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新城市中轴线南端及珠江后航道沿岸地区城市设计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7458867 上传时间:2018-07-02 格式:PDF 页数:21 大小:2.2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州新城市中轴线南端及珠江后航道沿岸地区城市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广州新城市中轴线南端及珠江后航道沿岸地区城市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广州新城市中轴线南端及珠江后航道沿岸地区城市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广州新城市中轴线南端及珠江后航道沿岸地区城市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广州新城市中轴线南端及珠江后航道沿岸地区城市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州新城市中轴线南端及珠江后航道沿岸地区城市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州新城市中轴线南端及珠江后航道沿岸地区城市设计(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广州新城市中轴线南端及珠江后航道沿岸地区城市设计方案一:凤鸣羊城,乐动珠江一、规划主题沿城市中轴线南段设置一条富有动感的曲线活力带,既隐喻广州“ 云山珠水 ” 的城市文脉,又似展翅飞翔的凤凰和演奏华美乐章的音符,烘托出“ 凤鸣羊城,乐动珠江” 设计主题。二、功能定位与发展目标以世界城市为目标,打造区域公共服务中心依托交通设施,实现海珠区的均衡发展弥补广州滨水功能的缺失,形成城区滨江休闲带三、土地利用规划突出城市核心功能,规划核心区设置城市旅游服务、商务、 商业、研发创意、 行政办公、体育文化和企业办公七个城市功能核心,强化城市公共服务功能,使广州实现“ 世界城市 ” 的发展目标。各核心功能区沿

2、曲线活力带设置,使之成为凝聚市民生活、展现广州城市风情的城市“ 会客厅 ” ,使中轴线南北两段分别从不同角度诠释广州的城市形象,展现广州独特魅力。四、丰富城市滨水活动沿后航道规划一条城市滨江绿化休闲带,为依珠江而生的广州提供展示碧水穿城、城水交融特色的理想场所, 也为城市居民在拥挤的市中心开辟一片环境优美的滨水空间和休闲乐土。海心沙弱化水上客运交通功能,设置主题游览设施和娱乐设施,打造成为广州独一无二的滨江娱乐中心;后航道上游建设小型博览和文化设施,形成文化创意展示区;后航道下游设置游艇码头等以水为主题的休闲、运动设施,形成水上休闲区。五、综合交通系统规划1、路网体系规划:规划区域内道路以方格

3、网系统为基础,分为高速公路、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和城市支路5 个等级。2、公共交通规划:以城市地铁站点为核心建设快捷高效,连接每个核心功能组团和居住社区的公共交通系统,公共交通枢纽依托人流量大、周边开发强度较高的客村、大塘和沥滘三个地铁换乘站点建设,采用上盖开发模式,集约利用土地。3、社会停车场规划:社会停车场原则上主要设置在三类区域。第一类是地铁站点周边,形成 “P+R ” 交通换乘设施,鼓励公共交通;第二类是公共设施区周边;第三类是配套停车不足的居住区和公共建筑区。六、景观系统规划规划保留沿电视塔至珠江后航道的视线通廊,保护沿江开敞空间,保留自然水系, 开辟方向垂直江面的生态和视线走廊,

4、使水景渗透至每个单元板块内部。以生态公园、 珠江前后航道为规划区开敞空间的核心,根据不同核心功能区的使用需求分别设置旅游观光主题广场、商业中心广场、 市民广场和娱乐广场,为公共活动和人流集散提供空间。海心沙周边设置标志性建筑,与北端电视塔遥相呼应,沿江高层建筑从一线区域向腹地方向适当后退,形成沿江绿地 多层建筑 高层建筑的层次,避免对江景的视觉压迫。东风生态公园周边采用低密度、小体量建筑布局,保持东西向城市生态廊道的整体通畅。方案二:岭南家园花城绿轴宜居社区一、设计目标岭南家园: “ 文脉Context ” -创造岭南文化特色的行政中心区、交通枢纽商业区和滨水风貌区花城绿轴: “ 生态Ecol

5、ogy” -创造绿色生态的开放城市中轴线、公共休闲绿地和滨水风景岸线宜居社区: “ 人性Humanity”-创造高效便捷的公共交通体系,强调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社区。二、功能定位城市设计整合文脉、生态和人性三个要素,融入岭南文化务实、开放、兼容、创新等特征,将整体功能定位为“ 具有岭南文化特色的行政办公中心、公共交通枢纽和生态宜居家园” 。该功能定位具体包括五个要素:绿色开放中轴、区域行政中心、公共交通枢纽、生态绿地公园和滨水宜居新城。三、土地利用规划1、居住用地:结合城中村的改造推动宜居社区的建设。鼓励土地集约使用,鼓励混合用地,减少对机动车交通的需求。2、行政办公用地:

6、第一使馆区、行政办公区、第二使馆区和综合商务区分布在中轴线两侧,共同组成区域行政中心。3、商业办公用地:沿轻轨和地铁系统形成多个城市节点,从北往南依次规划有电视塔-赤岗塔观光游览区、客村商务办公中心、大塘综合商务区和沥滘-海心沙交通娱乐商务枢纽。4、绿地和公共开放空间:强调绿色开放空间的保护和利用,在加大果园保护和河涌整治力度的基础上, 通过建设海珠湖雨洪调蓄湖和园路建设项目,完善东风生态公园内各类配套旅游设施。 同时扩大体育公园的用地范围以保证中轴线的开敞。沿珠江后航道的滨水区域则以绿地为主,结合岸线特征设计多样生动的滨水休闲游乐场所。5、工业和仓储:根据“ 退二进三 “ 的部署,适时置换沿

7、江工业用地。置换后的土地提倡混合使用,鼓励产研结合的高技术产业入驻。6、历史文化的保护和利用:尊重现有文物及历史建筑。对赤岗塔、李福林故居、卫氏大宗祠和广州界碑周边环境进行整治和改善。建议珠江电影制片厂在原址、原建筑的基础上改造为影视文化、动漫创意园区。保护潘鹤雕塑园等文化产业。四、综合交通系统规划1、道路系统规划:在高密度中心内加密路网,体育公园和新光快速路交界处的环城高速公路局部下沉, 将工业大道升级为城市主干道或高速公路, 以连接环城高速公路与内环路。在海珠区南侧广州大道南的东部设立过江隧道,减轻现有路面桥梁拥挤。采用“ 热线规划(HOT LANE )” 的交通组织政策,在高峰时段仅允许

8、公共交通及付费私人机动车使用过江隧道,分流洛溪大桥的交通压力,同时考虑在未来紧邻现有洛溪大桥建设新洛溪大桥。2、公共交通规划: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和人步行系统,广泛开发地面轻轨运输,并向区域范围延伸。规划设立多条轻轨道线, 加强地铁站与周边城区的连接。规划设立多个综合公共交通转线站, 连接轨道交通、公共交通、轻轨交通、以及水上交通。3、水上交通规划:扩大现有的水上交通服务,设立船舶停泊地点,包括北海心沙岛、广州国际会展中心、官洲、学城、番禺丽江花园等。规划海珠线、番禺丽江花园线、官洲/大学城线、莲花山线等四条水上巴士线路,减少路面交通。4、步行系统规划:所有的道路将提供行人道设施,鼓励行人步行。沿

9、中轴线和沿后航道滨江地区将提供行人和自行车专用道路,沿步行道分布了大量的为休闲、体育和观景点,供市民健身休闲和旅游观光使用。主要交通枢纽节点附近建筑之间二层相连,形成空中步行系统。五、城市空间和景观形态规划城市设计提出的中心概念在于一个自由形态的倒T 形绿地轴。该轴作为一个生态走廊,南北方向分别延伸至新电视塔和珠江后航道,然后连结东西方的珠江后航道河滨,最终与滨江绿带相连。这条轴线可以象征性地认为是一条“ 脊柱 ” ,各种用途的节点沿着走廊分布,并象肋骨一样向两侧延伸,围绕标志性建筑及开放空间布置标志性景观节点。方案三:岭南之心 中央文化生态休闲区一、总体目标首善之区 闲雅中轴 现代服务集群,

10、功能多元复合的活力之都宜居城市 水绿美地 水绿交融共生,人文多元和谐的宜居之地岭南之珠 滨水新岸 岭南文化荟萃,文化多元共融的休闲之城二、功能结构与土地利用在规划中确定的中轴观光区,消费商业区, 湖滨行政区, 文化娱乐区, 创意湾, 国际湾,休闲湾,中央湿地等7 大城市核心功能分区及其周边居住社区,构建起活力中轴线的多元城市功能布局。确定集约高效、 复合多元的土地利用策略,通过大型公共设施项目引导城市社区的综合开发,将多元活跃的城市功能、市民活动引入轴线区、滨水区、社区,创造充满活力的城市空间。三、综合交通系统规划交通综合,公共先导,紧凑便捷。建立TOD 的城市发展模式,完善公共交通系统,实施

11、公交优先政策。建立步行系统、 自行车道等等慢行交通系统,使街道重新成为城市活力与交流的场所,提供人性化、安全、便捷的交通服务。1、对外交通衔接强化规划区内道路交通与周边区域道路交通的衔接,理顺东西向道路系统, 调整逸景路、康乐路道路走向,加强行政区与琶洲地区的生活性干道联系。弱化新客港的客运功能,强化其旅游、休闲功能。2、道路系统规划局部打通断头路,形成以方格网为基础的道路网络体系。完善主干道路系统,实现区内外干道对接,适度增加干道网密度,优化区内支路系统,增强可达性。 打通规划区南北的城市干道交通。3、公共交通规划建立快捷、高效轨道交通,以800 米服务半径计算,规划范围内,轨道交通服务范围

12、覆盖率达到80% ;核心区范围内, 轨道交通服务范围覆盖率达到90%。设置高架观光列车,链接观光塔 行政办公区 海珠湖 新客港地区。 站点布局与新客港、观光塔、 海珠湖等城市重要设施整体考虑,方便换乘。慢性交通结合中央绿轴、生态公园、滨水绿带与地下空间,设置健康、宜人、安全的步行区域。同时结合步行区域设置自行车道,并提供旅游自行车服务点。4、打造水上交通与游览线路设置观光塔、新客港、国际湾、创意湾珠江游船码头;设置海珠湖、石榴岗、小洲村等岭南水乡游码头。四、景观系统与要素设计空间链接,生态整合,文化共融。将绿色城市环境、多元商业文化中心、宜居住区、滨水空间链接为统一整体。以中轴线为绿色链条,链接珠江前航道、东风公园(海珠湖)、后航道、 岭南水乡等生态要素,构成纵贯海珠的城市生态廊道。承继北段中轴线所体现的现代商业文明高峰,融入南端岭南水乡、田园果林、小洲村落,创造中西融合、新旧融合的城市文化。构筑体系完善的绿化景观结构,建立层次分明的公园绿地系统,塑造开放共享的景观空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