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术的发展和文字的起源_胡培俊

上传人:ji****n 文档编号:47464713 上传时间:2018-07-02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214.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巫术的发展和文字的起源_胡培俊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巫术的发展和文字的起源_胡培俊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巫术的发展和文字的起源_胡培俊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巫术的发展和文字的起源_胡培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巫术的发展和文字的起源_胡培俊(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巫术的发展和文字的起源胡培俊巫术文化可能是人类最早的文化现象,一切原始的文学、艺术、宗教等等的产生,都同它有密切的联系。这里仅从人类文字的产生加以论述。人类成熟的文字,即所谓文字符号系统,是在原始图画文字的基础上形成的。图画文字的前身是记事图画。记事图画是一种原始的记事方法,还不是文字。原始记事方法除了图画记事以外,还有符号记事和实物记事。结绳记事是一切民族在文字发明以前都曾使用过的一种符号记事的方法。对文字的产生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社会的需求,而巫术的发展则是文字产生的必不可少的社会条件。人类的文字符号系统产生于奴隶制度形成的时候,只有在那个时候社会才有这种需要,也只有在那个时候,社会才提供

2、了这种条件。因为只有在那个时候,伴随着阶级对立和阶级统治而产生 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和对立,才有可能让极少数人从事对原始文字的加工整理工作,使它成为能够完备地记录语言的文字符号系统。做这种工作的大约就是经常同文字打交道的史官之类。原始的图画文字是广大群众 自发地创造的,是比较粗糙和幼稚的,作为记录语言的工具是很不完善很不准确的,只有经过史官的采集、挑选、整理、加工之后,才形成比较系统成熟的文字体系。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但在社会里,仓颇也不止 一个,有的在刀柄上刻一点图,有的在门户上画 一些画,心心相印,口口相传,文字就多起来,史官一采集,便可以敷衍记事了。中国文字的由来,恐怕也逃不出这例

3、子均。自然,后来还该有不断的增补,这是史官自己可以办到的,新字夹在熟字中,又是象形,别人也容易推测到那字的意义。”。又说:“文字就是史官必要的工具,古人说:仓领,黄帝史。第一句未可信,但指出了史和文字的关系,却是很有意思的.吻那么,史官是怎么来的呢?史官的前身就是巫。我国古书中常有巫史不分的记载。原始社会就有巫,不过在当时还不是脱离生产的专职人员.巫的职务是以舞蹈的动作请求神灵下降,是人和神鬼之间的中介人。文字的起源同巫术的关系十分密切。原始记事材料 中就有很多关于巫术的记载。人类 的原始思维本来就充满着巫术意识。这是由于远古时代社会生产力极其低下,人们对许多 自然现象和 人事规律还不能理解,

4、以至产生一种前兆迷信观念,把本来毫不相干的两件事放在一起,看成有因果联系,并进而产生了种种形式的巫术活动,如以祝语致福于 人,以咒术加祸于人,以种种禁忌来趋吉避凶。如墨西哥惠乔尔印第安人嗜食一种能引起幻觉的龙舌兰,并把这种植物视为神.这种植物必须从远地采来,当男子 出行四天之后,妻子们便汇集在一起,向“祖父火”忏悔她们从小到现在爱过的男人,假如隐匿一个,丈夫就采不到这种龙舌兰。所以她们每个人都用绳作结,有过多少情人就打多少个结,以防忘掉。她们将这63些绳子带进庙内,站在火堆前将绳结所代表的名字一一读出,然后把绳结投入火内焚烧.这样,她的一切罪孽便算结清。再如南美印第安人奥基布娃部落留下这样一幅

5、记事图画:画中一个站着的人形口里喷出一条波状线直抵圆形湖边他的敌人所住之处,于是敌人立即倒伏在他的脚下死去,敌人胸前有黑点作标志,地上还有圣鼓等图形表示站着的人的身份:恶巫 医.这幅记事图画记载着恶巫 医怎样施展 巫术,即把对方的像画在赤杨树皮上,向它唱歌、诅咒、击鼓,然后在它胸前穿洞,再涂上红色.经过这番法术之后,对方即使住在很远的地方,甚至恶巫医所不能到达的海岛上,也不能免于一死。.我国云南纳西族的东巴文是典型的图画文字。东巴文所反映的就是宗教巫术文化,甚至可以说,这种文字就是为适应宗教巫术文化的传承而创造的.创造这种文字的正是信奉东巴教的巫师.而巫师在纳西语中就叫做“东巴”,所以称这种文

6、字为东巴文.东巴是不脱离生产的巫师,同原始社会的巫在本质上没有区别。他们本身就是劳动人 民的一个组成部分,他们创造的文字还是属于原始的文字。东巴教属于原始的多神教,它崇拜天、地、山、川、风、火等自然现象。其宗教心理和巫术文化的前提是万物有灵,自然崇拜。纳西人病了要请东巴驱鬼消灾,死了人要请东巴开丧超度,祭天望风调雨顺,祭谷神望五谷丰登,凡婚丧喜庆、逢年过节、建房动土、问子求寿等都要请东巴念经做法事以攘除灾祸,祈求平安.流传至今的东巴文典籍多是东巴教经书。就目前所知,国内外东巴经藏书合起来已有两万册左右。.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已经是相当成熟的文字了.它同巫术的联系同样是非常明显的。殷墟甲骨刻辞的绝大

7、部分是适应殷人崇尚鬼神的需要而作的占卜记录,内容反映祭祀、征伐、田猎、年成、风雨、疾病,以至时日的吉凶,用牲的多寡等等.但是,这个时候的中原巫术文化同纳西族的东巴文化相比较,已经明显地向前发展了。纳西文化和中原文化有着明显的渊源关 系,周人、纳西人同是我国西北部高原古羌族的子孙,而传说中的伏羲氏则是古羌的祖先。后来纳西人迁入西南一带,而周人则向中原一带发展.中原文化是由黄帝轩辕氏揉合古羌文化和神农文化而形成的。只是中原文化发展进步很快,为了适应奴隶社会的政治需要而在神抵身上加上了社会属性,减少了原始的自然属性。而纳西人的宗教巫术心理则纯属原始的自然崇拜.鲁迅曾说:“太古荒唐之说俱为儒者所不道。

8、”。而进入西南,逐水草而居,无君臣之分的古纳西族则仍然生活在“太古荒唐之说”的境界中,并让这种“荒唐之说”一代一代地口 口相传,还保留在图画文字之中传递至今。甲骨 卜 辞所反映的中原文化与纳西文化不同,主要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对上帝的崇拜。在殷人 心 目中,上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是全能的神,主宰着天上和人间的一切。正如胡厚宣先生所说:“天上统一至上神的产生,是人间统一帝王出现的反映。没有人间统一的皇帝,就永远不会有天上统一的至上神峋.这种宗教信仰发展到西周就形成“天子”“天命”等观念。二是对祖先的崇拜,也就是殷王室对先公、先王和先姚的崇拜。表现在对祖先频繁和隆重的祭祀上.在殷人心目中,先王

9、死后要升天宾配上帝,即在上帝身边辅佐上帝主宰人间的一切.陈梦家先生说:“祖先崇拜的隆重,祖先崇拜与天神崇拜的逐渐接近、混合,已为殷以后的中国宗教树立了规范,即祖先崇拜压倒了天神崇拜,殷以后的祖先崇拜(特别是表现于丧服的),是与封建的土地财产所有制的分配继承相关连的. ,L这种社会意识正是由当时奴隶制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正是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面,巫人的社会地位和作用也起了根本的变化。原来是巫在民间,是平民百姓,后来是巫在官府,成了统治集团的重要成员。64我国殷周时期的巫都是举足轻重的人物,同纳西族的东巴迥然有别,后者对前者来说,真所谓“小巫见大巫”.尚书洪范:“汝则有大疑,谋及乃心,谋及卿

10、士,谋及庶人,谋及卜笼。 庶民从,龟从,笼从,汝则逆,卿士逆,吉.”这是说天子遇到不能决断的大事,就找卿士、庶民、卜、盆商量,如果庶民、卜、盆都赞成,即使天子、卿士反对,也要按 卜、盆的意见办。即 由卜、笼这两位尊神来专政,因为他们是神鬼的代言人,他们实际上是靠知识、学问、声望、地位、权力来取信于人,所以在当时没有相当的社会地位和广博的知识难以从事巫术活动。可以说,巫是当时社会精神财富的垄断者和体现者.国语楚语(下) )记载观射父答楚昭王的话说:“古者民神不杂,民之精爽不携贰者,而又能齐肃衷正,其智能上下比义,其圣能光远宣朗,其明能光照之,其聪能听彻之,如是,则明神降之,在男曰现,在女曰巫.”

11、这是说远古时代治民之官德隆望重,广智多能,耳聪目慧,能使神明下降,则为巫现。据史书所载,周公旦就是一个“巧能,多材多艺,能事鬼神”的巫人,而且是巫术世家的成 员,其父即“演周易”的西伯昌。我国古时巫、史不分,直到春秋时期的许多史官,如史苏、史赵、史墨、史龟等都兼善占卜。殷墟卜辞中有“乍册”这样的史官,即制作典册和宣读册命的官员。卡辞中的“祝其册”(京都2263 ),言以其简册祝告鬼神。“工典其翌”(南北师2.23 7)、“工典其森”(明787 )中的“工典”即“贡典”,指祭祀时向鬼神贡献典册之事.“翌”和“济”都是祭名。这跟尚书洛浩中的“王命作册,逸祝册”是一回事。孔颖达疏说:“王命作册者,命

12、有司作策书也.读策告神谓之祝。逸祝策者,使史逸读策书也。”由此可见,对原始文字的加工整理确为巫史的职责之一。没有专职的巫史,就不可能有成熟的文字。而自发地创造的原始文字是不可能 自发地演变为成熟的文字的。可见,巫术的发展和巫 人社会地位的变化是文字产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条件.本文是作者汉宇的起像书稿中的一节,略有增侧。奋迅门外文谈第12一1 3 页,人民出版杜,1974年。同上。第7页。朱狄原始女化研究第4 1一4 2页,三联书店,198 8年.蒋善国中国文宇之原始及其构造第一编2 4页,商务印书馆,1928年.中国 民族古文字研究第29 9页,中国杜会科学出版社,1 9 8 4年。每迅中国小说史略,普迅全集第九卷 2 2页,人 民文学 出版杜,1 98 1年.陈烈祭天古歌序言,祭天古歌,中国民间文 艺出版社,198 8 年.胡厚宜殷卜 辞中的上帝和王帝,历史研究1959年第9、1 0 期.O陈梦家殷虚卜辞综述第56 1一56 2页,甲华书局,1988年.(作者单位湖北省教育学院)资任编辑张仲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