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意识心灵的意向性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7447023 上传时间:2018-07-02 格式:PDF 页数:16 大小:50.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无意识心灵的意向性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无意识心灵的意向性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无意识心灵的意向性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无意识心灵的意向性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无意识心灵的意向性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无意识心灵的意向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无意识心灵的意向性(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無意識心靈的意向性(The Intentionality of the Unconscious Mind)吳瑞媛大家常說,精神分析的一個重大發現,在於指出 無意識 (the unconscious) 的存在 。 這個說法到底有什麼新鮮之處?如果我們談的是無意識的神經生 理狀態 (如:某條神經纖維在傳導大量的衝動) , 那麼這一點兒也不新鮮, 因為非心靈的身體狀態本來就是無意識的 : 雖然某些神經生理狀態可以產 生意識現象,但是我們卻無法知覺到這些狀態本身的改變。因此 ,所謂 無 意識指的是無意識的心靈現象。 佛洛依德原本提出無意識心靈這個概念,主要的用意不只是在描 述某些缺乏意識的心靈狀態,

2、更重要的是要來做心理解釋,企圖找出許多 心靈現象背後的無意識動機。然而, 無意識心靈 (或無意識動機) 這個概念,卻招來許多批評;批評的方向大致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經驗 性的批評,大部份來自心理學家(例如:Willliam James),主要是懷疑 這個概念是否真的有解釋上的必要或價值 , 因為精神分析所要解釋的現象 也可以用其它的方式來解釋,不一定要假設有什麼無意識動機在背後。經 驗性的批評,必須進入精神分析的解釋範圍,看是否可以提出可較量的解 釋以取代無意識動機的假設 。 另外一種批評是哲學家比較專長的概念性批 評,它認為無意識心靈的概念本身就說不通,那當然就不用再談什麼 解釋力了。 概念

3、性批評的典型例子,是沙特(Jean-Paul Sartre)對精神分析理論的 批評:他認為精神分析理論把心靈區分為意識與無意識兩部份,一來不能 解釋自我欺騙的現象(這一點屬於經驗性批評) ,二來破壞了我們對心靈 統一性的概念。對於沙特的批評,加訥(Sebastian Gardner)已有很好的回 答:1簡單地說,自我欺騙並不是精神分析的解釋對象,而是常識心理學 就可以涵蓋的,另外,在精神分析中所做的心靈區隔,像意識/無意識或 是原我/自我/超我,都是功能性的區分,都是屬於同一個人的心靈運作, 並沒有危及到心靈統一性的概念。至於近來批評無意識概念最顯著的例 子,大概要屬心靈哲學家瑟偶(John

4、Searle)了!沙特批評無意識心靈的概1 參見 Sebastian Gardner Irrationality and the Philosophy of Psychoanalysis (1993).2念和我們對心靈統一性的想法不相容 , 而瑟偶則是批評無意識心靈的概念 和心靈本身的特質不相容。 無意識和心靈的特質有什麼不能相容的地方呢?很自然地有人會 說,心靈的定義特徵就是意識,所以無意識的心靈當然就自相矛盾。 那麼,爭辯的問題似乎就變成:意識是不是心靈的定義特徵?但是這樣的 提問,馬上牽涉到相反的立場,討論下去並不會有什麼結果。我們倒是可 以換另外一個方式來問:先把意識除外,心靈有哪些其

5、它的必要特徵?如 果我們可以同意某些特徵(如:意向性或主觀性),那麼就可以再進一步 來問:這些心靈的特徵和意識是否有必然的關連?如果有的話,就表示無 意識的心靈現象在概念上很難說得過去。瑟偶反對無意識心靈狀態的論 證,就是採取這個策略。 粗略地說,心靈現象和神經生理現象都是腦的現象,每個心靈現象也 都對應了某種神經生理的基礎,然而心靈現象之所以為心靈現象,乃是因 為它們本身具有一些內在的性質:一般來說,就是它們的意向性 (intentionality)與主觀性(subjectivity)。首先,心靈狀態表象世界,把 世界的事態在腦海中呈現出來,使得我們與世界有所關連,而它們呈現世 界事態的方向

6、則有所不同,例如:欲望呈現的事態是主體要求世界來符合 的 , 然而信念所呈現的事態則是要去反應世界的實相這種表象世界的 特性,就是所謂的 意向性 ,而欲望、信念等具有表象內容的心靈狀態, 則叫做意向狀態(intentional states)。另外,心靈狀態除了指向世界, 還會連帶產生一種無法獨立於此狀態的、特別的主觀經驗,例如: 相信 明天會更好和相信明天會下雨都各自帶有它們特殊的主觀感受,這 就是所謂的主觀性。 給定說所有心靈狀態本身都具有意向性和主觀性,我們要回過頭來 問:無意識心靈狀態這個概念本身如果真是有問題的話,那到底是和 心靈的哪一個特質不相容呢?對瑟偶而言 , 心靈的意向性比主

7、觀性來得重 要,而無意識心靈狀態之不通就在於它違反了我們對意向性的觀念。 如此,爭辯的焦點變成:概念上可不可能容許無意識的意向性狀態 (unconscious intentional states)? 這個問題的討論有兩方面的意義。首先,就心靈哲學的探討而言,意 向性與意識之間是否有必然的關連,意識是否為心靈的中心特色,當然很 重要的問題,可以藉此釐清對心靈的基本概念。另外一方面,就精神分析 理論的地位而言,如果要把精神分析理論定位成意向心理學的一支 (是常 識心理學的合法擴展),就一定先要假設無意識意向狀態的存在,而 瑟偶就是在批評這個概念,所以他的批評是否成立,將是精神分析定位問 題的一個

8、關鍵。壹、意向性的邏輯約制3瑟偶在重新發現心靈一書中的第七章無意識以及它和意識之間的關 係,2試圖釐清無意識心靈這個概念。他認為這個概念解釋力很強,3不能輕言放棄,但是必須小心釐清之後,才能安心使用。依據他的分析,只有一種無意識心靈的概念是可以說得通的:一個無意識的狀態,如 果原則上(在適當的情況下)可能成為意識的,那才能算是心靈狀態,也 就是說,無意識心靈狀態之所以配算是心靈狀態,並不是因為它本身具有 什麼內在心理性質,而是因為它有通向意識的可能性。換句話說,無意識 狀態本身並沒有什麼可以讓它成為心靈狀態 , 它必須依賴和意識的關係, 才能晉升到心靈的層次這也就是他所謂的 關連原則 (the

9、 connection principle)。 我們要特別注意的是,雖然瑟偶保留了某種無意識心靈的概念, 但是他所保留下來的這個概念 , 還到底是不是原先精神分析所提出的那個 新奇原創、有啟發性、有解釋力的概念?我們不能光看他保留了某種無 意識心靈的概念,也要同時注意他到底排除了什麼樣的無意識心靈 的概念。 精神分析所需要的 無意識心靈 概念 , 指的是那些除了缺少意識外, 其實和意識心靈狀態(大致上)並沒有什麼兩樣的狀態:無意識心靈狀態 具有一切意識狀態所有的心靈特質,不管是意向性或主觀性都齊全,差只 差在沒有意識而已 。 精神分析的這個概念是蠻接近我們一般對無意識心靈 的理解:4(借用瑟偶

10、對前理論概念的比喻性刻畫)無意識心靈狀態像是 深埋在海中的魚一樣,不會因為它沈到水裡,我們看不見,它就失去自己 原來的樣子,浮到表面上的魚和沈在表面下我們所看不到的魚,都是同一 個樣子的,並且不管是浮上來或是沈下去都一樣會撥水前進。5然而,這 樣的無意識心靈概念,正是瑟偶的關連原則所要排除掉的。我們 可以說,關連原則所排除的無意識心靈概念,比它所保留下來的概念 更為重要。 對於關連原則,瑟偶提出了仔細的論證,有一大部份是依賴對意向性 概念的闡明。所以在進入整個關連原則的論證之前,讓我們先整理一下瑟 偶對意向性的說明。瑟偶認為(而我也同意)心靈的特質在於意向性,也就是說,所有的2 John Se

11、arle The Rediscovery of the Mind (1992), Chapter 7: “The Unconscious and Its Relationto Consciousness.”3 等一下我們再回頭來問:瑟偶所保留的 無意識心靈 的概念,到底有什麼解釋力可言?4 稍後,我們會再仔細一點來說明精神分析的概念和這個比喻性的說法有什麼相同與相異的地方。5 Searle (1992): 152, 172.4心靈狀態都是意向狀態,所以無意識心靈要有意思,就必須要滿足意 向性概念的邏輯約制(logical constraints on the notion of intenti

12、onality)。瑟偶 認為至少有兩個對意向性概念的約制 , 這也是所有無意識理論必須想辦法 加以說明的:6(1)內在意向性的約制,(2)面向模樣的約制。1.內在意向性的約制 內在意向性 的約制強調必須區別 內在 意向性(intrinsic intentionality) 與看似意向性(as-if intentionality),並且指出只有具有內在意向性 的狀態才算是真正的心靈狀態。 出自生物本性,我們和其它的動物一樣偶而會餓、會渴、會怕、會看 見東西。餓、渴、怕、看見這些狀態都是有對象、有內容 (具有意向性) , 並且真真實實地發生在我們的腦內 ; 瑟偶說這些狀態的意向性是內在的, 是要來

13、指出它們對應到真實的心理事件 , 有別於一些非心靈現象可能具有 的意向性。有些非心靈現象也和心靈現象一樣可以表象世界的事態,如語 言 、 圖畫等 , 所以它們也具有意向性 ; 但是它們之所以會指到特定的對象, 卻是因為我們要它們這麼來指涉的,也就是說,它們的意向性來自主體的 意向性。用瑟偶的話, 語言意義是一種真實形式的意向性,但不是內在 的。他是從語言使用者的內在意向性衍生而來。7因此,我們可以區別 內在意向性和衍生意向性(derived intentionality),然而二者都是真實的意 向性,也就是說,都對應到真實的心靈現象意義的最終來源。 瑟偶擔心的不是內在/衍生意向性的區別,而是內

14、在/看似意向性的區 別。在日常語言裡,我們會說好久沒澆水,草地都快渴死了,你看 溫度計馬上察覺到溫度在降低,我電腦的記憶比去年大多了,好像 草地真的會覺得渴,溫度計真的有知覺,而電腦真的有記憶。這些描述雖 然都用了意向性語詞,但是這些語詞並沒有對應到任何真實的心靈狀態 (畢竟內在意向現象只在生物身上才可能發生) ,這些描述終究只是比喻 性的用法罷了!因此,草地、溫度計、電腦的意向性,並不是真實的意向 性,而只是比喻性語言的結果,所以就叫做看似意向性,有別於真實 的意向性 (內在意向性和衍出生意向性) 。瑟偶認為 , 如果不做這種區別, 那麼什麼東西都可以說是具有意向性 (甚至連樹上掉下來的蘋果

15、也都可以 有意向性了,因為它要試著抵達地心),隨便什麼東西也都算是心靈 狀態了! 內在(真實)和看似意向性的區別似乎很明顯,但是我們要 知道背後已經假設了一種心靈實在論的立場:心靈狀態是真實的存在 (信 念、欲望就像客廳裡的沙發、窗外的雷雨一樣的真實),不能化約到外在6 Searle (1992): 155.7 Searle (1992): 79.5的行為 (行為主義) ,也不能被它所扮演的功能角色來定義 (功能主義) , 也不容許被降格到只是神經生理現象(消除物質論) ,同時也絕對不只是 一種方便的說法或描述而已(工具論)。行為主義、功能主義、消除物質 論、工具論等都是瑟偶極力反對的立場,

16、但是在區別內在/看似意向性時, 瑟偶對準的靶子主要是丹尼(Dennent)意向立場(intentional stance)的工 具論說法:對丹尼而言,我們所使用的心理或意向性概念(如:信念、欲 望)到底有沒有對應到什麼真實的狀態,並不可知也不重要,重點在於這 些心理概念的使用是否可以讓我們更有效的掌握世界,也就是說,意向性 並不一定就對應到什麼真實的心靈事件 , 而只是代表我們在理解世界時所 採取的一種立場。相對地,瑟偶認為內在意向性不僅指涉到實在的心靈狀 態,而且是心靈的定義特徵。2. 面向模樣的約制 面向模樣的約制指出,每一個(內在)意向狀態都有某種面向模 樣 (a certain aspectual shape):它只就一些面向來再現(represent)它的滿足 條件,而這些面向必須是對主體有重要性的。 依據內在意向性的約制,內在意向狀態(有別於看似意向狀態)就是 心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