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西县小井庄再次率先探索新农村建设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7525713 上传时间:2018-07-02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12.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肥西县小井庄再次率先探索新农村建设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肥西县小井庄再次率先探索新农村建设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肥西县小井庄再次率先探索新农村建设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肥西县小井庄再次率先探索新农村建设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肥西县小井庄再次率先探索新农村建设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肥西县小井庄再次率先探索新农村建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肥西县小井庄再次率先探索新农村建设(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肥西县小井庄再次率先探索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调查系列报告之二何开荫樊美珍杨振斌余恕诚黄山区汤口镇山岔村作为新农村的典范,拥有独特而美丽的自然风景资源,尽管他们全靠自己劳动致富,但其他地方很难“学得起”。为了树立一个都能学得起的典型,我们又把目光集中到肥西县山南镇小井庄。一、小井庄的光辉历史小井庄是 1978 年率先实行包产到户的地方之一,全省乃至全国都闻名。邓小平1980 年 5 月 31 日发表关于农村政策问题的著名讲话中说,肥西县一些地方实行包产到户,农业生产大发展;凤阳小岗村大包干,也是一年大变样。说肥西就是说的小井庄。小井庄比小岗村早一个多月实行了包产到户,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带动山南

2、区6 个公社都搞起了包产到户,犹如平地一声雷,令全省全国震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虽然大力号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左倾路线的遗毒尚未肃清,在关于农村问题的若干决定中明确指出“不许包产到户, 不许分田单干” !小岗村农民曾伤心地讥嘲为“早也盼,晚也盼,盼来了两个不许干”。就是说,小井庄的包产到户违背了当时的中央文件精神,是与中央政策“顶牛”了,也就理所当然地被当地党委、政府所明文禁止,扼杀于襁褓之中。凤阳县小岗的农民很聪明,他们搞的不是“包产到户”,而是名之为“包干到户”,“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足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恰当地解决了国家、

3、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所以它是社会主义性质的,不是 “资本主义复辟” 的分田单干, 中央文件“不许包产到户” ,未说不许“大包干”。所以,小岗村成了改革开放的英雄,比小岗先搞包产到户的小井庄却被“冤死了”。所以,改革能否成功,与改革操作者的智慧与策略是分不开的,你必须“吃透两头”,既不违背中央的政策精神,又要符合广大农民的愿望,在这两者之间找到一个恰当的结合点,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善于打擦边球”,在政策的夹缝中求生存,求发展,开拓出一片新天地。同样的做法,小岗成了闻名世界的英雄,而小井庄却被“遗弃”了,这怎能令人心服?! 所以小井庄人心里一直憋着一口气,等待着适当的机会爆发出来,对农村改

4、革作出更新更大的贡献。二、小井庄人的新业绩我们选择肥西县小井庄,并不单是因为它有光辉的过去,主要原因是在于小井庄人改革创新的精神。小井庄行政村位于肥西县山南镇街区的西端,座落于安( 庆) 庆( 安) 公路的两侧,是典型的丘陵地带,800 户人家, 3000 多人口,人均 1.2 亩地,其中部分不能灌溉的“塝田”,历来以种植业为主,一油 ( 菜)一稻或一麦一稻,用他们自己的话说是“包产到户解决了温饱,如何发家致富却没有门道”,因为它是传统农区,没有其它任何独特的资源。我们的目标就是要帮小井庄人在1.2 亩地上寻求发展达小康的门路。小康的标准,首先是人均年收入必须达8000 元以上,2002 年小

5、井庄行政村人均年收入只有2320 元,达标差距很大。我们于2003 年以“安徽大学中国三农问题研究中心”的名义搞试点,虽然得到当地党委和政府的欢迎与支持,却既没有向政府要项目要资金,也没有要特殊的政策倾斜和任何条件。我们认为用政府的钱垒起来的典型没有推广价值,没有可学性,只有靠农民自己勤劳致富,其他地方才能学得起。由于我们能力薄弱,不敢先拿行政村作试点,只能选小井庄行政村的小井庄村民组作为试点单位。我们认为,在当前的生产力水平与条件下,建设新农村应该以村民组的自然村为基本单元,一般说,目前一些地方强行并大村的做法并不符合农民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建设新农村主要靠农民自觉努力,是政府主导,但必须以

6、农民为主体,是一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一起抓的农村综合改革,首先要让农民大幅度增加收入,如果不能做到生产发展和生活宽裕,其他的几项要求就很难推动了。所以,我们与镇村干部并38 户农民反复协商,最后采取了完全符合农民心愿的措施。一是进行农业结构调整。有 20 多户农民发展了塑料大棚反季节蔬菜80 亩,户均年收入1.28 万元;有 3 个养猪大户, 3 个养鱼大户,每年户均收入约2 万元。二是进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村里合作办起了一个上规模的粮油加工厂,现已试生产,预计每年净利润可达80 万元;村里有30 多个青壮年劳力在外打工,平均每人年工资达万元; 有 7 户农民是 “经纪人” ,专门收购运销农副产

7、品,户均年收入2 万元以上;有一户农民经营农家乐餐饮业兼营小百货店,年收入2 万多元;现今又注册成立了“安徽省小井庄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粮油加工厂可容纳40 名工人,人均年薪 1.2 万元,全村在外打工的人都回村务工,又大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三是组建了一个农民自己办的“小井庄社区金融合作社”。 第一批 23 户加入,每户出资3000 元,由“安徽大学中国三农问题研究中心”注入公益股资金15 万元,共集资22 万元,成立了金融互助合作社。因为农民反映最缺的是资金,每年春耕生产都缺少资金投入,信用社手续繁杂,很难借到钱。有了自己的金融合作社,今年春耕生产时每户农民都增加了投入,午季取得了空前未

8、有的大丰收,秋季丰收在望。四是整体规划,逐步推进。聘请合肥市规划院对全村进行了总体规划设计,村民组有统一住宅区,统一供水、 供电、通路、通电话,统一建设小学校、文化活动室等公共基础设施。 2005 年底,已有18 户迁入新居,清一色的新式徽派建筑,两层楼,面积都在100m2以上,面积大小由各户自选,村容整洁美观。预计今年底,全组38 户都将迁入新居,可节约出耕地20 多亩。五是体制机制的创新。市场经济是法人经济,农民只是自然人,一家一户的个体小农,产品数量少,质量不高,根本就进入不了大市场。中国农村当前最大问题是九亿农民的绝大多数都被排除在市场经济范畴之外。农民要想致富,除了相当一部分青壮劳力

9、及其家庭进入城市第二、三产业之外,留在农村务农的就必须到国内外市场中去竞争。这就要求农业生产必须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也就是要把分散的个体农户组织起来实现企业化生产。企业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有了农业企业,自然会把生产链、加工链和生态链努力向两头延伸,也就实现了农业产业化。所以,必须先有农业企业化,然后才有农业产业化,否则就是空话。可是,农民一听到“组织”或“合作”二字就心生畏惧,他们被“合作化”和“人民公社”搞怕了。怎样帮农民组建自己的农业企业,让每个农民都成为企业主体,自己管理自己呢?我们就从农民迫切要求解决的资金问题入手,以公益股的形式吸引每个农民都愿意出资办互助合作。由23 户入股农民

10、每户出资3000 元,我们用项目资金“借助”15 万元作公益股,共筹集22 万元,共同推选5 位管理人员。由于关系到每个农户的切身利益,他们投票时十分慎重,经充分酝酿协商,选出5 位被公认为作风正派办事公道的能人出任“领导班子”,全是义务服务,不取分文报酬。他们参照信用社的管理办法制订出自己的合作社章程,规定利率为7.2厘( 比信用社低1.2 个千分点 ) , 申请贷款的人只要理由充分,经 5 位管理成员一致同意,立刻就可以拿到贷款,手续非常简便。贷款最高限额为2 万元, 3 个月本息还清 ( 现在正准备延长到半年 ) 。贷款人应有担保或抵押。由于都是本村民组人,知根知底,现已经历9 个月的

11、3 个还贷周期,累计贷款近 20 万元,全都按时结清本息,无一沉淀,帐目全部上墙公开。章程规定:每户股民的利息年终分红,公益股利息作为公益金,用于本村绿化、济贫等公益事业。由于9 个月来运转良好,未入股的村民纷纷要求加入,其它村民组也酝酿效法,现已引起银行、信用社、银监部门的高度关注,南方周末等媒体和电视台发表了有份量的报道和评论,并由省金融办、省分行向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写报告,希望得到金融部门支持,能够1:1 地放大。因为他们有22 万元存在信用社,可视为抵押,只要有5 人小组担保;由信用社再贷给22 万元,就可建立起广大农村的信贷担保机制,不仅降低了农行和信用社的贷款存本和风险,还扩大了市场

12、份额,广大农民则贷到了急需的生产资金,对发展农业生产极为有利,意义重大。在组织金融合作的过程中实现了完全的民主选举和民主管理。只要上级对这种合作的新体制新机制给予肯定的支持,很快就把合作互助的内容进行全方位的扩大,把农业生产的全过程,包括第一、二、三产业都实行股份合作制,把小井庄村民组建成为一个股份合作制的新型农业企业。据概略计算,小井庄村民组的年人均收入至少是5000元以上, 3 年来每年以1000 元的收入递增,成绩显著。而且没有向政府伸手要项目要资金,全凭劳动致富。这是全省甚至中西部地区的每个地方和村民组都可以学得起的办法。王金山省长到小井庄考察后,高兴地题词:“改革的先行者,发展的领头

13、雁”,这是对小井庄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高度概括和最恰当不过的评价。三、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典型一提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少基层干部就向上伸手,要项目,要资金,似乎没有钱就什么也干不了。的确,自从农村税费改革以后,乡镇、村组组织“断了财源”,运转十分艰难,这两年实行乡财县管,也只是保证发工资,保运转,做事尤其是做大事的钱确实没有。中央每年的支农资金总额达 1000 多亿元,数量不算少,但相对于广大农村九亿多农民来说,这点钱只是杯水车薪。安徽为了集中力量办事,搞了一个“千村百镇工程”,那么,还有万分之九十多的乡镇村不在这个工程项目范围内又该怎么办呢?其实,政府投入的项目资金只不过是国民收

14、入的二次分配,而新农村能否建成,主要决定于国民收入的一次分配,也就是农民生产、经营、劳务等各种产业活动的直接收入。所以,中央的新农村 5 项标准把 “生产发展, 生活宽裕” 放在最前面。 “生活宽裕”是个什么概念?我们认为就是小康标准。第一条就是人均年收入在8000 元以上,安徽农民人均年收入连4000元都没达到,差距太大了。如果不能让农民大幅度增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只能是一句空话,单靠政府投资,那是永远也办不到的。有人质疑,农民人均只有一亩三分地,就算亩产2000斤粮食,最高产值不过1800 元,去掉成本, 人均净收益1000元,这就到顶了,农业上已没有升值空间了。这种理解是不够全面的。实

15、际上,王世杰老先生在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倡议时就明确指出:农业生产不仅包含农、林、牧、副、渔,还包括工、商、运、建、服(务),是农村经济的一、二、三产业的同时并举。如果我们放宽眼界,农业结构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空间还是很大的。我们曾作过估测,在现有的条件下,若能搞好农业的产、加、销一条龙经营,达到人年均收入8000 元的小康标准还是可以做到的。农民最实在,光讲理论是没用的,必须做出样子来给他看。所以,我们选取没有其它资源,只有人均一亩二分地的小井庄作试点,通过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措施,连续 3 年, 平均每年人均收入增加1000 元以上,计划在 2008年底,人均收入达8000 元。

16、从现在的进展情况看来,有可能在 2007 年底就提前达到人均年收入8000 元。值得特别指出的是,小井庄的新农村建设,从头到尾没有向政府要一分钱的生产性投入资金,全凭农民自己的辛勤劳动创业发家。这是全省广大地区,甚至是全国中西部地区广大农村都学得起的一条可行道路,基层政府应全力以赴地为发展农业企业和产业化经营搞好服务。小井庄的普遍意义首先在于实行农业企业化,只有把千家万户分散的个体小农组织成农业企业,才有可能实行产业化经营。个体农户除极少数精英分子外是不可能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而要把千家万户分散的个体农户组织成农业企业,是一件十分艰巨而复杂的工作,这里的关键就在于基层政府必须提供牵头和服务。经过几年的实践,我们的体会是首先必须进行体制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服务创新,只有建立起这几项创新的有机联动机制,才能顺利推进新农村建设。归结起来一句话,彻底解决三农问题,必须进行全面的农村综合配套改革,不改革是没有出路的。所以,我们认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以政府为主导,以农民为主体,以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为动力,以财政二次分配投入为支撑,以基层广大干部牵头服务为前提,以体制、机制、管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