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新闻阅读.

上传人:cjc****537 文档编号:47548420 上传时间:2018-07-0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8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语文新闻阅读.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三语文新闻阅读.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三语文新闻阅读.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三语文新闻阅读.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三语文新闻阅读.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语文新闻阅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新闻阅读.(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三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新闻阅读考点例析一、新考纲解读2009 年新课程高考考试说明对选考内容实用类文本阅读通讯、传记阅 读的层次说明如下:阅读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了解传记、新闻、报告、科普文章的文体基本 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内容、构成 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 精神。这一考点要注意“筛选并整合文章的信息”,也要以文本的“文体基本特 征和主要表现手法”为突破口,今年是体现新课程改革后的第一年高考,而这 题又是新课程理念表现突出的一题目,所以备考时特别要以“鉴赏评价”和 “探究”中的六个考点为主攻方向。二、命题预测【

2、考查选材考查选材】新闻,一般选取一些具有时效性、实用性、生活性的新闻特写、消息通讯 等富有时代特征和时代表现力,着重新闻人物、新闻价值和反映精神价值的文 章。新闻阅读考点如下:新闻阅读考点如下:对新闻常识的考查,如考新闻要素等。对文章中重要句子及词语的含义考查。对文章整体或段落内容的分析和概括。对新闻主题、人物形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理解。对新闻材料运用的作用的分析。对文本的价值取向和实用效果的探究。新闻分类:新闻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电视新闻等体 裁;狭义的专指消息。文体特点:新闻:(1)基本特点:迅速及时、内容真实、语言简明。(2)最主要的特点:“用事实讲话”。(3)基

3、本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标题、导语、主体是消息必不可少的,背景和结语有时则蕴涵在主体里面, 结语有时可省略。标题:要求准确、凝练、新颖、醒目。形式有单行标题,多行标题。多行引题(引标):交待形势,烘托气氛,说明背景等。正题(主标):对一则消息内容的高度概括。副题(副标):往往是重要事实,结果的提要。导语:消息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话以凝练简明的语言,概述新闻的主要 内容或事实,鲜明地揭示新闻的中心。写法常见的有叙述式、描写式、评论式、 提问式、结论式等。主体:对导语内容进行展开和补充,是消息的躯干。按事情发生发展的 先后顺序安排层次,按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安排层次。 结语:消息的最后一

4、句话或一段话,有的消息,事实说清楚了,就不需 要结尾。它可对全文内容作概括性小结;可用带有启发激励性的语言作结;可 对发展趋势作预测;可提出值得深思的问题。消息:(1)真真实准确,有根有据,用事实说话。(2)新内容要新,新人新事,从新角度说话。(3)活生动活泼,鲜明生动,用形象说话。(4)短篇幅短小,中心一个,用重点说话。解读新闻文本的几点方法新闻是属于记叙文的一种类型,包含了记叙文的基本特点,解读时我们可 以借鉴记叙文的阅读方法,但又不能照搬全套。因此,根据新闻特点我们在复 习时可采用如下的六个步骤:1、看标题信息,揣摩新闻类型;2、抓记叙要素,了解大致内容;3、理行文线索,分清段落层次;4

5、、辨叙述方式,领会布局特点;5、挖中心主旨,理解文本意义;6、析表现手法,以供鉴赏探究。第一步“看标题信息”,类似作文审题;而“揣摩记叙类型”,则是指阅 读的审题目标要比作文单一。即通过对题意的揣摩,要能辨出该文的记叙对象, 是人物新闻还是事件新闻,是消息还是通迅。第二步“抓记叙要素”,这是由文体特点决定的。因为新闻的内容,无论 哪种类型,一般都离不开人物、时间、地点和事情的起因、发展、结果这六个 要素。第三步“理行文线索”,即领悟文章的脉络、顺序,目的是理清作者的行 文思路,借此可准确地划分全文的段落层次。针对考纲当中 C 层级的分析综合 “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的考点。

6、第四步“辨叙述方式”,即辨析文本主要采用的叙述方式,消息一般都是 采用“倒金字塔”式(即先说结果,再说重要事实,最后说次要内容),这跟一 般的记叙文不同。而通迅的叙述方式就比较灵活多变,有顺叙、倒叙,中间或 许还会有插叙、补叙等叙述方法。这就要求我们阅读时要特别关注了。第五步“挖中心主旨”,目的是针对考纲当中 D 层级的鉴赏评价“评价文 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和 F 层级的 探究“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这几个考点。【阅读方法阅读方法】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弄清楚新闻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 件的起因、经过、结果。题材上抓住人物、事件的典型意

7、义,主要人物要了解,事件梗概要概括, 文章主要内容要把握。要学会欣赏新闻其精练,有品位的语言。要注意探究其新闻价值和新闻人物内在的精神面貌,还有其新闻主题也 是不可忽视的。例题分析及方法指导一、分析新闻内容的真实性一、分析新闻内容的真实性例 1、昨天晚上 7 点多钟,记者乘坐采访车赶到南澳镇。此时,一阵紧过 一阵的狂风裹挟着海水,不断向镇区刮来。尽管天已漆黑,但是大海上滔天的 白浪依然清晰可辩。在港湾里避风的渔排随着浪头上下摇晃,随时有倾覆的危 险。晚上 8 点一过,风力明显加大。记者乘坐的采访车一停下来,车身就被大 风刮得剧烈抖动。海水被接近 10 级的大风卷集着,疯狂地“扑“上防波堤,形

8、成一阵充斥着咸味的暴风雨。南澳镇门朝大海的店面几乎全部大量进水,积水 没过脚面。晚上 8 点 04 分,南澳全镇停电。(南澳:“风眼”里经受冲击 节选)【题目】本文的作者是如何突出真实性的?【答】 【参考答案】从三个方面。一是根据采访经过突出真实性;二是根据对新闻 现场的客观反映突出真实性;三是根据准确的数据突出真实性。【方法小结】1、从再现采访过程的角度思考 2、从再现现场情形的角度思考3、从叙述人称选择的角度思考 4、从细节描写作用的角度思考5、从新闻数据运用的角度思考二、把握新闻语言的准确性二、把握新闻语言的准确性例 2、新“哥德堡”与“哥德堡”一号在形状、结构、大小上基本相同, 但新“

9、哥德堡”的内脏却设置有高科技设备,它完全具备了现代远洋航海安全 的要求。瑞典“哥德堡”号官方网站充满了对“哥德堡”号的溢美之辞:“这 一工程是传统造船工艺和现代科技的完美结合,继承了 18 世纪的高超手工工艺。 任何人在海上见到了升起全帆航行的哥德堡号,都看不出她和历史上的古 帆船有任何区别。”2005 年 10 月,一艘 18 世纪的古船再次扬帆远航了。 (复活的“歌德堡”号到了广州节选)【题目】作者称新“歌德堡”号为“复活的歌德堡”号,是否准确?【答】 【参考答案】非常贴切。“复活”两字使历史与现实、沉船与新船很自然的 勾连起来了;同时也是对文中“形状、结构、大小基本一致”的应证,很好的

10、表现了瑞典人的航海梦想与行动激情。【方法小结】1、从表现形象特点的角度思考 2、从表现形象变化的角度思 考3、从前后内容联系的角度思考 4、从新闻传达感情的角度思 考三、探索新闻结构的合理性三、探索新闻结构的合理性例 3、记者:您正在筹备下一部武侠片,那您是否会将英雄中的经验 教训全带到下部片中去?张:其实不能光拿英雄来说,我每拍一部片都会总结,我自己总结比媒体 早得多,一般是剪完或看完拷贝就开始总结,我肯定是希望总结好的经验,每 一部都能提高,但有这样的心也不一定做得到,有时自己认为做到提高了,和 别人看你是两个标准,我很坦率地说,到今天我不是用别人的眼光来判断自己, 而是用自己的眼光判断自

11、己,我只要尽量客观严格要求就没问题,只靠别人评 价就会失去个性,众说纷纭该听谁的呢?我相信任何一个导演都不会听别人说 来改变,创作最宝贵的是个人角度,评价往往是他人角度。(奥斯卡决胜之 前接受采访 张艺谋:得失平常心节选)【题目】张艺谋说完最后一段话后,记者没有作任何评论就结束了采访,你 认为有没有必要评论一下?如果不必要,请说明理由。如果必要,请说明理由 并说一说你准备如何评论。【答】【参考答案】(1)不必要,理由如下:张艺谋这一段话有两层主要意思, 一层是每拍一部电影他都会总结提高;二层是不用别人的眼光来判断自己,而 是用自己的眼光来判断自己,只靠别人评价就会失去个性。这两点都不好评论,

12、第一点要评论就必须举例证明,就会使访谈结尾显得臃肿、偏离主题,第二点 要评论就涉及到一个对与错的问题,无论记者同不同意张的看法都不好评说, 因为张的观点有一些绝对,如果同意,显得不是发自内心,说不同意则可能引 起对方的不愉快。所以记者至此访谈的目的均已达到,没必要在这个问题上纠 缠,适时收尾正是一种智慧,再评论下去则可能画蛇添足。(2)有必要,理由是:张艺谋兴致勃勃讲的自己关于电影的观点却没有得 到回应,显得记者不够礼貌;张艺谋的观点确实有一些绝对的成分,有必要指出来,给读者一定的阅读关注指导。评论方法:基本肯定张艺谋的观点,对他 坚持自己个性的做法表示欣赏,同时委婉地指出其实有一些评论如果合

13、理参考 还是有好处的。评论时关键有两点,一是注意说话的度,二是注意说话的 语气,态度要真诚。【方法小结】1、从能否深化主题的角度思考 2、从结构是否完整的角度思考3、从群众能否想到的角度思考四、领会新闻材料的详略性四、领会新闻材料的详略性例 4、动辄搬出“专家观点”如今似乎成了一种时尚。然而,无可回避的 是,专家意见的可信度似乎也在大幅度地滑坡。比如,最近有好几件事让人对 某些专家学者的所言所行不敢恭维。在调控政策之手逐渐引导房价理性归位的 时候,不少专家学者在许多公开场合发表力挺房价的高论。富有讽刺意味的是, 先后有两个楼盘恰在此时盛大开盘,房地产商竟推出了“同质化”的气派庆典, 不是大搞那

14、种载歌载舞的热烈场面,而是盛情邀请专家学者作现场演讲,请他 们在论坛上发布“房价不会下跌”之类的观点。不管说得如何动人,其实都只 不过是转弯抹角地引你掏钱罢了。试想,他们跟推销的售楼小姐比起来,恐怕 只是多穿了一件叫“专家”的外套。前不久,国内一家专搞环境研究的权威机构,经过一番研究竟然能得出一 个“科学结论”:中国城市环境污染不是由汽车造成的,而是由自行车造成的。 当这个凡有点常识的人都不敢相信的“科研成果”公诸于世时,立即遭到了各 方的质疑。很快,有报道“揭开了盖子”原来,这个环境研究课题是由 一家汽车公司赞助的!此外,在“苏丹红”“雀巢奶粉”事件风波中,专家的 表现忽左忽右,有位学者竟抛出了“一支烟就含多少苏丹红”的袒护之辞。 (警惕“专家观点”成为“利益俘虏”节选)【题目】文中列举了某些专家学者成为利益俘虏的所言所行,这些事例是否 有堆砌之嫌?【答】 【参考答案】并无堆砌之嫌疑。所举事例的性质越来越严重;社会影响越来 越恶劣;讽刺意味越来越浓。【方法小结】1、从材料角度是否不同的角度思考 2、从材料联系是否层进的 角度思考3、从能否开阔读者视野的角度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贸易/财会 > 经济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