道 U 形槽改取为 4.7m,或天然地面下 0.5m,框 架结构隧道段抗浮设防水位(即最高水位)即按 6.0m 设计。在高规的征求 意见第一稿中,曾提出确定抗浮设防水位及浮力计算不考虑“上层滞水” ,但后 来北京地区有的专家提出,在北京有的上层滞水分布面积很大,遍布整个场地, 不考虑可能不行,后来考虑上层滞水的复杂性,将此条取消。 3 3、多层地下水时的土层重度计算问题多层地下水时的土层重度计算问题如果一律按表层地下水考虑,计算的地基承载力可能偏小,地基沉降偏大, 造成结论不合理,我们举例说明,在附录 A 天然地基极限承载力估算,A.0.1 条天然地基极限承载力的估算公式为:f

7、u= Nrrb+ Nqq0d+NccCk中,对 式中 0、 的解释,分别为基底以上和基底组合持力层的土休平均重力密度 3;位于地下水位以下且不属于隔水层的土层取浮重力密度;当基底土层位于 地下水位以下,但属于隔水层时, 可取天然重力密度;如基底以上的地下水 与基底高程处的地下水之间有隔水层,基底以上土层在计算 0时,可取天然 重力密度。若用天然重度时,显然 fu值较按浮重度计算为高。由于计算沉降是 按附加压力 p0计算,而 p0=p-r0d,r0取值越大,p0越小,计算沉降越小。 4 4、带有裙房或外扩地下室的高层建筑,布设勘探点问题带有裙房或外扩地下室的高层建筑,布设勘探点问题高规中 4.2

8、.2 条第 1 款中“带有裙房或外扩地下室的高层建筑,布设 勘探点时应与主楼一同考虑。 ”此条是对于摩擦型桩勘探点平布设的规定。高层 建筑一般都带有裙房或外扩地下室,而裙房与主楼地下室基础往往都连在一起, 由于连在一起,设计上就需考虑一系列问题:如主楼荷载大,基础埋置深,在确定主楼地基承载力时就要考虑裙楼荷载 小,很可能小于 d;发表论文就找论道论文(发表论文就找论道论文()汇聚期刊,服务学术!)汇聚期刊,服务学术!又如裙楼荷载小,沉降量小,主楼荷载大,沉降量大,基础连在一起,如 何考虑和处理其差异沉降问题;再如:从上述计算极限承载力的公式可以看出,剪切面的影响深度当基础 宽度为 6m,=30

9、时 OC 深度为 b/2.ctg=5.2m,即破坏面的深度可达11.2 倍 b,破坏面的宽度为 2AI=2=28.9m 即大致相当于 5b 。 由此,在进行勘察布置勘探孔时、不仅布置在主楼下,裙房下亦应一并考 虑。对于端承型桩基,这些问题,已不突出,故仅在摩擦型桩基中4,作了上 述规定。 5 5、标贯成果、静探成果确定预制桩、预应力管桩的设计参数问题标贯成果、静探成果确定预制桩、预应力管桩的设计参数问题 关于标贯成果、静探成果确定预制桩、预应力管桩的设计参数时,用标贯 成果对粘性土、粉土确定侧阻力 qs与静探确定的侧阻力 qs差别较大。考虑标准 贯入试验在国内应用广泛,特别是广东省应用较广,对

10、一些含砾粘性土和砂土 中,静力触探有困难时,用标贯或动力触探是一个好的手段。 高规根据广东 省标准大直径锤击沉管混凝土管注桩技术规程 DBJ/T15-17-96等资料,提 出了附录 D,用标准贯入试验成果估算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的两张表,该表的 基础是 47 根打入式预应力管桩或预制桩静载试验对比获得总的极限侧限力(按 试桩的 p-s 曲线取 37mm 所对应荷载作为总的极限侧阻力) 、极限端阻力、单桩 极限承载力。实测值/计算值比值的标准值分别为 0.983、1.111 和 1.042 说明 总的来看是可行的。 用实测标贯击数 N 与粘性土状态(坚硬、硬塑、硬可塑、软可塑、软塑、 流塑)的关系

11、是根据工程地质手册第三版 P238 的 N(手)与粘性土液性指 数 IL 的关系经调整获得的。表 1 N(手)与粘性土 IL的关系原表注:1、适用于冲积、洪积的一般性粘性土。2、N(手)是用于手拉绳方式测得,N(机)是自动落锤方法测得,后者较前者 为低。 3、换算关系为 N(手)=0.74+1.12 N(机),适用范围 2 N(机)23,表中 N(机)是根据原表注 3 换算得出,即 N(机)= 。 经试算发现,按高规附表 D.0.1-1 极限侧阻力 qsis 中,按实测标贯击 数 N 对粘性土极限侧阻力的分档所算得的极限侧阻力偏低很多,尤其是修定后 的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 的极

12、限侧阻力又有所提高。经初步论证分 析建议调整如下表 2:表 2 粘性土按标贯 N 与极限侧阻力标准值 qsis 对比(预制桩)12. 174. 0手N发表论文就找论道论文(发表论文就找论道论文()汇聚期刊,服务学术!)汇聚期刊,服务学术!表中未包括淤泥及淤泥质土,其值亦需调整,初步建议,对淤泥和淤泥质 土不再以 N 值分档,按现行桩规直接提 qsuk 值。 现随机抽出三个工程 6 组一般粘性土既作了土分析,又作了标贯试验的 IL 和 N 标准值,严格按插入法,求出以现行桩基规范, 高规表 D.0.1-1,调整 后状态分挡和极限侧阻力 qsuk,并附了原勘察报告最后建议的 qs值2,以资 对比如

13、表 3。表 3 粘性土 IL按和按 N 值所得极限侧阻力对比 注:1、n1为物性指标的频数,n2为标贯 N 的频数,均为标准值。2、原报告所提 qs均为特征值,乘以 2 后,变为极限值。从表 3 的对比可以出: 按高规表 D.0.1-1 所求得极限侧阻力 qsuk 较按现行桩基规范以 IL 所示得 的 qsuk 普遍偏低,有的偏低很多,需要修改; 按本人初步建议 N 值状态分档及相应 qsuk(表 2)与现行桩基规范所示得 qsuk 基本接近,但还需更多资料加以校核; 目前勘察报告所提侧阻力建议值,普遍偏低,值得注意; 第 5 组系淤泥质粘土,若按淤泥质土查表 D.0.1 为 1826kpa.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1 张旷成,丘建金.关于抗浮设防水位及浮力计算问题的分析讨论J.岩土工程技术, 2007,21(1):15-20. 2 常晋沙,林治民.关于场地抗浮设防水位的设置应注意的一些问题J.工程建设,2010,42(3):发表论文就找论道论文(发表论文就找论道论文()汇聚期刊,服务学术!)汇聚期刊,服务学术!21-23. 3 刘新胜.青岛地区 CFG 桩的应用试验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0. 4 黎良杰,黄志仑,刘旺生等.关于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中的承载力问题C. /2006 地基处理理论与实践-第九届全国地基处理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06:59-6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贸易/财会 > 经济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