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资料整合史学史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7437718 上传时间:2018-07-02 格式:PDF 页数:18 大小:45.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复习资料整合史学史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复习资料整合史学史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复习资料整合史学史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复习资料整合史学史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复习资料整合史学史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复习资料整合史学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复习资料整合史学史(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中国史学史名词解释一、史家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 年 9 月 28 日,即农历八月廿七公元前 479 年 4 月 11 日,即农历二月十一) ,名丘,字仲尼,汉族,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先祖为宋国(今河南商丘)贵族。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 “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 至圣先师、 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和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有深远的影响。全中国各地也有是孔庙祭祀孔子范晔: 两晋南北朝之际的著名史学家

2、、文学家,字蔚宗,东晋南朝顺阳人。范晔出生官僚世家, “少好学,博涉经史,善为文章”。入宋后,曾任职至太子詹事,宋文帝元嘉二十二年,被告发参与谋反,下狱处死。范晔于元嘉元年被降职,不得志,于是删编众家后汉书成一家之言,前后二十余年,至死尚未完成。范晔将众多后汉书删减成一部,且疏而不漏,为后世东汉历史的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裴松之: 字世期,河东闻喜人。曾任东晋殿中将军、员外散骑侍郎。南朝宋文帝时任中书侍郎。文帝以三国志过于简略,乃命裴松之作注。裴氏花了三年时间完成此注。裴注重点不在训诂名物,而在史料的补缺与纠谬,引用的书达200 多种,搜集资料十分广博,其注文近于原著数倍。裴注被誉为南北朝三大

3、名注之一。顾炎武 :顾炎武( 1613 年 1682 年)著名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本名继坤,改名绛,字忠清;南都败后,改炎武,字宁人,号亭林,自署蒋山俑,汉族,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今属江苏)人。明季诸生,青年时发愤为经世致用之学,并参加昆山抗清义军,败后漫游南北,曾十谒明陵,晚岁卒于曲沃。学问渊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晚年治经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其学以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为主,合学与行、治学与经世为一。诗多伤时感事之作黄宗羲: 黄遵宪( 1848-1905) ,广东嘉应(今梅州市)人;光绪三年

4、(1877) ,任清朝首任驻日公使参赞,历时5 年;后任美国旧金山总领事、驻英使馆二等参赞、驻新加坡总领事;在维新运动中, 于光绪二十一年 (1895) 在上海参加强学会,助梁启超办 时务报;2 光绪二十三年(1897)任职湖南,助巡抚陈宝箴推行新政;戊戌政变后,被“放归”故里,晚年肆力于写诗、讲学。章学诚: 字实斋,浙江绍兴人。生活于“乾嘉盛世”,出身于中小地主家庭。乾隆七年中进士,任湖北应城知县,以疑狱失轻免官。后以为人幕僚、讲学、编志为生。一生穷困潦倒。其代表作为文史通义,是一部纵论文史,品评古今学术的著作。书中阐发了“六经皆史”的观点。主张史家要有“史德”,要求史家“善恶褒贬,务求公正

5、”。提倡编写通史,主张将史籍区分为撰述和记注两类。主张把国史建筑在方志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撰修方志的主张和意见。梁启超:(1873-1929) ,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举人出身;拜康有为为师,攻今文经学,并与康有为一起,倡导变法维新;光绪二十二年(1896) ,在上海主编 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 。光绪二十四年 ( 1898)入京, 参与百日维新;戊戌政变后逃亡日本,阅读大量西方资产阶级学术著作,此后专于著书立说,介绍和宣传西学,对国内思想界产生很大影响,政治上持立宪、保皇的观点。后,任袁世凯政府司法总长;袁世凯复辟帝制和张勋复辟清室时,组织护国军反袁;后任段祺瑞政府财政总

6、长,1917 年与段祺瑞关系破裂,退出政坛,专致学术研究和讲学。其著作编为饮冰室合集乾嘉考据史学:清初思想家在哲学、史学、自然科学诸领域均有涉及。其社会政治、哲学、军事方面的思想主张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对专制政体和宋明理学的批判均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随着清朝统治趋于稳固,思想学术界呈现了与清初不同的变化,即考据学开始在学术界占有主导地位。乾嘉考据可认为是一种学风,也可指一种方法,却不是一种严格意义上的学科。因为这个时期的学者都尊行以经学为主的汉代学术,故称这个时期的学术思想为汉学。又因为他们追求的是一种朴实无华的考据功夫,故又称其为朴学。乾嘉时期的学术发展也称之为乾嘉考据学。二、史著史记 是一

7、部纪传体通史,包含 12 本纪、 10 表、 8 书、 30 世家、 70 列传,共130 篇,记述了上起黄帝、下讫汉武帝三千多年间的诸多方面的历史,其内容丰富, 堪称为一部体大思精的百科全书。史记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先河,让历代学习。其记录的时间、范围广泛,事迹全面,人物丰富,涉及典籍面广,在史料搜集取舍上,为后世树立了典范。司马迁编写史记时,尊重史实,秉笔直书,重视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重视用社会经济生活来探索历史发展的原因,这些进步思想对史学发展3 具有重大意义。后汉书 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史,现有130 卷,包含10 本纪、 80 列传、 8 志、无表,记述了东汉一代近二百年的历史。由于作者范

8、晔被杀时表志未完成,这里是借用他人做的志。 后汉书是中国史籍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它记事翔实,史料丰富,叙事以类相从,新创类传反映时代特点。它对历史人物事件,从不同角度综述分析,便于了解东汉的社会状况。 其勇于揭露封建统治阶级的黑暗腐朽,反对佛教迷信, 具有进步思想。其文学成就也很高。但它也有以世家豪族的政治标准权衡人物的缺点。华阳国志 东晋常璩所著,共12 卷。卷 1 至卷 4,主要记载巴、蜀、汉中、南中的历史,详述各地的山川、交通、 风土、 特产、 民俗、 文化等; 卷 5 至卷 7 记叙公孙述、 刘焉、刘璋、刘备、刘禅事迹;卷8 记载晋平蜀以后的蜀事。卷9 记李氏成汉政权的历史;卷 10 至

9、卷 11,记载西汉以来贤人的生平事迹。卷12 为本书的序言。是一部著名的地方史志。资治通鉴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北宋司马光撰。全书294 卷。 通鉴记载了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到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共 1362 年的历史。 司马光患历代史籍浩繁,学者难以遍览, 因欲撮取其要, 撰编年史。 宋神宗赐书名为 资治通鉴。元丰七年书成,历时十九年。 通鉴由司马光总其大成,是一部集体编写的著作。协修者有刘恕、刘破、范祖禹三人。按时间先后叙次史事,它的内容以政治、军事的史实为主,借以展示历代君臣治乱、成败、安危之迹,作为历史的借鉴。且文字优美,叙事生动,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历来与史记并列为中国古代之史家绝笔。通鉴

10、于叙事外,还选录前人史论,又以“臣光曰”的形式,撰写史论,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作者的政治、历史观点。它是一部不朽的史学名著,一直受到此后史学家的推崇,成为后代编年体史书的典范。注释通鉴的有南宋史炤通鉴释文和王应麟通鉴地理通释,以胡三省通鉴音注最为详备。通志通志是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共200 卷, 500 多万字,包括本纪、世家、列传、载记、 年谱、 略六门。所叙时间断线, 各部分稍有参差,大抵本纪自三皇五帝到隋,列传自周到隋,二十略则自远古到唐。其中“二十略 ”是全书的精华。二百卷, 南宋郑樵撰, 是一部以人物为中心从上古到隋唐的的纪传体通史。是自史记之后,现存的又一部纪传体通史性著作。通志全书2

11、00 卷,包括帝纪、后妃传、年谱、略、列传五部分,500 多万字。因为在典章制度方面的突出,与通典、4 文献通考并称“三通”。 “总序”和“二十略”是全书的精华。特别是其中氏族、六书、七音、都邑、昆虫草木五略,是郑樵独创,前史所无,实属珍贵。书中他敢于批判某些传统的思想,如反对主观和迷信,这种思想含有唯物主义的因素。通志的体例和编纂方法,在我国史学发展史上有过一定的影响。清乾隆年间所修的续通志和清朝通志,就是根据通志的体例和方法修成的。甚至马端临的文献通考以及九通中的其他著作,在体例上也吸取了通志的成果。当然,它的体例和编纂方法也有不少缺点。例如,二十略的体例虽有所创新,但从通志的整体来说,它

12、仍然没有突破正统的旧史的格式;在史料的考订方面,也难免有主观片面的臆断。于郑樵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还有其立场观点上的问题。例如, 通志 所载的有关农民起义的史料很少,而且对于农民起义都称“ 反“ 称“盗 “。此外,郑氏还存在着地理史观、宿命论以及复古主义思想等。但是,综观得失,郑樵是一位有贡献的封建史学家,他在史学方面,特别是历史编纂学方面的贡献是应当给予肯定的,而且其巨著通志对于后代史学的发展也起过一定的作用。文献通考作者为宋末元初的著名的史学家马端临。文献通考记载了从上古到南宋宁宗嘉定年间的历朝典章制度。全书分成田赋考、 钱币考、 户口考等二十四门,所载内容范围,远比通典广泛,所分节目比通

13、典更加精密。国榷 为记载明朝历史的编年体史书。谈迁(1594 年 1658 年)撰。本书记载从元文宗天历元年( 1328)九月明太祖朱元璋诞生,至顺治二年(1645)五月清军入南京、南明弘光政权灭亡为止的三百一十七年间的历史。鉴于经史官员垄断了明历代实录,很多地方忌讳失实,而各家编年史书又多肤浅伪陋,谈迁寻访到各种资料,广征博采,力求征信。天启元年(1621 年)始编著,初稿六年后完成,据称此书“六易其稿,汇至百卷。 ”顺治四年(1647 年)全稿被窃,他又发愤重写,顺治十年,应弘文院编修朱之锡邀请,携稿赴北京,访问前朝遗老、皇室、宦官、降臣等,阅读公家档案,重新校订国榷,以三十余年编成国榷一

14、书,署名“江左遗民”。文史通义 是一部史学理论著作。它是清代著名学者章学诚的代表作,与刘知几的 史通一直被视作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双璧。文史通义共8 卷,包括内篇和外篇两部分,内篇5 卷,外篇3 卷。但是,由于该书版本很多,内容不尽一致。1921 年,吴兴刘承干所刻章氏遗书本,文史通义内篇增1 卷, 文史通义“史所贵者义也,而所具者事也,所凭者文也“ 。史学理论的主要内容:其一,“ 六经皆史 “论。关于我国史学的源流,文史通义开卷便宣称“六经皆史也“ 。其二,有5 关历史编纂学问题。这是该书的主要内容之一:章氏发展刘知几的史学理论,于“才、学、识 “之外,提出 “史德 “问题。他说: “史所贵者

15、义也,而所具者事也,所凭者文也。 “ ( 史德)具备 “ 义、事、文 “ 方可称为 “史学 “ 。“ 义“指历史观点,“ 事“指历史事实, “文“ 则是表达的文笔。在章氏看来,三者以“ 义“为主,而 “ 事“与“ 文“不过是求 “义“ 的根据和技巧而已。其三, 把方志作为一门专门的学问。由于章学诚是封建社会末期史家,在文史通义中,有其高于前人的评论,但也摆脱不了宣扬纲常礼教之例,如他把谤君和怨悱的人说成“乱臣贼子 “、 “名教罪人 “。日本国志清末著名诗人、政治家黄遵宪编著,成书于光绪十三年(1887) 。东邻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国力渐强、野心日大,缘此中国的日本研究进入了新的阶段,曾任驻日参 赞

16、的黄遵宪有感于中国士大夫大多眼界狭隘、不悉外情, 乃发奋撰写了这部“条例精详、纲目备举、寄意深远”的著作,以见闻之切、搜罗之广、才力之富,尚费时八年方告成功。共四十卷,分十二志:国统志、邻交志、天文志、地理志、职官志、食货志、 兵志、刑法志、学术志、礼俗志、物产志、工艺志。全书共50 余万字。书中把日本明治维新的相关内容作详细记载,如国统志,记古史简明扼要,记明治维新史则极为详尽,该篇 3 卷,维新史独成一卷。全书除 国统志职官志邻交志 学术志略述古代外,其余八志全部记载明治维新史。二是载作者议论。各志除记述外,均以“外史氏曰”的方式,论述日本变革的经过及得失利弊,并推论及于我国。日本国志 是“中国近代第一部系统而深入地研究日本的百科全书式著作” 。在日本国志中黄遵宪对日本明治维新后的社会制度进行全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