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土地流转研究

上传人:Bod****ee 文档编号:47540652 上传时间:2018-07-02 格式:DOCX 页数:60 大小:74.9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土地流转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农村土地流转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农村土地流转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农村土地流转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农村土地流转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村土地流转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土地流转研究(6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农村土地问题已成为社会发展重大隐患农村土地问题已成为社会发展重大隐患作者:肖国元 时间:2012-02-03 浏览次数:718 次伴随着城市化发展与房地产开发,我国农村土地制度面临着有史以来最严峻的挑战。农民与地方政府、农民与开发商之间的利益冲突以及由此而来的矛盾呈扩大化趋势,已经成为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的重大隐患。最新近的例子发生在广东乌坎缘于乌坎村 660 亩集体土地被征用,引发了村民与村干部之间的冲突。其实,这只是发生在全国各地类似事件的一个缩影。需要强调的是,在现实生活中,人们耳闻更多的是以强拆出现的个体性事件。不同的是,个体性事件容易被忽视。但问题的根源其实是一样的:土地关系及权益保障

2、。据中国社会科学院 2011 年发表的一份城市发展报告,估计我国每年有 300 万农民因征用而失去土地。实际上,缘于农村土地的矛盾有扩大激化的趋势。两三年前,发生在城市改造中的强拆是这类事件的主角;而近年来,非城中村的农村也逐渐现身其中。这是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现象。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城市的边界在不断延伸,开发商的手脚伸向了城郊边沿区。相应的,随城市化而来的经济梯度演进波及到了大城市周边的市镇,使得原本落寞的农村步入了日新月异的开发期。一方面是经济的发展与土地的升值;一方面是原有的制度安排因循守旧,难以调适新的利益关系。这就是农村土地问题的要害,也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窘境。过去,在透视强拆现象时

3、,人们往往将矛盾聚焦于开发商的贪婪。说实在话,人们计较自己的利益不是问题。而且,在合理的规则下,社会进步正是个人逐利的结果。因此,贪婪不是问题。问题在于农村现有的土地制度,在于在这样的制度安排下农民的利益缺乏法律保障,在于在土地价值大幅飙升的当下,农民是一个局外人、一个利益无关者,乃至利益被剥夺者。因此,思考一下农村的土地制度,对于理解农民的处境至关重要。众所周知,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建立起了新的土地制度:城市土地国有制与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这种基本的土地制度一直持续到今天。仔细透视这种土地制度,我们不仅可以看出农村与城市的差别,明白农民与市民的迥异,还可以更好地看清楚现实问题的制度性缺陷。三农

4、问题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也是历届政府关注的重中之重。改革开放30 多年来,政府对三农问题的重视以及为之付出的人财物,刷新了历史纪录。但是,三农问题依然很严峻。过去,我们将三农问题归咎于国家优先发展工业的战略部署以及随之而来的城乡之间的剪刀差政策。其实,更深刻的原因在于与土地制度相关的权益保障的制度安排。在城市土地国有化之后,市民的权利由国家完全保障,与市民的生老病死有关的一切福利统统纳入国家计划范畴。而在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之下,农民只能依靠自己的劳动获得经济福利。起点上的不同造成了农民与市民之间权利上的巨大鸿沟。古典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有言: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按照这样的逻辑,

5、农民应该心满意足了,因为他们拥有世界一切物质财富之源。虽然土地集体所有制与人民公社化的劳动就业制度一度焕发活力,但农民与土地集体所有制之间的依附关系则严重束缚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这一点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从观念上给予彻底肃清。农民被绑缚在集体土地上,不仅失去了争取其他权利的机会,也压抑了工作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使得农村、农业、农民一直匍匐龟行在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旁。而城乡剪刀差政策以及优先发展工业的政策虽然直接调节、分割农村与城市、农民与市民的利益,但它们是建立在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底基之上的。如果没有这样的底基,这些政策就如同无本之木,断然无法贯彻落实。正是由于农业经济难以为继,由于土地制度对农

6、民的束缚严重妨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改革开放才从农村打开缺口。农村的改革起源于农业生产责任制,旨在将个人的劳动贡献与农民的利益挂钩,从而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这样做的结果是农民积极性提高与粮食大幅增产。但是,这种改革还是停留在浅层次上。即使后来农业生产责任制演变为土地承包制,而且强调土地使用权 30 年不变,也没能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反,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与大量农民进城,源之于土地制度的矛盾更加凸显出来。由于缺乏原始积累,进城的农民只能从事简单繁重的体力劳动,获取微薄的收入。农民缺乏与提高收入关系密切的文化教育、职业培训及创业资本。与此同时,家乡的农地受比较利益机制的制约处在撂荒状

7、态。一方面,劳动本身没有比较优势;另一方面,资本资源因土地制度不能变现。两边夹击,使得农民的处境异常艰难。归纳起来,建国以后,农民与土地的关系经历了三个阶段:改革之前,农民依附于土地,被捆绑在土地上,两者关系紧密但农民利益微薄;改革开放之后,农民对土地的依附关系有所松动,农民个人的积极性大为提高,但劳动仍是收入的主要来源;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随着农民进城热浪的兴起,大量农民脱离了土地。他们不仅远离土地,也放弃了土地可能带来的收益。虽然在这不同的三个阶段中,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在物理形态上远近不同,能分享的利益也有差别,但是作为农民权益最坚实部分的土地一直以独立的姿态傲然于农民的掌控之外。

8、在土地集体所有情况下,农民取得了土地的集体使用权。改革以后,农民以家庭为单位取得了土地的使用权与土地产出的分配权。这些独特的权利组合构成了经济学上的奇观,不仅冲击古老的所有权观念,也泯灭了土地作为财产的真实性质。正是由于这种古怪的权利安排,农民的土地是不能进入市场交易的,连一定范围内的流转都不被准许。也正是这样的原因,强拆找到了终极的法理依据,政府征用获得了强劲的法律支撑。据报道,2011 年底,中国的城市化率已经超过 50。这表明,城市化仍然有着巨大的潜在空间。随着城市化的扩展,广大的乡村离城市化浪潮越来越近。如果我们不在农村土地制度上有所突破,由此带来的冲突与矛盾只会愈发激烈,日益影响着经

9、济的发展与社会的稳定。可以说,农村土地制度问题已被推上了前台,成了中国社会经济进一步改革必须跨越的门槛。我国农村土地流转模式创新剖析我国农村土地流转模式创新剖析作者:刘卫柏 陈柳钦 李中 时间:2012-06-26 浏览次数:1019 次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发展现代农业,实现规模经营,解决土地细碎化问题成为破解“三农”问题的关键。对土地互换、出租、入股、股份合作、转包等土地流转模式创新进行剖析,既有成功的经验,也存在改变耕地用途、法律冲突、风险不确定、侵害农户利益、融资困境等方面的问题,通过法律规范、制度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建设、政策支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我国农村土地流转模式创新,对加快我国

10、农业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推动工业化、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下,农村土地流转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以分散经营为主要特点的家庭承包责任制,已经越来越难适应以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为特征的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自上世纪 80 年代以来,全国各地自发地开展了一系列为了克服家庭分散经营的土地流转创新实践。对这些地区的农村土地流转模式创新进行剖析,推广可行做法,总结经验教训,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采取相应的对策与措施,对稳定我国以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农村双层经营体制,促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变革,采取多种

11、形式流转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促进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和现代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一、我国现行农村土地流转模式创新的形式一、我国现行农村土地流转模式创新的形式对于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目前一些地方已经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探索,创造出各种不同的农村土地流转模式,比较典型的主要有如下几种类型:1、农村土地互换农村土地互换是指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承包土地的承包方为了便于耕种或者规模种植的需要,交换自己的承包地,其土地承包经营权也进行相应的交换。最具代表性的为重庆江津模式和新疆沙湾模式。(1)重庆江津模式。重庆江津模式是农村建设用地互换的典型代表。为推进农村建设用地市场

12、化,自 2007 年 9 月到 2008 年 8 月,江津区在重庆市率先开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置换试点。该试点的鲜明特点是由市场主导实施和指标跨区流转。2007 年 9 月颁发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置换管理工作试行意见是指导试点的纲领性文件。将农村建设用地复垦为耕地,范围包括农民宅基地、废弃的工矿企业用地、公路等。江津区国土局统计数据显示,一期复垦,全区新增农用地面积 4160 亩,其中耕地面积 2781 亩。以解决城市建设用地为核心的农村建设用地减少与城市建设用地增加的挂钩做法成为江津推行土地改革的重要动力。当然,实现指标跨区流转得益于农村土地交易所的建成。农村土地交易所是重庆进行统筹城乡综合配套

13、改革而向国务院申请的重要政策之一,其主要交易品种是农民宅基地、乡镇企业用地、村落公用地等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经过复垦整理并严格验收,置换出的建设用地指标。江津模式中政府发挥着重要的角色,首先是提供经费支持,政府复垦土地的成本,包括劳动力、安置补偿、新居建设配套设施完善等,每亩花费 4-5万元;其次是政府主导了指标流转、定价及收益分配。有利于土地的集约高效利用,有效缓解城镇发展用地的供求矛盾,促进了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进程,改善了农户的生产发展环境。(2)新疆沙湾模式。新疆沙湾模式是农村土地耕地互换的典型代表。为了推广实施节水滴灌,节约成本,提高效率,实现连片规模种植,自 2004 年起,新疆沙湾县

14、四道河子镇下八户村率先发起土地互换,将农户原本分散在 34 处的土地集中到 2 块统一种植,解决土地过于分散的问题,以便于耕种、铺设管道。到 2005 年,全村所有耕地 10368 亩全部实现了互换,滴灌、微灌等高新节水技术普及率达到 100%。互换完成后,全年农户人均纯收入达到 8000 元,土地利用率提高3%5%,净增加耕地 400 亩,增加的耕地可使农民每年人均增收 347 元。由于土地互换的效益比较明显,四道河子镇下庄子村、中心村等 6 个村先后完成了土地互换,面积达 4.27 万亩。通过土地互换,农作物种植实现了相对集中、标准化种植、集约化生产的目的。老沙湾片乡镇棉花生产基地品种进一

15、步统一,品质进一步优化,单产进一步提高,有利的推动了土地规模集约经营,加速了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加快了农村经济的发展。2、农村土地出租农村土地出租是指农户签订租赁合同,将其所承包的全部或部分农村土地租赁给农业生产大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或合作社从事农业生产,土地出租不改变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原来承包土地的农户继续按照原有的土地承包合同履行其义务,享受其权利。新参与的土地租赁方按照租赁合同的约定对土地承包方履行按其支付租金并不得改变农村土地用途的义务。可以采取现金或者实物的方式按年度支付租金。农村土地处租方式主要有农业公司租赁型、农业大户租赁型及农村反租倒包型等。安徽小岗模式

16、较为典型。安徽小岗土地流转始于当初的“反包倒租”,就是鼓励土地向种田大户、能手流转,进行适度规模经营,通过组织协调改变土地现转,从而发挥其应有效应,已获得更大的利润。通过新农村规划,加大投入,大力支持中心村的发展,将村民向中心村集中。这样可以节约土地,减少国家财政对公共设施的投入,促进村民素质的提高,改善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同时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小岗村耕地面积大约 2000 亩,其中 60%目前出租流转被集中起来用于发展蘑菇、花卉、葡萄规模种植及家禽养殖等。采取土地集中利用,发展农业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新型合作给当地农户带来巨大的经济实惠和利益。2009 年,安徽小岗村的农村人均收入达到 6600 元,比同期全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 5153.2 元高出 1446.8 元。3、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土地股份合作制属于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一种产权制度安排,即在按人口落实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采取土地股份合作制的形式进行农户土地承包使用权的流转。农户土地承包权转化为股权,农户土地使用权流转给土地股份合作企业经营。扣除相关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