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淄博新城区防震减灾规划前言淄博新城区发展规划经淄博市人大常委会讨论通过并批准,在2002 年 12 月 20 日的淄博日报上向全市公示,新城区大规模建设即将开始为了科学合理地指导新城区各项工程建设,提高新城区综合防震减灾能力,最大限度减轻震害影响,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使新城区得到可持续发展,淄博市地震局于2003 年 6 月 5 日委托淄博市规划信息中心编制新城区防震减灾规划此前,淄博市地震局委托山东省工程地震研究院完成了淄博新城区地震小区划工作,编制了淄博新城区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小区划工作报告(以下简称工作报告),并经中国地震局批准通过 该工作报告结果为淄博市新城区内一般建设工程提出了抗震设防要求,可供建设工程抗震设计使用,也作为城区土地使用规划的依据此次新城区防震减灾规划中地震影响小区划的有关内容即摘自工作报告新城区防震减灾规划的编制期间,我们进行了大量细致的调查研究,并与相关人员多次座谈,经过修改,最终完成了本专项规划成果该成果将为城市合理规划、工程优化布局、土地有效利用和建筑抗震设计提供科学依据,对淄博市经济发展、城市规划、 国土利用、 抗震设计和地震应急具有重要实际意义在此项工作过程中,我们得到了淄博市规划局等单位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第一章总则第一节淄博新城区规划概况淄博市位于山东省中部鲁中山地与鲁北平原的交接地带, 东邻潍坊市, 东北与东营市相连,北接滨州市,南靠临沂市、泰安市,西与济南市、莱芜市接壤南北较长,最大纵距为151 公里;东西较窄,最大横距为87 公里全市国土总面积5938 平方公里,占山东省总面积的 3.79%淄博市是国家重要的石油化工基地,历史文化名城,山东省中心城市之一,鲁中地区经济、科技、信息中心淄博市为典型的组群城市,由相对独立的五个城区共同组成,市政府所在地即中心城区是张店区淄博新城区位于淄博张店区的西部,规划范围东起世纪路,西至滨莱高速公路,南起昌国路,北达济青高速公路规划总面积约52 平方公里,规划总人口40-50 万人,以行政办公、文化娱乐、教育科研、体育、居住等为主要职能,是拓展产业序列、加强区域协作、引导城市交互增长的重要基础,是新的市级行政办公中心、金融中心、文化中心、体育中心以及居住社区建设新城区的目的是完善中心城区的区域职能,增强城市的辐射力和竞争力,新、老城区在空间上保持联系,功能上相互补充完善,形成一个完整的有机体系,两者之间保持同步发展,不能单纯发展新城区而放弃老城新城区以“十字轴”为空间骨架,利用“十字轴”布置市级行政办公、商业金融、文化娱乐、 体育运动等公共功能。
南北轴线在西十路和西十一路之间,东西轴线依托华光路形成“十字轴”的四个居住用地十字轴”的南北两端分别是文化广场,城市休闲公园和体育公园 道路系统采用方格网形式,基本框架为五纵七横五纵(自东向西) 依次为: 世纪路、西八路、西十路、西十一路、西十三路,七横(自南向北)依次为:昌国路、新村西路、人民西路、华光路、联通路、中润大道(魏北路)、鲁泰大道(南营南路),均为城市主干道,道路红线控制60—100 米,五纵七横之间规划城市次干道,道路红线控制30—40 米五纵2 及其间的次干道解决南北向交通,加强南北对外联系七横及其之间的次干道向东与老城区现状道路对接,保障新老城区的交通顺畅,向西与区外相联系第二节规划范围、年限及模式一、规划范围规划范围东起世纪路,西至滨莱高速公路,南起昌国路, 北达济青高速公路,总面积约52 平方公里二、规划年限近期规划: 2004-2010 年远期规划: 2010-2020 年三、规划模式《淄博新区发展规划》中规划新城区可容纳人口40—50 万人,会同老城区人口将超过百万,此次防震减灾规划按甲类模式编制第三节规划依据、指导思想和规划目标一、规划依据1.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2.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3.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GB18306-2001)4.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编制工作暂行规定》5. 《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技术规范》(GB17741—1999)6.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 2001)7. 《室外给水排水和煤气热力工程抗震设计规范》(TJ32—78)8.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管理规定》(建设部令第117 号)9. 《淄博市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淄政办发 [2001]160 号)10.《淄博市新城区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小区划工作报告》(2003 年)11.《淄博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 年-2010 年)12.《淄博新区发展规划》 (2002 年)13.《淄博新城区防震减灾规划设计条件》14.《淄博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标准》二、规划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人民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坚持防震减灾同经济建设一起抓,实行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切实加强地震监测预报、 震灾预防、 紧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地震灾害管理机制,依靠科技、 依靠法制、 依靠全社会力量,不断提高综合防震减灾能力,为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提供可靠的保障。
三、规划目标根据淄博新城区遭遇地震时的震害特点,分析认为建筑物和各项工程设施的破坏等次生灾害是新城区地震灾害的主要形态可能出现的火灾、爆炸事故和有毒气体的散溢,是新城区次生灾害的主要形态,而震后水、电、煤气等各项生命线工程的损害情况是影响新城区震后重建的重要因素3 根据上述特点,本次规划的总目标:到2020 年,基本具备综合抗御6 级左右的地震的能力,防震减灾能力争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1.全面提高城市抗御地震能力,保证各项建设严格按照抗震设防要求和规定进行2.基于防震因素提出城市总体布局、土地利用、新建工程设防的规划要求和对次生灾害源、生命线工程、要害单位等减灾措施的实施方案3.按紧急备震期、抢险救灾期和过渡期三个阶段,提出各系统各单位编制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的具体要求,以求震时能够迅速做到震情清楚、决策正确、指挥理智、临危不乱、社会安定 ,最大限度的减轻地震灾害按照基本具备抗御6 级左右地震能力和“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原则,通过规划实施达到以下目标:1.震前兆监测能力达到A 类(≥ 1 台项 /每千平方公里) ;测震台网能监控到ML=2.5级地震,定位精度达到B 类(△≤ 10km) 。
2.在发生城市直下型6 级地震时,按淄博新城区地震小区划结果进行设防的建(构)筑物,在遭遇设防地震时遭受严重破坏的比例不超过2% ;大型厂矿的重要设施、城镇的重要建筑及生命线工程整体不遭受严重破坏,局部的严重破坏能在5 日内抢修恢复;易燃、易爆、 毒气、 放射性等易引发严重次生灾害的设施不遭受严重破坏和较多的中等破坏,个别产生跑漏情况能立即报警和抢修,不致蔓延3.规划区范围内不再有棚户区与公用危房及其他严重不符合抗震设防要求的建(构)筑物;位于城市上游的病险水库隐患基本排除,抗震加固达到当地抗震设防要求4.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在震后2 小时内能担负起组织指挥抗震救灾和稳定社会秩序的责任, 迅速、 准确地实施 《淄博市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灾情速报能在30 分钟内传递到上级政府和抗震救灾指挥部5.社会、民众不产生大的混乱,不造成大的人为损失,震后5 日内基本恢复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第四节防震减灾现状及问题分析一、现状概况(一)水文地质特点淄博新城区在大地构造分区上位于华北断块区中鲁西断块区的北部属山前丘陵向山前冲洪积平原地貌单元过渡带,以第四纪冲洪积平原为主,南部为冲洪积扇顶部与丘陵过渡带地势西南高北部低,最大高差达26 米多。
新城区内主要河流有孝妇河,属于小清河水系孝妇河属于山溪性河流,河水流量随季节变化而变化 现河水已严重污染,成为排污河 另外, 沿新城区东界还有人工景观水系—玉龙河,一般常年有水规划区内地下水类型主要是:灰岩岩溶裂隙水、第四系孔隙潜水、碎屑岩裂隙水该地下水埋藏深度随基岩面和地形变化明显,西南部高、 东部及北部低, 水位埋藏深度6.00-14.80米不等,规划区内第四系孔隙潜水主要由大气降水及河流补给二)气候特点淄博市地处暖温带,属于半湿润、半干旱的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2.2oC—13.1oC;极端最高气温42.1oC,极端最低气温-23.2oC;年降水量575.4-686.7mm最大冻土深度为地表下48cm三)地震地质背景及地震历史根据国家标准《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技术规范》的要求,以规划区场地周围2504 公里作为区域范围;规划区场地周围40 公里范围为近场区在区域范围内对规划区地震危险性有重要影响的活动构造带有郯庐断裂带、燕山-渤海断裂带、聊考断裂带、沧东断裂带、鲁西隆起内的北西向断裂带和鲁东隆起区内北北东-北东向断裂带, 其中郯庐断裂带是对淄博新城区地震危害性有重要影响的活动构造带。
历史上沿郯庐断裂带及其附近曾发生6 次 7 级以上强震近场区内分布有张店-仁河断裂、王母山断裂、禹王山断裂、淄河断裂、广饶-齐河断裂和益都断裂,这些断裂具有多期活动的特点其中张店-仁河断裂是横贯淄博市区并对其有较大影响的一条隐伏断裂,北起桓台县新城,从淄博市东南部经过,南至黑旺与庙子镇之间渐灭全长约50 公里,断裂带宽几十米至上百米1970 年以来,近场区共发生2.0 级以上地震74 次,主要分布在西部和南部综合分析认为规划区近场区30 公里范围内具有发生中强地震的构造背景四)人口、建筑布局及其它现状规划区现状有行政村42 个,居民1.2 万户,总人口3.8 万人,耕地面积3133 公顷现行政村内多为二层以下建筑,发展规划中考虑合村并居,迁入新型城市居住小区规划区现状中沿世纪路、 新村路已建有山东理工大学、张店区政务中心、 凯瑞园居住区、 南家居住区、世纪花园居住区等,总建筑面积约131 万 M2规划区范围内,现有500KV 高压走廊一条(邹淄线 ),220KV 高压走廊四条(淄位线、淄付线、位周线、济付线),五条高压线从规划区穿过;规划区南有付家220KV 变电站、东北有魏家庄220KV 变电站,规划区内有110KV 马尚变电站;新村路与世纪路交叉口西南有通信端局一处,另有模块局八处,通讯基站十三个;规划区供热现主要由六中、电大换热站及环保一、二、三站来解决;规划区内现状无消防站、无水厂泵站;距规划区20 多公里有库容量257 万 M3 的萌山水库;城区东南部有煤气公司的大型储气罐;规划区有17 座加油站,其中世纪路7 座、昌国路3 座、新村路2 座,布局相对集中,不甚合理。
规划区有部分瓶装液化气站,布局混乱,对周边环境构成了威胁二、城区现状震害分析及预测规划区现状绝大部分土地为村庄和农田, 村庄已在新城区规划中合并拆迁,建设新型居住小区 区内建筑物大部分是九十年代新建的建筑物,震害预测对象是规划区内二层以上的建筑物, 区内农村平房及个别零星建筑由于面临规划而很快拆除,所以不在此次工作范围之内对其余建筑物调查结果显示,目前规划区共有各类建筑物269 栋,总面积约131 万平方米(调查数据为2003 年 2 月前), 建筑物按照结构类型划分,共有 4 种类型, 即多层砌体结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工业厂房结构和空旷结构,主要为多层砌体结构和多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现有建筑物概况见(表一、二、三)表一按结构类型划分现有建筑物统计表结构类型多层砖混多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工业厂房空旷结构房屋底层框架合计5 栋数(栋)230 34 2 2 1 269 面积( M2)991985.4 305200.1 2160.0 6457.0 2300.0 1308102.5 表二按建造时间划分现有建筑物统计表建造时间20 世纪 80 年代20 世纪 90 年代2000 年后合 计栋数(栋)13 217 39 269 面积( M2)38299.2 989009.3 280794.0 1308102.5 表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