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7433203 上传时间:2018-07-02 格式:PPT 页数:14 大小:1.0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子4丑5寅6卯7辰8巳9午10未11申0酉1戌2亥3天干:甲4 乙5 丙6 丁7 戊8 己9 庚0 辛1 壬2 癸3问题一:十二生肖与农业文明的关系十二生肖中包括了“六畜”,即家畜饲养业中的猪、牛、马、羊、鸡、狗,说明这一时期人类已经驯化了这些动物;还包括鼠、蛇、猴、虎等当时人们捕猎到的动物;另外,还包括人们想像中的动物“龙” 传说中司雨的神物,它也是与农业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农业的起源 :以种植业为主、家禽饲养业为辅从耒耜到曲轅犁 :生产力的进步,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日益完善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 :从生产关系的角度,农业与家庭手工 业相结合的

2、“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是主 要经营方式1、中国古代主要耕作方式是( )A精耕细作 B粗放耕作 C选择耕作 D计划耕作2、 “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体现了家庭式经济的 什么特点( )A落后性 B脆弱性 C封闭性 D分散性3、史书记载:“水激轮转,众筒兜水,次第下倾 于岸上以溉稻田,日夜不息,绝胜人力”这种 提水灌溉工具最早出现于( )A东汉 B曹魏 C唐朝 D北宋ACC4、“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 府也”这是古人赞颂某一水利工程的话。如今这一 水利工程又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这一工 程是 ( )A大运河 B都江堰 C郑国渠 D白渠5、“昼出耘田夜织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

3、解 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田。”反映了古代中国经济 的生产方式是 ( ) A简单协作 B小农经济C庄园经济 D商品经济BB半坡遗址河姆渡遗址原始农业的分布及特征分布: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特点:南稻北粟问题二:神农氏对中国古代农业的贡献是 什么?我国农业起源于什么时候? 请概括北方、 南方种植的代表性作物有何区别。 这些遗址中 各有哪些农业性实物遗存? 什么种类多,什么种 类少?说明了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什么特点?(一)神农,即“农业之神”,“因天之时,分地之利 ,制耒耜,教民农作”。即,神农氏发明了农业。(二)原始社会。我国农耕经济最早在黄河流域和长 江流域形成规模。它们在发展的初期就已有地域的差

4、别 。北方以旱地的粟麦生产为主,南方以水田稻作为代表 。(三)有粟麦、稻粒、家畜骨骸。农作物多,动物 少。(四)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模式时期生产工具水利工程耕作形式特点 原始 社会商周 时期 春秋 战国 汉代唐宋 时期中国古代 农业经济 的特点石铲、石斧、石镰 、木耒、骨耜刀耕火种耒耜,少量金属工具芍陂、都江 堰、郑国渠千耦其耘铁农具、牛耕犁壁、篓车、翻车漕渠、白渠曲辕犁、筒车铁犁牛耕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大规模简 单协作以家庭为 生产生活 单位,与 家庭手工 业结合, 男耕女织粗放精耕细作生产工具的改进是中国古代农业精 耕细作技术形成的

5、根本推动力标志着 中国传 统步犁 基本定 型自耕农经济( 春秋战 国)自给自足,除盐铁外不必外求,生活比较稳定, 生产积极性高,是国家赋税和徭役的主要承担者生产规模小分工简单,难以扩大再生产,阻碍社会 分工和经济发展,遇有天灾人祸容易破产大禹治水水利问题四:我国古代农业的生产工具随着时代变化有哪些改进?灌溉工具的改进春秋战国之际桔槔辘轳三国马钧翻车唐宋时期筒车西域:坎儿井坎儿井外观坎儿井是与万里长城、 大运河齐名的古代三大工程 之一,是一项伟大的地下水 利灌溉工程。它早在汉代就 已经出现雏形。坎儿井的特点是利用地 面坡度引取地下水自流灌溉 。据统计,吐鲁番盆地有坎 儿井1237条,实际使用853条 ,总长度超过5000公里,总 出水量每秒约10立方米。坎 儿井由坚井、地下暗渠、地 面明渠、涝坝四个部分组成 。竖井最深的在90米以上, 一般长38公里,最长的达 10公里以上,年灌溉300亩, 最好的年灌溉可达500亩。问题三:总结从春秋到明清水利设 施的兴修情况,想一想灌溉工具、水利 兴修与农业发展的关系。(1)灌溉工具的进步推进了农业生产的 发展,能够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2)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又推动了水利设 施建设的发展。 (3)灌溉工具的进步意味着农业生产力 的提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