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性田野——云南省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古城区四方街歌舞活动研究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47517657 上传时间:2018-07-02 格式:PDF 页数:39 大小:1.9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方性田野——云南省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古城区四方街歌舞活动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地方性田野——云南省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古城区四方街歌舞活动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地方性田野——云南省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古城区四方街歌舞活动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地方性田野——云南省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古城区四方街歌舞活动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地方性田野——云南省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古城区四方街歌舞活动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地方性田野——云南省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古城区四方街歌舞活动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方性田野——云南省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古城区四方街歌舞活动研究(3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音乐学院2 0 0 4 届研究生 畸 请硕士学位论文地方性田野云南省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古城区四方街歌舞活动研究申请人:导师:专业:扬遗医丝道教援啬压堂研究方向:民旌童压堂中国音乐学院研究部 2 0 0 5 年7 月论文提要本文以2 0 0 3 年1 1 月至】2 月问连续发生在云南省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 县古城区( 原来称为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大研镇) 阴方街的两类少数民族歌舞活动 ( 分别以竹笛和葫芦笙作为伴奏乐器) 作为背景,以自发组织歌舞活动的个人作 为主要调查对象,通过建立个案描述与分析,研究在相对具体、复杂的微观语境 中存在于纳西族地区的歌舞音乐文化的传承、适应与变迁。作为1 +

2、 篇承袭试验性与丌放性的论文,水文不越求! t 柏普适性的分析刈程t I结论。而是借鉴跨学科的研究成果,将具体的破宄刘翟f :H j 芷为处于定文化和巧 史语境中的个人,关注这些个人的音乐活动与他们所处的) 1 坡性的社会情景之删 豹互动影响,透过研究者情景性的个案描述和;女合共残灾经历进行分析阐释,最 终诉渚分析过程与结论在此次调查研究中的合法性,j i 成这篇论文。笔者寄望于通过个人研究视角的创造性阐释及新的文本写作,使读者获得关 于相对历史时空中局部存在于纳西族音乐文化中的乃炎认知与体验。同时列那些 原本看似寻常的音乐活动进行不断地质疑和评述,使_ 这些原本就可能富于“阐释 性”且处于流

3、动、变化的音乐活动变得更加易r 感知捌体验,以求重获这些曾经 存在和发生的音乐活动可能带给我们的不同意义。引言事实上,总有某些特别的事物会成为支拍个研究者完成其研究的动力。列 于我个人来说,促使我写作这片论文的动机米自于在研究纳西族音乐文献时所渡 到的两个文本,而J F 是在对这两个文本的猜测和质疑中引发了我写作本文的热情。 文本1 选自云南纳西族、普米族民间音乐( 1 9 8 5 ) 一书橛述中的一个部分:“用笛予或葫芦笙伴奏的舞蹈,骶江称为打跳、宁蒗称为跳锅应。 用筒子和葫芦笙伴奏的舞蹈音乐,无论足丽江的纳西族( 摩梭) 或普米旅地区都 普遍流传。音阶、调式、旋注、结构、J l 格特点基本

4、致,曲目也基本相同,所 以无法分辨哪些曲同是哪一民族的音乐。这是由于这些民族长期杂居一地,文化 上相互吸收、相互影响、共同交融的结果。 文本2 选自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 2 0 0 1 ) 一书关于“纳西族民间歌舞 音乐”中的一个部分:“用笛子或葫芦笙伴奏的舞蹈,西部纳西称为比哩蹉 ( 意为跳笛子舞) 或葫芦笙蹉意为( 跳葫芦笙舞) 。东部纳西称为甲蹉 ( 意为跳锅庄) 。用笛子和葫芦笙伴奏的舞蹈音乐,无论是在东西部的纳西 族或普米族地区都普遍流传。音阶、调式、旋法、结构、风格特点基本一致,曲目也基本相同,所以无法明确界定曲目的族属。这是由于几个民族长期杂居一地, 文化上相互吸收,相互影响,

5、共同交融的结粜。”。 以上两个文本均出自同研究者寇邦平老师的笔下。有意思的是,尽管 都是关于纳西族的音乐文化研究,然而作者自己的民族身份却是回族,作为职业 作曲家,他的具体工作单位又是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民族歌舞团。两段文本 的出现先后间隔了1 6 年,除了少量词语的改动之外,最能体现这段历史及时问 变化的,就是在文本2 中对于“用笛子或葫芦笔伴奏的舞蹈”概念指称及其相关解释变化。 文本l 中表示纳西族东西部两个方言区的具体概念指称差异的地名一“丽 江”和“宁蒗”被“东部”( 方言区) 与“西部”( 方言区) 所替代:相应的, 文本l 中括弧内暧昧的“摩梭”身份在文本2 中没有出现,取而代之的

6、是作为统 一民族身份的“纳西”一词( 说到这罩,“纳西”一词是模糊的,不知道作者具体是指“纳西族”还是“纳西语”,有关族群语言。与族称的相互关系,将在本文 的后面部分被提到) :而文本1 中作为西部方言区的汉语概念“打跳”在文本2 中披纳西族语言的称谓及汉语解释所替代一即西部纳西称为“比哩蹉”( 意为 跳笛子舞) 或“葫芦笙蹉”意为( 跳葫芦笙舞) 。同时文本1 中东部方言区原来 作为概念指称的“跳锅庄”在文本2 中却成为了“新的”民族语言概念的解释一 一东部纳西称为“甲蹉”( 意为跳锅庄) 。 然而诸多疑问也就因此产生为什么研究者会做出这种概念指称上的改 变? 作为两个经由同个人写作的文本,

7、这种改变是否是受到研究者自身民族身 份的影响所引发的? 或者假设这种改变是研究者对纳西族音乐文化曾经存在和 变迁过程调查和体验的真实体现,那么为什么在“一个纳西族”文化内部会。云南纳西族、普米族民问奇乐,驸江地区文教局编矗南人民m 版礼,1 9 8 5 年2 月第1 版,P1 3 。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 下) 。f u 联韬主编,中央民族大学H 版社,2 0 0 1 年1 0 月第l 版,P 1 1 3 8 - 1 1 3 9 。 。同p 1 1 5 3 出现不同的语言概念指称? 既然研究者认为无法从音乐形态特征上确定“这种” 同时广泛存在于不同民族民间的舞蹈音乐的“族属”,但为什么研究者却

8、又在其 研究中赋予“这种”舞蹈音乐在“传统”意义上的“民族身份”( 即认为“这种” 舞蹈音乐是纳西族传统民涮歌舞音乐) ? 这样的质疑过度程有什么意义吗? 或许有人会指责说,这过程更接近于纯 粹的语言学分析,其中充斥着剥过去音乐历史文献“文本”的过度迷恋,无助于 深化对纳西族音乐文化的理解和体验。而在我看来,这一质疑过程是必要的,这 种必要性就如同米歇尔福柯所说的那样“至于说什么激发了我这么做,那则很 简单。就是好奇,h 就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会固执去遵从它驱使的那种好奇心。它不是试图吸收适于自己认识的东西的那种好奇心,而是能使我们摆脱自我的刃f j 神 好奇心。对知识的热情,如果仅仪导致某种程度

9、的学识增长,丽不是以这样那栉 的方式或在可能的程度上使研究者偏离他的自我,那么它究竟能有“么价值可 言? 在人的一生中,如果要刁i 断观察与思考成功的关键在于能否用和自己的习惯相反的方式去思考,能够研究自己所不认同的事物。” 无谓的接受或者采取回避的态度如同文本1 、2 中研究者仅仅将疑问的 答案归结于多元民族文化相互影响的方式那样可能会从形式上使答案的解 释变得简单,但同时“简单”并不一定意味着答案更加易于了理解和体验,而且 也可能会使纳西族音乐文化“存在”及变迁过程中所具有的多样性的解释趋于单正是出于上述疑问和好奇,使我想进一步了解这种“用笛子或葫芦笙伴奏” 的舞蹈及其音乐在现在的纳西族社

10、会内部是如何“存在”的,而时下的纳西族人 对于上述问题又可能有什么样理解? 于是我在综合前期文献研究及部分实地调 查的基础上,选择了曾为纳西族人世代而居的丽江古城,在四方街主要围绕和慧 琪( 纳西族) 老人用葫芦笙伴奏的舞蹈与扎西( 摩梭人) 用笛子伴奏的舞蹈及其 它相关调查对象进行了连续一个多月的研究。o 米歇尔福柯( M i c h e lF o u c a u l t ,1 9 2 6 - - 1 9 8 4 ) 性史,蛭旭升译,青海人民出版社1 9 9 9 年1 月第一舨,P 1 4 6 第一部分关于此次调查的相关背景描述一、“纳西族”一一单一的“民族”、多元的“族群”尽管不同的研究者

11、在纳西族的族滁阉题上存在着一定的分歧和争议,但已形 成的基本共识就是纳西族在历史上的族源是d | 多元族群所构成的“:洲分是源 十现在甘肃省和青海省黄河流域及湟水流域代游牧的占羌人他们先足向南辽 糙到岷江上游,又逐渐向西南迁徙至四川省西部的雅砻江及安宁河流域,最后两 迁覃云南境内的金沙江上游沿岸一带及丽江等地区井定催下来;另一部分螂系古 代我国西南民族中被称为“旄牛夷4 白狼爽”的夷人族系,经多年的发展演变 而逐渐成为纳西族先民中重要的一支;还有一部分就是较早时期就居住扯当今云 南省玉龙纳西族自治县( 原称为丽江纳西族自治县) 一带的土著居民。 “纳两族”作为一个统的汉语民旗称谓出现,是在1

12、9 5 4 年,并由国务院 所认定。在此之前,我国汉文史籍对历史中的纳西族则有如“摩沙”、“磨些( 古 汉语发音为s u o ) ”、“摩梭”等不同的汉语称谓。在现有被我国政府所认定的5 6 个民族( 包括汉族在内) 中,“纳西族”成为区别于其它民族、象征享有“同”独特文化的群体身份概念而存在,同时赋予了这个群体与其它民族在政治、经济 等诸多方面的平等地位与权利。 然而,历史的发展在建构现在“纳西族”的同时,却也使现在的纳西旗成为 了一个分散存在的民族。作为一个人口只有3 0 多万( 2 0 0 0 年全国人口普查) 的 民族,大部分的纳西族在位于东经9 85 。1 0 2 。、北纬2 65

13、。3 0 。之间的大约8 万平方公早的范围内,跨越了云南、四川及两臧二t 省分散而居,而其中约2 3 的纳凸旌人则聚居在现在的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及周田地区。由于地域的分隔,分 散而眉且与不同民族杂屑的纳西族逐渐在其文化内部形成了以局部地域差异为特征的文化多元性。 以民旗语言为例,纳西族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虢缅语族彝语支。,与撼语及同 语支的彝语、哈尼语、傈僳语和拉祜语有较多的同源词”。过去对纳西族语言的研究表明,“纳西语内部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语音和词汇j :二,语法方面的差异较小。 根据语音、词汇、语法和社会历史情况。纳西语可分为东西两个方言。”;而两个 方j 内部又可根据语音词汇上的差异各划分出三类

14、土语。这就使得身处两个方 言区的纳西族人在用本族群语言通话州有困难。而分散而居、使用不同方言的纳西族人形成了不同族群语言的自称,如纳喜人( n a ”F l i3 1 ) 、纳同( 或纳汝) 人西族人形成了不同族群语言的自称,如纳喜人( n a “口P ) 、纳同( 或纳汝) 人。和少英:纳西族文化生云南民族出版社,2 0 0 1 年9 月第l 版P I5 - 1 6 。 锄史上投文史籍中记录纳西旗的所用韵祝语称谓率下1 3 种,但多为同音异形汉字。关于朝代与称谓及相 关出娃可参看和云蜂所著的纳西族音乐史 ( 中央音乐学院I I l 版社2 0 0 4 年6 月篇f 般) 一书中第2 B 中的

15、图表。 口但近年来中田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孙宏开教授经调查研究认为“纳两族语育处于羌语盘和彝语支分界 点:,与返两种语言具有取向相似性”转日I 自杨福泉皓) c 丘化1 j 纳西社会,云南人民j 版柑1 9 9 8 年1 月第1 版D 1 。同,1 m 5 0 8 - 5 0 9 - 。纳西族的杜会历史及其方言调查,载纳西簏社会历史调矗( 三) ,云南民族m 艘材,1 1 9 8 8 年3 月第l 版,p 1 2 9 ,p 1 5 5 ( n a 3 3 z i 3 3 ) 、纳恒人( n a 3 3 h i 3 3 或l l a 3 3 ) 、拉热人( 1 a 3 3 Z e ”) 、拉洛人

16、( 1 a ”1 0 5 5 ) 、阮可人( t v ( 3 r 3 3 k O 。3 3 ) 、玛丽玛沙人( m a “ s a 玎) ;其中使用西部方言、以“纳喜”自称的纳两族人占了全部纳西族人口的约5 6 。 列于从整体意义上所理解的“纳西族”来说,从民族语言所体现出的内部地域文化差异是显而易见的。可以说,诈是这种存在于纳西族内部的地域文化差异, 从一方面体现了纳西族文化内部的多元性,但从另一方面来看,这种差异也使得 “纳西族”这个词语成为了一个不稳定的民族概念。这种不稳定性突出表现为, 一部分被圈家所认定为是“纳西族”支系的“纳西族”人从未放弃过争取自己独 0 民族称谓的努力。 自称“纳同”( “纳”或“纳汝”) 人的族群“主要分布在云南省丽江市宁蒗 彝族自治县境内的永宁、翠依、四川省境内的盐源、木罩的雅砻江流域和泸沁湖 畔”。但后来,就在1 9 5 4 年国家有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