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南地理環境與人文發展 竹南地理環境與人文發展 國立竹南高級中學美術教師 親民技術學院視覺傳達設計系兼任講師 連森裕 一、 地理 一、 地理 (一)轄境 竹南鎮位於台灣北部,東經 120 度 51 分 41 秒,北緯 24 度 41 分 39 秒東與頭份 鎮毗鄰,南隔中港溪與造橋鄉相望,北至鹽水港溪與香山鄉連接,西臨台灣海峽東端 是頂埔里;北端是公義里;最西邊是海口里;南端是公館里全鎮共有 23 里,443 鄰 鎮內有 102.45 公尺的尖筆山,鳥瞰竹南及頭份,景色全收於眼底,中港溪橫流於大地之 上 境內,北方丘陵地帶自崎頂向東延伸至大埔、頂埔,銜接頭份山丘進入中央山脈, 向南逐漸平緩延至中港溪畔,總面積 37.5592 平方公里,丘陵地帶僅為六分之一,其餘 屬於平原地帶 海岸線有 12 公里餘,寬闊沙丘區隨海岸線而南北延伸 (二)地質 竹南鎮地質可分為北方丘陵地帶紅壤1或準紅壤系,與南方平原之水成土系,兩系 皆屬沖積層而成為三角洲平原地質為砂質壤土,其酸鹼值在 5.0 至 5.9 之間,加上中 港溪水利之優越條件,及大埔圳之灌溉而成為一優良農業地帶 (三)交通 縱貫鐵路、公路貫穿本鎮,且為鐵路山海線分歧點,交通極為便利,北距新竹十八 公里,南迄苗栗十九公里。
(四)氣候 本鎮西臨台灣海峽,東望中央山脈,因而受海風影響形成海洋性氣候冬季為北或 東北系季節風,夏季恰為相反,低氣壓系颱風每年常於夏季造成週期性災害,而當冬末 氣溫逐漸回昇時,旋即春雨連綿,雨量驟增,迄至秋季以後,乾燥風涼根據竹南氣象 觀測站 1995~2004 年資料顯示,年均溫為 22.4℃因此,氣溫最高在七、八月,最低溫 1 月 15.3℃,最高溫 7 月 28.6℃,終年氣候溫和年雨量 1300~1800 公釐,2~9 月為雨季, 各月雨量均超過 100 公釐,11 月至次年 1 月為乾季 二、 沿革 二、 沿革 (一)竹南鎮的隸屬 竹南開始出現於中國史料,起於明永曆六年(西元 1652 年)明太僕寺少卿沈光文 的《台灣輿圖考》 ,當初稱為「中港仔」2 1 紅壤是臺灣主要土類之一,分布於臺地、丘陵或南部山區之山麓地帶幾乎所有臺灣之主要母岩皆可發育的紅壤 2 蔡啟貞(1994) , 《竹南鎮志》 ,苗栗:竹南鎮公所, , 清康熙年間 (1683-1722) 隸屬於諸羅縣 , 清雍正元年 (1723) 至同治初年(1862)屬淡水廳中港保,光緒元年(1875)隸屬於新竹縣竹南一保,日治 時代,明治 28 年(1895)先隸屬於台北縣新竹支廳竹南一保,明治 34 年(1901)屬新 竹廳中港支廳,大正 9 年(1920)隸屬新竹州竹南郡竹南庄,此後行政區皆以「竹南」 為名,主因中港溪港口淤塞,交通地為大失,相對明治 35 年(1902)縱貫鐵路中港驛 於竹南市街設立,成為竹南、頭份、南庄等地出入門戶3。
昭和 14 年(1939)竹南庄升 格為竹南街二次大戰終戰後國民政府接收台灣,竹南隸屬新竹縣(1945-1949) ,民國 三十九年(1950 年)調整行政區域,改隸苗栗縣由此可以知道,竹南鎮跟苗栗縣的淵 源其實並不久 (二)竹南鎮行政區沿革 光緒 20 (1894) 明治 34 (1901) 大正 9 (1920) 民國 39(1950)民國 58(1969)民國 67 (1978) 民國 78 (1989) 民國 90(2001)街莊名 街庄 土名 大字 小字 里名 里名 里名 里名 里名 竹南里 竹南里 竹南里 竹南里 竹南里 照南里 照南里 照南里 照南里 竹南 正南里 正南里 正南里 正南里 正南里 三角店莊 三角店街 五谷王 新南里 新南里 新南里 新南里 新南里 營盤里 營盤里 營盤邊 營盤邊 聖福里 聖福里 營盤里 營盤里 營盤里 竹興里 竹興里 龍鳳里 龍鳳里 龍鳳里 龍鳳里 龍鳳里 山寮 山寮 佳興里 營盤邊莊 營盤邊庄 營盤邊 營盤邊 山佳和店仔 山佳里 山佳里 山佳里 山佳里 山佳里 中英里 中英里 中英里 中英里 中英里 中美里 中美里 中美里 中美里 中美里 中江里 中江里 中港里 中港里 中港里 中港里 中港里 中成里 中成里 中港街 中港街 中港 中華里 中華里 中華里 中華里 中華里 大厝 大厝 大厝里 大厝里 大厝里 大厝里 大厝里 大厝莊 鹽館前庄 鹽館前 鹽館前 鹽館前開元里 開元里 開元里 開元里 開元里 海口莊 海口庄 海口 海口 海口 海口里 海口里 海口里 海口里 海口里 港子墘莊 海子庄 港仔墘 海口 港仔墘港墘里 港墘里 港墘里 港墘里 港墘里 3 施添福(2006) , 《臺灣地名辭書–卷十三–苗栗縣上》 ,南投縣,國史館台灣文獻館,p.83 公館仔庒 公館子 公館里 公館里 公館里 公館里 公館里 中大埔 中大埔大埔里 大埔里 大埔里 大埔里 大埔里 大埔莊 大埔庄 頂大埔 大埔 頂大埔頂埔里 頂埔里 頂埔里 頂埔里 頂埔里 老衢崎莊 崎頂庄 崎頂 崎頂里 崎頂里 崎頂里 崎頂里 崎頂里 口公館莊 口公館庄 口公館 公義里 公義里 公義里 公義里 公義里 資料來源:王世慶,1991 三、 地名由來 三、 地名由來 (一)竹南地名由來 竹南舊地名「中港」 ,中港的由來有三項說法: (一)本地位置在最靠近大陸的西北 海岸線(自富貴角至台西止)中心之港口。
(二)位於滬尾港(淡水)與鹿港之中心點4 (三)為「道卡斯族」的「馬卡留武社」的譯名5 關於「竹南」出現的時間,清同治 10 年(1871 年)設台北府,本地隸屬新竹縣竹南一 堡6竹南早期發展,是以中港仔社為基礎,自漢人移入後,與原住民訂立契約成為租 佃關係,向四周平原拓墾,久之,成為初具規模竹南市街其後,由於中港溪口淤積日 盛,縱貫鐵路舖設完成後,商業重心漸向北移至今之竹南社區該區原稱為中港堡三角 店莊,因位在竹塹(新竹)之南,與竹北對稱,遂於民國 9 年(1920 年)由三角店街改 稱竹南7 關於「竹南」究竟出現於何時?根據 1993 年竹南鎮志記載,同治 10 年(1871)設 竹南一、二、三、四保,本地屬竹南一保而得名8另一種說法是嘉慶 3 年(1798)福 建水師提督哈等奏摺提到 : 「淡防廳竹南保⋯⋯ 」9不過立於中港慈裕宮乾隆53年 (1788)的「奉憲嚴禁差役藉端擾累碑」中提到: 「⋯據淡屬竹南一堡監生莊文榜⋯」10所以可 以知道竹南一詞至少在乾隆 53 年已經出現 (二)各行政區地名由來 1、 崎頂里崎頂里:位於竹南鎮西北端,為尖筆山脈所構成丘陵台地,地勢北高南低,東高西 低,中央較為平坦,四周以陡峭的坡崖與平原相連,因此得名。
為竹南鎮面積最大 的里,有歷史建築崎頂子母隧道於此相傳乾隆時期林爽文事件的主角,即是在本 地被擒獲 2、 龍鳳里龍鳳里:因境內「龍鳳宮」而得名,根據 2005 年 6 月統計人口 6696 人,目前是竹 南鎮人口最多,密度最高的里後厝龍鳳宮為中港外媽祖,1981 年興建 136 台尺高 (12 層樓設計) ,遠東最高的馬祖塑像 4 陳金田(1995) , 《金色中港》 ,苗栗:金色中港懷念會p.9 5 蔡啟貞(1994) , 《竹南鎮志》 ,苗栗:竹南鎮公所,p.6 6 黃鼎松(1998) 《苗栗的開拓與史跡》 ,台北:常民文化,p.67 7 黃鼎松(1998) 《苗栗的開拓與史跡》 ,台北:常民文化,p.65 8 蔡啟貞(1994) , 《竹南鎮志》 ,苗栗:竹南鎮公所,p.6 9 施添福(2006) , 《臺灣地名辭書–卷十三–苗栗縣上》 ,南投縣,國史館台灣文獻館,p.83 10 蔡啟貞(1994) , 《竹南鎮志》 ,苗栗:竹南鎮公所,p.26 竹興里竹興里:取老地名竹圍仔的「竹」 ,與當地信仰中心 –新興宮的「興」 ,合成「竹興」 另一個舊地名為「大眾媽」前為義塚,現有萬姓祠。
4、 中港里中港里:是竹南的發源地,中港城南門位於其中,其中番社即是平埔族「道卡斯族」 「馬卡留武」社居住地 5、 中美里中美里:取中港的「中」 ,另加一個「美」字而成,中港信仰中心內媽祖「慈裕宮」 、 原中港城西門位於其中 6、 中英里中英里:取中港的「中」 ,另加一個「英」字而成,位於民生路與中正路的中港市 場,原是中港城最重要交易市場,今日已經沒落 7、 中華里中華里:取中港的「中」 ,另加一個「華」字而成,有復興中華的政治含義,中港 城的小東門、北門原位於此,原本位於草店尾有段中港城殘跡,不過已被拆除北 段的民生路也被稱為中港城新街1975 年設立的光明市場,由於營業時間由凌晨 2~3 時到早上 10 時左右,又被稱為「早市」 8、 開元里開元里:為竹南開發最早的地區之一,因此稱為「開元」 ,2005 年人口 805 人,為 竹南人口最少的里 9、 照南里照南里:取照亮竹南之義,原本的立達紙廠,由於市地重劃新建住宅林立 10、 海口里海口里:鄰近中港溪出口處而得名內有濱海森林遊樂區,2004 年台灣蝴蝶 保育學會證實,此地為台灣特有亞種斯氏紫斑蝶春季繁殖熱點。
11、 港墘里港墘里:是指位於河邊的聚落,清代本地是中港溪港口所在,貨品在此進口再 運至中港城交易,港口淤積後沒落紅樹林生態保護區設置於此 12、 公義里公義里:原屬口公館庄,戰後因為公館里已被命名在先,於是定名公義里,取 公平正義的意涵土地面積為全鎮第二,有科學園區興建於此,然而人口密度全鎮 之末公義路原是日治時期縱貫鐵路所經之地,由於坡度過陡,乃改道崎頂里西側 13、 頂埔里頂埔里:大正 9 年(1920)劃歸竹南郡竹南庄大埔大字頂大埔小字,戰後編為 「頂埔里」 ,里內有「畜產研究所」 、 「養豬科學研究所」為台灣畜牧發展重鎮1999 年國科會在此地規劃新竹科學園區第四期-竹南基地 14、 大埔里大埔里:大正 9 年(1920)劃歸竹南郡竹南庄大埔大字中大埔小字,戰後編為 「大埔里」 ,竹南境內最高點 102 公尺—尖筆山位於此,1895 年曾發生義軍抗日戰 役 15、 山佳里山佳里:古地名 「山腳」 ,指居民沿台地山麓而居,將 「腳」 字取諧音改為 「佳」 , 2005 年 6 月人口 4674 人為全鎮第二 16、 聖福里聖福里:民國 78 年(1989)由營盤里分出,因轄內聖福宮而得名。
17、 佳興里佳興里:2001 年由山佳里分出,保留「佳」字,祈求「興」旺的吉祥意涵, 取名「佳興里」 18、 新南里新南里:取新興竹南之義,為竹南鎮最早設立新式大型工廠的所在,如帝國製 糖株式會社、竹南工場,該工廠位於五穀宮南側,昭和 17-19 年(1942-1944)日人 往印尼設廠,工廠設施逐步拆除,戰後竹南工場土地由台糖接收里內有高達 156 台尺由國家文化藝術薪傳獎得獎人林增桶負責的五穀神農塑像 19、 營盤里營盤里:指位於軍營旁邊的聚落,台灣營盤制度始於明鄭時期今天中興商工 20、 竹南里竹南里:1935 年關刀山大地震,竹南中港市街房舍倒榻嚴重,為帶動都市復 甦,於是實施街市改正,將街道規劃為整齊有致的棋盤狀 21、 正南里正南里:古地名「頂廟庄」 為竹南正中心之意,為竹南鎮行政、文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