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高三一轮复习10月阶段性检测各科(语文)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7519319 上传时间:2018-07-02 格式:PDF 页数:13 大小:96.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届高三一轮复习10月阶段性检测各科(语文)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6届高三一轮复习10月阶段性检测各科(语文)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6届高三一轮复习10月阶段性检测各科(语文)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16届高三一轮复习10月阶段性检测各科(语文)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16届高三一轮复习10月阶段性检测各科(语文)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6届高三一轮复习10月阶段性检测各科(语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届高三一轮复习10月阶段性检测各科(语文)(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5-2016 学年度高三一轮复习10 月份阶段检测语文试卷命题人:马军2015.10 卷(共36 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睿智豁达的苏轼认为,贾谊“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不懂涛光养晦,不能自用其才。而历经宦海沉浮的王安石比苏轼更为洞明,在贾生诗中他提出了自用其才的标准。他写道:“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 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意在表明,君王待臣厚薄,臣子是否自用其才,评价的标准不在于官爵高低,关键要看臣子的谋议是否得到采纳和施行。这是很有见地的经验之谈,显然,政治家们要比诗人们眼光更为深笃,值得后人深思和借鉴。透视贾谊的人生际遇和苏轼、王安石等

2、人的诗作情怀,我们可从中受到启迪,那就是要学会刚愎自用,方能成才。刘禹锡在学阮公体诗中曾言:“ (甲) ” ,可谓一语道破了古代有才华的读书人或知识分子, 即贾谊们的痼疾。他们往往多愁善感,情绪多变。 遇有顺境, 就激情满怀, 意气风发,“ (乙) ” ;而遇到逆境,就心怀愤懑,一愁莫展且自感怀才不遇,“ (丙)” 。有的甚至义气用事,自暴自弃,于事无补,于己有害。今天我们生正逢时,即使身处逆境,也要以“出世”情怀,自用其才。因为古人早就告诉我们:“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都不正确的一项是A睿智( ru) 涛光养晦 B何啻( ch) 宦海沉

3、浮C痼疾( g) 一愁莫展 D 愤懑( m n) 义气用事2上面所选文段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深笃 B 刚愎自用 C 自暴自弃 D 出世3依次填入第三段甲、乙、丙三处的语句,句意连贯、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昔贤多使气,忧国不谋身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A B C D4. 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对于病理主治医生来说,重要的是要熟悉基本病变,学会分析各种影像并从中得出诊断结论;要有科学的思路而不是只会按图索骥。B、改革开放的成果越来越令人瞩目,许多来中国的人都有感于二十几年来中国发生的石破天惊的变化。C、表演时,铁花飞舞,鞭炮齐鸣,加上鸣锣开道

4、,气势极其恢弘壮观。12 名打铁花者一棒接一棒,一棒铁花冲天而起,另一棒紧跟而来,棒棒相连。D、虽然孔子和孟子的思想核心都是一种大爱,都有一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但是今天的许多人,似乎对他们的观点只能敬谢不敏了。5.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A. 换季时节, 某服饰公司将于近期推出数十种最新时装流行款式,来帮助爱美的女士们打造光彩焕然的新季衣橱。B “扶一把中美扶爱基金”是首个国内聚焦摔伤医疗救助、见义勇为保障的公益项目,有助于解决“路人摔倒扶不扶”的道德难题。C.我们曾经推崇鲁迅怀疑、批判和抗争的精神,然而在当下,不但这种精神没有被很好地继承,而且被很多人遗忘甚至铲除。D

5、瑞典哥德堡大学研究人员对4100 多名年龄20 岁到 24 岁的瑞典男女研究一年后发现,那些经常使用电脑或手机的人,更有可能出现压力增大、睡眠紊乱以及沮丧抑郁。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 题。中华文明在世界四大古老文明中虽非最早,却是唯一没有中断的。中华文明中包含着开明与革新的思想。开明的核心有四点。一是民为贵,如孟子说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二是广开言路,从谏如流,如班彪所说的“从谏如顺流”,这是明君的必要条件,也是治国的要求。三是举贤授能,礼记说: “尚有德,尊有道,任有能,举贤而置之。”这是治理国家的重要举措。四是以法为准,唐太宗说:“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其中包含了

6、一定程度的法治思想。中国人往往将“盛世”与“开明”联系起来,称之为“开明盛世”。汉代的文景之治,唐代的贞观之治和开元之治,这些盛世都是比较开明的。以唐为例, 太宗说: “水能载舟, 亦能覆舟。”玄宗任命姚崇为相,姚崇针对当时存在的问题提出“十事”,玄宗从谏如流,取得很好的效果;宋璟继姚崇之后贯彻姚崇的政策。宋代的政治设计也有一定的开明性,宋代健全了一整套文官制度,皇帝和大臣、中央和地方、行政和监察,既相配合也相制约。宋仁宗表示,处理天下事不专由自己一个人决定,这便是一种相对开明的态度。中华文明中还包含着变易革新的思想,具有自我更新的能力。 诗经 赞美周文王的话语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便是

7、对“维新”的赞美。周易中“日新之谓盛徳,生生之谓易”,指出了不断的变易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周易又说: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变,是从穷到通的关键。其实, 周易的这个“易”字,就是变易的意思。关于中国哲学中的变易思想,张岱年先生举了孔子、老子、庄子、张载、二程、王夫之等系列哲学家的言论,总结说:“中国哲学承认变是宇宙中之一根本事实,一切事物莫不在变易之中。”这种变易的思想,常常被用作变法的依据。中华文明历史中每一次变革都带来文明的长足发展。从分封制到郡县制,巩固了大一统的政治局面;从察举制到科举制,促成了新型士人的成长;从里坊制到街巷制,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从古体诗到近体诗,再到词和曲

8、;从文言小说到白话小说;每一次变革都带来文学的突飞猛进。中华文明中也包含着因循守旧的因素,所谓“祖宗之法具在,务行故事,慎所变改”,诸如此类。回顾历史,凡是革新的力量占据主导地位的时候,文明就得以健康发展;凡是因循守旧的势力占据上风的时候,文明的发展便受到阻碍。中华文明的历史告诉我们:文明的发展需要开明,唯开明才能广得人心,唯开明才能云蒸霞蔚;革新是文明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有不断革新才能不断前进,只有不断革新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节选自袁行霈中华文明的历史启示)6. 下列关于中华文明的开明,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孟子的“民为贵”思想、班彪的广开言路论都提出了明君的首要条件是有开明思想。B.

9、 礼记说的举贤授能是治理国家的重要举措,唐太宗据此提出了最早的法治思想。C. 皇帝和大臣、中央和地方、行政和监察既配合又制约,证明宋代政治是非常开明的。D. 汉代的文景之治、唐代的贞观之治和开元之治,是公认的因比较开明而闻名的盛世。7. 对中华文明的变易思想的认识,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中华文明包含着变易的思想,诗经中有赞美周文王、实质上赞美“维新”的话语。B. 变易的思想历来被用作为变法的依据,中华文明历史中每一次变革都带来文明的发展。C. 孔子、老子、庄子、张载、二程、王夫之等哲学家的观点都含有中国哲学的变易思想。D 周易的“易”就是变易的意思,周易指出,不断的变易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

10、律8.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中华文明中有开明与革新思想,使得中华文明成为世界四大古老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过的文明。B. 唐太宗与唐玄宗分别任命开明的姚崇、宋璟为相,从谏如流,重视民本,取得很好的政治效果。C. 我国大一统政治局面的巩固,新型士人的成长,城市经济的发展,是变革带来的文明发展成果。D. 革新的力量与因循守旧的势力的并列存在,使得中华文明有时健康发展,有时受到很大的阻碍。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 题。 ( 12 分,每小题3 分)论根本策石介民者,国之根本也。善为天下者,不视其治乱,视民而已矣。天下虽乱,民心未离,不足忧也;天下虽治,民心离,可忧也。人

11、皆曰“天下国家”,孰为天下?孰为国家?民而已。有民则有天下,有国家;无民则天下空虚矣,国家名号矣。空虚不可居,名号不足守。然则民其与天下存亡乎!其与国家衰盛乎!自古四夷不能亡国,大臣不能亡国,惟民能亡国。民,国之根本也,未有根本亡而枝叶存者。故桀之亡以民也,纣之亡,亦以民也,秦之亡,亦以民也。汉有平城之危、诸吕之难、七国之乱、王莽之篡,汉终不亡,民心未去也。唐有武氏之变,禄山之祸,思明、朱泚、宗权、希烈诸侯之叛,唐终不亡,民心未去也。夫四夷、大臣非不能亡国,民心尚在也。观汉高祖、文、景、唐太宗,其有以结民心之固。王莽篡夺,汉已亡矣,而民尚思汉恩未已,故光武乘之中兴。武氏、希烈之乱,唐已亡矣,而

12、民尚思唐德未已,故终至于三百年。莽等不能亡汉,武氏、禄山诸寇不能亡唐是也。民之叛也,虽以百里,虽以匹夫,犹能亡国。汤以七十里亡夏,文王以百里亡商,陈胜以匹夫亡秦是也。噫!民之未叛也,虽四夷、诸侯、大臣,不能亡国,况匹夫乎!民之叛也,虽匹夫犹能亡国,况四夷乎!噫!为天下国家者,可不务民乎?孟子曰: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之谓,盖不敢()万乘骄民也,故古之天子重民() ,不敢轻侮()鳏寡。民虽匹夫也,有义勇,有豪杰,有奸雄。伊尹、吕望,义勇也;陈胜,豪杰也;黄巢,奸雄也。伊尹、吕望不忍桀纣之民涂炭,愤于耕钓,佐汤武,放桀伐纣,义勇矣。夫黄巢伺唐之隙,因民之饥,聚兵以扰天下,奸雄矣。吁!

13、昏官庸吏不知民为天下国家之根本以草芥视民以鹿豕视民故民离叛国家倾丧。呜呼!民可忽哉?臣观太祖、太宗、真宗陛下养民勤矣,爱民至矣,然而天下之民困,其何故哉?郡守县令滥也,差役重也,贡献劳也,兼并盛也,游惰众也。今欲息民之困,在择郡守县令,省差役,罢贡献,宽馆驿,久使任,抑兼并,斥游惰。臣谨求其利病而各著于篇。(选自中华书局徂徕石先生文集,有删改)9.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夫黄巢伺唐之隙伺:探察B. 今欲息民之困息:使停止C. 为天下国家者,可不务民乎务:致力D. 空虚不可居,名号不足守居:居住10. 将文言虚词以此填入文中括号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孟子之谓

14、,盖不敢()万乘骄民也,故古之天子重民() ,不敢轻侮()鳏寡A.因也以 B.因焉之C.以矣于 D.以也于11. 下列用“ / ”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昏官庸吏不知/ 民为天下 / 国家之根本以草芥/ 视民以鹿豕视民/ 故民离叛 /国家倾丧B.昏官庸吏不知民为天下/ 国家之根本 / 以草芥视民 / 以鹿豕视民故/ 民离叛国 / 家倾丧C.昏官庸吏不知民为天下/国家之根本 / 以草芥视民 / 以鹿豕视民 / 故民离叛 / 国家倾丧D.昏官庸吏不知民为天下/国家之根本 / 以草芥视民 / 以鹿豕视民故/ 民离叛 / 国家倾丧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

15、一项是( ) A.首段提出观点“民者,国之根本也”,论述了民心之离否与天下治乱的关系,分析了“天下国家”的本质,认为有民众才能有天下。B.作者在第二段针对民众与天下存亡、国家盛衰的关系展开了阐述。他列举历史上 “得民心”与“失民心”的诸多事例进行对比论证。C.作者希望太祖、太宗、真宗洞察历史,深晓“民乃根本”之理,永存“养民”之“爱心”,采取措施来巩固民心,从而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D.全文观点鲜明,作者在结尾点明了写作意图。作者运用引用、对比等手法论证,排比句、感叹句的使用增添了文本的感染力与说服力。卷(共114 分)四(共 24 分)13. 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1

16、)善为天下者,不视其治乱,视民而已矣。(3 分)(2)民之叛也,虽匹夫犹能亡国,况四夷乎?(3 分)伊尹、吕望不忍桀纣之民涂炭,愤于耕钓,佐汤武,放桀伐纣,义勇矣。( 4 分)14. 阅读下面两首清诗,完成以下问题。(8 分)西湖杂诗十四首(其一,其二)黄任珍重游人入画图,楼台绣错与茵铺。宋家万里中原土,博得钱塘十顷湖。画罗纨扇总如云,细草新泥簇蝶群。孤愤何关儿女事,踏青争上岳王坟。两首诗分别从哪些角度描写了西湖的美景?两首诗在写景时角度各有怎样的侧重?请简要分析。(4 分)两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 分)1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一小题1 分,共 6 分)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描写秦人掠夺大量财物而又不知珍惜,将珍宝视同废品的句子是“_ ,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