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犯罪人与被害人的心理分析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7459030 上传时间:2018-07-02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30.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犯罪人与被害人的心理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关于犯罪人与被害人的心理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关于犯罪人与被害人的心理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关于犯罪人与被害人的心理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关于犯罪人与被害人的心理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关于犯罪人与被害人的心理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犯罪人与被害人的心理分析(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于犯罪人与被害人的心理分析学生心理安全防线的构筑摘 要:犯罪人与未犯罪者的差异是什么,一直是犯罪心理学家们所关心的。 从犯罪 行为的社会属性与法律属性上,我们很容易得出对其特征的描述,而从犯罪人本体 角度去认识 ,尚难以发现特征的显著差异。研究被害人心理,分析被害过程心理表 现,其中若重论述了被害后心理的特征与被害后被害人性格与行为表现的关系。 在此基础上 ,提出被害人心理学的价值,地位及作用。 关键词 :犯罪人心理;被害人心理;大学生;心理防线。被害人与犯罪人的关系问题,自本世纪 40 年代初被有关学者提出以来,逐渐引 起犯罪学理论界及国际社会的重视。大量研究表明,在整个犯罪过程中 ,加害

2、人的 犯罪行为深受被害人的影响。 尤其是在暴力、 杀人、盗窃、强奸、诈骗等犯罪中 , 被害人的心理、言词、行为等因素与犯罪进程的关系颇大。 一、研讨被害人心理的必要性 被害人与犯罪人是相对的概念。二者首先在权利和利益上是相互对立的,即加 害人所实施的犯罪行为所侵犯的是被害人的合法权益。然而,二者又是统一的 ,互 相依存、互相转化的 ,而不是静止不变的。没有被害人,也就无所谓犯罪人和犯罪 ; 反之亦然。同时 ,在一定条件下 ,被害人也可能变为加害人。走上犯罪道路。因而, 在研究犯罪及加害人心理的同时,不可忽视对被害人心理的研究。 在现代社会中 ,犯罪活动日益猖獗 ,犯罪手段不断翻新 ,严重地威胁

3、着国家、集 体及个人的生命、财产及安全。而犯罪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从微观上讲 ,它就是一 种个体既加害人的心理现象。因为,任何行为都是在一定的思想、意识指导下,在 一定的心理活动支配下发生、发展的;换句话说 ,犯罪行为就是犯罪心理的升华。 然而,在犯罪心理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受着被害人心理的影响和制约。 在有些犯罪中 ,被害人的心理对犯罪动机的形成,实际上起着一种助成或推动作 用。因此 ,只有科学地揭示被害人不健康心理的危害性,正确地阐明被害人心理与 犯罪人心理的辩证关系 ,才能更加全面地预防犯罪。 克服不健康心理 ,是防止被害、 预防犯罪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被害人心理的界定 所谓被害

4、人 ,是相对于犯罪人而言的 ,在犯罪学中 ,单指在犯罪过程中 ,因受犯罪行 为侵害而使其人身或财物遭受损害的人。o被害人作为犯罪人的对立面,其心理因 犯罪行为的性质不同而各有差异;不同的被害人心理 ,对犯罪人心理的影响程度也 千差万别。 因而,在司法实践中 ,理应以不同的被害人心理及其表现,来确定被害人 所应承担的责任的大小 ,而不应等齐划一。 以上述认识为依据 ,可以按照在犯罪过程中 ,被害人心理对犯罪人心理及其行为影 响的不同程度 ,将被害人心理分为三大类,即完全无责任的被害人心理、负有一定 责任的被害人心理和负有完全责任的被害人心理。本文所讨论的仅是第二类,即 负有一定责任的被害人心理。

5、 三、被害人心理与犯罪人心理的关系 某些被害人心理之所以要对犯罪行为的发生负有一定责任,是因为在整个犯 罪过程中 ,即被害人遭受犯罪行为侵害前后,其心理及其外在表现 ,对犯罪动机的 形成及发展 ,起了一定的“催化剂”作用,有些甚至是加害人犯罪心理形成的直接诱因。这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 ,在犯罪发生前 ,由于被害人具有某些特殊 的观念、性格、气质及需要结构等,往往使其容易成为“潜在被害人” 。概而言之 , 具有以下几种心理的人更易于被害。一是暴怒型心理。具有此种心理的被害人, 往往具有粗暴的个性及极强的权力欲、支配欲,往往独断专横、自以为是。表现 在行为上 ,则往往一意孤行、 任意胡为

6、;作为家长的 ,往往无端或动辄责骂妻子或子 女。然而 ,任何人都有一种试图维持他们自己行动自由的心理倾向,一旦这 种自由经常受到威胁时 ,他们往往由依从心理转变为对抗心理,并通过拒绝照办或 做与要求相悖的事实来维护个人的自由。这种反抗心理一旦超出了其最大的忍耐 限度,就有可能实施过激行为 ,将被害人杀伤或致死。三是贪利型心理。怀有这种 心理的被害人 ,因对金钱、职位或其他利益的迫切需要和急切的欲求,往往形成注 意力狭窄、判断力减弱、失去冷静与理智,并对自己所处的危险或要冒的风险视 而不见的心理状态。这一“被害人盲点症”现象,是促成犯罪、招致被害的重要 原因之一。三是轻信型心理。这类被害人心理又

7、可表现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因轻 信而疏忽大意 ;一种是因轻信而盲目相信他人。前者因过于轻信自己,而形成经常 性的疏忽大意 ,缺乏警惕性 ;或由于疏忽大意而易将自己的财产暴露于犯罪威胁之 下,或为犯罪行为的实施提供了可乘之机。后者则由于被害人轻信盲从,对犯罪人 言辞的真实性不加思索、不加辩别地去盲目相信,结果使自己上当受骗。四是轻 浮型心理。具有此类心理的多为女性被害人。她们往往爱慕虚荣,思想浅薄 ,表现 欲望强烈 ,并且态度轻浮、放荡。这些心理又常常外化为:挑逗性言语、轻浮的行 为,如在不适当的场合穿着短透、扭捏作态、百般卖弄等等举止。这种人往往易 于成为性犯罪的潜在被害人。 总之,上述四种类型

8、的被害人心理及其外在表现形式,虽不能说对后来发生的 不幸结果负完全责任 ,但至少负有一定的责任。换句话说,至少在促成犯罪、招致 被害这一点上 ,起了助成或推动的作用。 从此意义上讲 ,他们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第二,在犯罪发生时 ,除有些理智的被害人采取了强烈的抵抗外,有些被害人则或 极度恐慌或怯懦忍受 ,从而在客观上助成了加害行为的完成。因为被害人由于恐 慌或怯懦 ,往往使自己精神紧张 ,不知所措 ,丧失理智 ;有的被害人由于恐惧 ,甚至产 生灰心绝望、 不思反抗的心理。 严重时甚至乞求加害人勿加害自己。这种心理也 易于形成“被害人盲点症” ,从而缓解了加害人的紧张心理,强化了犯罪心理 ,并

9、促 成或推动了犯罪行为的完成。 第三,在犯罪发生后 ,被害人被害后的心理 ,也影响着 犯罪动机的产生或再犯的可能性。大多数被害人遇害后,往往产生一种恐惧心理 , 而且在长时间内难以消除。因而,有些被害人即使在对被害情况记忆犹新的情况 下,也不想再重新回忆痛苦的过程;有些被害人则由于恐惧 ,终日抑郁寡欢 ,担心再 次被害 ;有些被害人因害怕遭到犯罪人或其家属的报复,而甘愿默默忍受被害的痛 苦;有些被害人则是担心或为了保全自己的名誉,而不愿说出自己受害的事实;有 的被害人被犯罪人或其家属收买后,甚至不惜在法庭上作伪证或拒绝作证告发。 这些被害人的心理特征 ,阻碍了司法机关对犯罪分子的及时、有效地打

10、击,也贬损 了自己的价值 ,平衡了加害人的犯罪心理,为加害人再次犯罪创造了条件。同时, 在某些犯罪中 ,加害人恰恰利用了被害人不愿告发的懦弱心理,才产生了某种犯罪 动机,实施了犯罪行为。 综上可见 ,无论在犯罪行为发生前 ,还是在犯罪行为实施的过程中,被害人心理 深深地、不同程度地影响着犯罪人的心理;在一定意义上说 ,被害人心理激发或促 进了犯罪人犯罪动机的形成,并助成了犯罪行为的实施。同时,也应看到被害人心 理和犯罪人心理不是静止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也能互相转化。如在防卫过当案件中,被害人开始是出于保护自己人身或财产免受侵害的心理,奋起还击 ;后来在 趋利避害的本能心理支配下,便不由自主地萌

11、生了强烈的抵抗冲动,直至实施了杀 伤加害人的行为。再如强奸犯罪中,有些被害人在经历了最初的恐慌后镇静下来, 急中生智 ,在摆脱侮辱的本能心理支配下,将加害人当场致伤或致残。另一方面, 有些加害人在实施犯罪的过程中,由于在怜悯、同情等情感因素的支配下,也有停 止或不实施犯罪行为的情况。 总之,被害人心理与犯罪人心理是一种动态关系,二者不仅互相对立、 互相依存 而且还可以互相转化。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一方面他们处于青春期的末期,身心的发育正逐 渐走向成熟 ; 另一方面,作为站在时代前沿的群体,他们面临着一系列重大的人 生课题,比如 : 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专业知识的学习、创新能力的培养、独立

12、生活能力的加强等等。 解决好这些重大问题, 关系到大学生的身心发展, 关系到 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人才队伍的培养。 四、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 ( 一) 学习心理障碍 当前大学生在学习上的心理障碍问题主要表现为消极归因、自卑和厌学等方面。 1、消极归因 大学生在成就归因上存在的归因障碍是影响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一个重要因 素。有些大学生对于学习效率低下进行成就归因时,往往归为教师授课水平不、 学习氛围不好、 教材枯燥陈旧等客观原因。 美国心理学家韦纳在研究了人们对于 成功和失败的归因后得出结论, 如果个体把自己的失败都归因为稳定因素,将会 降低工作的积极性。 由韦纳的研究可以看出

13、, 消极的归因会使大学生失去学习动 力,丧失信心。 2、自卑感 自卑感是由于与他人进行过多不必要的比较而产生自我评价偏差时出现的情绪 体验,大学生正处于非常矛盾的时期,一方面要处理好自己的学业,另一方面又 要协调好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的内心矛盾,在校园中,部分大学生由于失败挫折的 经历,家庭经济条件或生理素质等原因而产生自卑感。 ( 二) 人际交往障碍 1、羞怯心理 当前,部分大学生由于胆怯或害怕而产生羞怯心理,由于这种羞怯心理的存在, 他们在进行人际交流, 交往过程中就会产生紧张和不安的感觉,影响了正常人际 交往的顺利进行,从而出现人际交往障碍。 2、嫉妒心理 部分大学生在大学生活中由于某些方面

14、不如其他同学而逐渐产生了一些愤怒和 羞愧的情绪。 ( 三) 情感障碍 1、焦虑 焦虑是一种因为缺乏足够能力去应对预期威胁而产生的负面情绪体验。部分大学 生往往在没有充分的事实根据的前提下,对自己的健康(前途等问题感到焦虑, 恐惧,甚至会伴随有出汗,心悸和尿频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 2、抑郁 抑郁是一种以长时间的情绪低落为主要特征的情感障碍,也是一种严重的心理疾病,常常表现为心境不良,自卑、对学习和社交活动丧失兴趣,严重的会丧失对 生活的信心,甚至结束自己的生命。 三、构筑大学生心理安全防线 ( 一) 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是指高校通过一定的心理测量工具,对大学生进行心理

15、健康 测量,将测量结果进行整理并分类保存的档案材料。通过为大学生建立心理健康 档案,既可以帮助大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的个性特征、心理健康状况、 智力程度以 及气质类型, 又可以为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大量的真实材料,有利于对 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 对于存在心理健康隐患的同学也可以进行有效地 教育预防和干预。同时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也是高校强化管理的一个趋势, 高校的管理不应该仅仅只是对教学设施和教学秩序的管理,还应该包括对学生的 生理,心理健康的管理,最终使大学毕业生成为身心健康的高素质人才。 ( 二)、 发挥辅导员的预警作用 高校辅导员可以说是处于预防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第一线。由

16、于从事学生管理 工作的原因,他们接触学生的机会比较多,所以对学生的情况也较为了解; 而且 高校辅导员本身学历层次比较高,也都接受过心理辅导方面的学习(培训,所以 高校辅导员具有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优势。一般来说,真正患有严重心理疾患 的学生在学生总数中所占比例很小, 大部分同学的心理问题都属于适应和发展性 问题,对于这些问题辅导员完全可以进行疏导、解决。 ( 三)、 运用个别治疗方法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目前各高校都设有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并配备有具备专业资质的人员接受学生 的心理咨询。 但由于青年人所特有的闭塞心理,大学生即便有心理上的问题也羞 于主动寻找心理救助 因得到其他组员的帮助而对集体充满归属感; 通过小组内部的交流改善 成员的交往能力 (提高社交技巧 ; 在小组内部进行情绪宣泄,缓解痛苦并得到同 类心理健康问题组员的抚慰; 通过小组成员心理健康问题的好转,得到启示与希 望。最早将团体治疗方法运用于实践的是美国心理学家雅各布-莫雷诺,他最早 将团体治疗方法运用于帮助监狱中的犯人学会如何与人正常交往。 参考文献: 1王文仁浅析我国当前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7中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