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栽培业的现状和发展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7540940 上传时间:2018-07-02 格式:PPT 页数:72 大小:824.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作物栽培业的现状和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72页
作物栽培业的现状和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72页
作物栽培业的现状和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72页
作物栽培业的现状和发展_第4页
第4页 / 共72页
作物栽培业的现状和发展_第5页
第5页 / 共7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作物栽培业的现状和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作物栽培业的现状和发展(7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第一节 作物栽培学科的发展 第二节 我国作物栽培学的理论成就 第三节 我国作物栽培技术的成就和 发展趋势 第四节 我国种植业的分区 第五节 我国作物生产的现状作物栽培业的现状和发展第一节 作物栽培学科的发展 作物栽培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 我国从事作物栽培历史悠久,根据考古学 成果推测,已有七八千年的历史。 在从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开始的历代古 农书对我国古代农业中的精耕细作、用地养 地、抗逆栽培、因时因地因种制宜等农学思 想都有详细的记载,有的思想至今都有指导 价值。第一节 作物栽培学科的发展 春秋战国(前770),吕氏春秋 西汉(前1世纪),氾胜之书 后魏(6世纪),齐民要术

2、 南宋(12世纪),陈旉农书 13世纪,农桑辑要 明,农政全书 清(18世纪),授时通考等 从民国时期开始,我国开始有作物学课 程,其内容涉及现代农业的各个学科。 1949年以后,适应我国农业科学的发展和学 科分工的需要,作物学逐渐分化,产生 了独立的作物栽培学。 1950s末期,我国出版了第一部作物栽培学 。 此后,国家和各地区根据作物生产的发展和 当地特点,陆续出版了不同类型的作物栽培 学教材和教科书。第一节 作物栽培学科的发展 1980s末期到1990s中期,我国由农业出版社和上海 科学技术出版社分工出版了一套大型的中国主要农 作物栽培学丛书。目前又在酝酿出第二套丛书。 1980年以后,

3、北方高等农业院校一般以山东农学院主 编的作物栽培学(北方本)为主要教材。 及至1989年,农业出版社出版了杨守仁、郑丕尧主编 的作物栽培学概论,1995年出版王树安主编的 作物栽培学各论(北方本)。这2本书是1990s到21 世纪初北方农业院校农学专业本科生应用的权威教材 。第一节 作物栽培学科的发展 2003年4月,于振文主编的新版面向21世纪教材 作 物栽培学(北方本)出版,目前正处于1995年版 与2003年版教材的转换之中。 沈阳农业大学董钻主编出版了作物栽培学总论 第二版教材。 河北省在1980s末期到1990s中期出版了一套河北省主要农作物栽培丛书,除小麦以外已基本出齐 。第一节

4、作物栽培学科的发展 在作物栽培科学的理论方面,我国学者具有 独到的建树。 研究明确了作物产量形成过程中产量构成因素 与器官建成的关系,器官同伸规律及其调节控 制原理; 把作物群体作为一个完整的光合物质生产体系 ,研究其结构和功能,提出了作物群体合理动 态结构的新概念;第二节 我国作物栽培学的理论成就 研究了各种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包括经济产量 和品质的形成过程),作物对养分、水分的需要及吸收利用规律。 近年开展的基础理论研究,从源库平衡、养 分平衡、器官平衡、激素平衡等方面探讨了 作物高产、优质、高效、抗逆的生理机制。第二节 我国作物栽培学的理论成就第三节 我国作物栽培技术的成就和发展趋势 一、

5、我国作物栽培的技术成就 二、我国作物栽培技术的发展趋势一、我国作物栽培的技术成就 在1950-60s, 围绕种植制度改革,研究了与多熟制配套的作 物栽培技术,推广育苗移栽技术; 明确各种作物在不同地区、不同肥力水平、不 同品种的合理密植范围及相应的肥水管理技术 ; 针对作物生产上的主要自然灾害如旱害、病虫 草害、低温冷害、洼涝渍害、小麦霜冻、水稻 烂秧等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技术措施 ,保证了作物大面积稳产高产。 1970s末期以后,我国的作物栽培技术有了新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规范化、模式化栽培技术得到推广;如我校参与的: 河北省小麦模式化栽培技术(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 技进步二等奖

6、) 河北省玉米模式化栽培技术(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 技进步三等奖) 主研:棉花亩产皮棉百公斤栽培技术体系 优化配方施肥技术大面积应用;一、我国作物栽培的技术成就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研究发展迅速,并已建 立了几种作物的化控栽培工程技术体系; 多种作物叶龄模式建立,与其配套的器官促控 技术得到广泛应用; 在中低产地区研究推广了作物抗逆综合技术体 系; 在高产条件下研究提出了高产更高产的技术途 径与技术体系; 免耕与地膜覆盖技术在不同条件下大面积应用 。一、我国作物栽培的技术成就 1990s以来,以优质、高产、高效、无害化生 产相结合为目的的及综合利用周年自然资源的 栽培技术体系的研究正在广泛

7、进行。 河北省代表性成果: 小麦-玉米一体化超高产技术体系 ,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1 河北省小麦、玉米光合生产潜力及高光效技术体系 , 2004 专用强筋小麦的品质形成规律及其调控技术 ,2004一、我国作物栽培的技术成就二、我国作物栽培技术的发展趋势 实际上,我国的作物栽培技术,早在战国时期就已走上了精耕细作、提高单产的道路。 现在普遍认为,对待作物栽培技术,应该吸取各学科发展的新技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进一步的提高,向高产、优质、高效、低耗和无害化生产的方向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有可能不断为作物生产提 供高产优质品种、新能源、新技术和新材料。作 物栽培与其他学科的杂交,产生出

8、明显的杂交优 势。例如: 由于塑料工业的发展,作物栽培与塑料工业杂交,为 作物栽培带来了大棚生产、地膜育秧和地膜覆盖栽培 ,不但可以使作物播种期提早,而且使南方作物北移 ,充分利用早春和暮秋季节,进一步提高了复种指数 ,地膜覆盖还有避免和减少土壤冲刷、表土结构破坏 和养分流失,抑制病虫草害的作用。二、我国作物栽培技术的发展趋势 轻型输水管道材料的发展,使近年来喷灌、滴灌等 微灌技术的推广成为可能,不仅节省水电,而且更 符合作物高产和生理需水规律,避免水肥土流失。 遗传工程能够创造高光效、高产、优质、抗病新品 种,为进一步提高作物产量提供了可能性。 组织培养技术不但能育成新品种,而且能利用少数

9、细胞繁殖后代,从而大量节省种子或其他播种材料 ,免除大量调运和因调运带来的病虫草害流行等不 利因素。二、我国作物栽培技术的发展趋势 作物的水培、沙培、气培等无土栽培新技术也逐 渐在作物生产中应用,为作物栽培向工业化方向 发展提供了更大可能性。 遥感、遥控等新技术也逐渐在作物栽培中采用, 从而有可能使作物的模式化栽培达到一个新的境 界。 综合上述,作物栽培技术的发展趋势,是从单 项技术的应用到多项技术的综合运用。二、我国作物栽培技术的发展趋势 近年来,在作物栽培技术研究中还广泛运用了 农业系统工程原理,对作物生产系统的模拟和 调控进行探讨。 由于作物生产系统中的组分十分复杂,并且收 投资、资源、

10、气候、季节、地域等各种因素的 影响,加之作物生产周期长,有些方面甚至根 本无法统一定性或定量研究。但如果利用计算 机模拟,就可能克服这些障碍,寻求优化方案 ,为高产栽培提供科学依据。二、我国作物栽培技术的发展趋势 若配以遥感遥控技术,还可以在室内进行诸 如水资源、土壤养分、病虫害和产量的监测,再把数据进行计算机分析。这样,就能针 对生产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处理。二、我国作物栽培技术的发展趋势 因此,今后随着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其他新技术在作物栽培科学中 的应用,作物栽培技术的发展前景是十分 广阔的。二、我国作物栽培技术的发展趋势第四节 我国种植业的分区 我国位于亚洲大陆东部,面积9

11、60万km2,东西 向、南北向的长度都在5 000 km以上,地势、 地貌千差万别,气候差异悬殊。这样,就形成 了我国丰富多彩的农业自然条件和资源。 为了充分利用农业资源,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 产,1970s末期,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领导的 全国农业综合区划,将全国划分为10个具有不 同特点的一级综合农业区和38个二级农业区。 1980s初,中国农业科学院等单位在此基础上, 依据: (1)发展种植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 (2)作物结构、布局和种植制度; (3)种植业发展和关键措施等的相对一致性,并保 持县级行政区界的完整性; 将全国种植业划分为10个一级区和31个二级区。 一级区是以地理位置

12、、农业地貌类型和在全国所 占地位命名,二级区则以地理位置和地貌类型命 名。第四节 我国种植业的分区 中国农业科学院等种植业分区中的10个一级区: 一、东北大豆、春麦、玉米、甜菜区 二、北部高原小杂粮、甜菜区 三、黄淮海棉、麦、油、烟、果区 四、长江中下游稻、棉、油、桑、茶区 五、南方丘陵双季稻、茶、柑桔区 六、华南双季稻、甘蔗、热带作物区 七、川陕盆地稻、玉米、薯类、桑、柑桔区 八、云贵高原稻、玉米、烟草区 九、西北绿洲麦、棉、甜菜、葡萄区 十、青藏高原青稞、小麦、油菜区第四节 我国种植业的分区一、东北大豆、春麦、玉米、甜菜区 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3省及内蒙古部分地区,共180 个县(旗、市

13、),总耕地1 643万公顷(1980年),占 全国的16.5%。 大部地区为一年一熟,南部可二年三熟或一年二熟。 主要作物有大豆、玉米、高粱、谷子、春小麦、马铃薯 、水稻、甜菜、亚麻及早熟棉等。 其中大豆、春小麦、高粱播种面积为全国的37%、46%和 49%,产量和质量均居全国之冠。 玉米面积占全区粮食的35%,居首位。 北部是马铃薯集中产区,也是全国(马铃薯的)种薯基地。 甜菜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国的70%以上,亚麻产量占全国90% 以上,是我国的甜菜和亚麻基地。 本区包括内蒙古的包头以东地区,辽宁西部,冀、晋、 陕西北部,甘肃中东部,青海东部和宁夏南部,共275 个县(旗、市),总耕地1 45

14、3万公顷(1980年),占 全国的14.4%。 本区主要由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组成,大部分地区一 年一熟,粮食作物以旱粮为主,经济作物有甜菜、油菜 、胡麻和向日葵等,是我国旱地农业较为集中的地区之 一,也是农牧交错区。 本区滩川荒地较多,日照充足,日较差大,有利甜菜生 长和糖分积累,甜菜面积和产量居全国第三位。 本区分3个二级区:内蒙古北部区;黄土高原区;长城 沿线区。二、北部高原小杂粮、甜菜区三、黄淮海棉、麦、油、烟、果区 本区位于长城以南,太行山以东,渭北高原以南,秦 岭淮河以北,包括京、津及山东全省,冀、豫大部, 苏、皖两省淮河以北,山西南部和陕西的关中平原, 共456个县(市),耕地面

15、积占全国的25.6%。 本区3/4为平原,土层深厚肥沃,光照充足,热量丰富 。作物二年三熟或一年二熟,作物种类繁多,其中冬 小麦、棉花、花生、芝麻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国1/2左右 ,烤烟占60%,是我国重要的粮、棉、油、烟、果等 集中产区。 本区分5个二级区:燕山太行山山麓平原区;冀鲁豫低 洼平原区;黄淮平原区;山东丘陵区;汾渭谷地豫西 丘陵区。 包括上海市及皖、苏、鄂大部,浙、赣、湘三 省北部的三湖平原,共243个县(市),耕地 1167万公顷,其中水田占2/3。 作物多一年二熟。除部分低丘岗地外,均为长 江中下游冲积平原,土质肥沃,水网密布,湖 泊众多,素有鱼米之乡美誉。是我国粮、棉、 油、麻、丝、茶等重要产地,稻谷、棉、油菜 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国1/3,麻类作物面积占全 国的18%,产量占30%。四、长江中下游稻、棉、油、桑、茶区五、南方丘陵双季稻、茶、柑桔区 本区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区以南,华南区以北, 雪峰山脉以东至东海之滨,包括湘、浙、赣、 闽4省大部、皖南、鄂东南、粤北、桂东北共297 个县(市),耕地740万公顷,其中水田占80% 。 全区属中亚热带,气候温暖湿润,大部分地区可 种双季稻、油菜、茶、柑桔等。 其中,双季稻栽培面积占水田面积的70%以上,是我 国双季稻比重较高的地区之一。六、华南双季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