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济铁路济南段调查报告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7429851 上传时间:2018-07-02 格式:PDF 页数:18 大小:2.2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胶济铁路济南段调查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胶济铁路济南段调查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胶济铁路济南段调查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胶济铁路济南段调查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胶济铁路济南段调查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胶济铁路济南段调查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胶济铁路济南段调查报告(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胶济铁路济南段调查报告建筑遗产改造要找到合适的新功能胶济铁路是一条百年铁路,除了历史遗产价值,早已融入到当地人的生活之中。 而我国对铁路遗产的研究一直停留在起步阶段,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工业遗产研究工作室发起志愿者招募活动,计划利用2016 及 2017 年两年的暑期,对胶济铁路沿线4 个区段(济南、淄博、潍坊和青岛四段) 内 56 处大小站点及其配套设备进行全面的田野调查。本系列共 5 篇文章,总结了2016 年的调查结果。调查参与者们认为,对胶济铁路沿线工业遗产进行保护迫在眉睫,而用两年时间去完成的调查工作还远远不够。“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狄更斯在描述法国大革

2、命时曾如是说。 今天,面对胶济铁路沿线即将消失殆尽的历史遗产建筑,我们仍然可以这样说。尽管大部分建筑遗产已经不复存在,但我们还可以通过调查和记录拂去历史的灰尘,阅读遗产建筑这本特殊的史书。而“ 记录本身,已是保护” 。这些印章是上民国时期全国重要铁路枢纽的印刻,其中包括胶济铁路沿线中的济南站,坊子站,博山站,青岛站,高密站,维县站的印章。本文图片均由作者提供。铁路曾经关乎国家的命运,但最初出现在中国大地时,铁路的所有权及命运并不掌握在中国人手中。1899 年 9 月 23 日,胶济铁路开工, 隔年1 月,胶济铁路青岛站开工。随后,这条铁路沿线先后建起大大小小几十座中西合璧、独具风格的车站。胶济

3、铁路站点分布图。研究和保护历史建筑,是因为历史遗产建筑包含了丰富的史实价值,而最直观的史料就是特定时代是以什么样的材料、形式和技术进行建造,反映出了什么样的审美趣味。遗憾的是,这些史料正在消失,而与此相对的一种价值观是:我有一定的财力,我可以做到重塑金衣。作为热爱历史建筑的学生, 我们无法反抗上述的价值观,但依旧可以用行动来进行保护。 2016 年胶济铁路田野调查期间,我们记录下了济南段车站的一手资料。济南站图中上方为津浦铁路及津浦铁路济南站,下方为胶济铁路及扩建后的胶济铁路济南站。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部分的老德式车站已经不复存在,即使部分建筑单体存在,车站形制及其整体性已经受到破坏。保存最完

4、整的是胶济铁路济南站,这其中却穿插着一个不幸中万幸的乌龙事件。上世纪初,津浦铁路济南站与胶济铁路济南站,对峙在济南的老商埠区,后来两条铁路并线,胶济铁路济南站被用作办公楼免于破坏。胶济铁路济南站。成为济南铁路分局机关前楼的胶济铁路济南站,其建筑以爱奥尼克精美石雕柱廊为中心, 系塔楼式不对称一字型建筑。挑高的阁楼下是以三进拱门为主入口的车站中心大厅,东侧副楼分为各等次旅客的候车和站务区。西侧副楼则以独立入口的建构,成为了车站对外商务和旅客住宿的招商服务区。在田野调查时,胶济铁路济南站正在进行修复工作,据现场相关负责人说,如今的胶济铁路济南站即将作为铁路展览馆对外开放。津浦铁路济南站。老济南站,也

5、就是津浦铁路济南站,在一声令下被拆除。老济南站的拆除,体现了一个时代的“ 喜新厌旧 ” 。尽管 19 世纪的艺术史家李格尔曾预言,接下来的世纪是“ 年代价值 ” 的世纪,不是新物价值的世纪。但建筑物的老化,在一些人眼中,就变成了没有“ 价值 ” 的东西。可惜的是,老建筑一旦拆除就无法恢复,即使建造外形相似的新建筑,也不过是假古董。黄台站这是黄台站的南立面,建筑立面的虚实的对比。从济南站向东就是黄台站,再往东是历城站、韩仓站、郭店站,一直延伸到章丘平陵城站、枣园站、明水站。黄台站隶属二等车站,其保存情况相对完好,大的建筑形制没有受到破坏,主要的建筑立面做了修复更新,细部装饰做了一些加固保护。初到

6、黄台站,院内堆放了一些杂物,车站南门挂着一块锈迹斑斑的铭牌,写着由市政府授牌的 “ 山东省省级历史优秀建筑黄台火车站” 。这是黄台站的月台空间,铁路扩修后,高铁轨道向南平移占用了原有的月台空间。黄台站最繁华的时候,当属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很多人上下班都靠这条郊区线路。一位在黄台站工作过的老职工介绍了黄台站曾经的景象:旅客来了以后,从南面经过高台阶进入候车厅,然后向北到站台上车。以前车站的出口是一个突出的石门廊,门廊的四个方向均开洞,方便人流疏散。如今石门廊的形制被完整的保留了下来,但是石门廊前的月台,由于新建轨道的南移而不复存在了。旧时黄台站的月台空间。北关站如今北关站的南立面。北关站则没有黄台

7、站那么幸运,据附近的人介绍,2000 年左右,北关站候车厅等主要部分租赁给五金工厂作为厂房使用,从建筑内部,依旧可以清晰的发现拱形走道及门廊。但是内部已经破败不堪, 从外部观察,山墙花和线脚保存完好, 屋顶及外墙形制都没有遭受破坏,纵观北关站,留下的仅仅是一个“ 空壳子 ” 。 从某种角度上,也可以说北关站是幸运的,免遭了炮轰和涂抹。现在,北关站背侧的月台部分已经被圈成院子,南北两侧有一层的高差。由于无资料可查, 不能确定是候车厅和月台原本就存在高差,还是北侧高起是后来者有意而为之。 欣喜的是,我们发现后院要比前院规整许多,从院外广告牌得知,这里是一个酒吧咖啡厅,但是大门紧闭。在网上查阅了相关

8、资料,得知这里曾经有遗产保护爱好者试图进行改造,但是对其功能定位的失误,导致改造一度中断。我们也尝试联系这些遗产保护爱好者,但是一直没有联系到。北关站的现状也告诉我们,对建筑遗产的改造, 只有找到合适的新功能, 才能实现遗产保护的意义。北关站背面。郭店站郭店站的地理位置。随着济南市新轨道交通图的公开,郭店作为R2 线的东部终点,又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关注。 郭店火车站建于1904 年,同年胶济铁路正式通车,是一座四等小站。 我们到达郭店镇时, 发现郭店站沿线范围内已不见德式建筑的痕迹,杂草丛生,只能看到一片低矮的房子,沿途的院子大门紧闭,无法进入。郭店站遗留的水塔。如今的郭店火车站, 不再承担货运

9、客运任务。当我们穿过铁路桥洞来到东侧,见到了挂有 “ 黄台站派出所 ” 的一排房屋、一座水塔以及几处红砖房。据热心的铁路老职工介绍,此处即为郭店站的旧址,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铁路部门进行了重建(现在看到的房屋),一部分作为本站的管理用房,另一部分红砖房作为铁路职工宿舍。郭店站范围内,最老的建筑就是砖砌水塔,至今仍在使用,但具体建设年代不详。与郭店站相邻的历城站,老建筑已经完全不复存在,现存的历城站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重建。现在的历城站只剩下部分货运功能,同时作为仓库与修理厂房使用。明水站明水站的地理位置。沿着胶济铁路济南段继续往东,我们驱车前往明水与普集两个车站。找寻明水站的过程并不顺利,网上的资料

10、显示,现在的章丘站就是以前的明水站,当我们到达章丘站的时候,并没有发现以前的老建筑。在现场我们了解到: 章丘站不是老的明水站, 老的明水站已经不再使用,但仍存在,位于章丘市铁道北路尽端。沿着铁道线一路打听,我们看到了一些淡黄色粉刷的平房,有的上面印有黑色台号以及建筑面积。继续往前走,发现了一个公共卫生间,门口挂着一个牌子-老火车站公厕。公共卫生间外立面是黄色砖饰面,坡屋顶,建筑风格有少许德式元素,算是一个意外的收获。明水站遗留的部分站房。据明水车站的老职工介绍,离明水火车站不远的某桥洞上,有一块德国人刻字的大石, 用于纪念建设胶济线, 上面刻着 “1903”字样。而在现场,我们发现的几所老房子

11、,上面都写有站台的标志和编号,后面跟着从3到 94 之间的数字,从这个线索看,当时明水车站的附属建筑数量还是很多的。普集站旧时的普集站。继续往东前往普集镇寻找普集站的时候,下起了瓢泼大雨。 我们从章丘中学传达室老爷爷的口中得知,普集车站已经废弃,就在中学向西的不远处。当我们找到普集车站时,看到一对夫妇正在门口用起重机运输玻璃,阿姨人很热情,让我们把车停到现存的仓库里面,而这个仓库就是普集车站原址建成的候车厅。如今普集站室内状况。从阿姨口中得知,现在这个普集站是1980 年代重修的,以前的老普集火车站已经不在了, 周围的附属老建筑也都已经拆了。现在的房屋都是在原址的基础上建的,因为铁路线的扩建,

12、老的月台等都拆除了,只保留了老建筑的一小部分。我们仔细观察了车站主体部分的候车厅,这里像是上世纪建造的仓库车间,色调很暗。现在吊顶整个都被拉平了,而且局部已损坏。至此胶济铁路田野调查结束,内心更多的是遗憾与惋惜。田野调查的几日天气并不是特别好。美国地理学者洛温塔尔(Lowenthal D )在往昔是异乡里的表达的观点: “ 我们的目的、理由和行为方式早就和过去不同了。过去的人们如今看起来就像生活在不同的世界里那样,其行为方式和理由都与我们不同。过去对我们而言早已成为了充满异国情调的陌生之地。”正因如此,在如今遗产崇拜、传统回归的热潮中,我们更应坚定地立足于当下, 理性地审视和批判工业建筑遗产的使用方法。在这次仓促的田野调查中,面临窘迫的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更新现状,该如何重塑纪念物的属性?其实记录本身,就是一种保护,也是纪念,也是“ 反抗 ”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