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经济学的微观基础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7500348 上传时间:2018-07-02 格式:PPTX 页数:45 大小:571.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经济学的微观基础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马克思经济学的微观基础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马克思经济学的微观基础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马克思经济学的微观基础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马克思经济学的微观基础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克思经济学的微观基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经济学的微观基础(4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经济理论与实践系 列研讨课第3讲:马克思经济 学的微观基础经济 系 江永基电子邮件: 课件邮箱: 邮箱密码:123456主要内容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二:马克思基本定理三:资本论第一卷的数理解读 四:分析马克思经济 学方法的引例 五:结论一:相关概念的界定1. 何谓(政治)经济学? 2. 马克思的经济学(Marxs Economics) 3. 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Marxist Political Economy)到马克思经济学(Marxian Economics) 4. 微观基础 5. 马克思的经济学有没有微观基础?(政治)经济学的滥觞: 最早提出“经济”一词的是古希腊的色诺芬(Xen

2、ophon, ),不过,其经济(Oeconomicus, )一词与现代的含义不同,表示 家计管理或农场管理。 1615年,法国早期重商主义代表蒙克莱田(Antoyne de Montchretien)在其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书中 第一次正式提出了“政治经济学”这个专门的名称。1616年编 入其政治经济学论集(Traict de loeconomie politique, 英译Treatise on Political Economy)。这里的“政治经济学” 意指,其所研究的是国家范围和社会范围的经济问题 。 1767年,詹姆斯斯图尔特(Sir James Steuart)在其政治 经济

3、学原理探究(Inquiry into the Principles of Political Economy )中第一次在英语中使用“政治经济学”。1. 何谓(政治)经济 学?注:中日两国早期对economics的译法西方经济学在19世纪后半叶传入中日两国。 1867年日本的神田孝平最先把political economy译为“经济学”, 后来井上哲次郎译为“理财学”,此外日本另有资生学的译名。 中国的严复则译为 “计学”,他说:“计学,西名叶科诺密,本 希腊语。叶科,此言家。诺密,为聂摩之转,此言治。言计, 则其义始于治家。引而申之,为凡料量经纪撙节出纳之事,扩 而充之,为邦国天下生食为用之

4、经。盖其训之所苞至众,放日 本译之以经济,中国译之以理财。顾求必吻合,则经济 既嫌太 廓,而理财又为过狭,自我作故,乃以计学当之。” 梁启超不太同意严复的这个译名,觉得“计学”有些不便,也许 更传统的“生计”更合适。他以日本人的研究资料为基础写过一 本生计学学说沿革小史。最后,他又认为:“兹学之名, 今尚未定。本编向用平准二字,似未安。而严氏定为计 学,又嫌其用于复用名词,颇有不便。或有谓当用生计二 字,今姑用之,以俟后人。草创之初,正名最难,望大雅君 子,悉心商榷,勿哂其举棋不定也。” 总结:中国译法有:平准学、(生)计学、理财学。 日本译法有:经济学、理财学、资生学。政治经济学主要用来指对

5、国家经济事务的管理,已有300 多年的历史。从17世纪至19世纪,政治经济学一直主导 着西方社会科学的研究范式,它不仅是作为一种知识工 具帮助理解人类社会生活具体领域中正在发生的事情, 还是迫使人们思考使其状况变得更好的一种方式。 亚当斯密(Adam Smith)指出,“政治经济学,作为政 治家或立法家的一门科学,提出两个不同的目标:第 一,为人民提供丰富的收入或生活资料,或者更确切地 说,使人民能为他们自己提供丰富的收入和生活资料; 第二,为国家供应足够维持公共服务的收入。它提出要 使人民和国家都富起来。”(亚当斯密,2001,第475 页)约翰斯图亚特穆勒(John Stuart Mill

6、)认为,政治经济 学是一门向国家教授致富方法的科学。古典政治经济学:到了19世纪中期之后,一些经济学家开始抛弃前辈们对 国家整体性的强调,将经济学视为一门实证 的、不受价 值左右的科学。西尼尔(Nassan William Senior)最早提出“纯经济 理 论”。 阿尔夫雷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在其影响深远的 经济学原理中用“经济学”取代“政治经济学”。 马歇尔认为,“政治经济学或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一 般生活事务的学问;它研究个人和社会活动中与获取和 使用物质福利必需品最密切有关的那一部分。”(马歇 尔,2005,第23页)经济 学:后来的经济学家继承了这一理念,将其主

7、要研究对象集 中在价格和市场上,借此有效解决资源的稀缺性与需求 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具体包括“生产什么”、“如何生 产”和“生产多少”等问题。罗宾斯(Lionel Robbins)的定义是:“经济学把人类行 为当作目的与具有各种不同用途的稀缺手段之间的一种 关系来研究的科学。”(莱昂内尔罗宾斯,2000) 保罗萨缪尔森(Paul Samuelson)在经济学中定 义:“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以生产 有价值的商品,并将它们分配给不同的个人。”一言以敝之,经济学即研究在资源有限而欲望无穷下人 的选择的学问。马克思最初把自己的经 济学巨著命名为政治经 济学批判并计划写六分 册:1. 资

8、本;2. 土地所有 制;3. 雇佣劳动;4. 国 家;5. 对外贸易;6. 世界 市场。2. 马克思的经济 学 政 治 经 济 学 批 判 1. 资本2. 地产3. 雇佣劳动4. 国家5. 国际贸易6. 世界市场(1)资本一般 (2)竞争和许多资 本的相互作用 (3)信用 (4)股份资本1)资本的生产过程2)资本的流通过程3)资本和利润马克思后来调整了原定计划,而着手写作资本论, 而以“政治经济学批判”作为副标题。马克思亲自修订:资本论第 1 卷德文初版(1867),德文二版(1872);法文初版(18721875,44分册)。德文第三版(1883,恩格斯接续)恩格斯亲自修订:第1卷德文第四版

9、(1890);第2巻德文初版(1885),德文二版(1893);第3巻德文初版(1894)。英文初版(1887,恩格斯审定)资本论可以说是“马克思的经济学”最完整、最详实的体现,特别是资本论第1卷。3. 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 学到马克思经济 学作为学术研究的马克思经济学,应该要: 去主义化。主义是一种先入为主的观点、信仰和立 场,具有极强的排它性。 去政治化。将马克思的经济学视为一门实证 的 (positive)、不受价值左右的经济科学。经济学的“实证”与“规范(normative)” 实证:是或不是。不含价值判断,无立场。 规范:好或不好,该或不该。具有价值判断,有立 场。4. 微观基础何谓

10、微观基础? 一种研究宏观(群体、国家、世界)经济现 象的微观 (个体、消费者、生产者)经济方法,由个体行为出 发探讨群体的经济现 象。方法论个人主义(methodological individualism) 为什么要强调微观基础? 逻辑的严谨 理论的完备 经世而济民:手段与目的 5. 马克思的经济 学有没有微观基础?体现在资本论的是方法论整体主义 (methodological collectivism)。马克思认为,人 的整体构成了社会,人的根本属性是社会性、群 体性,因此,马克思主义传统 是反对个体主义 的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马克思主义三大 组成部分之一,因此,反对微观基础。然而

11、,作为学术研究的马克思经济学,我认为必 须赋予其更严谨完备的理论逻辑 微观基础。 马克思经济学的微观基础不应该只是简单套用现 有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二:马克思基本定理马克思基本定理(Fundamental Marxian Theorem ,FMT):资本家对劳动 者的剥削,即剩余价 值存在,是资本家正利润的充分必要条件。 这个定理一开始森嶋通夫(Morishima, Michio) 称之为森嶋塞顿置塩定理(Morishima- Seton-Okishio Theorem),后来才改为现名。据 置塩信雄(Okishio, Nobuo)说,这个定理是他 1954年证明出来的;而据森嶋通夫的说法,这

12、个定理是他和置塩一起发现的。马克思基本定理的基本原理价值的分配过程:W=C+V+M C/V=c(资本有机、价值、技术构成) M/V=m(剩余价值率或剥削率) 由上面关系知: C/W=c/(c+1+m); V/W= 1/(c+1+m); M/W= m/(c+1+m)。 令c/(c+1+m)a,1/(c+1+m)b, m/(c+1+m)1-a-b, 00 b/(1-a)0,因为b/(1-a)0。 2.利润率下降规律 ,即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平均) 利润率有下降的倾向:p=m/(c+1),dp/dc AP+RP (正利润存在)三:资本论第一卷的数理解读(一)必要劳动 、剩余劳动 与剥削率马克思

13、将工作日,即总劳动时间 (令为L),划分为必 要劳动时间 (令为x)与剩余劳动时间 (令为y)。他说: “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之和,构成他的劳动时间 的绝对量工作日”。由此可知: (a) x+y=L 另一方面,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掩饰了必 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分界,表面上资本家好像以工资 W(=RP)支付了劳动者全部的劳动时间 ,而实质上 工人所得的报酬只是必要劳动所生产的价值。因此: (b) lx=WL 联立(a)、(b)两式,得: x=RtL y=(1-Rt)L 即必要劳动时间为 RtL,剩余劳动时间为 (1-Rt)L,从 而剩余价值率(剥削率)等于(1-Rt)/Rt 。(二)绝对 剩

14、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因为剩余劳动 生产剩余价值,所以剩余价值向量:M=(1-Rt)L,全 微分后得: (c)dM=(1-Rt)dL-Ld(Rt) 上式表示,要使提高剩余价值量的方法有二:一是在生活资料价值 不变的情况下,增加劳动 力的投入量,此为绝对 剩余价值的生产; 一是在劳动 力投入不变的情形下,减少生活资料的价值,此为相对 剩余价值的生产。 若将(c)式进一步分解,可以更直观地考察生产力变化对剩余价值 的作用:(d)dM=(1-Rt)dL-LRdt-L(dR)t 令劳动 生产力向量v,其中vi为i商品的劳动 生产力。因为“商品的价 值与劳动 生产力成反比”,即dti/dvi 0,

15、表示在工作日的长度且其他条件不变之下,“相对剩余价值与劳动 生产力成正比。它随着生产力提高而提高,随着生产力降低而降低 。”资本家通常利用这两个方法来增加剩余价值的生产,从而追求 利润的极大化。(三)平均利润率如果我们仅考虑单位产出,则:P=(1+p)(AP+tRP),其 中p为平均利润率;再者,由剩余价值与利润的关系, 我们知道: p(AP+tRP)=l(1-Rt)t,也即:(e)p(AiP+tiRP)=l(1-Rt)tiflp= l(1-Rt)ti/(AiP+tiRP)上式表示平均利润率随着资本有机构成增加而递减。此 为马克思的平均利润率下降规律。 另外,我们也可以看到,平均利润率和剩余价值率成正 比,这也从另一方面证明了FMT。 = +11Rt Rt1 AiP iRPi (1 Rt)iAiP di AiP +iRP(AiP +iRP)2i全微分(e)式后可化简如下:可以得出下列结论: 1. 在其它条件不变之下,增加劳动力的投入将会增加平均 利润率;同理,增加不变资本的投入会减少平均利润率。 (资本论v.1,p.158:“如果使可变资本部分对不变资本部分的比 率提高或降低,那末,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利润率就会随着可 变资本的相对提高而提高,随着可变资本的相对降低而降低。”) 2. 当不变资本与劳动力投入等比例增加时,利润率将不变 动。(资本论v.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