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鲁迅到赵树理描写农民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7427809 上传时间:2018-07-02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20.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鲁迅到赵树理描写农民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从鲁迅到赵树理描写农民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从鲁迅到赵树理描写农民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从鲁迅到赵树理描写农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鲁迅到赵树理描写农民(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鲁迅到赵树理,中国现代作家始终关注农民命运。具体描写农民方面,从鲁迅到赵树理,发生了根本变化。1、鲁迅:鲁迅看到中国农民多少年来的悲剧命运,给予深切的理解和深厚的同情,但他的描写是沉重的,以唤起人们对中国农民现实要有清醒的认识,特别集中写出农民身上体现的麻木、愚昧、落后的思想性格,毫不留情地揭露和批判了这种性格,如药、 祝福3、赵树理:作家对农民的描写,体现了中国现代文学史自鲁迅以来对农民描写的根本变化。 赵树理与鲁迅都抓住了各自时代的本质特征,他们都具有清醒的现实主义眼光,但赵树理给予农民的则更多提同情、期待和赞美,风格质朴、淳厚、诙谐、细密。鲁迅的小说中的农村、农民,是比较客观的,同时,

2、比较注重刻画人性中的冷漠、隔膜;沈从文其实并不真正了解农民,他出生于官宦宽裕之家,少年无忧无虑的求学,然后出门当兵,进京写小说、 做学问, 对农村、 农民, 沈从文更多的是旁观,文章中多是自己主观地对农民、农村的解读、想象。在沈从文的作品中,是从“ 人 ” 和“ 乡村 ” 的角度作文,几乎没有农民、农村的概念,相对来说,鲁迅农村题材要突出一些。再说“ 农民、农村 ” ,也只是解放后,实行二元户籍制度后,加强的概念。解放前,习惯称乡村、乡土,乡村文学、乡土文学。2,分析鲁迅、沈从文和赵树理描写农民的不同之处。 1、鲁迅:鲁迅看到中国农民多少年来的悲剧命运,给予深切的理解和深厚的同情,但他的描写是

3、沉重的, 以唤起人们对中国农民现实要有清醒的认识,特别集中写出农民身上体现的麻木、愚昧、落后的思想性格, 毫不留情地揭露和批判了这种性格,如药、 祝福;3、赵树理:作家对农民的描写,体现了中国现代文学史自鲁迅以来对农民描写的根本变化。赵树理与鲁迅 都抓住了各自时代的本质特征,他们都具有清醒的现实主义眼光,但赵树理给予农民的则更多提同情、期 待和赞美,风格质朴、淳厚、诙谐、细密。 沈从文小说及其创作最突出的成就是他那用细腻的笔触、真挚的情怀、清丽流畅的文字,精心描绘出来的 千里沅水及各支流两岸灵秀的风光和湘西人民独特世态人情的画轴。其间倾注了作家的整个身心,它不仅 为“乡土文学”添加了风采,更为

4、中国现代文学宝库注入了全新的内容。2、当代农村题材小说对“五四”以来以鲁迅、沈从文为代表的两大流派的继承和发展当代农村题材小说的创作,有着其他题材创作所不具备的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不仅有丰富多彩而又激动人心的生活素材,而且同时也继承了“五四”新文学和解放区文学两个“传统”。 赵树理、 柳青、孙犁、 马烽等作家都是在解放区文学运动中成长起来的优秀代表,他们在 50年代的创作,正是他们在解放区创作的继续和延伸。40年代崛起的战争文化规范,几乎中断了“五四”新文学以来各种题材的创作,惟独农村题材创作绵延不断,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在“五四”以来的新文学史上,乡土题材的创作成果最为丰富和发达,形成了以鲁

5、迅小说为代表的、以知识分子探索与改造国民性为特征的启蒙主义,和以沈从文为代表的,以崇尚原始生态、歌颂民间生活、 美化自然风光为特征的田园浪漫主义两大流派。在些传统的影响使当代作家的创作增添了历史厚重感。在柳青对农民传统私有制观念鞭辟入里的痛切分析中, 不仅可以看到鲁迅批判国民性的精神,而且, 从他笔下的梁三老汉等形象中,很容易使人联想到鲁迅笔下的闰土、阿Q 和茅盾笔下的老通宝。而周立波对湖南山乡美好人性和绿水青山的由衷赞美,则与沈从文湘西题材小说有着内在的血肉联系,他笔下的盛佑亭 (亭面糊) 、王菊生 (菊咬筋)、盛淑君等, 仿佛是从古老的边城走入新的时代开始新的生活的老船夫、天保、傩送、翠翠

6、。第二节“锻炼锻炼”与“山药蛋派”1、赵树理小说创作特点赵树理是一个在中国民间传统文化浸淫和熏陶下成长起来的有政治头脑和政治热情的农村知识分子。 他认为新文学的圈子过于狭小,无法满足真正的农民的需要。因此, 他坚持将民间文化教育直接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实现“老百姓喜欢看,政治上起作用”的创作理想,即以文学的通俗方法,宣传和传达党和国家和方针政策;同时,也站在农民的立场上,用小说的形式表现老百姓的声音。自觉的民间立场形成了赵树理小说特有的叙事美学和艺术风格。赵树理作为普通农民的代言人,总是能够相当尖锐地揭示出基层农村的斗争状况和普通农民的心理、愿望。他的小说大多围绕着农村旧势力和新政权中的坏分子

7、来展开矛盾冲突,表现农村日常生活中的小人小事和普通人的思想感情。赵树理把自己的读者明确定位为农村中文化程度相当低的识字人甚至不识字的人。在当时, 只有他和梁斌等少数作家对自己提出过这种苛刻的要求,而真正做到这一点的人则更少。为了满足这些读者的需要,在表现手法和形式上,他倚重民间文艺传统;为了实现“政治上起作用”,在表现内容和艺术趣味上,又必须是全新的,就不能迁就大众的口味。因此,赵树理小说的内容都是老百姓爱看的有政治主题的新人新事,而在艺术上又特别注意适应老百姓的欣赏习惯。 其叙事方式, 虽然多采用相互的日常口语,但是, 既不刻意追求方言土语以壮声色,也不刻意突出人物的性格语言。赵树理的小说常

8、常把叙述语言与人物语言连成一体,混成一片,达到了民间口语与书面语言的高度统一,表现出小说叙事的内在和谐和朴素自然。赵树理小说表现出一种极具个性的细节现实主义特点。他基本上不用现代小说常用的“典型化”原则 (即在典型环境中表现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来刻画人物。 他的小说中很少有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也从来不紧紧围绕着一两个主要角色来展开情节,而是继承宋元话本和明清小说的传统,采用民间“说书”式的“评书体”的叙述方法,在漫漫长卷中整体展示芸芸众生般的农民群像,逼真地写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琐碎细节。2、主观意图与客观效果的错位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由于指导思想违背了农业生产的基本规律,各级领导好大

9、喜功,争放“卫星”, 盲目夸大生产产量,给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造成了极大的破坏活动。在农村参加基层工作的赵树理,对农村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十分忧虑,但是社会生活中的“阴暗面”不允许作家暴露。文艺界一方面积极倡导“两结合”的创作方法,一方面又相应地发起了“拔白旗”的批判运动。所以当时能公开发表出来的,只能是歌颂“大跃进”的民歌和粉饰现实的作品。此时,赵树理创作了“锻炼锻炼”,虽然主观意图“是想批评中农干部中的和事佬的思想问题”,站在青年干部杨小四一边,维护农村中的新生事物,让自私落后的人出点儿丑,但客观上却表现了当时农村中日趋激化的“干群矛盾”。3、 “锻炼锻炼”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形象意义“锻炼锻炼

10、” 是赵树理最具“问题小说”特征的作品,它生动地描写了1957年秋末,“争先农业社”在整风运动中农村干部整治落后农民的故事。故事主要由三次冲突组成。在三次冲突中, 第一次是干部与个别群众的冲突;第二次是干部与广大群众的冲突;第三次则发展为群众与群众的冲突。作家通过三次不同形式的冲突,从不同侧面表现了当时农村工作中存在的农村基层干部工作作风粗暴,农民群众有理无处说,干部与群众之间矛盾尖锐,以致造成劳动积极性普遍不高,甚至有的群众还带有抵触情绪等严重问题。社主任王聚海是一个回避矛盾、不讲原则、 压制新生事物、 迁就落后思想的“和事佬”,被青年干部杨小四看作是“争先社争先难”的根源。但给读者留下深刻

11、印象的是落后人物“小腿疼”、 “吃不饱”和基层干部杨小四。从“小腿疼”、 “吃不饱”这两个人物的外号就可以看出, 作家是想讽刺她们不愿参加集体劳动的思想行为。因为“小腿疼”老说自己有腿疼的毛病, 不能干活; 而“吃不饱”则老是抱怨自己吃不饱,当然也无法下地干活了。但她们在为自己捞好处、占集体便宜时,却又精明能干,不落人后。而且,作家还赋予了她们不同的性格特征:“小腿疼”泼辣、刁钻,得理不饶人,敢于顶撞干部;而“吃不饱”则好吃懒做,胆小怕事,善于见风使舵,搬弄是非。作家通过这两个人物的刻画,客观地表现出农民劳动积极性的低下和生活境况的窘迫。与这两个落后形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杨小四的形象。作家本意是

12、要赞扬他敢于树正气、压歪风的斗争精神,但是, 他对落后群众的粗暴无情、对广大社员的愚弄,则暴露出他与普通农民的感情距离,几乎把自己归入农村恶霸的行列。因此, 虽然赵树理在创作这篇小说时,也采用了当时流行的歌颂农村新人新事的方法,但却以严谨的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曲折地反映出了作家本色的民间立场,以特有的“讲述农民自己的故事”的方法,达到了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统一。4、“山药蛋派”形成的主要原因、主要作家作品、主要艺术特征在赵树理创作的影响下,马烽、西戎、束为、孙谦、胡正等山西作家,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相近的创作风格,逐步形成了一个创作流派,文学史称为“山药蛋派”或“山西派”。这个流派的作家都长期生活

13、在山西农村,创作的主要内容也是山西农村的生活,因此, 具有十分突出的地域特点。他们对山西的风土人情、生活习俗有着深入的了解和深厚的感情,这是“山药蛋派”得以形成的生活基础。他们十分重视建立自己创作的生活“根据地”,强调深入生活的长期性,注重作品的社会功效,努力反映农民的思想意愿,这是“山山药蛋派”得以形成的思想基础。他们的作品都具有“问题小说”的特点,都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坚持表现生活的本来面目,都具有忠于生活的特点。他们都始终把自己看作农民中的一分子,坚定不移地站在农民的立场上为农民说话,这是“山药蛋派”得以形成的文学基础。“山药蛋派”的作家,有着大致相同的艺术修养和美学追求,都具有大众化、 民间化的特点。 在作品中表现出鲜明的民间色彩和浓厚的民族风格。在傻事手法上,追求故事的动态发展、单线索推进;在结构安排上,讲究有头有尾、依次进行,分段明确,交待清楚;在人物刻画上, 强调情节生动、 细节真实, 用人物自身的评议和行为来表现性格和相貌,极少用静态描写和心理分析;在语言运用上, 要求通俗明了, 相互自然 , 因此,有人称“山药蛋”是中国当代文学中最具“流派”特征的创作流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