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苏格拉底美德观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7517754 上传时间:2018-07-02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7.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议苏格拉底美德观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浅议苏格拉底美德观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浅议苏格拉底美德观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议苏格拉底美德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议苏格拉底美德观(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浅议苏格拉底美德观中文摘要著名哲古希腊学家苏格拉底所提出的“美德即是知识”的哲学观点在哲学和伦理学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美德即知识”命题一方面规定了知识的对象仅限于作为类概念的人的本质 ; 另一方面 , 它还包括认识了人的本质即意味着人会自然去实现这些本质, 使之在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表现出来。本文简要就苏格拉底的美德观的主要思想进行了分析,并对智者和苏格拉底的美德观的异同进行了思考并得出相应的启示。关 键词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智者一、 苏格拉底与“美德即知识”关于美德,苏格拉底有一个比较著名的观点:美德即知识。正因为美德属于意识的范畴,它就有了可以通过教育来获得的可能性。实

2、际上,苏格拉底毕生都在实践自己的信念,他坚信人人都有智慧,这种智慧是与生俱来的,每一个人只要运用自身的常识,通过思考就能拥有真正的智慧。苏格拉底是一位大众教育家,也是一位平民教育家。他大半生的时间和精力都花在市中心广场和市场等地与他遇见的任何人哪怕是一个奴隶的闲谈上。这种“闲谈”是带着目的性的,旨在让对方通过运用自身所拥有的常识而有所觉悟,从而获得真正的智慧。他所使用的方法我们称之为“产婆术”。苏格拉底认为他的谈话艺术就像是替人接生一样,接生的人本身不是生孩子的人,他要帮人们“生出”正确的思想,而正确的思想导致正确的行动。他认为真正的知识来自内心,而不是得自别人的传授,这一点跟智者学派的观点有

3、所不同。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的论点的主要哲学依据是“要认识你自己”,“最聪明的是明白自己一无所知的人”,因为明白自己一无所知,所以他毕生都在孜孜不倦地追求真理,也正是这种信念促使他成了雅典最聪明的人。同时,苏格拉底还寻求一种“普遍”的道德,这种道德是一种永恒的理性,也可以说是一种普遍真理。他想为是非对错找出一个清楚明白,而且放诸四海皆准的定义,相信辨别是非的能力就存在于人的理性之中。也就是说,人如果违反自己的理性就不会快乐,那些快乐者必定遵照自己的理性行事。他还教人要自制,要理智地约束自己的行为,抑制自己的欲望。他自己以身作则,过着艰苦朴素的生活。他告戒人们要守法,因为守法就是正义,而“正义

4、和其他一切道德都是智慧”。关于美德源出何处,苏格拉底认为出自内心并通过教育而获得二、智者与苏格拉底的美德观2 在苏格拉底生活的时期, 智者自称为是美德的教师, 但是当智者们说他们能教学生以美德或促使学生行善时, 他们就像普罗泰格拉一样, 把“美德”这个词理解成“恰当地照料他的私人事物和国家事物”。说白了, 智者们教给学生的就是如何在一个社会中游刃有余, 在不触犯法律与道德的同时 , 获得自身最大利益。所以 , 对于智者来说, 他们并不在乎自己传授的是不是真理, 而是只要能成功的打动听众, 让听众知道在某一特定的场合看来什么是对自己有利的; 或者能在法庭上和公共场合说服听众把权力交到他们手中就可

5、以了。而要成功的打动自己的听众或者说服他人, 就必须研究、掌握修辞学的技艺。因此, 在智者们看来, 一个人只要掌握了这样一种技艺就有了德性。持这种感觉主义、相对主义道德观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普罗泰戈拉, 他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 是存在物存在的尺度, 也是不存在物不存在的尺度。”在普罗泰戈拉看来, 人类社会的道德没有什么普遍性而言 , 个人的感觉和信念就是衡量社会道德的标准。这就是说, 不同的城邦可以有不同的道德评价标准 ;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道德评价标准。某个城邦中的人们认为道德是什么, 道德就是什么; 个体的人认为道德是什么, 道德就是什么。苏格拉底认为, 智者的这种感觉主义、相对主义道德观只

6、能助长个人主义、强权主义、 霸权主义的滋生, 是败坏道德、 腐蚀心灵、 扰乱社会的根源。所以 , 苏格拉底强烈地批判智者的感觉主义和相对主义的道德观, 明确指出 : 感觉只能随着现实的变化而不断流动变化 , 不能得到真正的知识和美德, 最多只能获得意见和满足自己的私欲。只有确立普遍的、绝对的认识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和美德, 苏格拉底是在这一基础上形成了他的知识美德观。那么 , 作为美德的知识是一种什么样的知识呢? 我们前面说到过“苏格拉底说的美德即知识中的知识主要是指人能认识自己本性( physis) 。”也就是认识人自身内在的知识。苏格拉底不像他以前的自然哲学家们那样, 主要探讨宇宙万物 ,

7、而是首先研究人自身、认识人自己。苏格拉底也不像一些智者那样, 他们虽然也从研究宇宙万物转到研究人自身, 但是他们过于强调人的自然本性、兽性。因此, 只有从苏格拉底开始, 哲学才真正从主要研究自然转向研究人自身。这正如西塞罗所说: “是苏格拉底第一个将哲学从天空召唤下来 , 使它立足于城邦, 并将它引入家庭之中, 促使它研究生活、伦理、善和恶。”所以, 苏格拉底所追求的“知识”既不是关于宇宙万物的客观的知识, 也不是一些智者所提出的感觉经验“知识” , 而是关于人自身的、普遍的、绝对的、“善”的知识, 是人之为人的“ 善 “ 的知识。苏格拉底这种“善” 的知识不同于智者们所说的那种相对“善” 的

8、知识 , 而是一种具有普遍性、绝对性的 “善”的知识 , 这种知识还包含如何为善的内容。“美德即知识”这里面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无人有意做恶”; 二是“无知即恶”; 三是美德自身就是善。苏格拉底认为, 自愿避善而从恶不是人的真正本性, 就是在同时面对大恶与小恶时, 也没有人会自愿选择大恶。苏格拉底还认为, 对善的期望是人类所共同的, 没有人真正想去追求恶, 人们追求恶是因为他们认为自己追求的是“善”。苏格拉底说: “那些不知道什么是恶的人并3 不想得到恶 , 而是想得到他们认为是善的事物, 尽管它们实际上是恶的; 而那些由于无知而误将坏事物当作好事物的人想要得到的显然是善。” 因此 ,

9、 人的本性就是趋善避恶, 没有人自愿去作恶, 即“无人有意做恶”。知必然导出行, 知识是德行的基础, 所以在苏格拉底看来, 有知识而去做恶是不可能的 , 人做恶只是出于无知。因此, 苏格拉底进一步推出“无知即恶”。在苏格拉底看来, 如果没有知识 , 人就会听从主观的武断, 或者道听途说, 或为传统习俗所左右, 人们就不能追求善而只能跌入罪恶的深渊。在前两点的基础上, 苏格拉底进一步提出美德自身就是善, 美德源自于内在本性, 人追求美德完全是出于自身自觉, 而不是迫于外在的强制。苏格拉底的“美德”与“知识”问题实际上就是“行”与“知”的问题, 这个问题是所有哲学的基础性问题之一。苏格拉底从理性的

10、角度, 用“善”的知识来连接现实生活中的道德行为与道德知识。苏格拉底的“ 善“的知识既不是自然哲学家们研究的客观自然知识, 也不是智者们所说的感觉经验的个人意见, 而是对人自身进行认识的普遍的善的知识, 是关于人的德性的知识。不过苏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识”是从人的角度考虑的, 他忽视了城邦对人成长的各种影响。苏格拉底强调灵魂的好才是人真正的好, 他认为人要关注、照料自己的灵魂( 认识你自己) 。可是 , 苏格拉底只强调德性 ( 美德 ) 的本体性 , 而问题是在这种强调中, 苏格拉底忽视了外在欲望对我们的引诱。苏格拉底只是直接谈到了获得最高美德知识后的一种境界和状态, 而没有注意到达到这种境界所

11、需要的过程, 即对情感、欲望的引导、驯服的过程。智者和苏格拉底的美德观尽管都存在一定的不足, 但是他们对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以及西方的道德观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 甚至到今天都还存在深远的影响。参考文献 : 1 汪子嵩 , 范明生 , 陈村富等 . 希腊哲学史( 第二卷 ) .M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1993. 2 柏拉图 . 柏拉图全集( 第一卷 ) .M 王晓朝译 .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2002. 3 柏拉图 . 理想国 . 郭斌和 , 张竹明译 .M 北京 : 商务印书馆, 2002. 4 詹世友 . 道德教化与经济技术时代.M 南昌 : 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2. 5 宋希仁 . 西方伦理思想史.M 北京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