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新人教版必修3学案:1.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含答案

上传人:lizhe****0001 文档编号:47547728 上传时间:2018-07-02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0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历史新人教版必修3学案:1.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二历史新人教版必修3学案:1.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二历史新人教版必修3学案:1.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二历史新人教版必修3学案:1.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二历史新人教版必修3学案:1.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二历史新人教版必修3学案:1.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历史新人教版必修3学案:1.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含答案(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 1 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目标导航课程标准学习目标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 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 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 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 家思想的形成。1.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背景及儒家思 想的形成。 2.理解孔子、孟子、荀子、老子、韩非子的主要主张及其历 史影响。 3.认识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政治、文化教育等产生的重大影 响及其重要现实意义。一、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背景 (1)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2)阶级关系:社会地位较低的士阶层活跃起来。 (3)教育学术:出现了私人讲学,平民百姓也开始接受教育。 2概况:

2、道家学派的老子和庄子;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和荀子;墨家学派的墨子; 法家学派的商鞅、韩非子;等等。这些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同时,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3意义:“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 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儒学创立:孔子 (1)思想核心:“仁” ,即爱人;实现“仁” ,要做到待人宽容,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政治主张 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主张“克己复礼” ,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 (3)

3、教育思想: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 ,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2儒学完善:孟子和荀子人物政治思想民本思想伦理观孟子实行“仁政”提出“民为贵,社稷 次之,君为轻”主张“性本善” ,要 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 充人的善性荀子统治者施政用“仁义” 和“王道” ,以德服 人提出“君者舟也,庶 人者水也。水则载舟, 水则覆舟” ,强调人 民群众的力量巨大提出“人之性恶” , 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 的行为,使人向善3.影响 (1)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2)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三、道家和法家 1道家 (1)老子 世界观: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 。 政治

4、主张: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主张“无为而治” 。 辩证法: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运动,有无、难易等都是相互依存,不断 转化的。 (2)庄子 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 认为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2法家 (1)代表:韩非子是战国末期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 (2)主张:韩非子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 (3)影响:法家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概念阐释 “百家争鸣”中的“百家”并非实指而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派别多。“争鸣”并不意味着各家各派别的主张绝对不同,而是不同之中又有相同之处,各家学说都是为了

5、寻求治国平天下之道。易错提醒 (1)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但不是简单地继承,而是提出了“仁政”思想,将孔子“仁”的学说扩展为政治、经济、思想等领域的施政思想。(2)儒家的“民本”思想与现代的“民本”思想有本质的不同。现代的“民本”思想含有民主、自由、平等、公平的原则,而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只是为统治者服务,绝无现代“民主”思想意识。(3)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但不是道教的创始人。道家学派是指以老庄理论为基础的学派,经典作品有老子 庄子等;而道教形成于东汉,是民间流行的神仙方术与道家学说相结合的一种宗教,经典作品是太平经 。(4)韩非子的“法治”思想并不等同于今天的“法治”思想

6、。现代“法治”的目的是要实现人民的意志,维护人民的利益,否定任何特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而韩非子的“法治”是为了让君主利用刑律强化集权,是专制王权的统治手段,对专制统治者有利,法律是用来镇压人民的。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轻巧识记 1 “一、二、三、四”巧记“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2图示法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主题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史料一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为政不仁而得国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史料二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

7、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小国寡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道德经史料三 以法为本,法不阿贵。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韩非子指:仁政。 指:清静无为,无为而治。 指:法律即使是对高贵的人、有权势的人也不徇情。形容执法公正,法律面前人 人平等。(1)史料一中,孔子和孟子在治国方面分别提出了怎样的主张? (2)结合史料二,分析老子提出了怎样的治国理念。 (3)结合史料三,分析针对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韩非子提出了哪些主张? (4)综合上述治国方案,

8、你认为哪一学派会受到当时统治者的重视?请说出你的理由。提示:(1)孔子提倡“仁” ,主张以德治国。孟子主张“仁政” ,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2)老子主张“无为而治” “小国寡民” 。(3)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加强君主权力,实行严刑峻法。(4)法家。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争霸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人民渴望统一。法家政治上主张以法治国,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确立封建制度,有利于国家实现统一。诸子百家中相互对立的观点 (1)治国上,儒家主张“仁政” “德治” ,反对严刑峻法;法家主张法治,强调严刑峻法;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 。 (2)在人性上,孟子主张“性本善” ,而荀子

9、主张“性本恶” 。 (3)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荀子主张“制天命” ,人定胜天;而庄子主张“顺自然” 。(4)在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道家则主张“逍遥”的人生态 度,主张避世,强调“超脱” 。(5)在看待社会成员的关系上,墨家主张“兼爱” “非攻” ;儒家主张尊卑有序。 主题二 儒家思想的形成史料一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颜渊史料二 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孟子离娄上史料三 凡兼人者三术:有以德兼人者,有以力兼人者,有以富兼人者。故曰:以德兼人者王

10、,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古今一也。荀子议兵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荀子大略指:用道德来引导百姓,用礼制去同化他们,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更 有归服之心。 指:如果不以仁政为法度,也就不能治理好天下。 指:依靠德行兼并别国的君主称王,依靠强力兼并别国的君主衰弱,依靠财富兼 并别国的君主贫穷。(1)史料一反映了孔子的哪些思想主张?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分析提出这些思想的合 理性。 (2)史料二中,孟子提出了怎样的主张?其与孔子的“仁”有何关系? (3)相对于孔孟“仁” “仁政”的思想,史料三中荀子思想有何特点? 提示:(1)思想主张: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克己复礼”

11、 ,维护等级秩序。合理性:春秋战国时期战乱不断,给人民带来沉重灾难,因此,孔子主张为政以德,以减轻人民苦难。春秋战国时期, “礼崩乐坏” ,中国社会正经历划时代的变革,孔子希望恢复周礼,维护等级秩序。(2)主张:“仁政” 。关系:联系:孟子的“仁政”是对孔子“仁”的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区别:孔子的“仁”即“爱人” ,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孟子从孔子的“仁”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即“仁政” 。(3)特点:荀子主张“德” “法”并用,恩威并施,其思想更多地吸收了法家思想。孔子、孟子和荀子思想观点的异同人物伦理观治国理念民本思想历史观孔子性相近“仁

12、”“为政以德”“克己复礼” ,较保 守孟子性善论“施仁政于 民”“民贵君轻”主张社会进步异荀子性恶论“仁义” “王 道”“君舟民水”主张社会进步同都主张“仁”的思想、民本思想;都是在讨论人与人、人与社会的 关系;其思想都有时代性和阶级性;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一、儒、法、道三家的思想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1思想特点 (1)儒家提出仁政、德治、礼治,强调道德感化,即所谓“王道” 。当国家趋于稳定、 步入正常轨道后,宜用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2)法家主张推行严刑峻法(法治),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即所谓“霸道” 。在 动荡年代宜用法家思想,以实现国家大一统

13、。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 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3)道家提倡顺应自然, “无为而治” 。大动荡后,与民休息,恢复和发展生产,宜用道 家思想。道家学说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2相互关系 (1)儒、法、道三家有互补性,在发展中表现出融合的趋势。战国时期荀子综合了法家 和道家思想中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2)儒、道、法各家彼此吸收、融合,共同构筑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而儒 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二、 “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 1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 文化发展的基础。 2

14、 “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学派之间相互争辩、取长补短,进而形成了中国思想文 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百家争鸣”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3儒学思想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逐步丰富发展,逐渐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 的主流思想。 4彰显了中国古代的人文精神,不仅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有益于提高民族素质; 还传到了邻国以至西方,对世界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成为世界人民的宝贵遗产。随堂巩固 1(2015浙江学考)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下列主张中,由他提出的是 ( ) A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C “制天命而用之” D “兼相爱

15、,交相利”解析:选 A。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孟子“仁政”思想的体现,故 A 项正确;“不期修古,不法常可”是法家思想家韩非子提出的,故 B 项错误;“制天命而用之”是荀子的观点,故 C 项错误;“兼相爱,交相利”是墨家的“兼爱”思想,故 D 项错误。2(2016广东普宁华侨中学高二检测)在山东曲阜的游玩中,导游在一处名为“杏亭” 的景点旁讲解道:“春秋年间,某某在这里大办教育,讲学授课,培养了大批人才。 ”游客 立刻想到此人的教育方法是( ) A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B “为政以德,节用爱人” C “民贵君轻,社稷次之” D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解析:选 D。本题材料提到的关

16、键信息有:山东曲阜、春秋年间、某某在这里大办教育、讲学授课和培养了大批人才。联系所学可知此人为孔子,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是孔子的教育思想,因此选 D。A 是荀子的思想,B 是孔子的政治思想,C 是孟子的思想,都不符合题意,排除。3十二五规划决策时坚持把民生利益放前头,显示了沉甸甸的百姓分量(如图)。下列 主张不能有效体现上述理念的是( )A仁政B.为政以德 C兼爱、节用 D克己复礼解析:选 D。 “克己复礼”是孔子的思想,意思是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体现了孔子思想中保守的方面,故选 D 项。A、B、C 三项都能体现重视民生的意思。4 “先师”孔子在教育领域的成就有( ) A开创私人办学的先河,宣扬“有教无类” B提出“仁” “礼”的思想,著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