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堂制度(起源)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7436648 上传时间:2018-07-02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9.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明堂制度(起源)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明堂制度(起源)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明堂制度(起源)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明堂制度(起源)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明堂制度(起源)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明堂制度(起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明堂制度(起源)(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緒論易經 .繫辭傳云:上古穴居而野處,後世聖王易之以宮室。 1 中國建築的起源,未有宮室之前,先民野處穴居,找尋自然環境可供利用的天然資源,因應地域、地形、氣候、風土的差異,或為營窟,或為繒巢,用以走風避雨以及躲避禽獸侵襲。然而民物漸豐、資源漸足,先民逐漸有餘力解決基本的生存居處問題時,對於建築的需求將不再只是停留生理層次。禮記 .曲禮記:君子將營宮室,宗廟為先,既庫為次,居室為後。2 聖人營宮室,以宗廟為先者,說明建築發的發展因生理層次的滿足進而追求心理的、精神的和人文意涵的層面。禮記 .祭義曰:聖人以是為未足也,築為宮室,設為宗眺,以別親遠禰,教民返古復始,不忘其所由也。3 根據這段記

2、載,可以了解宗廟之設先於居室,目的在於別親疏、辨遠近,教民崇本溯源。宮室建築則是從強調原本的基本功能演變為精神象徵義,而古代宮室建築中最賦象徵意涵者,莫過於明堂了。 4 二、 傳說中明堂制度的起源大戴禮記 .盛德說:明堂者,古之有也。 6至於這個古是在什麼時後呢?從經史文獻了解,明堂之制或許最早可以上推至傳說中的神農氏時期。相傳明堂始作於神農氏。淮南子 .主述訓云: 昔者神農之治天下也,神不馳於胸中,智不出於四域,懷其仁誠之心。甘雨時降,五穀蕃植,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月省時考,歲終獻功,以時嘗榖,祀於明堂。明堂之制,有蓋而無四方,風雨不能襲,寒暑不能傷,遷延而入之,養民以公。 7根據淮南子的說

3、法,神農氏之治天下,風調雨順、五榖作物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百姓們順著時序播種與收成,並於歲末之際祀於明堂,感念祖先、上天的保佑並且祈求來年的豐收。淮南子陳述的明堂之制極為簡單,基本上只是一個有蓋而無四方的棚子罷了。明堂之制相傳自黃帝,從文獻記載得知黃帝明堂有合宮、 明臺與明廷等等稱謂。 尸子曰:欲觀黃帝之行於合宮。8 管子 .桓公問曰:黃帝立明臺之議,上觀於賢。9 大體上來說明堂在周代以前有許多不同的稱謂,一直到了周代以後才開始出現明堂稱謂,而且後世全權用明堂這個稱謂來概括其制,三、历代明堂设置貳、歷代明堂建置歷史上自西漢武帝以降,至清乾隆皇帝,大多數朝代都設有明堂建置,然而古明堂之制歷時久遠

4、,其制難詳,又歷代受到時代風尚影響所及,各代明堂形制往往各具特色,以下分期略述。一、兩漢時期1西漢武帝武帝元封二年,濟南人公玉帶上黃帝時明堂圖,武帝從之。初,天子封泰山,泰山東北阯古時有明堂處,處險不敞。上欲治明堂奉高旁,未曉其制度。濟南人公玊帶上黃帝時明堂圖。明堂圖中有一殿,四面無壁,以茅蓋,通水,圜宮垣為複道,上有樓,從西南入,命曰昆侖,天子從之入,以拜祠上帝焉。42 武帝明堂融合儒、道、陰陽家色彩,造就了漢代第一座明堂建築。2西漢平帝1956 年於西安西郊發現漢代禮制建築遺址,目前發掘報告顯示此一禮制建築時代應該為元始年間,學者多認為該遺址是西漢平帝長安明堂建築。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

5、究所發掘報告指出:中心建築是在一個方型的土台正中部。中心建築的地基是一個圓形夯土台。中心建築的平面四“亞字形。方向正南北,南北通長42,東西42.4 米。在圍牆的外面有圓水溝。43 平帝明堂遺址最受到矚目莫過於亞形建築。許多學者追溯明堂原型模式,主張亞形五室為明堂基本特徵,然而就實際的考古發現,最早可以上溯至西漢平帝時期。3東漢光武帝42 同註12。43 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西安西郊漢代建築遺址發掘報告考古學報2 期 1959 年12 建武初營明堂,上圓下方,法天地,八窗四閨,法八風四時。九室十二座,法九州,十二月。三十六戶,七十二牖,法三十六旬,七十二風。44 光武帝明堂法天、法地、法四時

6、、法九州,建築形制著重於象徵意涵,形制尺度各有取法,與東漢讖緯思想蓬勃發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二、魏晉南北朝時期1北魏孝文帝孝武帝太和十年詔起明堂,十五年,明堂落成。根據酈道元水經注記載:明堂上圓下方,四周十二戶九室,而不為重隅也。室外柱內,綺井之下,施機輪,飾縹碧,仰象天狀,畫北道之宿焉,蓋天也。每月隨斗,所建之辰,轉應天道,此之異古也。加靈臺于其上,下則引水為辟雍。水側結石為塘,事準古制,是太和中之所經建也。45 北魏明堂上圓下方、九室十二戶,集明堂、辟雍、靈臺為一。在內部結構上,明堂頂部施以美麗的彩繪,畫上北極星宿,抬頭仰望像是穹天般,隨者日月星辰的移動,轉動設於室內的機關,以符合天象的

7、變化。從酈道元記載來看,明堂頂端的天花板完全是一個大型的天象演示圖。2晉宇文愷曾經議論晉明堂,晉堂方構,不合天文。既闕重樓,又無璧水,空堂乖五室之義,直殿違九階之文。非古欺天,一何過甚! 46。由此可知,晉明堂形制只是一座長方形的大殿建築。3宋、齊、粱、陳宋孝武大明五年,祭祀皇天上帝,以太祖、文帝對饗,堂制:但作大殿屋44 (唐)杜佑: 通典北京中華書局,1988 年, 1 版卷44,頁1217。45 (漢)桑欽撰(北魏 )酈道元注:水經注疏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 年, 1 版卷13,頁1150。46 同註17,卷68,頁1592。13 十二閒,無古三十六戶七十二牖,文飾雕畫而已。47 齊高

8、帝建元元年七月,明堂祭五帝,明堂制五室48梁祀五帝於明堂,毀南朝宋太極殿,以其材構明堂十二閒,皆準太廟以中央六閒安六天座,悉南向。49 陳於明堂祀昊天上帝、五帝,堂制,殿屋十二閒,中央六閒,依前代安六座。四方帝各依其方,黃帝居坤維。50 三、唐、宋時期1武則天武則天掌權後,於總章二年毀乾元殿,就地新建明堂。舊唐書 .禮儀志曰:凡高二百九十四尺,東西南北各三百尺。有三層:下層象四時,各隨方色;中層法十二辰,圓蓋,蓋上盤九龍捧之;上層法二十四氣,亦圓蓋。亭中有巨木十圍,上下通貫,栭、櫨、橕,藉以為本,亙之以鐵索。蓋為鸑鷟,黃金飾之,勢若飛翥。刻木為瓦,夾紵漆之。明堂之下施鐵渠,以為辟雍之象,號萬象

9、神宮。51 武則天時期的明堂建築長寬各三百尺,高達二百九十四尺,三層,下層象四時,中層法十二辰,上層法二十四氣,圓蓋,底下用鐵鑄成波浪狀,作為辟雍的象徵。該明堂蓋成後,於證聖元年被火燒毀,遂即依照原狀重建,只是將原有鸑鷟用火珠代替。47 同註44,頁1218。48 同註44,頁1219。49 同前註。50 同註44,頁1220。51 (後晉 )劉昫等撰:新校本舊唐書 台北:鼎文書局,1975-1981 年 ,卷22,頁862。14 2唐高宗高宗繼位後,永徽十年下昭乾元殿題為明堂,不行享祀之禮。二十五年命康拆毀,後來康上奏以為毀拆勞人,乃奏請且拆上層,卑於舊制九十五尺。又去柱心木,平座上置八角樓

10、,樓上有八龍,騰身捧火珠。又小於舊制,周圍五尺,覆以真瓦,取其永逸,依舊為乾元殿。52 高宗明堂將武則天明堂最上層拆毀,中層有八角樓,樓上有八龍捧火珠,屋頂覆以真瓦,仍舊為乾元殿。3宋徽宗宋初無明堂,明堂饗祀之禮都是在大慶殿內進行。徽宗時考明堂之制,取考工記互見之文,自制明堂圖式,下詔尊圖建立,蔡京奏請明堂五門,諸廊結瓦,古無制度,漢、唐或蓋以茅,或蓋以瓦,或以木為瓦,以夾紵漆之。今酌古之制,適今之宜,蓋以素瓦,而用璃緣裏及頂蓋鴟尾綴飾,上施銅雲龍。其地則隨所向甃以五色之石,欄楯柱端以銅為文鹿或辟邪象。明堂設飾,雜以五色,而各以其方所尚之色。八窗、八柱則以青、黃、綠相間。堂室柱門欄楯,並塗以朱

11、。堂階為三級,級崇三尺,共為一筵。庭樹松、梓、檜,門不設戟,殿角皆垂鈴。 53 此明堂於政和五至七年間建成。四、明、清時期1明嘉靖嘉靖九年,罷大祀殿不用,十七年議舉明堂秋饗,遂改大祀為大享殿。大享殿在垣圜丘北。制圓南嚮,外柱十二,內柱十二,中龍井柱四。圓頂三層,上覆青色、中黃色、下綠色琉璃。上安金頂,殿基三成。正殿五閒,崇基石欄,三出陛。正面十三級,左右各十五級,陛前設齋戒銅人。 54 2清乾隆52 同前註,頁876。頁53 (元)脫脫等撰:新校本宋史 台北:鼎文書局,1975-1981 年卷110,頁2474。54 (清)崑岡等奉敕著: 清會典事例 北京中華書局,1991 年,據光緒25 年石印本,卷864,頁28 頁。15 乾隆十六年,改大享殿為祈年殿。 大享殿圓頂三層,上覆青瓦,中覆黃瓦,下覆綠瓦,兩廡用綠瓦。祈年殿一律改覆上青綠色琉璃瓦。55 綜合本章可知明堂制度的起源與先秦時代諸侯僭越天子明堂的情形,以及漢代以後明堂形制的變化發展。55 同前註,卷93,頁5667。1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