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第三册反思汇总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7492342 上传时间:2018-07-02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14.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第三册反思汇总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小学数学第三册反思汇总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小学数学第三册反思汇总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小学数学第三册反思汇总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小学数学第三册反思汇总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第三册反思汇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第三册反思汇总(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数学第三册课后反思长度单位本课教学的是长度单位厘米,在上册“比一比”中学了比较物体长短的基础上学习的,尽管学生已有这方面的经验和基础,但由于长度单位及其操作应用,是多种知识的综合运用,涉及到数、数数、空间观念的形成和实践技能等,所以,小孩子还是比较难学的,因此这个教学中,我注意到以下几点:1、 知识的形成、 实际的需要。 在教学时首先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实际中量度的必要性,然后再让学生自选实物作测量标准去量度同样长的铅笔,而且要用统一的长度单位。从而让学生体会到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必须要用长度单位去量,而且要用统一的长度单位。本课设计了让学生设计花边,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以及知识的作

2、用,从而产生学习长度单位的欲望。2、 注重实践性、 培养观察力。 这是一节实践性很强的活动课,当学生有了学习的冲动和知识 基础后, 设计一系列教学活动,使学生对厘米这个长度单位逐渐加深认识并懂得应用,尤其要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强观察、发现问题、不断思维、提高能力。本节课设计了观察直尺、认识1 厘米几厘米,然后应用厘米来估计,最后知识拓展延伸,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认识其他的测量工具。使学生不是为了厘米而学,而是为了丰富知识,提高素养而学。3、 学习自主性、方法多样化。这节课注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以小组活动为主,学生通过自己观察等各抒己见,创造了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学生通过发现不同的问题,得到不

3、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达到了课标的要求:“让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发展。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在过去传统的学习中,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状态,从知识的掌握上来看,虽然也能达到计算的要求,但从学生学习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主动探索知识的精神上看,就没有达到我们应有的目的。教师为了教而教,完全没有去考虑学生会怎么学,学生的潜在能力有多大。在这节课中我不静态的情景动态化,把哪两个班可以合乘一辆车呢?这一现实的生活问题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独立思考,大胆猜测、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活动方式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孩子考虑问题的角度不一样,因此他们联想到两位数加整十数的口算,联想动

4、手摆小棒等,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积极主动,而且充满自信,从而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心理上得到了满足。在课堂中,引导孩子们从多种算法中选取简便的计算方法,我认为这是很必要,因为必要的选择本身也是一种科学的、严谨的学习态度。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只是一个合作者、组织者、引导者,能深入学生中间及时了解学习情况、即使捕捉信息,使教学与学真正的融为一体。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本节课有两个优点:1、 创设民主气氛。给学生主动提问,主动探究、畅所欲言的时空。在开始,提出“从得出的 票数上,你还想了解什么?”,激活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汇报算法时,“还有不同的算法吗?”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学生思维得到淋漓尽

5、致的发挥。练习时,鼓励学生自由选择礼物,选择习题的宽松环境,使得学生学得十分积极主动,课堂气氛轻松活泼。2、 重视学生学习参与的过程。“5618 该怎样计算?” ,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实践操作去发现方法。 在合作交流汇报方法中让学生的思维发生碰撞,达到互相启发, 共同进步的目的。列竖式计算, 学生也出现了不同的思路,教师再次放手让学生独立计算、比较、 发现,整个教学过程都突出了学生经历、参与、探讨算法的过程, 有效地体现了学生的主题地位,使学生获得了成功的情感体验。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应该学会相信学生。在备课时,我以为同学们不会提出“从十位减起可以吗?”这样的问题,我打算自己提出来,没想到在课

6、堂上有一位同学竟然提出来了,而且还非常自然,效果要比我提出来好的多。可见,我们在讲课时,不需要生搬硬套。同时在汇报计算方法时,同学们一口气说出了很多种方法,有的甚至连我都没想到,真是令人惊叹!在讲述列竖式的时候,同学们能自己总结出注意事项。因此,我们该相信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创新的潜力;应该尊重学生,尊重每个学生的算法和见解。在课堂中讨论的时间可以放长些,这样利于孩子充分的发表自己的见解。活动时要把节奏安排紧凑一些。在今后的教学中,还有待进一步改进。解决问题本课是在学习了笔算加法和减法的知识上进行教学的。目的是对前面学习的知识进行综合和提升,利用学生学过的统计和比多、比少的知识,提出问题、解

7、决问题。1、 挖掘素材,激发兴趣。由谈话开始,提出需要统计的问题,先用很少的时间统计本班的情 况,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因如别的班的统计的情况,而教师出示的是一张残缺的统计图,激起学生急于知道情况的心理需求,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兴趣。2、 应用所学, 解决问题。 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求他们想知道的结 果,通过学生间的合作交流和努力,应用所学的知识找到了答案,使他们体验了成功的喜悦,并且体会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让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尊重学生,让学生自主选择问题计算,提高练习兴趣。3、 生活中的数学。利用体育活动引入练习,进一步加强笔算。出现的生活场景,使学

8、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通过讲故事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和环保意识。加、减法估算本节课层次清晰,注重生活情景创设,体现数学学科特色,效果明显:1、 注重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出示课题、引入问题、展开讨论、进行猜想等环节上,都创 设了不同的、具体的生活情景,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富有校园生活气息,显得自然贴切,使学生轻松自然地进入生活中数学问题的探究,去积极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去睁着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2、 体现估算方法的多样化、个性化。在教学中鼓励估算方法的多样化、个性化,让不同的人用不同的学法理解数学、运用数学。3、 发展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在各个环节中,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合作交流、分

9、析比较、合理估算,从而,逐步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逐步发展学生爱思考、善表达,积极参与、乐于探究的能力。我长高了课标中指出: “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进行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的重要途径。”在这一历年支持下,我设计出了以组为单位进行的“测量大比拼”活动。1、将学生个体间的学习竞争关系改变为“组内合作”、 “组际竞争”的关系。竞争和合作并不是一对相互排斥的概念,而是可以相互促进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集体观念,是通过竞争的机制去增强学生对集体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即用外部压力促进内部的团结。2、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合理选取活动素材,向学生提供了具体有趣、富有一定启发性的活动。我把课分成四个层次:第一层

10、,选取了比较容易的活动,测量绳子的长度,复习巩固测量方法。第二层,应用测量方法解决学校买课桌的实际问题,渗透了合作方法。第三层, 综合性较强, 尤其是头围、 胸围的测量需要一定的技巧。第四层,测量知识进一步应用。通过了解身上的测量工具,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角的初步认识角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教学中,我通过以下几个层次使学生形成关于角的正确表象: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在课的一开始,从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情景引出角,并从观察实物中抽象出所学的角,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抽象的过程,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

11、析现实问题,从而激发起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二、引导探究,形成表象。、让学生找一找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上有角。在找角的过程中,初步体验到角这一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和解释生活。、学生依据对角的各部分的认识,自由选择材料做角。在互相交流中发现角有大有小,从而探究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这样教学不仅符合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发挥想象,训练提高。在课堂的末尾安排学生利用角来创作画,将趣味性、创造性、思维性融为一体,丰富了学生对角的认识,同时也使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的到极大的鼓舞,可谓一举多得。观察物体本节课

12、努力遵照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新理念,力求充分体现教材编写意图。这节课总结经验有以下几点优点: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本节课的教学以儿童喜爱的生活情景“拍照片”导入,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唤起了学习的兴趣。实践表明,学生对情境中问题很感兴趣,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课堂气氛活跃。2、 主体参与,探索新知。新教材强调“以人为本” ,发展人的主体性。因此在这节课中,我创 造使用教材, 然学生在活动中增强自主意识,并注重个性化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选择到自己喜爱的位置去观察。3、 联系生活实际,实践运用。生活是现实的,丰富的,数学是抽象的,如果不把两者联系起 来,学生必然感到枯燥、乏味。本节课大量

13、的创造条件,让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中。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和生活的联系,数学确定就在我的身边。对称图形1、 在教学中能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素材、创设充分学习空间,保证充分的学习时间,使学 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中发现、研究新知。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学得积极主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题;教师在学生遇到困难时进行帮助点拨,最大限度的让学生都能参与到探索新知的教学过程中去,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全方位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锻炼他们学会学习的能力。同时,能运用课件,让学生亲眼看到“对折”、 “重合”的动作,使学生真真切切感知到“对称图形”

14、的特征。2、 在本节课中,存在着操作过程不够紧凑的缺点,因此感觉时间不够充裕,同时,在知道学生进行认知的过程中,不够细, 对于学生表达过程中没能及时的使用数学专业术语。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多严谨、多细心!5 的乘法口诀1、根据本教学班的实际情况,采用每5 根小棒摆出一五边形的方法教学5 的乘法口诀。给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时间、提供了有效的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在操作中发现。2、学生通过摆、数、填等操作,各种感官得到协同发展,同时激发了学习兴趣,又能运用已有知识探究新的知识点,发现新的数学奥秘,进一步理解乘法的含义。3、在巩固口诀时,能采用背口诀、答卡片、补充口诀、师生对口令等多种方法进行练

15、习、巩固、运用。还能训练学生当忘记其中一句口诀时,有什么办法来回忆记起,并帮助学生总结方法。7 的乘法口诀我利用低年级孩子的好奇、好动、好学的特点,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主动探究来理解知识,运用知识。有以下几个环节:1、创设情境, 把生活中鲜活的题材引入到数学课堂上,使学生置身于生活氛围中,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颇有兴趣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之中去。2、在原有的“ 1 6 的乘法口诀”知识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去猜测、去尝试、去编口诀,既轻松,又穴道了知识。3、重视操作。让学生动手操作,各种感官得到协同发展,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 兴趣,也使他们的想

16、象力得到发挥,在其后的探究阶段,学生在观察,思考中,通过填写拼写图案的的个数与七巧板的块数计算出1 个 7 到 7 个 7 相加的结果,又运用已有的编乘法口诀的知识经验,分组探讨7 的乘法口诀,再通过观察分析每句口诀的特点与联系,编出7 的乘法口诀。学生在大量的自主学习的空间里进一步理解了乘法的含义,也弄清了乘法口诀的来源。倍的认识在这节课中,我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让学生经历“倍”的形成过程。我让学生同桌互相帮助,摆了3 个正方形,用了 3 个 4 根,就是 4 的 3 倍, 这样引出倍的认识。这样可以让学生经历倍的形成过程,体会倍与几个几的关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练习形式的多样化。除了课本上的练习之外,还设计了许多打破形式生动的练习,学生在玩中练,学中练,使学生知识内化,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运用。3、注重小组合作,充分发挥团体作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4、基础知识抓得比较塌实。学生对“倍”的理解有一定的认识,并能独立完成相应的练习。当然,在自我总结的过程中发现还存在着一些不足:1、 小组活动的过程中,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