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管理的“源头活水”——读张斌的《小学教育资源论》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47458966 上传时间:2018-07-02 格式:PDF 页数:2 大小:200.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管理的“源头活水”——读张斌的《小学教育资源论》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教育管理的“源头活水”——读张斌的《小学教育资源论》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育管理的“源头活水”——读张斌的《小学教育资源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管理的“源头活水”——读张斌的《小学教育资源论》(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喻味涵一沮甲摊教海导津教育管理的“源头活水”读张斌的小学 教育资源 论一一吴长青将教育中的“诸要素”提升到“教育资源”的高度,无疑是个不小的进步。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首先它对传统教育生态作了一次根本性的颠覆,对教育也从被动认识转化到主动建设,同时迫使我们主动去接受这样的转变,这是至关重要的;其次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随着社会结构组织化程度的提高,对教育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重视资源管理是社会进步的起码要求,与整个社会内在发展节律是一致的,一方面体现出教育在人类生活中的地位与价值,另一方面将教育作为一种生产力,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密切相关,不再孤立地理解教育的社会意义。正是出于这样的敏锐,作者坚持

2、多年置身教育管理一线,在工作中总结思考,潜心研究,最终取得了这样的优秀成果。多年来,教育学作为一门管理学科虽得到应有的重视,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创新性管理对许多人来说仍旧停留在理论上,或是仅限于学院书本的描述上,知识科学的教育与现实教育的管理还存在着一段不小的距离。这就带来了教育管理在历时性上一个最大的难题:管理不可承袭,不可言传身教,只是因人而异,评估的标准更是莫衷一是。当我们把教育要素的配置看成是一种可以相互转移的资源时,情形大不一样,甚至令人茅塞顿开,问题的性质以及内外部的关系一目了然。小学教育资源论正是基于在理论与可操作性的转换,在两者之间 撑起一片公共的空间,在这层意义上说,教育资源论的

3、研究对于基层一线的管理者来说廓清了管理思维上的困惑如何有效使用管理的要素,以及对这些要素的保护和如何实施可持续发展。毋庸置疑,小学教育资源论的特点不仅在于从观念上确立 了教育与外部诸要素的良性关联,特别是在社会学基础上渗透经济学基 本原理,以及对传统管理学在子系统上作出合理的延伸,尤其对西方教育产业化的研究会产生积极的作用,在一定意义上对我们过去对教 育产业化采取简单的理解在观念上也有纠偏的作用。在小学教育资源论中作者没有绕开 这样敏感的话题,尤其当教育要素作为资源配置时,从经济学角度自 然会产生生产与消费,生产与市场的问题。然而这些显在的要素又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特别是作为社会资源时不再单纯

4、地表现出它的物化价值。恰恰是因为对问题的深人研究让我们看到问题的另一面,以及现象所遮蔽了的问题。比如“教育资源配置方式的选择取决于三方面的因素,即教育产品的性质、资源配置费用和社会目标的协调性”,这样理解,既顾及到资源的物化价值,同时保证 了社会价值目标。在小学教育资源论中有多处论及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这也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教育管理中一个难题。如何使整合地方教育资源、提高整体办学效益不再成为一种空想;如何寻找到真正有用的资源,发挥地方资源优势,这些都是作者所热切关心的问题。 小学教育资源论 提供了一种思路,一种理念,提高管理者务实的能力以及如何拓展外部与开掘内部二者之间的有效呼应。客观上说这是鼓

5、舞人心的思想结晶,激励管理者俯下身子去发现,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教育要素。同时对教育管理中 被漠视的结构性浪费、规模性浪费、重复性浪费、制度性浪费等现象提出了改造办法。显然,把 小学教育资源论 仅仅看做一本管理书明显是不够的,尽管书中隐隐触及到制度层 面巫待改进的地方,甚至可以说为制度设计者提供了基层管理的经验。同时在学理上诊释了什么是“教育资源”,它的现实意义以及对 教育所产生的长足作用,没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权威的实证经验做出来的成果是很难让人信服的。作者有深厚的教学学养,在教育资源评价方面有独到的研究,他将主成分分析方法引进到教育资源中对各子要素的评价,这样 即兼顾到差异性,又使综合评价更

6、具科学性。作为一位管理者,也许比任何人能够知道管理过程中的细节以及制约发展的瓶颈。也就是说比较容易发现问题,但是能找到解决问 题的方略显然不那么容易,这涉及到方方面面条件的制约,或者说仅仅从经验的层面上找到解决问题的一把钥匙往往是劳而无功。同时如果抽象地谈管理不免让人觉得空洞,特别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下,遍布全球的管理经验和各类管理学术明星耀眼于世的背景下,一个普通教育管理者的研究成果如何让人刮目相看,甚至以何种姿态回应内行人的挑剔?这就得回到 小学教育资源论这本书上来。很多管理者都知道流行于管理学中的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 小学教育资源论除了这些理论的支撑又突破了理论的束缚。这与作者本人的工

7、作是分不开的,因为理论在他身边还没有出 现的时候,作者就已经靠 自己的智慧成功地创造出一所名校的成功案例。反过来说,作者的创造何尝不是对传统理论的一种补充。这里面一定锲着一个理想主义情怀的人,一个对教育怀着仁慈之心的人所具有的探索精神。应该说这样的人文才是最大的人文,这样的书是一本大书,无疑这样的人也是值得尊敬的。【注:小学教育资源论作者张斌,男,1962年5月出生。现任江苏省盐城市第一小学教育集团校长、党委书记,全国小学德育研究会理事、第九届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委员。曾荣获全国“五 一”劳动奖章,先后被评为“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川盐城市首届名校长”“盐城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作者单位:南

8、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豪放客钓断肠精宣城见杜鹃花李白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注释:(1)宣城,今安徽宣城县。杜鹃花,又名映山红。每年春末盛开时,正是杜鹃鸟啼的时候,故名杜鹃花。(2)子规,即杜鹃鸟。因鸣声凄厉,能 动旅人归思,故俗称断肠鸟。蜀地最多。(3 )三巴,巴郡、巴东、巴西的总称。三地均在今四川境内。李白的诗一向以紊放飘逸见称,而这首诗却写得沉郁深挚,抒发了一个紊放客的断肠情。诗人在迟暮之年流落江南,寄人篱下,身染疾病,晚景凄凉。于是,浓重的乡思袭上了诗人心头。诗人在宣城见杜鹃花开,触景生情,睹物思乡,联想到幼年在蜀时常见的杜鹃花,引起了他对故地 的回忆

9、和眷念,表达了一种乡思之情,耐人寻味,意旨无穷。诗的前两句,诗人用“蜀国”和“宣城”相对,从“蜀国 ,到“宣城”,突出了空间跨度之大,诗人流 落他 乡,是诗人乡愁之浓的主要原因;而“曾闻 ,与“还见”相对,突出了时间的跨度之长,按照常理,诗人应先写 宣城,后写蜀地,应在宣城思念蜀地,但诗人笔锋一转,从“蜀国”着笔,更 突出了自己的 思乡之清,将自己此时的心味扣鲜秘娜扔教,符合思乡人的心理特氛。前两句叙事写景,语言朴实,平淡无奇,然而此正是诗人匠心独运之处,没有“杜鹃花” “子规鸟”这情感的触发点,便没有了下两句的抒情。前两句是一个铺垫,为下文的抒情提供了背景,为下文 的抒情蓄势,诗人的感情是自

10、然的,十分平静,一 一吴寅虎如叙家常。但他选取的意象杜鹃,又名子规,谐音“子归”,本身就能引发人们的羁旅之愁、思乡之情。于是在诗的第三句,诗人感情趋向澎湃,趋 向高潮,“一叫一回肠一断”写出了一种街心裂肺之感,令人觉得漂泊之苦、思乡 之愁如漫天浓粼卜面而来。三个“一”构成复字,以一代万,将抽象的 感情化为形象的动作,将无声的倾诉化为有声的呐喊,并且让人感到一股浓重的乡思在天地间无限地绵延,能激起所有飘零之客、异 乡之人的共鸣。而本诗尾扩三春三月忆三巴”则更收到了一种意想不到的效果,直抒胸臆,感情率直,却水到 渠成,前三句是诗人感情的堆积,到此喷涌而出,读者也如喉中 骨鲤一吐而后快。这一句除了将

11、诗的感情推到最高潮,还从形式上照应了前句,用三个“三”形成复字,与前句三个“一”相对,对仗极工,显示出动人的节奏感和浓郁的音乐美,在表达 情感上,“一, 三”两个字各自串连起来,纤结萦回,使人感到乡思袭来时无比的悲痛。“三春三月”突出了时令美好,而“忆三巴”则是痛苦的,“三春三月”与“忆三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用乐景衬哀情,倍增 乡思之愁,且“三巴”呼应了开头“蜀国”,既避免了重复之嫌,又兼顾了钾韵之需,突出了形 式之美,正所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o全诗语言平白如话,却意旨无穷,写景抒情融为一体,感情率直 自然。虽然诗人的主观情绪在诗中 表现得十分强烈,却无一点矫饰之意、斧凿之 痕,有清水出芙萦,之妙,可谓语浅情深,浑然天成。【作者单位:江苏省建湖县上冈高级中学 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