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平潭气候收集资料

飞***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919.50KB
约17页
文档ID:4748167
平潭气候收集资料_第1页
1/17

平潭气候收集资料气候:平潭处在南亚热带北界,气候温暖,县境内各地年平均气温19.0~19.9℃最热月7~8月,月平均气温27.0~28.2℃;最冷月2月,月平均气温9.7~10.8℃历年极端最低温0.9℃,≤3℃日数平均仅0.5天;极端最高温度37.4℃,≥30℃日数平均为20.9~68.4天(1960~1968年)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霜雪罕见气温年较差17.0~17.7℃,日较差3.6~4.8℃,比内陆同纬度地区分别偏小2~3℃和4~5℃春温回升迟,秋温下降慢,春温低于秋温,海洋性显著在季风环流影响下,平潭冬季11月至翌年1月偏北风频率占90%左右,夏季6~8月偏南风频率占50%左右春秋两季风向多变,仍以东北风为主全县年平均风速6.5~8.5米/秒君山顶年平均风速为13.9米/秒全年≥8级大风日数,中部90天左右,沿海130天左右影响平潭台风每年3~5次,最多达11次,强度比内陆大,常达40米/秒以上一年四季几乎都有大风出现全县各地年降水量在900~1200毫米全年82%的降水集中在3~9月,其中5~6月梅雨占34%,而10~2月5个月降水量仅占18%多年平均7~9月降水量约占全年三分之一,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大,夏秋旱十分突出。

其中连续30天以上无透雨的大夏旱,约占总年数的60%;连续40天以上无透雨的大秋旱,约占总年数的40%水文:平潭县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为 17200万立方米,其中地表水为 11238万立方米、地下水为 5962万立方米,每平方公里产水量 54万立方米,人均水量613立方米,亩均水量 1637立方米,低于全省人均 4520立方米、亩均 5850立方米的水平属缺水区平潭陆地水域总面积 1456.74公顷,其中:溪流水域 80.94公顷,占陆地水域面积 5.53%,全县有时令溪 46条,宽不及丈,深不盈膝,溪流短小,独流入海;三十六脚湖面积 190.52公顷,占陆地水域面积 13.01%,是福建省最大的天然淡水湖;全县共建有水库 26座,总面积 763.93公顷,占陆地水域面积52.7%,蓄水 2729万立方米;坑塘水域 128.74公顷,占陆地水域面积 8.79%,有池塘 895个,蓄水 174万立方米;沟渠 263.90公顷,占陆地水域面积 18.01%;水工建筑物 28.71公顷,占陆地水域面积 1.96%由于地形制约,水系极不发育,地表水量十分有限全县年降水量在 900~1200 毫米之间,多年平均降水量为 1180.9毫米,但分布不平衡,北部与南部相差 380.1毫米。

由于平潭四面临海,大风频繁,水面蒸发快,年均蒸发量 1917.4毫米除梅雨季节外,其余各季节蒸发量都大于降水量,年蒸发量与年降水量比值(干旱指数)为 1.13全县平均地表水资源量11238万立方米,丰枯年份相差较大,丰水年(P10%)为 19057万立方米;平水年(P50%) 气候1.平潭史上最大的台风:2001.6.23 的飞燕,中心风力超12 级,财政损失7亿,伤亡人数不详2.平潭最大的雹灾:1944.3.26 深夜,大风夹着冰雹,从竹屿口方向向霞屿一带移动,经马腿,到县城北面的上楼、流水乡东部沿海的港东、盘团、东尾一带,宽约1公里所过之处,屋瓦破碎,麦如刀割3.平潭史上最长的降雨:1959年 5月27日,自当日起连续降雨40天,降水652.6毫米,淹没田园4392亩,冲坏山塘、水库17个、堤坝99处、桥梁11座,房屋倒塌152间4.平潭史上最长的干旱:1916年4-8月,连续138天滴雨未下5.平潭最早的下雪记录:嘉庆十二年(1807年) ,十一月,大雪,平地盈尺6.平潭第一次有记录的双彩虹现象:2009.8.6 18时左右,持续约5分钟7.平潭史上最大的单日暴雨:1963年7月15日,12级以上大风袭击岛内达48 小时,风向转东南后连下暴雨24小时,雨量312毫米,为历史罕见。

气候平潭,夏长冬短,温热湿润,夏凉冬暖、霜雪罕见春温低于秋温多年平均气温19.6℃,最冷日平均气温 10.2℃;最热日平均气温27.9℃ 全年≥10℃的活动积温有6563度日,多年平均日照1919.7 小时雨热同季,旱雨季节分明,多年平均降水量1172毫米,蒸发量1300 毫米,为本省少雨区之一季风明显,夏季以偏南风为主,其余季节多为东北风风力年平均风速6.9米/秒,湾海地区全年大风(7级以上)日数为125天,是本省强风区之一7 —9月高温干旱,常受热带风暴影响,年平均6.3 次气象灾害主要是台风、大风、暴雨、干旱等夏季大旱出现机率高达54%,为全省之冠气候平潭,夏长冬短,温热湿润,夏凉冬暖、霜雪罕见春温低于秋温多年平均气温19.6℃,最冷日平均气温 10.2℃;最热日平均气温27.9℃ 全年≥10℃的活动积温有6563度日,多年平均日照1919.7 小时雨热同季,旱雨季节分明,多年平均降水量1172毫米,蒸发量1300 毫米,为本省少雨区之一季风明显,夏季以偏南风为主,其余季节多为东北风风力年平均风速6.9米/秒,湾海地区全年大风(7级以上)日数为125天,是本省强风区之一7 —9月高温干旱,常受热带风暴影响,年平均6.3 次。

气象灾害主要是台风、大风、暴雨、干旱等夏季大旱出现机率高达54%,为全省之冠平潭地处我国东南沿海,位于台湾海峡北部西侧,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是气象灾害频发区域之一每年因台风、大风、大雾、暴雨、干旱、雷电等气象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巨大,给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给城市化建设、防灾减灾、农业发展、生态建设进程等都带来重大影响防御气象灾害已经成为我县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政府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体现,是全县重要的基础性公益事业编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指导各级气象防灾体系建设,强化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 、 《气象灾害防御条例》 、《福建省气象条例》 、 《国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 、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意见的通知》及《平潭综合实验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有关要求,特制定《平潭县气象灾害防御规划》 (以下简称《规划》 ) 规划期为2010-2020年本《规划》由县政府有关职能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具体组织实施。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立健全“政府领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充分发挥各部门、各乡镇、各行业的作用,综合运用科技、行政、法律等手段,着力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预报服务、应急处置工作,提高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全面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二)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趋利避害在气象灾害防御中,必须坚持把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坚持预防为主,防抗结合气象灾害防御以预防为主,防抗结合,非工程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实现综合防御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气象灾害防御实行统一规划,突出重点,兼顾一般按照气象灾害防御战略布局的要求,分清轻重缓急,逐步完善灾害防御体系坚持依法防灾,科学应对气象灾害防御要遵循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要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等国家已批准实施的相关规划相协调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对气象灾害进行监测预测,尊重科学,合理制定灾害防御方案,加以组织实施三)规划目标1.总体目标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评估及其信息发布能力,健全气象灾害防御方案,增强全社会气象灾害防御意识和知识水平,完善“政府领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机制和“功能齐全、科学高效、覆盖城乡”的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一批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和关键性作用的气象灾害防御工程,减轻各种气象灾害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与“十一五”期间相比,到2015年、2020年,气象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率分别减少30%、50%以上,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生产总值的比例分别降低30%、50%2.近期目标(2011~2015年)到2015年,基本建成满足需求、结构完善、布局合理、功能齐备的气象现代化体系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保障支撑能力明显提升,气象现代化整体水平达到全省先进县局水平气象防灾体系进一步完善继续布设区域自动站、海岛自动站,根据国家气象业务发展的统一部署,基本建成地基、空基、天基观测相结合和稳定运行的现代气象观测系统,基本实现观测自动化、布局科学化、业务标准化气象灾害监测率达85%以上,进一步提高预报准确率,24小时晴雨预报准确率在原有水平上提高2%~5%,暴雨预报准确率进一步提高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达90%以上,气象服务公众满意率达90%以上整合与优化配置技术装备,完善分级技术保障业务体制,提高技术装备自主研发能力,与现代气象业务的需求基本适应3.远期目标(2016~2020年)加速气象灾害防御工程和非工程体系建设建成预报精细、传递高速的气象灾害预报预警系统,气象灾害监测率达到90%以上,预警信息覆盖面达到100%;城乡建设基本适应气象灾害防御要求;城乡居民防灾减灾意识和避灾自救技能显著提高,全社会的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全面提升。

二、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现状和面临的形势平潭县高度重视气象灾害的防御工作,近年来,不断加大对防灾体系建设的领导和投入,着力建设气象灾害监测体系、气象灾害预警体系、河海堤防工程体系、水利工程除险保安体系、地质灾害防治体系、渔港防灾减灾体系并分别出台了《气象灾害应急预案》 、 《防汛抗旱应急预案》 、《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等应急预案落实气象灾害防御工作责任,做到预警到乡,预案到村,形成了政府领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防灾抗灾机制,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富有成效气象灾害监测预报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气象卫星、天气雷达、数值天气预报产品的应用和自动气象观测系统建设初具规模,并建立了一系列灾害性天气的预报工具和分析方法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覆盖面与服务面不断拓宽,电视、电台、、网站、、电子显示屏等现代信息传播手段广泛应用于气象预警信息发布,多部门联动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建设取得进展,气象灾害防御的社会经济效益日益显著,气象灾害应急避险科普宣传不断深入,通过气象科普讲座、大众传媒宣传,普及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增强了公众防灾意识和避险自救能力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当前我县气象灾害防御能力仍存在以下薄弱环节:气象灾害防御布局重点不够明确,一些国民经济关键行业和主要战略经济区的气象灾害易损性越来越大,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越来越重,成为气象灾害防御的薄弱环节;气象灾害综合监测预警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体现在当前气象业务体系对于突发气象灾害的监测能力弱、预报时效短、预报准确率仍不能满足气象灾害防御需求;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尚未完全覆盖,预警信息的针对性、及时性不够;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制度尚未建立,缺乏精细的气象灾害风险区划,重点工程建设的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尚未全面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对城乡、重点项目规划编制工作的支撑仍显不足;全社会气象灾害综合防御体系不够健全,部门联合防御气象灾害的机制不健全,部门间信息共享不充分,社区、乡村等基层单位防御气象灾害能力弱,缺乏必要的防灾知识培训和应急演练,全社会综合防灾体系不完备。

面对气象灾害频发易发的趋势,气象灾害监测预警、防御和应急救援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日益突出,气象灾害防御的形势更加严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气象灾害防御提出了更高要求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对气象灾害防御的针对性、及时性和有效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是科学防灾、依法防灾,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最大程度地减轻防灾的经济。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