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学后记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7462926 上传时间:2018-07-02 格式:PDF 页数:16 大小:27.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学后记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学后记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学后记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学后记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学后记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学后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学后记(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 16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学后记历史科组夏克传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第 1 课孔子与老子一、看图学史是本课的一个特色。图片比文字更直观,且富有历史感。 在学习第一目 “孔子及其学说” 时让学生先解读一组图片,初步形成对孔子生前身后的感性认识,为理性分析孔子思想做个铺垫;在学习第二目“老子及其思想”时让学生观察“泉州老君岩”图片,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都能感受到这尊雕像的精妙和老子的“无为”思想。二、历史学是严谨的,但学习历史的方式可以活泼一点。学习孔子和老子的思想,少不了解读论语和老子。本课解读论语不用平常的古文今译,而是全班同学集体诵读论语摘录,了解其内容,再由两个学生用现代文模

2、拟对话。因为论语本是对话体例,模拟对话有助于学生理解其含义,又身临其境,领略到孔子的谆谆教诲。在第一目向第二目的过渡中采用做一道选择题的方式,用不多的时间让学生在回顾儒家以德治国时发现另一种治国主张,在思想冲突中接触老子的智慧。第 2 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一、重视三维目标的拓展,建立在学生已学过高中历史必修一、二册,对政治史、经济史已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目的是锻炼学生把已学相关主题知识融会贯通、对历史知识进行纵向、 横向的综合分析能力。同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同史实紧密结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出自史实,寓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养成于历史知识的学习中,不作无病呻吟。二、教学既中重视了教师的引

3、导作用,又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整个教学过程中,从导入课到新课教学、从三维目标的拓到课堂小结,都充分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引导、点拨和帮助的作用。可以说,教师捕捉到了能引起学生争鸣的历史问题,营造了民主平等的课堂环境,成功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创新和个性发展,提高了课堂效益。三、实现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适当引入材料,建构情景,提出问题,开展活动,采取多种方法,多样组合,精心设计问题,讲练结合, 应用幻灯、 多媒体等电教手段,充分激活学生探究的热情,组织学生讨论,2 / 16实行开放多元的评价机制,对学生答问中创新的火花和个性思维,给予肯定和鼓励,全面发展学生的能力

4、; 有机整合已学必修一、 二与新学必修三的相关内容,既重视知识结构的整合,又重视探究能力的养成。第 3 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一、采用设置问题情景、设疑引思、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教师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得知识,提高其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真正实现了师生的真正互动。二、充分运用精彩史料,努力打造一个高效的课堂。通过展示史料、图片资料,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从黄老之学到儒家思想的演变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从而进一步明白,任何一种思想只有不断的发展变化,与时俱进,才能具有生命力,才能不被历史所抛弃。三、密切联系已经学过的必修一、必修二的内容和其它版本的相关知识,打破了模块既有的界限

5、, 跳出版本来落实课标,这样既融会贯通,方便了学生对这节课的理解掌握,又适当拓展了知识。四、但由于本课理论性强,难度较大,学生不易理解掌握,设计并没有完全抛开传统的知识讲授法。五、总体来说,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既注重学生根据史料提取有效信息能力的培养,又注重提高其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关注学生历史课堂上人文精神的培养。第 4 课宋明理学宋明理学一节主要讲述了儒学吸收佛道思想后进一步思辩化和哲学化的情况。教学时我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宋明理学产生的背景;宋明理学的主要内容;对宋明理学的评价。在理学背景方面, 重点强调了三教的调和之风。理学内容方面,主要学习: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理学内容主要从其核

6、心,伦理观和方法论三方面学习。理学的评价,通过材料展示和分析理学积极性和消极性。这节内容是学生在初中学习中没有接触过的,内容晦涩, 抽象性、 理论性强, 而且宋明理学带有深刻的哲学内涵,学生在学习这一课时政治课还没有学习哲学内容,无法提供跨学科的支持。 因此对于普通中学学生来说,学习有一定难度。所以,在教学中我更多的利用学生熟悉和比较浅显的文言材料,比如导课时所选用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 ,同时也借助一些小故事, 比如佛教禅宗和心学代表人物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理学抽3 / 16象的内涵。 对宋明理学进行评价时,则利用多媒体展示大量学生熟悉的历史名人的名言,更便于学生理解和归纳

7、,并体会这些名言背后深刻的思想精髓,尤其是用多媒体展示温家宝总理在美国哈佛大学引用的理学大师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带给学生灵魂深处的震颤。宋明理学的观点虽然良莠不齐,但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却对学生的道德修养,人生价值导向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因而在教学中我着意突出这一点。 在分析理学消极性时, 由于理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差较远,学生无法形成准确的认知,而用多媒体展示贞节牌坊,三寸金莲, 三从四德, 配合我讲述的 “二十四孝” 中“郭巨埋儿”故事, 在帮助学生直观地,形象地理解理学对人性的残酷、专横和扼杀方面,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课后学生反映课堂教学内容基

8、本掌握,也能理解,但有些内容不能深入思考,感觉“想不透” 。我在思索是否可要求学生课前多做预习,上网搜集相关材料,对宋明理学有更多的感知, 便于本节课的教学和展开。还有以后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如何避免知识理论化,成人化,进一步将复杂的理论知识通俗化,简单化,更贴近学生,更贴近现实,更通俗易懂。第 5 课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明清之际是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封建社会走向衰落,商品经济兴起,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在这样的时代,随着经济和政治的变化,新的思想应运而生。第五课简要论述了四位进步思想家的思想。本课内容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据重要地位。所以要做重点学习。经过了四节课的教学我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

9、以求日后的完善进步。本课的教学思路基本上是教师用引导语借助图片、材料、以及以前的知识储备引导学生思考、自由讨论、自由回答。上课的气氛虽然显得有的混乱、但洋溢着自由、热烈的气氛。这一切都是我所希望的。因此总的来说这节课初步达到了我的教学目标、很好的实现了新课程的理念。 同时,这节课, 教师也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作出了归纳与总结,能较好落实知识的教学。当然内容较多,学生不可能全部掌握。然而我觉的课堂能引导学生理解、体会就够了。还有很多工作是需要学生课后去完成的。第 6 课中国古代的科技技术本节课通过设计基础知识填空,让学生对科技成就按照时间、领域、人物、成就的相关内容让学生要求学生填写,在填写中增强

10、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记忆,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感悟中国文化的辉煌。4 / 16及时把古代中国科技发明放在世界文化史的大背景下考察,既要看到它的辉煌成就,又要看到其中的不足,从古代中国科技兴衰沉浮中汲取教训并获得启示,效果好。及时对总结规律性知识,如:中国古代科技特点,影响文化繁荣和没落的原因,提高了学生归纳能力。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文艺长廊第 7 课汉字与书法我感觉 汉字与书法 这节课比较成功地达到了预设的教学目的,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学生的探究能力和主观能动性得到了一定的发挥。现就本课的教学过程及效果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一、教学中的成功之处1、创设历史情境,引发动机。中国印?舞动的北京,将现代与传统

11、勾联,展示中国篆刻艺术;汉字的起源,通过讲述神话传说故事,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增进对汉字的理解;通过展示兰亭序等传统书法中的极品之作,在审美情趣中感受古人才智并受到强烈的震撼,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2、突显历史学科特色。 汉字与书法是岳麓版历史中的一节文化课,从知识层面看,与语文学科有紧密的联系,教学设计关键不要变成语文、历史学科 “你我不分”,要做到“我中有你”、 “你中有我”。如讲述书艺历程时,结合时代背景谈书法的基本特征,突显学科特色,史味充足。3、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本节课的作用。这是一节展示中国的文字与书法的文化课,通过学习,

12、学生要感悟到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从而产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树立自觉传承中华文化的意识。这样的教学内容,决定了学习过程要经历欣赏品味内化感悟,如果单靠文本素材,难以展示中国汉字与书法的异彩纷呈,绚丽多姿的历史画卷,因而在设计中,搜集了丰富的、多样化的素材,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在美的熏陶中感悟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二、教学中的困惑与不足1、赏析作品环节,学生的审美经验有限,因此,虽然少数同学有精彩的发言,但整体上,课堂发言的气氛不够热烈。怎样更好地调动学生,引导学生找到更好的知识交叉点和学生兴奋点,使内容丰富不乏味,新颖不老套,有待提高。2、学生活动受课堂时间的限制,意犹未尽。5 / 16

13、第 8 课笔墨丹青这一节主要介绍了我国绘画艺术的起源与发展历程和传统绘画的特点。课标的要求是概述绘画起源、演变过程,了解中国绘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采用教师讲析为主,师生讨论为辅的教学方式,引入适量的名家名画,引导学生赏析,并设置了一些问题进行探究。备课时希望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熟悉中国古代绘画史上著名的画家和作品,掌握中国传统绘画的历史发展脉络和特点。引导学生探究、赏析、归纳与分析、理解绘画作品蕴含的不同时代背景和艺术家的个性,真正体会绘画中所蕴涵和积淀的民族审美情趣、人生志趣和哲学观念。从这节课的教学实践中,我得到了很多启发和心得体会。1、加强课堂教学的灵活性,用书要源于教材又不拘于教材

14、;要服务于学生又要不拘一格;加强课堂教学中的寻求规律的教学。这样,不仅使学生学到知识,而且还培养了学生探究规律的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2、知识点的拓展和整合问题。知识点的拓展、联系是必需的。但要在考点内拓展和联系,切忌游离于课程标准之外。从某个角度去联系、拓展,不要胡乱联系。关于知识整合问题。3、时间分配要把握好,讲课时详略要得当。明确重难点,要抓大放小,不细讲的地方不能花太多的时间,以切合课标要求。 如这节最主要是我国绘画艺术的起源与发展历程和传统绘画的特点。引入其他的名家名画要适量,切忌大量堆积,又草草带过。第 9 课诗歌与小说本课是必修三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文艺长廊的第9 课,前面学生已学过

15、汉字与书法 和笔墨丹青 ,对本单元的知识结构有了一定的了解。本课重点是要让学生认识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探讨不同时期文学的时代特征。由于本课内容多而且分散,很难有一个线索全部贯穿, 所以在导入时我设想了一个环节,用了当今比较流行的穿越题材,带着学生到中国古代的历史长河中去进行一趟文学之旅。从调动学生兴趣的角度出发中间穿插了一些名人的故事和熟悉的诗歌, 重点是想让学生从每个时期文学特色不同的现象中去体会到文学是现实生活的反映, 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总的来说,有以下几点做得较好:1、导入设计比较新颖。因为是比较流行的穿越题材,提到学生熟悉的宫和步步惊心 ,学生容易被引进课

16、堂。6 / 162、注意了语言的过渡和衔接。为了让学生更有兴趣,我设计了孔子讲学的情景,然后用端午节的粽子引出屈原、用寿比南山的成语比喻出汉赋的特点、用旅途的最后一站比喻明清小说,使整节课过渡比较自然,语言也比较流畅。3、在各种文学特色的解读中,注意指导学生通过对作品的欣赏得出特点。4、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支持与配合使课堂互动性较强。学生能够主动发言,对老师的即兴表演热烈支持。5、注意小结和升华。在整个知识讲完后,将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脉络进行梳理,同时通过一些文学作品让学生总结出文学发展的趋势。还通过对比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与时代特征的关系中让学生认识到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6、注意知识的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讲到重要的朝代时能够联系政治史和经济史进行剖析,还将明清文学与西方的文艺复兴作了一个对比。不足之处:1、太在意过渡的自然,对有些朝代的作品分析的顺序有点乱,没有始终坚持先通过作品分析特色、再通过作品特色来分析时代特征的顺序。2、时间前松后紧,补充的故事和诗词作品太多,导致后面的规律总结时没有留出让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