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华猛作业:《国内外推进城镇化的经验和教训》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7491833 上传时间:2018-07-02 格式:PDF 页数:14 大小:16.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刘华猛作业:《国内外推进城镇化的经验和教训》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刘华猛作业:《国内外推进城镇化的经验和教训》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刘华猛作业:《国内外推进城镇化的经验和教训》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刘华猛作业:《国内外推进城镇化的经验和教训》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刘华猛作业:《国内外推进城镇化的经验和教训》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刘华猛作业:《国内外推进城镇化的经验和教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刘华猛作业:《国内外推进城镇化的经验和教训》(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国内外推进城镇化的经验和教训城镇化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等水平的重要参数。 城镇化作为区域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关乎国家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程度和速度。纵观世界城镇化进程,城镇化与经济发展高度相关,两者相互促进。本文借鉴国内外城镇化发展的经验教训,力图为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提供借鉴。城镇化的相关理论综述18 世纪以来,全球已经三次城镇化浪潮,第一次浪潮发端于欧洲,以英国为代表,伴随工业革命;第二次浪潮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北美洲城市化;第三次浪潮发生在拉美及其他发展中国家。上世纪70 年代末,发达国家城市化达到稳定期,

2、世界城镇化的主体转换到发展中国家。世界城镇化率由1880 年的 3% 转变到 2000 年的 50% ,全球城镇化整体加快。21 世纪以来,发达国家后工业化时期依靠第三产推动的城镇化继续深化,新兴工业化国家成为城镇化最主要的推动者,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发展中国家纷纷加快城镇化步伐。1.1 城镇化的内涵城镇化和城市化,都由英文Urbanization翻译而得,是同义词。 提“城镇化” 有利于避免片面发展大城市的倾向,确保在制定城镇化的政策时既包含大城市,又积极发展小城镇。国外只有城市化概念,我国早期也多翻译成“城市化”。2 2002 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由此,“城镇化

3、”一词在官方语言中取代“城市化”。对于城镇化的涵义,不同科学从不同研究视角出发有不同理解。如经济学强调生产要素的流动以及农业活动向非农业活动的转换,社会学强调工业社会取代农业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地理学强调城镇景观取代农村景观。有专家认为,城镇化是指社会生产力在工业化、信息化的基础上,在经济结构、人口居住、人口素质等方面,由传统农村文明变成为现代城镇文明的自然历史过程。作为人类文明的产物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城镇化不仅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是破解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抓手,是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促进城乡一体化发

4、展重要途径,对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提高城乡民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1.2 城镇化的一般规律1.2.1城镇化的发展阶段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赛姆提出,城市化发展的过程近似一条被拉平的“S”型曲线,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城市化初级阶段,城市化率超过10% 、尚未达到30% ,城市化水平较低且发展缓慢;第二阶段为城市化水平急剧上升的中期阶段,当城市化率达到30% 后,工业化推动大量农民向城市转移,发展速度快速增加;第三阶段为城市化水平较高且发展平缓的后期阶段,当城市化率达到70% 后,主要靠服务3 业推动,城市化进程停滞或略有下降趋势。1.2.2 城镇化的发展动力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是指对城镇化发生发展

5、起推动和拉动作用的力量。一般认为,城市的引力和农村的推力是城镇化的主要动力,城镇化是在两者的双重作用下完成的。具体而言,农业是城镇化的初始动力,工业是城镇化的基本动力,第三产业是城镇化的后续动力,产业结构持续高级化是城镇化的持续动力,政策制度和科学技术是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1.2.3 城镇化的发展类型城镇化的发展类型是社会经济结构转变过程中的城镇化发展状况及动力机制特征的总和。从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体制两个方面来分析世界城镇化,主要有三种类型:同步型城镇化,表现为城镇化进程与经济发展同步协调,互相促进,城市规模和数量适度,城镇化的速度与质量同步上升,城镇化与经济发展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二是过渡

6、型城镇化,又称超前城镇化,它是城镇化水平明显超过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镇化类型,往往伴随“城市病”;三是滞后型城镇化,又称为低度城镇化,指的是城镇化水平落后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镇化。1.3 新型城镇化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镇规模大幅扩大、数量增加,城镇聚集经济的作用进一步发挥,城镇化水平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但是,城镇化质量不高,存在问题4 不少。一是城镇化发展水平落后于工业化,城镇化水平总体偏低并且地区差异大,人口城镇化明显滞后于土地城镇化;二是土地等资源利用效率低,出现浪费资源和破坏环境的“粗放城镇化” ;三是产业集聚效应不足、吸纳就业能力不高,服务业发展滞后,出现缺乏

7、产业和人口支撑的“空心城镇化”;四是城乡二元分割严重、矛盾突出,出现城乡脱节的“片面城镇化” ;五是城镇空间分布和规模结构不尽合理,城镇恶性竞争、 “千城一面”等问题突出,出现遍地开花的“无序城镇化” ;六是土地、户籍、就业、社会保障等体制机制障碍突出, 影响城镇化深入推进;七是大城市 “摊大饼”式的发展,交通拥堵、环境恶化、住房紧张等“城市病”突出;八是违背农民意愿,借机强拆圈地,“土地财政”催生的房地产泡沫,出现鞭赶进城的“被动城镇化”,同时“空心村”日益增多。出现上述问题,主要是由于历史传统、经济社会、体制机制等多方面深层次的因素,也由于我们对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认识有一个逐渐深化的过

8、程。传统镇化城市为核心、以增长为导向、以劳动力非农化为载体,城乡分割的管理制度贯穿始终,导致严重的城乡二元结构、城市内部贫富差距与社会冲突、经济结构升级缓慢,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遭受严重威胁。这些问题和矛盾得不到解决,势必影向城镇化有序推进,进而影响我国代化进程。因此,必须转变城镇化发展方式,积极推进并努力走出一条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坚持集约发展、多元形态、“四5 化”同步、政府与企业结合、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新型城镇化,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四位一体的互相协调,坚持农村与城市的统筹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坚持城乡公共服务的均质化,以城乡之间和城际

9、之间攫取财富和分享财富的机会平等标志,是逐步减缓、消解城乡二元结构、终至社会和谐的城镇化之路。新型城镇化的“新” ,体现在由过去片面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转变为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强调人的城镇化,注重产业结构、就业方式、社会保障等方面由“乡”到“城”的转变。这是个涉及面广、时间跨度长、影响深远的系统性动态过程,实质上是城镇化改革,而非简单的城镇化建设。2. 国外推进城镇化的经验和教训2.1 国外城镇化的实践按照政府与市场机制在城镇化进程中的作用、城镇化进程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可将世界城镇化发展概括为以西欧、日本为代表的政府调控下的市场主导型城镇化模式和以美国

10、为代表的自由放任式的城镇化模式,此外,还有以拉美和非洲部分国家为代表的受殖民地经济制约的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模式。2.1.1以西欧、日本为代表的政府调控下的市场主导型城镇化 。工业革命前,西欧国家的城市化率在3% 左右;工业革命后,英国、德国、法国等国家相继完成工业化,快速推动了城市化进程;到19 世纪中期,城市化水平达到70%6 以上,城市化进入平稳期, 形成了大量城市人口聚集的伦敦、巴黎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都市或者都市圈。以西欧、日本等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在城镇化进程中以市场机制主导,人口、土地、资本等资源要素自由流动,但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土地、住房、交通、环境和历史文化保护等问题,政府通过法律

11、、行政和经济手段发挥了调控作用,开发建设区域基础设施,提供公共服务设施,实现了强制性的规划引导城镇化快速发展。例如,英国工业资本渗透农村,政府进行城乡规划并以法律保障实施;德国立法规范基础设施建设,发放补助金促使土地集中以实现农业大规模经营;日本立法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并不断调整产业布局规划,还注重多渠道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总体上讲,这些国家城市化早期基本上都忽略乡村发展,后期才逐步实现城市化与市场化、工业化相互推进,促进城乡融合发展。2.1.2 以美国为代表的自由放任式的城市化。美国奉行自由经济理论,以市场需求为主要动力,美国交通运输系统发达,坚持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协调发展。形成以大都

12、市区为主要模式、小城市为重点的城市体系,不断完善农业政策体系,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城市化协调发展。由于联邦政府力量薄弱,政府对城市发展不加限制,城市中心区域交通拥挤、环境恶化、犯罪率高等问题日益突出,逐步出现了以人口外迁、工业外迁和办公室外迁为特征的城市郊区化和逆城市化浪潮。2.1.3以拉美国家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 19 世7 纪后期,拉美等国家城镇化受殖民地经济制约,盲目模仿发达国家经济自由和大城市优先发展的城镇化道路,放任外来资本主导工业集中布局于少数几个大城市;同时,减少公共财政对农业、农村和小城镇的投入,造成农业部门衰退和农村生活环境恶化,大量农村人口涌向城市却无法就业,60%70

13、% 人口集中在大城市,导致缺乏产业支撑的过度城市化。这种乡村贫困化与城市贫困化并存的过度城市化模式,不仅没有推动拉美经济持续发展,反而造成贫富差距两极分化、失业人口较多、贫民窟成灾、犯罪率居高不下、城市环境恶化等问题。例如,巴西工业化是一种进口替代型发展模式,农业创造的大部分剩余产品贡献给非农业,给其农业发展带来严重的消极影响,致使大量农民纷纷涌进城市,导致城市住房紧张、交通拥挤、食品短缺等问题。2.2 国外城市化的启示2.2.1注重保持规划的连续性。国外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中都非常注重长远规划并将规划法律化,确保不因政府及领导人更迭而影响规划的连续执行,最终实现规划确定的长期目标。比如, “阿

14、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城市规划制定于 1925 年,续用至今。巴西利亚建城50 多年来,仅一直沿用一个总体规划,而且所有的重要建筑都由同一位总建筑师把关”。2.2.2 要善于把握城市化阶段性特征。城市化初期,农业人口缓慢向城镇集中,在城市化率达到50% ,城市化快速提速,欧美发达国家在城市化中后阶段往往都经历了逆城8 市化,出现城市效区化蔓延、中心城区“空壳化”后,又进行城市更新再造回归。2.2.3城市化格局要与国情相适应。不同国家的自然地理条件、资源禀赋、人口规模和历史文化传统不同,不能照搬他国经验, 应将城镇化普通规律与本地城镇形态、规模、结构、空间布局相结合推进城镇化。例如,美国依靠宽松的

15、人口与资源环境条件以及大发战争横财,采取蔓延式的城市道路,这样的城市化道路并不合适人多地少的国家采用。2.2.4发挥市场主体配臵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欧美国家市场经济体系健全,崇尚自由经济,依靠市场机制自然配臵资源,推动产业经济发展、快速推动城市化。例如,英国的工业资本家通过“圈地运动”将农民赶进城市工厂,发展工业带动经济,从而实现经济聚集、人口聚集消费,推进城市化。2.2.5城市化进程要与产业化发展程度相适应。世界城市化历史表明,城市化是随着生产力进步及工业化的发展而推进的,并且要保持城市化和工业化同步;但是,在城镇化中后期第三产业对城市化的贡献逐步增强,尤其是内需拉动最强、吸纳劳动力最多的服务

16、业。例如,美国1970 年的城市化水平为78.6%,第三产业占比最大,其对城市化的贡献大于工业。2.2.6高度重视基础设施规划和建设。欧美发达国家基本上都是超前规划,高标准建设基础设施,发达的交通体系促进了产业布局和城镇化进程。例如,美国发达的道路使9 产业布局便利、城市化推进快速。2.2.7特别注重文化建设。发达国家都注重博物馆等文化设施的建设和利用,大多数发达国家都完整保留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标志性建筑,注重城市文化传承,塑造个性的独特城市文化品质, 培育市民文化, 满足城镇居民文化需要。例如,日本立法保护历史文化遗迹,欧洲保留了很多中世纪教堂。2.2.8 要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资源相对于人类需求永远不足,因而,必须节约利用土地、水等自然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益,保护生态环境进行,保持城镇化后续发展潜力。例如,法国注重建设生态屏障;美国城市早期无序蔓延,导致土地资源浪费严重、生态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美国后来提出“精明增长”的发展方式。3. 我国部分城市和地区城镇化的经验教训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推进城镇化,将数量巨大的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镇,其城镇化的速度和程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