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虚词总结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7429448 上传时间:2018-07-02 格式:PDF 页数:16 大小:14.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文虚词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文言文虚词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文言文虚词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文言文虚词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文言文虚词总结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言文虚词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虚词总结(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而】本义阐析:“而”的意思很抽象,但它本来是个实词,指整个胡须,它的甲骨文就是胡须的形象。后来, “而”字用作虚字,那是属于假借。(1)连词1)表并列,今译为:而且、又。注:并列关系连词两侧的词语可以调换,调换后语意不发生变化。2)表顺承,今译为:就、才、接着。3)表递进,译为:并且、而且。4)表转折,今译为:却、但。5)表假设,今译为:如果、假使。6)表因果,今译为:因而、所以。7)表修饰,今译为:着、地。8)表示目的关系。9)表方位,今译为:以。10)表示连接的前后两部分是陈述与被陈述的关系。张溥五人墓碑记 :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2)代词1)第二

2、人称,今译为:你(们) 、你(们)的。它与“尔”是同源字,在上古之时音近义通。2)近指代词,今译为:此、这样。(3)用作动词 (有书称之为“比况词”),译为“如、好像、像” 。它与1 “如”是同源字,在上古时读音相近,意义相通。(4)音节助词,不译。(5)语气词,用在句尾,今译为:啊、吧。(6)通“耐” 、 “能” ,今译为:能够、才能。(7)与“而”有关的复合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而后】才,方才。【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2 【何】本义阐析:“何”在金文中的个独体字,像人扛着戈,是“荷”的本字。后来,“何”字成了“曷”的假借字

3、,便另造“荷”字来表示原义。另: “何” “曷” “盍”三字音同,词义相通。(一)用作疑问代词。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 ,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 “什么” 。译时, “何”要后置。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 “哪” 。(二)用作疑问副词。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2用在形容词前, 表示程度深, 可译为“怎么” “多么” “怎么这样”。(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2 (四)何:通“呵”,喝问。【何如】 【奈何】 【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 “怎么办”“为什么”。【何以】即“以何”,介宾

4、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 “凭什么”等。【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何乃】译为“怎能”。【何必】译为“不必” ,表示反问语气。孟子?梁惠王上: “王何必曰得,亦有仁义而已矣。 ”【何许】译为“何处,什么地方” 。 大铁椎传: “大铁椎,不知何许人。 ”【何其】译为“多么,怎么这样”,用疑问口气表示程度。 欧阳修伶官传序 :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3 【乎】(一)用作语气助词。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 “呢”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 、 “呢” 。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

5、“呀”等。5用在形容词后,含有赞叹意味。6用在句中的停顿处。(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 ,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3 (三)可作词尾,译为“ , 的样子”“, 地” 。4.【乃】本义阐析:乃字和“汝”、 “尔” 、 “若” 、 “而”等字同源,都可以充当第二人称代词,属于假借义。(一)用作副词。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 “就”等。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 ” “反而”等。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二)用作代词。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

6、 ;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3还可作连词用,表衔接或转折,解释为“若夫”、 “至于” “如果”等。【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 ” 。【乃尔】译为“这样”。5.【其】(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1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 “它的(包括复4 数) ” 。2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 ”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 “我(自己)”或者“你的” “你” 。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 “那个” “那些” “那里” 。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 “这个” “这些” 。5指

7、示代词,表示“其中的” ,后面多为数词。(二)用作副词。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 、 “还是”。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 、 “或许” 、 “大概” 、 “可能”。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 、 “怎么” 。(三)用作连词。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 还是 , ”。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四)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6.【且】另: “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 荆轲刺秦王中的“且”读为“j”,在古籍中,“且”字往往作为“雎”的通假字而作人名。如“唐雎”可以写作“唐且” 。因此, “夏无且”就是“夏无雎” 。(一)用作连词。1递进关系,而且,并且。5 2

8、递进关系,况且,再说。3让步关系,尚且,还。4并列关系:又,又, 又, ,一面 , ,一面 , 。5表选择关系,译为“还是,或者” 。(二)用作副词。1将,将要。2暂且,姑且。 【且夫】句首助词, 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 “况且” , “再说” 。 【且如】就像。7.【若】注意: “若”字和“如”字在词义上都有相通之处。(一)动词,像,好像。(二)用作代词。1.表对称,相当于“你”“你们” ;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 。2表近指,相当于“这” “这样” “如此。(三)用作连词。1表假设,相当于“如果” “假设”等。2表选择,相当于“或” “或者” 。3至,至于。4表并列,译为“和” 、 “与

9、” 。愿取吴王若将军头以报父仇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若夫】是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近似“要说那”、 “像那”的意思。6 【若定】心中有数,从容不迫。【若何】怎么样。【若干】约计之词,相当于“几许” 、 “多少” 。8 【所】难点讲析: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在“恣君之所使之”一句里,“使”字后面已经有代词“之” ,而前面又有“所”字,这“所”字该怎么理解?答:“使之”的“之”字指代长安君,“所”在动词“恣”的后头,必然是名词,充当“恣”字的宾语。而“所”字在古代有时可当“意”讲。因此, “恣君之所使之”可译作“任凭您的意思派遣

10、他(长安君 )” 。(一)名词,处所,地方。(二)助词1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 “所字结构”,表示“所 , 的人” 、“所 ,的事物” 、 “所, 的情况”等。2 “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 【为, 所】 “为”和“所”呼应,组成“为, 所, ”的格式,表示被动。【所以】1.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 的方法”、“是用来 , 的”等。2.表示原因。相当于“, 的原因(缘故)” 。7 【所谓】所说的。【所在】 1.到处。2.所在之处,处所。9 【为】(一)动词。 (w i) 1有“做”“作为” “充当”“变成” “成为”等义,翻译比较灵活,

11、应该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进行判断。2以为,认为。3判断词,是。(二)介词。1表被动,读w i,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 ,译为“被”。2介绍原因或目的。为了,因为。3介绍涉及的对象。给,替。4对,向。5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三)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呢。10 【焉】(一)兼词。1相当于“于之”、 “于此”、 “于彼”。2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二)代词。8 1相当于“之”。2哪里,怎么。(三)语气词。1.句末语气词,了,啊,呢。2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四)助词, 作词尾,相当于 “然” , 译为 “, 的样

12、子”“, 地” 。 11【也】(一)句末语气词,1表示判断语气。2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3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5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二)句中语气词。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 之谓也】【其, 之谓也】【其, 之谓乎】意思是“说的就是, 啊” 。【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也欤】表疑问,相当“么”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也夫】表肯定兼感叹的语气。相当于“啊”、 “呀” 。 史记?太史公自序 : “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 ”12 【以】难点例释:9 A

13、“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涉江中的“以”字是虚词用作实词吗?“以”字实际上是“耜”右连部分,古人通过“用耜翻地”来表示“用”这个意思,由此可见, “以”字起初是个动词,属实词。用作介词是虚化的结果(许多介词是从动词转来的)。 “贤不必以”中的“以”字,用的是本义。B在古文里, 介词“以”后面的代词 “之”往往被省略,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介词“以”后应有宾语“之” ,代前面出现过的“衣食”。这是因为在古代“以”和“之”读音相近,在说话时,往往后者被前者“吞并” ,而古人学问是口耳相传,所以学生记录老师的话时,自然也就省去了 “之” 。我们应该把它当为一种现象记住。(一)介词1表示

14、工具。译为:拿,用,凭着。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4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5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6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说明: “以”字的宾语有时可以前置,有时可以省略。(二)连词。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 “又” “而且” “并且”等,或者省去。2表示承接关系, 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10 可译为“而”或省去。3表示目的关系, 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 “用来” “以致”等。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

15、可译为“而”,或省去。(三)助词。1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2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四)动词1以为,认为。2用,任用。(五)名词。译为:缘由,原因。(六)通假1通“已”,已经。2通“已”,止。【以为】1.认为,把, 当作或看作。2.把, 作为或制成。【以是】 【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有以】 【无以】意思分别是“有什么办法用来, ” “没有什么办法用来, ”11 13.【因】(一)介词。1依照,根据。2依靠,凭借。3趁着,趁此。4通过,经由。5因为,由于。(二)副词。1于是,就;因而。2原因,缘由,机缘。(三)动词1根据。2沿袭,继续。14 【于】y“秦愿献商

16、于之地六百里”中的“于”字读音是“w”。(一)介词。1在,从,到2 “在 , 方面” “从 , 中” 。3由于4向,对,对于。5被。6与,跟,同。12 7超过,比。8.给。9按照,根据。【于是】1相当于“于 +此” ,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对此,从此,因此。2连词,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代汉语“于是”相同。【见, 于】表示被动。15 【与】注意读音。 y,可得闻与(欤),船容与而不进兮;当作“参加”时读 y,“蹇叔之子与师”殽之战;其它都读上声。(一)介词。1介词。和,跟,同。2给,替。3比,和 , 比较。(二)连词。1连词。和,跟,同。(三)动词。1给予,授予。2结交,亲附。3对付。4参加,参与。5赞许,同意。13 (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