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德义毕业实习报告-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7410919 上传时间:2018-07-02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41.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孟德义毕业实习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孟德义毕业实习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孟德义毕业实习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孟德义毕业实习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孟德义毕业实习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孟德义毕业实习报告-(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淮 阴 工 学 院毕业设计 (论文)实习报告学 生 姓 名:孟德义学 号:1101407637 专业:土木工程房建方向实 习 地 点:苏州指 导 教 师: 葛恒毕2014 年2 月19 日毕 业 设 计 实 习 报 告游览苏州甪直古镇大四下学期我们自己进行了一次旅游,此次毕业旅游的地点为江南水乡,人称“东方威尼斯”的苏州。苏州历来都是大家公认为的最值得一游的地方,苏州这个已有 4000多年历史的古城,不知孕育了多少名人,历史上苏州的名人更是数不胜数,像我们熟知的诗人白居易,江南四大才子之一唐寅,有“兵圣”之称的孙武,范仲淹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还有和唐伯虎冰共称四大才子的祝允明,还有天下第一

2、首富沈万三。说到苏州,不得不说的就是他的古镇。我对苏州的古镇向往已久,终于,这次我去苏州一览了甪直古镇当然风光。“神州水乡第一镇”甪直古镇。古镇上“小桥,流水,人家”到处可见。因此,可以说直是个典型的“水乡泽国”。当人们来到甪直,很多人都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这个“甪”究竟是怎么来的,这里为什么叫甪直?据甫里志载:甪直原名为甫里,因镇西有“甫里塘”而得名。后因镇东有直港,通向六处,水流形有酷如“甪”字,故改名为“甪直”。川直古镇隶属于苏州市吴中区。古镇面积仅为1.1 平方公里。古镇北靠吴凇江,南临澄湖,境内水域宽阔,河道纵横,自古盛产稻、麦、淡水鱼类以及席草、菱藕等水生植物,堪称地道的“鱼

3、米之乡”。古镇不仅有丰富的水乡物产,而且与其它江南古镇相比,它更有悠久的历史和浓厚的文化气息。古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二千五百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吴王阖闾、吴王夫差都曾先后在这里营造过离宫。镇西南的张陵山是西汉丞相张苍的墓葬处;唐代诗人陆龟蒙曾隐居于古镇白莲寺西,至今仍保留着他的衣冠冢。古镇自元代创办了甫里书院以来,直重视教育,培养的秀才文人不计其数。到近代民国初年,古镇更是率先兴办新学,著名教育家叶圣陶以及王伯祥、沈柏寒等均在此任教,为古镇培养出了不少优秀人才。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积淀为古镇留下了徐多的历史遗迹和名人足迹。从古寺、古园、古街到历史名人的古宅,整个占镇宛如座琳琅满目的历史古物

4、馆。其中,不仅能感受到历史的沧桑, 而且能得到文化的滋养。 现在古镇尚保存着古堡圣寺、 陆龟蒙词、毕 业 设 计 实 习 报 告叶圣陶纪念馆、沈宅、萧宅、万盛米行、王韬纪念馆等古迹和人文景观。建于公元 503 年, 距今 1495 年历史的甪直保圣寺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一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内唐代著名雕塑家杨惠之所塑的九尊泥塑罗汉,虽历经千年沧桑,却仍然保存完好。元代书法家赵孟頫曾为寺题抱柱联:“ 梵宫敕建梁朝推甫里禅林第一,罗汉溯源惠之为江南佛像无双“ 。早年郭沫若先生看后讲 “ 保圣寺的罗汉塑像,筋骨见胸,脉络在手,尽管受着宗教题材的束缚,而现实感却以无限的迫力向人逼来,使人不能不感到

5、一种崇高的美 “。保圣寺内的 “ 斗鸭池 “、“ 小虹桥 “ 和“ 清风亭 “,是晚唐著名诗人、文学家陆龟蒙先生留下的遗迹,他曾做过湖洲、苏州刺史的幕僚,但一身清贫、生活艰朴、常与农民一起耕种田地,并首先发明了农民翻土耕地的牛犁,当地的农民特别敬重他。用直古镇地处江南水乡地带,自古有“五湖之汀”之称,“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景观自然是随处可见。尤其是作为水景观主体的河道,曲折蜿蜒,宛如血脉一样,流到古镇的每个角落,给古镇注入了几多的活力和阜无限的生机。河道两侧石驳岸上至今还留有许多雕刻精美的船缆石,也叫系船石。它们不仅具有系缆拴船的实用功能,而且本身也都是一块块内涵丰富的石雕艺术品。那栩栩如

6、生的如意、寿桃、蝙蝠等精美图案至念仍淡淡地透着古镇昔日的繁华。与血脉般蜿蜒于古镇各处的河道水巷紧紧依偎的是一条条古老的石板街以及街道两边依街傍水的水乡民居。古镇人大多临水或面水而居,家与河之间也就只是几步石阶的距离。古镇人从日常的淘米洗菜、 浆洗衣物到以舟代步,无一离得开水,似乎一天不下几次河埠头去洗洗刷刷,心里就总觉得空落落的。在这里,家与河的共存, 人与水的亲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如果说石板街是古镇的“骨架”的话,那么,一座座跨河连街的石桥,便可以说是古镇的“关节”了。它们不仅沟通了古镇的陆路交通,而且那多姿的造型、画龙点睛的桥联还为古镇的水注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古镇上现存各种形状的小桥四十

7、座,均为自宋到清乾隆年间所建的古桥。宋、元古桥一般采用质地松软的武糠石建造,而明代则采用青石造桥,至于用质地坚硬的花岗岩造桥则是丛明末清初才开始的。造桥石材的这种变化,客观上反映出古代水乡造桥技术的不断完善和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古银杏又是甪直古老的象征之一。这不仅是甪直这个历史文化名镇古老的标志,而且为甪直的景色添彩增辉。 目前镇上有银杏树7 棵, 其中在保圣寺四周有4 棵,最大的一棵据今已 1300年树龄,高度 50 米,树身三位男子也围不住,她虽历经千年风霜,但仍毕 业 设 计 实 习 报 告能挺拔、健壮。著名教学家、文学家叶圣陶先生在甪直执教期间写的高高的银杏树一文中,对甪直古银杏

8、的评价是“形象高大,意志坚强,气魄宏伟“,因此叶老先生在临终时关照其亲属要将他的全部骨灰安放在四棵银杏树(甪直保圣寺)的地方,所以现叶老先生的墓就安在甪直,当地政府还专门建了叶圣陶纪念馆,以供人们瞻仰游览。当人们目睹该镇的古街、古房和深巷时,有领略了甪直古镇的另一种风味。镇上现有主街道 9 条,街面都以卵石及花岗石铺成,街坊临河而筑,前街后河,人在桥上走,船在水中行。街道两旁店铺林立,商业兴旺,游客络绎不绝。不论临街的住宅,还是临河的民房均为黛瓦粉墙、木门木窗、青砖翘脊,大多为明清时代的房子,墙壁上还带有花纹。古镇区有 58 条巷子,最深的巷子长达 150 米,里弄内的房屋有3 进、5 进、6

9、 进,最深的为 7 进。古镇上塘街上有一座石库门宅院,门前有一座青砖装饰的照壁,上面镌刻着“漪韵”二字,点出了水乡枕河人家的清雅风范。这里原来是民国时古镇名人沈柏寒先生的故居,俗称“沈宅”。沈宅建于清末同治年间,占地约2500 平方米,共分五进。建筑结构精巧,雕梁也极为精细,具有清代建筑的特点。尤其三开间主厅乐善堂是其精华所在,高大宽敞,梁柱凭栏间遍饰雕刻,而且前后重轩,冬暖夏凉,称之为古镇上最豪华的古建筑也一点不过分。沈家在古镇上是以兴办教育起家的。其祖父沈宽夫于清光绪年间在镇上重建过甫里书院, 而沈柏寒本人年轻时曾留学日本,专攻教育学。回到家乡后,把甫里书院改为甫里小学,成为古镇上创办新学的第一人。他还曾经为保护保圣寺唐塑捐过善款,受到古镇人的尊敬。由于时间问题,每个景点只能粗略地游览。 但是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就是深宅了。走进这座宅院,你会发现处处都是景,很佩服中国古代人的造景技术,完全有种人工胜天然的感觉,虽然我不是学习园林专业的,但是作为学习建筑的学生,我觉得我们应该多了解一些不同的建筑类型,我相信这也是为日后的工作积累素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