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古诗文复习学案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7490806 上传时间:2018-07-02 格式:PDF 页数:20 大小:142.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古诗文复习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九年级古诗文复习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九年级古诗文复习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九年级古诗文复习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九年级古诗文复习学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九年级古诗文复习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古诗文复习学案(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九年级文言古诗文复习学案设计人赵子山审核人审核时间 九年级文言古诗文复习学案【课程标准】国家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 “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查学生记诵积累过程,考查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查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根据这一精神,随着中考改革的逐步深入,对文言实词的考查将更加注重理解和运用。【命题透视】近几年中考对文言实词的考查有以下特点:实词的考查集中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通假几个考点上面;命题方式多种多样,常见的考查方式主要有三种:具体释义、单项选择和判断正误;有些题虽然表面上考翻译,实际上是考查对于几

2、个关键的实词、虚词的理解和运用,是对词语综合运用的考查。根据课程标准 、各地考试大纲及近年来的中考试卷分析,今年及今后对文言实词的考查将呈这样几个不变的趋势。一是对文言实词考查将更加注重理解和运用的趋势不变;二是考查对象为常见的实词的趋势不变;三是题型重具体释义( 含句子翻译 ) ,轻选择、判断的趋势不变;四是命题的文本材料由课内向课外迁移的趋势不变( 但考查的知识点仍是课内文本材料中的知识点) 。【考点梳理】文言实词的考查是中考的重点,主要是对常见的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理解时必须结合具体语境,即我们平常所说的“根据上下文” 来理解词义。进行文言实词的复习,应重点注意以下四种情况:一是古字通

3、假现象。古汉语中,有些字可以用声音相同或相近(有时形体也相近)的字来代替,这种现象就叫通假。表示了准确的意义,但未出现的字是本字,代替本字出现的即是通假字。古字通假现象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用形声字的声旁代替形声字本身。如“满 _坐 y_寂然, 无敢哗者”, “坐”通“座”;用形声字代替声旁字。如“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 声旁相同的形声字相互替代。如“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適”通“谪”;读音相同但字形不同。如“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指”通“直”。二是古今异义现象。古今词义的变化,是指由于语言的变迁,相同的一个词在古文中的意思和现代白话文中的意思相去甚远,这些词

4、原先的意思便是古义,现在变化了意思便是今义,词的古今词义变化有以下几种情况:词义扩大。如“江”,古代专指长江,现在则泛指一切大河;词义缩小。如“臭”,文言文中表示好气味、坏气味皆可,现在只表示坏气味;词义转移。如“涕”,古意指眼泪,而今义则为鼻涕;感情色彩变化。 如“卑鄙”在古代是中性词,而现在则成了贬义词;名称说法改变。 如“衣(y) ”改称“穿”,“甘”改称“甜”等。区分古今词义变化,还要特别注意单音词和双音词,防止把两个连用九年级文言古诗文复习学案设计人赵子山审核人审核时间的单音词跟现代汉语中形式上相似的双音词混同。另外,平时要多积累、多比较,仔细分辨,不要把它们与现代汉语中相应的词在词

5、义上混为一谈。三是一词多义现象。一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的词叫多义词。在古今语言中,一词多义现象都是普遍存在的。 文言文以单音词为主,多义现象更为明显,有些多义词常用的义项往往多达五六个甚至十几个。然而无论多少,在一个句子里某词的具体含义只能是确定的一项。掌握词语的不同意义并能根据语言环境确定词语的意义,是阅读文言文的基础。对于这些词的辨析,首先要把握词的本义和引申义。本义,即最初的意义;引申义,包括比喻义、假借义等,指词语在一定的环境中,逐渐引申出一些新的意义。其次,要根据不同的语境揣摩同一词语表示的不同意思。再次,还要结合古人的语言习惯分析词语的意义。四是词类活用现象。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是

6、指在古汉语中某些实词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其基本用法和意义,当成另一类词使用。词类活用主要包括:名词的活用(活用为一般动词、活用为使动用法、活用为意动用法、活用为副词);动词的活用(活用为名词、活用为使动用法、活用为意动用法、活用为被动用法) ;形容词的活用 (活用为名词、 活用为一般动词、活用为使动用法、活用为意动用法) 。学习文言文词类活用要注意判别的两个原则,就是一看功能、二看搭配,可根据现代汉语中一般词类的主要功能及搭配规律加以识别。【教材精梳理】出师表一、作者:诸葛亮,字孔明,是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题解:表:古代奏议的一种。用于向君主陈说作者的请求和愿望。二、通假字:阙(通“缺

7、“ 当“缺点、疏漏 “ 讲)漏。三、古今异义字:卑鄙:古义:身份低微,出身低下。今指言语行为恶劣、不道德。感激:古义:感动激奋。今义与“ 感谢 “ 相近。痛恨:古义:痛心遗憾。今义:极为憎恨。开张:古义:扩大。今义:商店开始营业。四、一字多义:是以先帝简拔以遗( wai)陛下。 (给予)深追先帝遗( y)诏(指死去的人留下的)恐托付不效(成效) 。不效(功效)则治臣之罪五、成语及名句:妄自菲薄。三顾茅庐。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六、理解性背诵:九年级文言古诗文复习学案设计人赵子山审核人审核时间(1)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

8、:陟罚臧否,不宜异同;(2)诸葛亮希望后主不要随便看轻自己的句子是:不宜妄自菲薄;(3)诸葛亮向后主提出怎样实施严明赏罚的语句是: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4) 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出师表中的两句“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一致。(5) 出师表中叙述诸葛亮追随先帝驱驰原因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6)表明作者志趣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7)指出出师战略目标的句子是: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8)作者向后主提出的三条建议是:

9、开张圣听;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亲贤臣,远小人。( 或: 广开言路 , 严明赏罚 , 亲贤远佞。 ) (9)诸葛亮给刘禅建议中最重要的一条是:亲贤臣,远小人( 或: 亲贤远佞 ) 。(10)在中国男子足球队冲击世界杯屡遭失败的情况下,米卢出任了国家队主教练,这是:“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11) 出师表中诸葛亮分析天下形势:说明蜀国当时所处不利政治形势的句子是: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其中有利的主观条件是: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12)表现作者无意于功名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13)诸

10、葛亮在出师表中写出自己在刘备“三顾茅庐 “前躬耕南阳时心态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14)陈述作者临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15)通过对比写出先后汉兴隆及衰败原因的句子是: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16)诸葛亮在刘备几乎全军覆没的处境下,出任军师,追随刘备创业。他在出师表中写到: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17)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追言白帝城托孤之事,交代此次出师的历史根源及思想基础的语句是: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18)严明赏罚的句子是:陟罚臧否,不宜异同。(19)诸葛亮出师

11、表中写作者回忆先帝不惜降低身份拜访自己的句子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 ,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由本文叙述某件事概括而来的成语是:三顾茅庐,本文中作者认为西汉所以兴九年级文言古诗文复习学案设计人赵子山审核人审核时间隆的原因是:亲贤臣,远小人。文中高度概括郭攸之、费袆、董允等人的语句是:此皆良实,志虑忠纯。诸葛亮向后主刘禅提出的最重要的一条建议是:亲贤远佞。(20)写尽作者一生的句子: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21)后汉倾颓的原因: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22)诸葛亮的政治愿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23)表达了作者对刘氏父子感情的句子是:此臣所

12、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24)第七段中 “ 大事 “ 具体指什么?用文中的话回答“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 (25)写出文中与 “ 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 “卑鄙 “ 一词相呼应的语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七、开放性试题1、 出师表情词恳切,有不少脍炙人口的名句,请写出你欣赏的一句。结合文章内容,说出诸葛亮是怎样的一个人。写出文中任一名句,如;“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亲贤臣,远小人“ 。 。如:忠君报国,深谋远虑。2、下面是杜甫的一首七律蜀相,诗中哪些句子的意思与文章意思是一致的?请把它摘录到横线上。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

13、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答案: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3、下面的一副对联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参考示例,从列出的六项中任意选出两项,写出具体所指。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示例 三顾:三顾茅庐(1)六出:六出祁山(2)七擒:七擒孟获(3)东和:东和孙吴(4)北拒:北拒曹魏( 5)收二川:收取东川、西川(6)排八阵:摆设八阵图4、回忆全文内容,从诸葛亮对刘禅“宜开张圣听 “ 、“不宜偏私 “、“宜自谋 “、“不宜妄自

14、菲薄“、“ 亲贤臣,远小人 “ 的谆谆教导中,你悟出了哪些做人的道理?答案:虚心听取别人意见,不自私,要自信、自立、自强,要审慎交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一、通假字1、衡于虑衡:同“横“ ,梗塞,指不顺2、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读 bi ,辅佐 3、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二、古今异义词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2、饿其体肤(古义;严九年级文言古诗文复习学案设计人赵子山审核人审核时间重饥饿,能威胁人的生命。今义:与“ 饱“相对,指一般的肚子饿,词义与古义相比变弱)三、词类活用1、必先苦其心志,苦:形容词使动用法,使, 痛苦2、劳其筋骨,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 ,

15、 劳累3、饿其体肤,饿:形容词使动用法,使, 受饥饿4、空乏其身,空乏:形容词使动用法,使 , 受到贫困之苦5、行拂乱其所为乱:形容词使动用法,使, 颠倒错乱四、中心意思:阐述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人才的培养中,逆境作用不可小视;国家的治理中,如果没有执法严格,直言敢谏的臣子和邻国的侵扰,国家就会在安逸享乐中灭亡。五、课文内容理解:(1)文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文中第一段所举历史人物的共同特点:都是在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第一段运用排比句式的作用是:非常有力的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道理。(3)第一段承上启下的句子:故天

16、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其中“ 是人 “ 指上述六人和与此相似的其他人。(4)第二段讲客观条件对造就人才的作用,阐述的道理是:成就大业,必须先经受苦难磨练。其中阐述在思想上磨练的句子是:苦其心志。 在行动上受磨练的句子是: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行为。在生活上经受磨练的句子: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其结果才能动心忍性,(受磨练的益处)曾益其所不能。(5)第三段讲人的主观因素对成才的作用即:困境能激发人的斗志写人心理状态的变化,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写人面部表情的变化。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6)第三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经受磨练的好处,从正面讲磨练激发人斗志(个人)。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从反面提示国家灭亡的原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7)孟子对治理国家提出的论断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认为国家要长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8)用自己的话概括文中所举的6 个事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