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期中知识点总结

上传人:lizhe****0001 文档编号:47546098 上传时间:2018-07-0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期中知识点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一期中知识点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一期中知识点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一期中知识点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一期中知识点总结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一期中知识点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期中知识点总结(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高一化学必修高一化学必修 2 期中考试复习知识点归纳期中考试复习知识点归纳一、元素周期表一、元素周期表 熟记等式: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1、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 按照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成一个横行周期; 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纵行族 2、如何精确表示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周期序数电子层数;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口诀:三短三长一不全;七主七副零八族 熟记:三个短周期,第一和第七主族和零族的元素符号和名称 3、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 碱金属元素 Li、Na、K、Rb、Cs 相似性:都能与氧气等非金属反应(产物

2、越来越复杂) 都能和水反应:2M + 2H2O =2 MOH + H2 (Li(OH)2为中强碱,其余为强碱)具有强还原性(最外层只有 1 个电子) 递变性:从 Li 到 Cs:与氧气反应越来越剧烈 与水反应越来越剧烈,生成碱的碱性越来越强 随电子层数的递增,失电子能力增强,还原性(金属性)逐渐增强 卤族元素:、相似性:(1)负价均为1 价,Cl、Br、I 最高正价均为7,最高价氧 化物均为 X2O7,气态氢化物的化学式为 HX (2)在一定条件下均可与氢气反应:H2 X2 2HX(产物越来越不稳定) (3)Cl2、Br2、I2均可与水反应(F2反应放出氧气) X2 H2O HX HXO (4

3、)都能跟强碱溶液反应:X2+2NaOH=NaX+NaXO+H2O 、递变性:卤族元素按 F、Cl、Br、I 的顺序,核电荷数逐渐增多,电子层数逐渐 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原子核对外层电子的引力逐渐减弱,卤素原子得电子的能力逐 渐减弱,所以卤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减弱,其单质的氧化性逐渐减弱。 4、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判断依据:元素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单质跟水或酸起反应置换出氢的难易; 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氢氧化物的碱性强弱; 置换反应。 元素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单质与氢气生成气态氢化物的难易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 置换反应。 5、同一主族元素金属

4、性和非金属变化:从上到下,失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得电子能力逐渐 减弱。 元素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6、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原子。 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A = Z + N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同位素。 (同一元素的各 种同位素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相同) 二、二、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律 1、核外电子分层排布规则总结:(会画前 20 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 (1)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低的电子层里 (2)每层最多排布 2n2个电子 (3)最外层最多不超过 8 个(K 为最外层时不超过 2 个电子) ;次外层最多不超过

5、18 个;倒数第三层不超过 32 个。 2、影响原子半径大小的因素:电子层数:电子层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最主要因素) 核电荷数:核电荷数增多,吸引力增大,使原子半径有减小的趋向(次要因 素) 核外电子数:电子数增多,增加了相互排斥,使原子半径有增大的倾向 3、元素的化合价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最高正价等于最外层电子数(氟氧元素无正价) 负化合价数 = 8最外层电子数(金属元素无负化合价) 4、同周期元素的结构、性质递变规律:同周期 左右 核电荷数逐渐增多 最外层电子数逐渐增多 原子半径逐渐减小 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 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 氧化性逐渐增强 还原性逐渐减弱 气态氢化物稳定性逐渐增强

6、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性逐渐增强碱性 逐渐减弱 三、三、化学键化学键 化学键定义:相邻的两个或多个原子间强烈的相互作用相互作用。 (包括离子键、共价键) 1、离子键:带相反电荷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称。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就是离子化合物。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就是离子化合物。 易形成离子键的物质:活泼的金属元素(IA,IIA)和活泼的非金属元素(VIA,VIIA) 之间的化合物;活泼的金属元素和酸根离子、氢氧根离子形成的盐;铵根离子和酸根 离子、氢氧根离子(或活泼非金属元素)形成的盐。 2、共价键: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所形成的化学键,叫做共价键 非极性共价键(非极性键):共用电子对无偏移;由同种元素的

7、原子组成 极性共价键(极性键):共用电子对由于双方得电子能力不同发生偏移;由不同元素的 原子组成一对共用电子对可以用一根短横表示“” ,这样的式子叫结构式。如 H H、OCO 电子式电子式:(1)原子的电子式:常把其最外层电子数用小黑点“.”或小叉“”来表示 (2)阳离子的电子式:不要求画出离子最外层电子数,只要在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n+”电 荷字样。H+、Mg2+ (3)阴离子的电子式:不但要画出最外层电子数,而且还应用于括号“ ”括起来,并在右 上角标出“n-”电荷字样 共价化合物的电子式:不要标电荷,共用电子对要表示出,原子周围的电子要写全 书写电子式注意:书写电子式注意: 1.分清键型

8、(是离子键还是共价键) 2.形成离子键时,要标电荷;形成共价键时不标电荷 3.成键后的原子或离子,一般为 8 电子稳定结构(H 除外除外) 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的形成过程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的形成过程(见书) 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就是离子化合物;只含有共价键的化合物才是共价化合物。所以一个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就是离子化合物;只含有共价键的化合物才是共价化合物。所以一个 化合物既含离子键又含共价键时,该物质是离子化合物。化合物既含离子键又含共价键时,该物质是离子化合物。 一、化学能与热能一、化学能与热能 1、在任何的化学反应中总伴有能量的变化。 原因: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

9、,断开反应物中的化学键要吸收能量,而形成生成物中 的化学键要放出能量。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一个确定 的化学反应在发生过程中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决定于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 能量的相对大小。E 反应物总能量E 生成物总能量,为放热反应。E 反应物总能量E 生 成物总能量,为吸热反应。2、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常见的放热反应:所有的燃烧与缓慢氧化。酸碱中和反应。金属与酸、水反应制氢 气。大多数化合反应(特殊:CCO2 2CO 是吸热反应) 。常见的吸热反应:以 C、H2、CO 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如:C(s)H2O(g) CO(g)H2(g)。 铵盐和碱

10、的反应如 Ba(OH)28H2ONH4ClBaCl22NH310H2O 大多数分解反应如 KClO3、KMnO4、CaCO3的分解等。练习1、下列反应中,即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同时又是吸热反应的是( B ) A.Ba(OH)2.8H2O 与 NH4Cl 反应 B.灼热的炭与 CO2反应 C.铝与稀盐酸 D.H2与 O2的燃烧反应2、已知反应 XYMN 为放热反应,对该反应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C )A. X 的能量一定高于 M B. Y 的能量一定高于 N C. X 和 Y 的总能量一定高于 M 和 N 的总能量 D. 因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故不必加热就可发生 二、化学能与电能二、化学能与电能 1

11、、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方式:火电(火力发电)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缺点:环境污染、低效电能 (电力)原电池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优点:清洁、高效2、原电池原理(1)概念:把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2)原电池的工作原理: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的转移)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 (3)构成原电池的条件:(1)有活泼性不同的两个电极;(2)电解质溶液(3)闭合回 路(4)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4)电极名称及发生的反应: 负极: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负极发生氧化反应, 电极反应式:较活泼金属ne金属阳离子 负极现象:负极溶解,负极质量减少。 正极:较不活泼的金属或石墨作正极,正极发生还原反应,

12、电极反应式:溶液中阳离子ne单质 正极的现象:一般有气体放出或正极质量增加。 (5)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方法: 依据原电池两极的材料: 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K、Ca、Na 太活泼,不能作电极) ; 较不活泼金属或可导电非金属(石墨) 、氧化物(MnO2)等作正极。 根据电流方向或电子流向:(外电路)的电流由正极流向负极;电子则由负极经外电路 流向原电池的正极。 根据内电路离子的迁移方向:阳离子流向原电池正极,阴离子流向原电池负极。 根据原电池中的反应类型: 负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现象通常是电极本身消耗,质量减小。 正极: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现象是常伴随金属的析出或 H2的放出。 (6)原

13、电池电极反应的书写方法: (i)原电池反应所依托的化学反应原理是氧化还原反应,负极反应是氧化反应,正极反应是还原反应。因此书写电极反应的方法归纳如下: 写出总反应方程式。 把总反应根据电子得失情况,分成氧化反应、还原反应。 氧化反应在负极发生,还原反应在正极发生,反应物和生成物对号入座,注意酸碱 介质和水等参与反应。 (ii)原电池的总反应式一般把正极和负极反应式相加而得。 (7)原电池的应用:加快化学反应速率,如粗锌制氢气速率比纯锌制氢气快。比较金 属活动性强弱。设计原电池。金属的防腐。 2、化学电源基本类型: 干电池:活泼金属作负极,被腐蚀或消耗。如:CuZn 原电池、锌锰电池。 充电电池

14、:两极都参加反应的原电池,可充电循环使用。如铅蓄电池、锂电池和银锌电 池等。 燃料电池:两电极材料均为惰性电极,电极本身不发生反应,而是由引入到两极上的物 质发生反应,如 H2、CH4燃料电池,其电解质溶液常为碱性试剂(KOH 等) 。 练习3、下图各装置中,溶液均为稀硫酸,不能构成原电池的是( D )4、用锌棒、石墨和 CuCl2溶液组成的原电池,锌棒为 负 极,电极上发生的是_氧化_反应 (填“氧化”或“还原”) ,该电极反应式为 Zn -2e- =Zn2+_,观察到的现象为锌片溶解;石墨 为正极,电极上发生的是还原反应(填“氧化”或“还原”) ,该电极反应式为_Cu2+ +2e-=Cu,

15、 观察到的现象为电极上有红色物质析出;原电池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Zn +Cu2+ = Zn2+ +Cu。 5、把 A、B、C、D 四块金属泡在稀 H2SO4中,用导线两两相连可以组成各种原电池。若 A、B 相连时,A 为负极;C、D 相连,D 上有气泡逸出;A、C 相连时 A 极减轻;B、D 相连,B 为正极。则四种金属的活泼性顺序由大到小排列为( A ) A. ACDB B. ACBD C. BDCA D. ABCD 三、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三、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 1、化学反应的速率 (1)概念:化学反应速率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量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量 (均取正值)来表示。 计算公式:v(B)单位:mol/(Ls)或 mol/(Lmin)( )c B t ( )n B Vt B 为溶液或气体,若 B 为固体或纯液体不计算速率。以上所表示的是平均速率,而不 是瞬时速率。重要规律:速率比方程式系数比 (2)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内因:由参加反应的物质的结构和性质决定的(主要因素) 。外因:温度:升高温度,增大速率催化剂:一般加快反应速率(正催化剂)浓度:增加 C反应物的浓度,增大速率(溶液或气体才有浓度可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