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帝氏族迁徙例证之“夸父追日”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7518048 上传时间:2018-07-02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44.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炎帝氏族迁徙例证之“夸父追日”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炎帝氏族迁徙例证之“夸父追日”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炎帝氏族迁徙例证之“夸父追日”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炎帝氏族迁徙例证之“夸父追日”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炎帝氏族迁徙例证之“夸父追日”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炎帝氏族迁徙例证之“夸父追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炎帝氏族迁徙例证之“夸父追日”(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炎帝氏族迁徙例证之“ 夸父追日 ”杨斌古代人类,由于基本处于游牧状态, 所以大多都有 “ 逐水草而居 ” 四方迁徙的情况。中国古代之炎帝、 黄帝史载从西北黄土高原走出去,足迹遍布东、南、北;尧舜禹或出自山西,或出自中原,栖足地远非止一处;商汤从燕北来;周秦自汧渭出。众所周知的神话故事“ 夸父追日 ” ,其实也应该是一个部族迁徙的行为演化。一古籍载 “ 夸父追日 ” 神话,主要出自山海经 海外北经和同书大荒北经两处。列子、 淮南子两书也有所转达。其在海外北经曰: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其在大荒北经中说: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

2、逮之于愚谷,将饮河而不足也,将走大泽,未至,死于此。对于这个看似神话的故事, 应作何种解释, 历来说法不一, 大致趋于三说:一种作人文理解,认为夸父是古代的天文学家。所谓“ 逐日” 、“ 入日” 、“ 追日景 ” ,是在不同地区, 通过测量日影长短来确定节气等等。如杨超在山海经新探序中讲到: “ 夸父逐日我赞成这样的说法,夸父是以木棒测日影,书中已指明他是 ,欲追日影 ? ,夸父应该是一位古代的科学家” 。2一种认为纯是神话,以袁珂的论点最具代表性,他在中国古代神话一书中说: “ 这夸父族,原来是大神后土传下来的子孙,这个勇敢的夸父族人,有一天忽然发下宏愿,想去追赶太阳,和太阳赛跑向西斜的太阳

3、追去,瞬息间已超越千里,这一追一直便将太阳追到了禺谷,使他心理烦燥而又口渴,他就伏下身子来,去喝黄河、渭河里面的水,刹那间,两条河都给他喝干了,口渴还没有止住,他又再向西方跑去,想要去喝大泽里的水, 可是他还没有到达目的地,就在中途口渴死了。”还有一说:如王红旗在山海经试注中讲的:“ 太阳东升西落,年年月月如此,似不应引起古人好奇,非要追逐以至牺牲不可。疑夸父所逐之日不是真正的太阳,而是发射与太阳一样强烈光热的特大陨石。”此三说各有千秋, 都讲出了一些道理, 但也有不少缺陷。 “ 测量说 ” 和“ 追陨石说 ” 都没有解释 “ 饮于河渭 ” 、“ 北饮大泽 ” 是什么意思。而 “ 纯神话论 ”

4、 则没有透过神话诠释远古人类的历史足迹。而原始神话,大都是一定的人文历史现象的衍化。否则,帝俊之妻曦后生十日;常仪生十二月;后羿射十日等,不是太过荒诞不经了吗?况且夸父已到禺谷,又喝干河渭、又到大泽、方向次序上似也稍嫌混乱。“ 测量说 ” 试图从人文角度说明历史真像,打破了神话的困惑, 但夸父时代有没有可能千里之遥去测日影?山海经中还说的明白:“ 应龙已杀蚩尤,又杀夸父 ” 。这是黄帝大战蚩尤时的事,追日的夸父,可能更稍前一些,其时,天下部落林立,万国千邑,无道无图,满路荆棘,连普通的生存都异常困难,有没有可能这么一个人能东奔西走,跨越数千里方圆去搞什么“ 天文测量” ?3愚以为,“ 夸父逐日

5、 ” 的神话,实际隐伏着一个古代伟大部落民族因追逐温度和水草资源而迁徙的历史事实。夸父是炎帝族的后裔。山海经中说: “ 大荒之中,有山名成都载天,有人耶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后土生信,信生夸父” 。而后土在同书中,又称是炎帝与其妻听訞所生一系列子孙中的一个。因此,实际应是:炎帝神农氏生于渭水支流的“姜水”(见水经注) ,其族属在数千年的成长发展中,人口繁衍日众, 不断分裂成各个宗支、 宗族。狭小的渭河流域承载不起这庞大的且又族系众多的人口,遂不断向四处迁移已属必然。夸父族作为炎帝神农族的一个后世分支,也迈出了这样的历史足迹,并且功勋昭著,故而能于史册彪名。所以说,夸父族“ 追日” 的出发

6、点是在古代的宝鸡。二视“夸父追日”为部族迁移,以前似也有此议,唯语焉不详,且多方面背谬。根据山海经行文的分析及当时的自然条件,愚认为夸父族的迁徙是有因有果的。首先,夸父为什么要“逐日” ,主要与当时的生产状况和自然气候环境有关。夸父所处时代,已是神农时代的后期,其时农业生产已有相当发展。夸父族已是一个农耕部族。考古证明,我国已于万年以前出现了农业。五千年前,农业生产已成为许多部族的主要生产方式。地处渭河中游的宝鸡市区, 其周围数处距今五千年前的古遗址,都出土了大量农耕工具和粟的遗存。其中北首岭和福临堡遗址中农业生产工具达数百件。发展农业生产,向来对气候条件的要求比较高,尤其在农业生产发展4的初

7、始阶段,更是靠天吃饭。而在我国版图上,自古以来,又是个灾情频繁的地方,旱涝交替发作,对农业生产影响极大。古人已总结为十二年一个轮回,丰年、平年、欠年轮流坐庄。更有数十年,数百年一发的大灾大难,“ 桀犬吠日 ” 、“ 吴牛喘月 ” 便形象地说明了这一天候异常。数千年中,温暖时,黄河流域有竹有梅, 一片江南景像, 动物有在今长江流域才能存活的象、竹鼠、獐、水牛等。河南省简称“ 豫” ,就是古代多象的说明。后代甲骨文记载,有时安阳地区种稻时间比现在要早一个月左右。而出现寒冰期时,则江淮也结冰,甚至太湖的柑桔、福州的荔枝也被冻死。北方就可想而知。夸父时代,虽然没详实的记载说明气候状况,但天候变化的规律

8、性和特异性是必然存在的。作为农耕部族的夸父族,受气候影响而迁徙,到适宜耕种的地方去,不是没有可能。“ 逐日” 就说明了这个问题,过于寒冷不利于农业,就追逐光照温暖气候。其二,夸父族是向那个方向逐日迁徙。应该是向东,而不是向西。山海经中的两段话,没明确指出方向。后世因为夸父逐日的历史真像湮灭,便以为方向是自东向西。其根据大约有这样几点:一是太阳东升西落, 追日自其必然是从东向西追;二是“ 逮之禺谷 ” ,而禺谷据说是太阳西落的地方,即虞渊;三是“ 北走大泽 ” ,大泽据说在西方遥远的地方;四是 “ 欲于河渭 ” ,即先河后渭,当然是东西走向。以上考虑在追日原因未明、 相信“ 自不量力 ” 、或纯

9、作为神话对待时, 近乎有理。然而把 “ 夸父” 作为一个社会存在的实体,放在当时的具体情况下,5对其迁徙的原因作一番考察后,则这些根据又嫌薄弱。第一,作为一个地球生物, 一天追太阳能追多少路程?如果是每天连续追,则 “ 与日逐走 ” 又如何解释?第二,“ 逮之禺谷 ” 说在海外北经中未提及,而出自大荒北经。历来认为, “ 荒经” 是解释 “ 山经” 、“ 海经” 的。但行文多荒诞,入神入怪。其叙夸父追日之事与海外北经相比,则明显加有主观成份并有所取舍。 如“ 不自量力 ” ,“ 欲追日景,逮之禺谷 ” ,“ 将饮河而不足也 ” 。即欲追日,便是 “ 不量力” 。而且追,就必须追到日落之地的 “

10、 禺谷” 中。后出成份大, 采信疑问多。第三,“ 大泽” 座落何处,山海经中说法多岐,揣其方位,一应在极西,即今新疆或其以西部位;一在雁门北,即今河北与内蒙交界上下。细分析,似应以雁门北的方位较为可信,因为“ 雁门” 是有实地的。第四,“ 饮于河渭 ” 似是河在前渭在后,从豫陕界看,确是从东向西。但考虑到语言结构因素, 则“ 河渭” 并非在方向上就有实指意义, 因为如果说 “ 饮于渭河 ” ,那么是一河还是两河就难以说清,同时声调也不序。如同“ 阴阳 ”不能因为一为阳、二为阴就颠倒说成“ 阳阴” 一样。其三,夸父不能理解为一个人, 如前所述,这是一个部族, 否则夸父已“ 道渴而死 ” ,后来应

11、龙又杀夸父, 其不怪哉! 那么如果作为整个一部族的人,都去“ 追日” ,那么 “ 测量说 ” 、“ 陨石说 ” 、“ 纯神话说 ” 就都站不住脚了。综上三点, “ 夸父追日 ” 不是真正的追太阳,而是追气候,追温暖。我国的气候条件, 是南暖北冷, 东温西寒。至今,华北平原仍比西北高原气温为高。 以小麦为例, 鲁豫的收割期比关中西部早1520 天。若值大陆降温期,关中西部因日晒量不足而引起的农作物不能成活、成熟而至产量大6减时,对鲁豫一带则影响相对较小。淮南子 时则训载有: “ 仲春行冬令,则阳气不胜,麦乃不熟,民多相残。”“季春行冬令,则寒气时发,草木皆隶,国有大恐。” 由此可以想见,在夸父时

12、代,大陆出现了小冰期,冬季漫长,在春作期间,以至冬凝未解,甚至延续多年,以农耕为生的夸父族人,无以存活,便有逐日之举。他们扶老携幼, 浩浩荡荡, 沿渭河东下, 向阳光充足、 日晒量较强的地方寻居。古代人类,是依水而居,古代农业,也首先是在水草丰富的地方发展起来的。炎帝神农族主要农作物是粟。逸周书曰: “ 神农时,天雨粟,神农遂耕而种之。 ”“天雨粟 ” ,不能理解为天上下了粟,而是天给粟下了雨。粟在后期经过数千年的长期训化,才成为耐旱耐寒的作物。初期也是在川道水湿地栽培的。所以天下雨,才能耕而种之。夸父时代,粟还是一种比较娇嫩的植物, 所以种植它, 既需要充足的阳光,还需要充沛的水量。当夸父族

13、沿渭河东下时,由于常年低温少雨,渭河和黄河或者干涸、或者水温太低,不适宜粟的生成。这便出现“ 饮不足” 的状况。河、渭干涸,历史曾出现过无数次,淮南子 俶贞训曰: “ 逮至夏傑殷纣, 当此之时,峣山崩,三川涸” 。三川,在西周前,为河、洛、伊三水;在西周,为泾、渭、汭三水。古为国运所系,其涸或崩,史作亡国败政之象。视为上天警兆,这里舍而不论。但“ 三川涸” 为确有其事。黄河、渭河出现这种情况, 使得夸父族人们不得不断向前走,寻找阳光充足、能够浇灌的地方。于是沿黄河走到今河南省境内,这时候,日照的问题已基本解决了,但水仍有不足,他们便考虑向“ 大泽” 进发。“ 大泽” 者,何7也?北有雁门委羽三

14、山的大泽,但古史无考,传说中倒有这么个地方存在。南有江汉平原之云梦泽,古时其大无涯,国中无二,也可号为“ 大泽” 。 淮南子 坠形训曰: “ 南方曰大梦,曰浩泽 ” 。高诱注云: “ 梦,云梦也,浩,亦大也” 。云梦泽是直到春秋战国时代还存在的。夸父族于是决定向云梦泽进发。 “ 北饮大泽 ” ,也可释为 “ 背” 。 走到半途,勉强达到了目的,就定居下来,不再往前走了。“ 未至,道渴而死 ” 的“ 死” ,实际是上是 “ 止” ,是“ 定” ,是不再迁移。在这个地方,农作物可以成熟了,能更好的生长了,自不必非向大泽不可。“ 弃其杖,化为鄧林 ” ,“ 鄧林” ,有的书上也谓 “ 桃林” ,一般

15、解释是树林, 是“ 鄧” 那个地方的林子。史记 礼书 :“ 阻之以邓林,缘之以方城。” 司马贞索隐: “ 刘氏以为今襄州南凤林山是古邓祁侯之国,在楚之北境,故云阻以邓林也。” 这个古邓侯之国在哪里?就是地处南阳盆地中南部,位于河南省西南部, 豫、鄂两省交界的部位。这里再往西南就是古“云梦泽” 。这里北通中原,南控荆襄,素有“ 两省雄关 ”之称。古来就为襄汉之藩篱,秦楚之扼塞,沃野百里,天府之首选也,历史上的邓州号称上等郡、望郡。这样的地方也是发展农业的绝好地域。近代根据邓州发现的八里岗仰韶文化遗址推断,在6400 多年前邓州便有人类生存。夏、商、西周、春秋早期诸侯国邓国的国都就在邓州。可谓历史

16、悠久。三后来,黄帝和炎帝阪泉之战, 夸父族作为炎帝族的一支, 自然也参与了,于是就有应龙杀夸父的事件。夸父族打败以后,一支逃向北荒,遂有北方的夸父之山。一支南到江汉,承袭其农作传统, 遂有炎帝后裔烈山氏之子曰“ 柱”8出现。左传 昭公二十九年曰: “ 稷,田正也,有烈山氏之子曰柱,为稷,自夏以上祀之 ” 。“ 夸父” 和“ 柱” ,实际是一音之转。后在江汉一带有立木柱以祭拜这个 “ 柱” 的,实则这木柱就是夸父之杖的衍化。夸父弃杖的古邓一带, 北距南阳、许昌、颖水一路蜿蜒, 古代有吕、申、纪、许等姜炎族后裔繁衍,应该不是偶然的。虽然周初始见其国名,但作为聚集部族,来源应该相当古老了。其中许的始祖传说是尧舜时的许由,尧曾让位于他, 他洗耳不听。 其时谁担任天下 “ 共主” ,根本不是个人有多大本事,而是基于其有一个的强大部族。许族其时的势力由此可见一斑。许由居于颖水之阳的箕山。司马迁说:“ 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象云” 。这个许由,应该是与夸父族有很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