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药驱虫斑鸠菊的研究进展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4746965 上传时间:2017-08-25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维药驱虫斑鸠菊的研究进展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维药驱虫斑鸠菊的研究进展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维药驱虫斑鸠菊的研究进展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维药驱虫斑鸠菊的研究进展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维药驱虫斑鸠菊的研究进展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维药驱虫斑鸠菊的研究进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维药驱虫斑鸠菊的研究进展(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维药驱虫斑鸠菊的研究进展【摘要】 驱虫斑鸠菊是维吾尔医的常用药材,具有激活酪氨酸酶活性、增加皮肤光敏作用、改善白癜风病灶部位皮肤微循环、调节免疫及补充微量元素等功能;尚有清除异常粘液质、驱虫、消肿、散寒止痛等作用。用于治疗湿寒性胃痛、肝病、白癜风等病症。治疗白癜风有突出的疗效。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其对白癜风的治疗可能经多途径、多靶点发挥作用。该文从驱虫斑鸠菊的生药学、化学成分、现代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等方面做一综述。 【关键词】 驱虫斑鸠菊; 维吾尔药; 化学成分; 药理作用; 临床应用Abstract:Vernonia anthelmintica Willd. is an ethnic dr

2、ug of Uygur medicine, which has effects such as activating the activity of tyrosinase,enhancing photosensitization of skin, improving microcirculation of vitiligo lesion location skin, regulating immune and replenishing trace elements, all of which are quite meaningful forcuring vitiligo. It also ha

3、s the effects of scavenging abnormal phlegmatic temperament,deworming parasites, detumescence action, expelling coldevil to kill pain. Vernonia anthelmintica Willd. 2can be used for treating stomachache,liver disease,vitiligo etc, it has great advantage especially in curing vitiligo.Modern pharmacol

4、ogy has demonstrated that mechanism of curing vitiligo might include multiapproaches and multitargets. The author reviewed recent study advance of Vernonia anthelmintica Willd. from pharmacognosy, chemical components, modern pharmacological function,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Key words:Vernonia Anthe

5、lmintica Willd; Traditional Uighur medicine; Chemical constituents; Pharmacological effect; Clinical application驱虫斑鸠菊 Vernonia anthelmintica (L.) Willd,为菊科(Compositae)斑鸠菊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别名印度山茴香(中国植物志 ) 、艾特日拉力(维吾尔语 ) ;始载于中国植物志 ,维吾尔药材标准和维吾尔药志 (上册)亦有记载;新疆和田、阿克苏及云南西部有栽培,印度、巴基斯坦等国亦有种植;为新疆维吾尔医用药,用其成熟瘦果。1 药材性状3药用

6、果实,呈倒圆锥形或圆柱形,长约 5 mm。表面呈墨绿色或棕绿色,具 10 条纵向突起棱肋,用放大镜观察可见棱肋外有非腺毛,其肋间凹隐处有腺毛。顶端平截,下端稍细,气特异,味极苦1 。2 鉴别2.1 显微鉴别2.1.1 果实横切面椭圆形,约有 10 个明显的棱肋突起,外果皮细胞 1 列,方形,在棱脊处可见棕色单细胞和叉状非腺毛,在肋间凹隐处有棕黄色卵形或乳头状单细胞腺毛。中果皮细胞多层,每个棱脊处的中央有维管束,木质部内侧有纤维群和石细胞群,每个棱脊中果皮最内侧有石细胞带,从棱脊一直延伸与另一棱脊石细胞带相连,在每个棱脊处断开,呈 V 字形。中果皮薄壁组织中含众多草酸钙柱晶和方晶。内果皮细胞呈黄

7、棕色,种皮细胞 2 层,黄棕色。胚乳不发达,为 23 层薄壁细胞。中央有子叶 2 枚,子叶为长圆形,外侧有 1 层方形细胞,内有长方形细胞,其间有维管束2 。2.1.2 果实纵切面果实两端的中果皮中分布有大量石细胞群,果实下端(尖端)表面也为石细胞群所覆盖3 。42.1.3 粉末呈棕褐色至棕黄色。石细胞呈类圆形、椭圆形或纺锤形,成群或单个散在,棕黄色,细胞壁厚,直径 2035 m ,长可达 120 m,孔沟明显或不明显。腺毛为单细胞,卵形,长2325 m。非腺毛单一或呈叉状,长达 160 m。螺纹导管直径1525 m,果皮细胞中方晶或柱晶,长径多为 510 m。胚乳细胞多角形,内含众多油滴。纤

8、维群众多,棕黄色。种皮细胞黄棕色,细胞壁形状特异,呈网纹状1 。2.2 理化鉴别薄层层析。样品制备:本品粗粉 0.5 g,加乙醇5 ml,振摇后放置 30 min,滤过,滤液以毛细管点样;薄层板:硅胶 G(黄岩)以 0.5%CMC 水溶液制板,自然干燥后 105 活化30 min。展开剂:氯仿-醋酸乙酯- 甲酸(5:4:2) ,展距 15.3 cm;显色剂:先喷 3%三氯化铝乙醇液,然后在紫外灯(254 nm)下观察,显 3 个蓝色光点;用饱和醋酸铝溶液则呈现 7 个黄色斑点2 。3 化学成分果实含斑鸠菊酸、斑鸠菊苦素和斑鸠菊酯醇,无机成分含大量的 K,Na,Ca ,Mg,P;稀有元素 Mo,

9、Li,Cu ,Sr 等2 。吴剑飞等4从驱虫斑鸠菊种子中共分到 10 个化合物。经理化数据及波谱数据分析鉴定,10 个化合物分别为斑鸠菊黄烷苷 5对羟苯甲酯、斑鸠菊黄烷苷、斑鸠菊大苦素、斑鸠菊醇、紫铆查尔酮、3,4,2 ,4 ,5-五羟基-6-甲氧基-2-甲基查尔酮、-香树脂醇、胡萝卜苷、斑鸠菊酸及豆甾醇。4 现代药理学研究4.1 治疗白癜风驱虫斑鸠菊对白癜风的治疗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机体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降低机体对自身组织(如黑素细胞)的免疫反应,减少自身组织的损伤。驱虫斑鸠菊可使白癜风特异抗体生成减少,从而为驱虫斑鸠菊临床治疗白癜风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4.1.1 对机体免疫的影响研究表

10、明,驱虫斑鸠菊对机体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都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影响:邓瑞春等5测定驱虫斑鸠菊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驱虫斑鸠菊 3 个剂量均使脾脏T、B 淋巴细胞增殖过程中 3H-TdR 参入量(CPM)比对照组明显降低,提示驱虫斑鸠菊可抑制小鼠 T、B 淋巴细胞的增殖。即对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可能都有抑制作用。对体液免疫的影响:邓瑞春等5 测定驱虫斑鸠菊注射液6处理的 4 组 BAL B/c 小鼠血清抗体含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驱虫斑鸠菊 3 个剂量组,血清 IgG,IgM,IgA 含量均明显下降,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 。从分子水平证明了驱虫斑鸠菊对体液

11、免疫的抑制作用;采用荧光标记抗体-流式细胞测定方法,测定 B 淋巴细胞主要表面标志物 CD19 含量,结果显示驱虫斑鸠菊的 3 个剂量给药组荧光强度比对照组明显降低。提示对 CD19 的表达有抑制作用,即对体液免疫功能有抑制作用,与上述结果一致。石得仁等6选取驱虫斑鸠菊治疗白癜风。对接受治疗的 41 例白癜风病人作了免疫功能测定及治疗前后免疫状态的观察。结果,3 种免疫球蛋白水平治疗后比治疗前均有显著性升高,而细胞免疫指标无显著性差别。提示驱虫斑鸠菊还具有增强体液免疫功能的作用,此与动物实验抑制体液免疫功能不一致。对细胞免疫的影响:邓瑞春等5 以人黑素瘤细胞蛋白作为抗原,免疫 C57BL 小鼠

12、,刺激其产生抗体,然后分组与给药。观察驱虫斑鸠菊对机体总 IgG 和针对 A375 特异 IgG 含量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驱虫斑鸠菊各组的总 IgG 和针对 A375 特异 IgG含量均明显下降,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 。提示驱虫斑鸠菊即可抑制总 IgG 产生,亦可抑制 A375 特异 IgG 的生成;以BALB/C 小鼠灌胃给药分 87.5,175,350 mgkg-1 3 个计量组,1 次/d,连续 10 d。取各组脾细胞培养诱生(Con A)IL-2;取上清(含 IL-2)加入 CTLL-2 培养细胞中,加 3H-TdR 后以液闪仪7检测每组每分钟脉冲数(CPM) 。结果

13、,驱虫斑鸠菊低、中、高 3个剂量组3H-TdR CPM 值比对照组明显降低。间接测定了 IL-2含量。高、中、低 3 个剂量组的抑制率,分别为26%,41%,50%,有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表明驱虫斑鸠菊对T 淋巴细胞分泌 IL-2 有明显抑制作用。对淋巴细胞亚型的影响:邓瑞春等7测定驱虫斑鸠菊注射液对小鼠脾 T 淋巴细胞亚类表达的影响。结果,驱虫斑鸠菊注射液 3 个剂量组使 CD4+ T 细胞均明显增多,中、高剂量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 ;低剂量使 CD8+亦有增强作用(P0.01) ,但中高两个剂量组则无明显变化。对 CD3 T 淋巴细胞亦有明显促进增殖作用,其中低剂量组具有非常

14、显著性差异(P0.01) ,高剂量未表现统计学意义,但也有激活作用趋势。而对 CD19 B 细胞亚型表达则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提示驱虫斑鸠菊注射液提高细胞免疫功能,而对体液免疫则有抑制作用。与文献报道5不一致。4.1.2 激活酪氨酸酶活性酪氨酸酶是皮肤生成黑素的关键酶,增强其活性即可增加黑素的生成量。研究表明,驱虫斑鸠菊对酪氨酸酶有激活作用,可提高皮肤对紫外线的敏感性,对酪氨酸酶活性和黑素生成量均呈剂量依赖性增强作用8 。徐建国等9研究了驱虫斑鸠菊 70乙醇提取液与铜离子8对酪氨酸酶活性的影响。结果,驱虫斑鸠菊提取液和铜离子均可提高酪氨酸酶的活性,且驱虫斑鸠菊的作用强度大于铜离子。研究认为,驱虫

15、斑鸠菊通过其活性成分和所含铜离子的双重作用,提高酪氨酸酶的活性,使黑色素的生成增加。邓瑞春等10研究驱虫斑鸠菊对培养 A375 黑素瘤细胞酪氨酸酶活性的影响。结果,驱虫斑鸠菊作用 48 h 后使酪氨酸酶活性明显增加。发现驱虫斑鸠菊浓度在310-7310-4 mgml-1 范围时,随浓度增加酪氨酸酶活性逐渐增强。浓度再提高时,则酪氨酸酶活性反而下降。推测高浓度的驱虫斑鸠菊,对体外培养的 A375 黑素瘤细胞有毒性作用,从而抑制了酪氨酸酶的分泌。徐建国等11采用体外培养的人表皮黑素细胞作实验,观察不同浓度驱虫斑鸠菊 4 种分离物及阳性对照补骨脂素对酪氨酸酶活性的影响,并用放免液闪仪测酪氨酸酶的激活

16、率。结果,3 种分离物的低剂量均可提高酪氨酸酶活性,亦有剂量依赖关系。邓瑞春等12将酪氨酸酶、驱虫斑鸠菊注射液以及左旋多巴溶液(底物)混合,室温下测定驱虫斑鸠菊对酪氨酸酶活性的影响。结果,驱虫斑鸠菊体外可以提高酪氨酸酶活性,且随浓度增高激活作用逐渐增强。4.1.3 改变黑素细胞形态适当浓度的驱虫斑鸠菊黄酮类活性成分,可以改变黑素细胞的生长形态。邓瑞春等10观察药物作用 48 h 后 A375 人黑素瘤细胞形态变化,与对照组相比,驱虫斑鸠菊黄酮浓度在 3 gml-1 时细胞形态生长正常,密度增加,树突增9多并延长;当药物浓度继续增高至 300 gml-1 时,细胞内颗粒增多,失去光泽,甚至死亡,显示出明显的细胞毒性。4.1.4 对细胞增殖的影响邓瑞春等10采用 MTT 比色法,测定不同浓度驱虫斑鸠菊对培养 72 h 的 A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