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雪国看日西文化的融合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7474063 上传时间:2018-07-02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210.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雪国看日西文化的融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从雪国看日西文化的融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从雪国看日西文化的融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从雪国看日西文化的融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从雪国看日西文化的融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从雪国看日西文化的融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雪国看日西文化的融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雪国看日西文化的融合 黄俊敏 内容提要:作为日本文坛上的一名巨匠,川端康成在东西文化撞击的浪潮中独辟蹊径,把日西文化很好地融合起来,雪国正是这两种异质文化冲撞融合的产物。虚无思想和“无奈”的人物形象与西方的虚无主义和“多余人”形象有许多共通之处,但又不能完全等同;表现手法在传统的艺术手法上,更是借鉴了西方的意识流,使得日本文学的古典美与西方的现代美很好地融合起来。 关 键 词:川端康成 虚无主义 多余人 意识流 作者简介:黄俊敏 贵州民族学院 文学与传播 学院 2002 级 汉语言文学本科 “眼前摆着传统主义和世界主义两条道路,明天的艺术究竟要走哪条道路?恐怕这两条道路都要走,或者是走两者很

2、好融合起来的道路吧。”1 这是川端康成乡土艺术问题概述观中的一段话。无庸置疑,关于一九六八年度诺贝尔文学奖的得者日本作家川端康成, 该说的已经基本说尽, 不该说的也许还说不透,然而有感于川端康成上述的创作论,再取日西文学融合的角度,我们仍望从中获得某些启示。 在西方文化思潮的冲击下,日本作家川端康成最先盲目追随西方思潮甚至“把表现主义称作我们之父,达达主义称为我们之母”。2关于这一点我们在梅花的雄蕊、浅草的少男少女等早期作品当中不难发现他模仿西方现代主义的痕迹。但是正如他自己所说的一样:“我虽然接受过西方文学的洗礼,自己也试着模仿过,但骨子里却是一个东方人,五十年来从未迷失过方向。”3正是在这

3、样两种异质文化的碰撞中形成了川端康成创作的独特性,而雪国正是这两种异质文化相互冲撞融合的产物。本文试图从虚无思想、“多余人”形象塑造、意识流手法几个方面探讨东西文化的契合。 一、虚无与虚无主义 1“有的评论家说我的作品是虚无的,不过这不等于西方所说的虚无主义。”4 所谓的虚无并不是否定人和世界的存在,而是否定其存在的意义;而虚无主义是一种全盘否定各种传统价值观念甚至真理的态度或观点。长期以来,日本民族特性中的“孤寂性,孤绝性”构成日本人“灭”的美学意识。这种“灭”的景象给日本人带来惆怅、伤感、孤寂的艺术享受。日本人爱樱花,与其说爱其盛开的繁茂,勿宁说更爱其败落的萧瑟,同样紫色之所以受到日本人的

4、钟爱,也是因为它总是带有很快就要消失的命运色彩,它离不开日本人心理深处对爱的短暂和飘渺无常的虚无意识。总之,这种“灭”美审意识是日本文化思想长期以来形成的潜流。“灭”的美学意识反映了日本人的虚无观念,即:对任何事都不在乎,认为什么都是徒劳,不值得人们去努力。正如文中所叙述的一样:“岛村不知为什么,很想再强调一声完全是一种徒劳嘛,岛村明知对于驹子来说不会是徒劳的,却劈头给她一句徒劳,这样说过之后,反而觉得她的存在变得更加纯真了。”5从这里可以看出,岛村只有把驹子看成是徒劳的替身,他才会觉得她是“美”的。在他心目中,驹子的“徒劳”是跟自己的思想完全一致的生存本身就是一种徒劳,没有任何意义。 这一“

5、虚无”的文化潜流在一九二三年关东大地震的震波中与西方虚无主义思想很快取得了共鸣。震后日本政治经济混乱,引起日了本意识领域的巨大混淆。正当人们面临乱世,无所适从的时候,瞬间的享乐主义风潮席卷而来,造成人们精神上的极度窒息与荒废,他们对自己在社会上的存在感到不安、彷徨,产生消极和绝望的情绪,追求刹那间的美感和生活中不现实的东西。岛村就是这样: “当受到年轻的日本舞蹈家的吸引时,他突然改行搞西方舞蹈,根本不去看日本舞蹈了。相反地,他收集有关西方舞蹈的书籍和图片,甚至煞费苦心地从外国搞来海报和节目单之类的东西。这绝非仅仅出于对异国和未知境界的好奇。在这里,他新发现的喜悦,就在于他没能亲眼看到西方人的舞

6、蹈。从岛村向来不看日本人跳西方舞就足以证明这一点。没有什么比凭借西方印刷品来写有关西方舞蹈的文章更轻松的了。描写没有看过的舞蹈,实属无稽之谈。再没有比这个更“纸上谈兵”的了。 ”6 但是在这之前他却是“热衷”于日本舞蹈的,而且达到“痴迷”的程度。由此可以看出,他精神上的极度颓废,是受外来思潮的影响,从而反映那个时代日本人的内心世界,导致这种变化的直接原因就是西方虚无主义思想的介入。 虚无思想者由于受到西方虚无主义思想的影响,所以常常裹挟着渺茫的人生失落情绪, 他们否定一切价值并揭露其虚妄性, 反映在作品中便是, “一切皆虚妄,一切皆允许。 ”7如:岛村是被摧残了心灵的富家知识分子, “他游手好

7、闲,无所事事,不辞劳苦地登上山来,可以认为这是一种典型的徒劳。正因为如此,这里边还有一种虚幻的魅力。”8 他2认为任何追求都是一种徒劳,生存本身就是一种徒劳,对生活不抱任何的期望。因此,他无法合理扬弃传统价值,对新价值的建立更是无从谈起。在难以名状的迷惘、困惑中,欲逃而不能。 雪国开篇那脍炙人口的范句“穿过县界长长的隧道,便是雪国。”9“长长的隧道”暗示了时间的转换或现实通往虚幻。主人公岛村、驹子、叶子表面上的确呈现出一种三角恋爱式的性爱模式,人物关系若即若离,充满虚幻色彩,同时三个人物的命运和结局也体现川端康成两种不同层次的美学追求:其一,美是虚幻,对立于现实之丑,但这种美又使人感到困惑;其

8、二,要求超越现实和虚幻的对立,趋向至善至美的哲学境地(“雪中火场”以及银河坠落中叶子和岛村的结局)。 正是由于生命的虚无,现实的无价值,才导致岛村虚度了一生,最终什么也没有得到。所以,主人公岛村才成为川端康成笔下的一个“多余人”形象。 二、光源氏岛村多余人 “岛村不是我,他似乎只不过是作为一个男子存在罢了。”10 驹子和叶子是“莫须有的”,也是美的,就像飘零的花瓣一样。然而,男主人公是何等样的人呢? 在岛村前列,我们可看到“小哲野、苦沙弥、哥尔”11等一系列现代文学中的人物,他们都是在接受西方文化之后,对社会不满,又苦于找不到出路,进而忧郁苦闷,无所依托的“多余人”形象。岛村作为“多余人”形象

9、出现,他并没有真正生活过,也没有真正思考过,没有灵魂,他的存在“只是作为一个男子存在”。只有驹子的出现才会使他有存在的意识:“当晚,岛村正在无可奈何,驹子像点燃的灯火一样走了近来。”12如果没有驹子的出现,他便只是一个摆设,等待的唯一终结是死。他如同一个沉默的灵魂独倚墙角,在温泉旅馆的乐园中消遣人生最后的时光。 “多余人”人物形象最早出于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的作品中,以奥涅金为代表。主要反映的是在俄国沙皇统治下的一代迷茫的贵族青年,他们接受西方先进的文化思潮,有自己的理想和人生目标,对生活有憧憬,同时他们又意识到社会的丑恶和黑暗,不愿意和上流社会同流合污。但是却没有力量去反抗,又不和人民群众站

10、在一边,整天无所事事, 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人生目标, 在忧郁苦闷中度过, 成为政府和人民都不要的 “多余人”。 3倘若将岛村与以奥涅金为首的一系列俄国“多余人”人物相比,岛村便黯然失色。他充其量只是一个迟来的奥勃洛摩夫。如果说奥勃洛摩夫是一具僵尸,那么岛村则是一堆枯骨,连在梦里睡觉的力气也没有了。这与川端康成早期就读帝国大学英文系、接受外来文化思想密不可分,正是受了这样的影响才会塑造出这样的典型人物形象,才会在人物形象上与普希金的“多余人”一脉相承。 但这一脉相承并不意味着川端康成的完全西化,他始终是从本土文化中吸收传统精华,展现日本民族的传统美。岛村在内在气质和外在追求上与源氏物语中的光源

11、氏十分相似:同样的内向忧郁;对生活冷漠无聊;同样追求感官刺激,渴望肌肤之亲,放荡淫逸,朝三暮四;同时,也一样的有萌发内疚和自责,对被玩弄的妇女深表同情和怜悯,然而,两人在忧郁的内容和借寻花问柳排遣郁闷的方式上却有明显的差异。光源氏的忧郁基本是由政治上的失意引起的,实质上是没落贵族面对无法挽回的崩溃之势忧郁,不少少女在光源氏手中是追逐显赫地位的工具,是主动的,完全是出于政治上的失意;而岛村却是被动的,是驹子的主动追求才使得他有存在的意识。他对人生的信念完全丧失,不用读者说,连他自己也对“舞蹈艺术研究者”的名目自嘲不已。正是这种自我价值的失落引起的郁闷使他三访雪国,在肉体的性感之后仍无法排除他心中

12、的郁结。反而陷入深深的忧郁之中。于是,迷离恍惚中,其归宿早已指向了死亡,只是他习惯于得过且过、随遇而安,对他零落的状态和他的死全然混沌无知。直到小说最后“待岛村站稳脚跟,抬头望去,银河像哗啦一声,向他心坎倾泻下来。” 13这才暗示了他对死亡他的唯一归宿的顿悟。由此可见,川端康成的“多余人”人物形象与普希金的“多余人”人物形象有着本质的区别,他更多的是对日本传统文化的继承,展示的是日本传统文学中的“灭”美思想。他既借鉴了西方的创作技巧,更是继承了日本传统文学,不是历史的简单重复,而是筛选历史中最有价值的颗粒,形成独特的创作风格,融合了日本文化优秀的因子。 三、关于艺术手法 “企图蔑视文学上的感觉

13、的人,就是妄想以炭火代替太阳来温暖世界的蛀虫。就是不想永久在天空翱翔而折断自己翅膀的飞鸟。”14 在表现传统美的艺术手法上,川端康成也同样具有有机融合日西文化的特点。他崇拜语言之外的感觉,因而常常借助表现中介语言的美使读者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美妙感觉。雪国以若即若离的文笔刻画了若即若离的人物关系,也刻画出多幅色彩素淡的自然画面,种种感觉隐藏于语言背后,不言而喻,不点自明。 4“季节感”是日本文学的传统艺术手法,通过这些手法表现人物心理和人物性格。川端康成雪国就有明显的体现,他写雪国的严冬、初春、深秋的季节转换、景物变化,都移入了人的感情和精神。 如: “这已经是深冬了吗?”15是岛村一次严冬

14、到雪国的时候所说的话,足以说明他对任何事情都反映迟钝、都是漠不关心的; 再者“快要下雪了,红叶的季节也快过去了,驹子说着走到外面,这一带都是山沟沟,还挂着红叶就下雪了。 ”15强调了驹子对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但是却没有能力去把握。 民俗风情亦是如此: 晾晒“哈蒂”,表现的是青年男女的勤劳和驹子在秋的收获之后流露出来的愉快心情,画面鲜明快活,反衬出岛村忧郁无聊的虚空心境;晾晒绉纱也是一样,“晨曦泼在曝晒于厚雪上的白麻绉纱上面,不知是雪还是布,染上了绮丽的红彩。”17短短的两行字就把雪场的幽寂浩阔之景表叙出来,这浩阔无边的洁白世界在作者的笔尖之下也沾染了宇宙阳光的灵气,不禁使人忘却世界的纷争与尘垢

15、。但是“岛村既没有在穿着绉纱的炎夏,也没有在织绉纱的严冬来过这个温泉。”从而也就根本不知道绉纱之中“倾注”了女性全部的挚爱。弦外之音, 雪国中的绉纱其实是人类情爱不能永恒的象征,以上种种都是以季节为切入点表现人物心理上的变化。 在“季节感”以及民俗风情等艺术表现手法上,川端康成不愧为具有日本风格的作家,但他又不是一个真正的“国粹派”,在表现日本传统美的同时,借鉴了西方文学中意识流的表现手法象征和暗示。通过人在刹那间的感觉,展示人生存的意义。雪国中的“镜中映像”亦是如此,既带有象征和暗示人情的虚无和美的难以把握的涵义,又令人以惊叹和费解的美妙玄虚的语言写出岛村那一刻的心理变化,表现出虚无即是美的

16、主旋律。 川端康成把意识流的创作手法,融入于日本传统文学中,使之与日本艺术色彩保持和谐,是很成功的,使联想范围扩大到心理世界中去;同时又保持着日本传统文学中的坚实、严谨和工整的格调,抓住了根本性的意识,用理智加以制约,使联想不是任意驰骋的,而是有层次地展开,使意识跳跃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条不紊地进行,把两者结合并保持协调。雪国借助两面镜子作为跳板,把岛村诱入回想世界,他从夕阳映照下来的火车玻璃窗中,偶然窥见叶子的脸庞,于是开始揭开故事的序幕,引起了扑朔迷离的回忆。到了雪国,他从白昼的化妆镜中白花花的雪里,看见驹子通红的脸,又勾起对映在火玻璃上叶子的脸的回想。岛村同驹子关系无法维持,快要离开雪国,故事本可结束,又突然加进“雪中火场”,利用火的破坏力,把现实又带回梦幻世界,这时再出现镜中人物与景物的流动,增加了意识流动的新鲜感。 5作者借助联想,进一步唤起岛村对驹子和叶子的爱恋之情,而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