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达米老师小升初课件8-副本

上传人:ji****n 文档编号:47495703 上传时间:2018-07-02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1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博达米老师小升初课件8-副本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博达米老师小升初课件8-副本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博达米老师小升初课件8-副本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博达米老师小升初课件8-副本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博达米老师小升初课件8-副本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博达米老师小升初课件8-副本》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博达米老师小升初课件8-副本(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诗句归类积累古诗句归类积累 (一)分别写出关于春天、夏天、秋天、冬天的诗句 1、春天: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2、夏天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子雪白菜花稀。 3

2、、秋天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秋丛饶舍似陶家,遍饶篱边日渐斜。 4、冬天(雪景)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二)描写乡间景色的诗句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三)诗中

3、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四)诗中鸟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五)诗中花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六)诗中树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鸟宿池边

4、树,僧敲月下门。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七)诗中草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八)诗中柳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渭城朝雨悒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岸上踏歌声。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九)诗中地名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姑苏城外寒

5、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十)诗中江、河、湖、海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十一)诗中风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十二)诗中雨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6、。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十三)诗中动物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十四)诗中颜色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日照香炉生紫烟

7、,遥看瀑布挂前川。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十五)诗中秋月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十六)诗中日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白日依山尽,黄河人海流。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

8、来。 (十七)诗中数字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十八)诗中儿童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儿童疾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

9、十九)送别诗句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二十)诗中爱国思想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二十一)珍惜时光诗句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满江红 花有重开时,人无再少年。关汉卿 明日复明日,明

10、日何其多!文嘉明日诗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劝学 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孟郊劝学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无名氏金缕衣 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朱熹绝句 (二十二)诗中乡情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二十三)边塞诗句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1、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二十四)李白、杜甫的诗句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杜甫: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晓看红湿处,花重

12、锦官城。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二十五)诗中传统节日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清明节)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除夕)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重阳节)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中秋节) 高山表里千里雪,洛水高低两颗珠。 (中秋节)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寒食节) (二十六)诗中哲理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 )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登飞来峰 )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朱熹论诗 )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题西林壁 )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刘禹锡)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