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宋氏最早定居宁都之人是唐代的宋谕谢宋平大家都知道宁都是“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有“文乡诗国”之美誉其实,宁都还是“客家的摇篮”,在宁都,有 98% 以上的人都属于客家人客家是我们中华民族最优秀的民系之一客家人,勤劳尚俭,顽强拼搏,团结奋进,开拓进取,他们为我们国家乃至世界的经济、文化发展创下了许多不可磨灭的功勋!对于“客家”一词的定义,江西赣南师范师院的谢万陆教授在《客家学概论》专著中作了如下表述:“ 客家系汉民族中一支稳定的民系,他们本为中原汉人,其中不少是衣冠士族,从晋起,因战乱、灾荒或王朝更替等原因,经今之豫、鄂、皖等地辗转南迁,渐次定居赣、闽、粤边三角地带,在与当地土著居民交往中,相互融汇,到宋时,他们又在保持汉族基本族性的基础上,形成了基于共同文化,共同心理凝聚而成的民系个性,从而结成牢固的共同体后世,人们为使他们及他们的后人区别于原居地的汉人与新居地的土著,遂取其最初是客居者的本义,概称为客家 ”宁都,在历次的战乱中,都存在有不同程度的、或多或少的民众从中原地区,乃至沿海一带迁徙至此的现象,并最终形成了今天最为稳固的客家县据《宁都县志》所载:历史上最早从中原来宁都定居的客姓是颍川赖氏,始于三国时期(公元256 年左右) ,迄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
可以这样说,赖氏的发展史其实就是宁都发展的一部活史书,她几乎见证了宁都所有的兴旺与发展难怪宁都人都把赖姓人士当成宁都的“土著”—本地人,所以,赖氏就有了“世界第一客姓”的赞誉!2 除了颍川赖氏之外,历史上还有一些客家姓氏也比较早迁入宁都,比如京兆宋氏就是一个比较早迁入我们宁都的重要客姓据《宁都县志》记载,入迁宁都繁衍发展的宋氏一共有两支:一支是湛田的宋姓,《宁都三品事梅衡公墓碑》记载,唐天宝元年( 742 年)宋梅衡由河南开封迁徙湛田另一支较晚,明成化元年(1465年) ,宋才备 (也叫宋文高 ) 携五子由庐陵(今吉安)樟溪徙居赖村开基其中湛田宋氏是宋 璟四子宋浑的后裔,赖村宋氏是宋璟另一子宋晕的后裔,他们一直以来都有联系曾任江西都昌县教谕的宋昌晞先生曾经就二族的关系说道“有喜则父老群相庆,有忧则父老群相吊” 其实, “三品事梅衡公”中的“三品事”应该是写作“三评事”三评事,名宋节,字梅衡,被尊为湛田宋氏的一世祖其本人生于唐景云辛亥年(711 年)二月初三日子时,殁于唐大历戊午年(778 年)十月十三日卯时,享年68 岁,葬本邑钦仁里湛田村之牛岭屋背,地肖蛇形,乙辛兼辰戍梅衡公博通典籍,诗文兼长,与陈子昂辈称“方外十友” (其实有误)。
唐开元中( 713 年-741 年) ,征之不起,惟好山水之胜,遂著籍钦仁里之湛溪而《宁都县志》里记载的是宋梅衡公于唐天宝元年(742年)自河南开封迁徙湛田定居的,两相对照,时间上就有出入,很是矛盾其实宋氏真正定居宁都最早之人应该是梅衡公的父亲宋谕!宋谕是谁?宋浑之孙,宋璟之玄孙,其父名宋瞻,曾任虔州刺史,殁于任上在《宁都湛溪宋氏十修族谱》 (首卷)中的宋氏远祖和近祖世系表中的按语说道:宋之初,子姓出于黄帝殷汤,后周兴,诛武庚,封微子启于宋,世为诸侯传至三十二世偃,为齐楚分其地,子孙以国为氏,是宋受姓之始也!今列而不详,远3 在所略也,故 釐为远谱系传十九世至谕公,留籍虔化(今宁都);二十世三评事公因家钦仁里之湛溪, 尊为一世祖者, 重世迁也!自三评事公以下世世相承不乱者,近在所详也,故 釐为近谱系!这个按语告诉了我们五个信息:1、宋氏是黄帝后裔;2、微子启建立了宋国; 3、宋国被齐、楚两国灭亡,百姓以国名为姓是在三十二世偃公时; 4、偃公之后的十九世子孙宋谕定居虔化;5、宋谕第三子三评事迁居虔化之湛田村,并被尊为一世祖那么宋谕留籍虔化的原因是什么呢?族谱首卷是这样叙述的:宋谕之父宋瞻唐时任虔州知州,因巡民瘼至虔化,卒于官所,葬邑之二十二都神推冈。
其子谕公因祭扫父坟,遂留籍虔化, 于邑之河东小溪尾太子庙前居焉!家谱首卷还这样叙说道:吾宗自公子目夷之后,以国为氏,支分派别,远祖皆不可考隋唐间,谕公因祭扫父坟,遂留籍虔化,卜小溪尾太子庙前居焉!至三评事遂家钦仁里之湛溪,为吾族始祖再明显不过了,宋谕因为要行孝道,要祭扫父坟,所以留籍虔化由此看来宋谕才是正真定居虔化(即今之宁都)最早的宋姓人士那为何《县志》只载有三评事定居宁都的信息呢?原因一就是宋谕生有三子,其中长子一评事、次子二评事随父留籍虔化后未传后代,只有三子三评事在虔化繁衍生息,世代荣昌族谱载到:“谕公生子三,长子一评事,娶杨氏,同葬小溪尾;次子二评事,娶曾氏,俱葬河东郭家坳; 幼子三评事,徙居本邑钦仁里之湛溪村, 为吾族之一世祖也!”族谱还记载到:“二十世三评事公因家钦仁里之湛溪,尊为一世祖者,重世迁也!自三评事公以下世世相承不乱者,近在所详也,故釐为近谱系! ”第二个原因就是重世迁在古代,古人有“五世而迁”的习惯,湛田宋氏后裔4 自唐代就尊三评事梅衡公为一世祖,即所谓的湛田宋氏开基祖,而把梅衡公之父宋谕等以上祖宗别为远祖北宋元符二年(1099 年) ,进士宋瑗、宋大猷父子等人所撰修的《湛溪宋氏一修家谱》也只是详载三评事公位下的世传,而未载其二位长兄名下的世传,所以近千年来,大家已经习惯了或只记住了三评事是来宁都的宋氏开山祖。
第三个原因就是在湛田既有梅衡公的坟墓(迄今已历七次重修),在家谱中又记载有其详细的资料,然而对于宋谕,家谱即没有记载其是否安葬在宁都,也没有记载其本人其他详细的资料,这样就很容易被《县志》所忽视!那么宋谕曾经定居的“河东小溪尾太子庙前”今天又在何处呢?笔者通过查阅资料发现: 虔化,南朝宋大明五年 (461年) ,析宁都虔化(今宁都东山坝镇大布村)置虔化县,属南康国 传说县西五里有石状如虎,由虎化为石虎为凶物,改为虔,故名虔化,县以此得名开皇十八年(598 年) ,改宁都为虔化县,迁县治于雪竹坪(即今之宁都梅江镇) ,隶虔州从公元598 年开始一直到今天,虔化(宁都)的县治就没有离开过雪竹坪而“河东小溪尾太子庙前”,笔者在宁都县志查到了一些资料:小溪尾,古属安福乡之三十五都石塘里,今天大约在瓦子坪和杉山下周围和武朝、陂头和上下石垄之间,湛溪宋氏最迟在清末还有后裔安葬于此但是笔者曾经多次询问当地老者有关宋氏在小溪尾太子庙的相关信息时,他们居然很愕然,而据《湛田宋氏族谱》载说,梅衡公的第十五世孙汝能公的两个儿子高甫、成甫就是从小溪尾回迁湛溪繁衍生息的,而具体情况是不是真的这样,因历史久远,笔者现在也很难考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