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史料续辑(吴元康)l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7409605 上传时间:2018-07-02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186.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胡适史料续辑(吴元康)l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胡适史料续辑(吴元康)l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胡适史料续辑(吴元康)l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胡适史料续辑(吴元康)l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胡适史料续辑(吴元康)l》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胡适史料续辑(吴元康)l(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民国档案2008133 档案史料 胡 适 史 料 续 辑吴元康 整理题 要 2003年以来笔者致力于胡适史料的辑佚工作,初具成效。这些佚文经笔者整理后分别刊登于 历史档 案2004年第4期、2005年第12期、民国档案2006年第4期、历史档案2007年第23期、文献2007年第3期, 对于促进胡适研究的深入不无小补。最近,笔者在撰写 安徽通史 有关章节的过程中,又发现了一批有关胡适的新材 料,其中数则颇有文献研究价值。现整理公布,以供同好甄录。 关键词 胡适 史料 续辑11 为调和新文化阵营内部矛盾致张东荪函(1919年3月20日)东荪先生: 今天在报上看见先生答我的信,感谢感谢。先生所辩论

2、的两个要件,我是很赞成的,我尝说你们 “立 异” 的目的在于 “求同”,若惹起许多尽不必有的反对,那就是自己打消自己的效率了。即如先生近著 破 坏与建设是一不是二 一篇,文中未免带有一点 “意气”,故惹起了许多反对。现在先生把态度表明,自然 可以除去许多不相干的争论了。先生说 “新文明所以未能深入中国,由于我们新派的不努力,不是因为 他们旧派的作梗” 。这话固是我们新派的人所该应当常勉励自己的,但是先生也未免太轻视旧派了,旧 派的大害不在他能积极的 “作梗”,乃在他能消极的 “打消” 。这种消极的打消就是 “惰性”!先生说 “清水 加入的量多到极处,自然会将浊水排出,所余者只有清水”,但是先生

3、仔细一看,定可看出那碗水的底下 有一层泥土,积在碗底安然不动,随我们倒怎么多的清水进出,终不过是一面倒进去,一面就从碗口上流 出来了,我们枉费了清水,那碗里泥土所占的空间终不容清水侵入。最好的法子是把碗里的泥土和水倒 在滤筛上,清水滤在筛下,泥土留在筛上,方才可得一碗清水。我是不喜欢用 “比喻” 的论理的,因为来信 有这个比喻,故借来一用(滤澄的清水不光是加入的清水,还带有碗里原来泥水中所含的清水)。先生又 说 “现在的思想非根本改造不可,历史上的思想虽不必使他再生,但是不可一概抹煞” 。我对于旧思想的 态度,可用 “整理” 两个字说完,虽不可一概抹煞,却不可不仔细整理一番,寻出一个条理系统来

4、,使将来 的人可以无须枉费 “穷年累世” 的工夫去钻那破纸。我的中国哲学史就是抱定这个目的做的。至于那班 迷信国故,崇拜国故,而其实不知国故究竟是什么的人,不但不配谈新潮,也还不配谈国故咧。 匆匆奉答,定多不周。 胡适 三月二十日注释: 见1919年3月24日上海 时事新报 副刊 学灯“通讯” 栏。五四前后,新文化运动风靡全国。作为 时事新报 主笔,张东荪对 输入新思潮、 新道德、 新文艺极表欢迎,不惜鼓吹,但他不主张攻击破坏旧有的东西。他的理念与胡适的得意门生、新潮 主笔傅斯年意 见相左,双方于1919年初就建设新文化要不要同时攻击旧文化展开笔战,言语上难免夹杂意气。胡适对此极感不安,于3月

5、上旬致函张 东荪进行劝解。3月15日,张东荪在 时事新报 上发表 答胡适之先生 一文,答复胡适。胡适此函即系对该文的答复。21 为杨荫庆等人合译的 巴格莱氏教育学 一书所作序言(1923年3月31日)巴格莱氏的 教育学,原名为The Educative Process ,直译当为 “教育的历程” 。他这个书名就可以4 200813民国档案表示他这书的基本态度。他承受了生物学与心理学的原则,注重教育的作用和教育历程上应该注意的 种种原理。他在第一章第二节曾表示他的基本信条: “根本说起来,教育所以可能,全靠生物能从过去经验里得益。过去境地的应付,总不免影响到现在和将来的适应作用。所以广义言之,教

6、育的意义就是:获得那足以改进遗传下来的适应作用的经验。 ” 同章第十一节,又说: “教育的定义可以暂定如下:教育就是个人获得那足以增进他将来动作的效率的种种经验的历程。 ” 他的基本观念如此,所以他这部书分六大部分:第一部论教育的各种作用,第二部论经验怎样得来, 第三部论经验的作用,形成为习惯与判断而结晶成概念,第四部论经验的组织与追召,第五部论如何选 择经验为教育之用,第六部论经验的传授和教授的技术。综观是书,以经验的获得为主旨,故虽头绪纷繁,而条理井然可寻。著者于自序中说他这书注重原 理而不甚详举计划与方法之细。我们读这书,深信他能实行自序中的主意。今日中国教育界的大毛病 在于不能先求原理

7、之系统的了解,而往往妄趋时髦,胡乱采用偶然时髦的方法。今天你来谈 “职业教 育”,明天我来谈 “设计教育”;今天你来谈 “蒙铁梭里”,明天我来谈 “达尔顿” 。这些尝试的本身,我们自 不能不承认他们各有相当的价值。但是他们都只是近代教育思想的片面的表现,在教育学说的系统上可以占一个相当的位置,而并不足以笼罩一切。不求系统的通晓新教育的原理,而仅仅为趋时的追逐, 怪不得要目迷五色而不知所从,或仿摹皮毛而不得其神髓了!巴格莱氏此书注重原理的系统的了解,而 具体的主张与设施皆一一统属于原理之下,各使得其理论的说明。这样的一部书,应该可以稍稍补正国 内教育界零碎趋时的毛病。我的朋友杨子余教授和董 氵皿

8、豕兆、 文钧两君现在把此书翻成中文,我曾略窥原书的内容,故乐为之作序。十二,三,三十一,胡适。注释: 见美国W. C.Bagley著,杨荫庆等人合译:巴格莱氏教育学,北京共和书局1923年4月版。31 赴大连途经奉天时对记者的谈话(1924年7月24日)个人此次东来,系承南满会社之约。该社社会课每年夏季有讲演会组织,由日本东京各大学邀请二 三人主讲。今岁亦循例邀得东京帝大一人,西京大学一人,再则北大之鄙人也。个人入夏以来身体多 病,拟中止此行或请改期,而主人坚促成行,并称大连有一某病院,专治肺病,设备至完,就便可至该院检 查一次,以判病状。个人至畏疾病,因从其说,勉强东来。抵连后讲演之题目预定

9、为中国十二年来改革 思想之变迁,讲材为历史的,此中应无多理论讲演,日期为廿五六两日,其地址或在该社社会科技文化协会,个人犹未详。讲演后因拟就便诊疾或南旋一次,或海路渡津返京尚无一定。又大连中华青年会会长 傅立鱼亦函邀讲演,个人亦诺之,大约到该会须讲演一二日。 京师学界乏善可告,只一闹穷是目前之大问题,然而大家着手于此,又不欲轻易弃掉责任,亦至惨淡 经营而已。 文学之趋势随诸多之复杂分子而转移,此等大问题非三二日莫能说明,即或简单奉达,恐无以对此题,亦恐莫能尽其意。 吉、 江两省为先君宦游之地,个人亦夙抱遍游三省之志,惟今岁时间既促,又复体弱多病,只好俟诸 异日。注释: 见 志胡适过奉时谈话,载

10、1924年7月26日 盛京时报 。民国档案2008135 41 于大连中华青年会所作关于新文化运动的演讲(1924年7月30日)到大连来,本想与诸位多谈几次话,但因时间不太宽裕,又因个人身体软弱,不能如愿,抱歉得很。今日讲题是 “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这几个字本不是兄弟拟定的,原本叫新思潮来者,不过当时有几种杂志谈文化问题,对于社会、 文学、 政治、 教育等制度一切愿加改革,因此就叫作新文化运动了。新文化运动约分三个主义。(一)对于固有文化,加上新的估价。估价者,估量其真价值也。大连为东三省商业中心,诸君多系商界人士,对于某种货物估价不真,于商业上必有甚大影响,故以估定价值为第一义。又如中国女

11、子缠足,在从前文人之描写,翁姑丈夫之择妇,咸以脚之小者为美,估价既如此,于是一班女人力求脚小,所以如此者,估价之错误也。今从新估价,知其错误,小者极力求大,不大者甚且装棉以求大矣。又中国讲孝道,曰天下无不是的父母,曰父命子死,不得不死,将孝看成片面的,亦估价之错也,从新作定其价值,则在父慈子孝两方面。小杖受,大仗走,愚孝亦非是也。文字方面则崇尚古文,非三代两汉之书不读,作文则抗新希古,亦由估价之错也。试观三国水浒红楼西游等小说,令人废寝,令人忘食,令人哭,令人笑,影响于世道人心如何之大,而拘儒鼓言生,则訾为不足观,亦估价之错也。现在估定其价值,觉得能令人多认字,能令人多增知识,莫此数书若者,其

12、价值甚大也。故新文化运动之第一义在估价。(二)估价之后,加以改革。估价之后,自生改革之趋势。吾们觉得文能答意,最为应用,故尚语体文。语体文之起初由于心所感动,自然发出之声籁,婴儿如拍抚,使之入梦,则有俚俗之歌。小姑被嫂虐待,后母苛待前子,均发出自然之不平鸣,是即语体之滥觞也。后来官府告文日趋文雅,渐进而有词赋、时文、 八股等种种格调之限制,文学遂分为文言、 语体两大途径矣。现在估定文学之价值,咸以语体为容易而有效,故由文言改成语体也。东三省教育当局不知存何心理,又将语体文废去,改用文言文,是之谓“打倒车”,打倒车未有不退步的。(三)新文化在精神不在形式。吾们的态度变,精神亦变,二十年来可以说变

13、化极大。从前安于目前,现在总有 “为什么” 的问。无论哪种事物,有这求是的真精神,必能得到真理的。近来新有自日本归来之女学生发起放足运动,实在是最好的举动。希望明年再到大连,见不着缠足的小女子,那是再好未有的了。吾们遇事,总要不畏难才好。最后吾们要互相警戒的、 互相勉励的一个字,就是 “干” 。注释: 见 胡适讲演 “新文化运动” ,载1924年8月2日 盛京时报 。51 胡适在日本东京就中国政治形势对记者的谈话(英译文)(1927年4月)在抵达日本之前,我对过去12天中国事态的发展一无所知。我们在旅途中只能获取有关棒球比赛比分和纽约股市方面的各种电报消息,至于有关中国或日本的消息则一点也没有

14、。我们只是在抵达日本的前一天得知日本发生了财政危机。不过,我可以肯定,有关国民党方面蒋介石将军和北方军阀张作霖之间达成协议的传言是不真实的,尽管他们两人都在与共同的敌人 共产主义战斗,都在维护共同的理想 最终实现中国的自由。正是国民党内那些极端主义者图谋攫取大权才引发了目前的分裂。分裂发生正当其时,假如稍后发生可能会造成远比现在更加严重的情形,这是一个好的迹象。现在发生分裂,现在就着手处理,这远比今后再发生、 今后再处理要好,因为到那时,没人知道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中国国民党人现在做的就是在发展壮大之前对自家门户稍作清理。6 200813民国档案新任外交部长伍朝枢、 国立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等人

15、士进入国民党政府层,这自然令人鼓舞。对于 中间派的最终胜利,我有十足的信心。 显然,民族主义正在赢得中产阶级、 商人和知识分子的支持。我在美国呆了三个月,切身感受到美国人民对中国所持抱负的友好态度。国内的美国人与身在中 国的美国人对于民主精神的态度大相径庭,后者态度顽固,而前者则大为不同。 南京事变发生的时候我正好在美国。没有迹象表明这次事变会引发与中国人的对抗。那些前往中 国的美国人是进行自己的冒险活动,凭的是个人意愿。国民革命运动从整体上来说是相当和平的,与现 在可能已经发生的情况完全不一样。因为这次不幸的南京事变而对整个国民革命运动进行惩罚,这种 可能性是不存在的。当然,值得注意的是,美

16、国的政治家正在玩火。他们运送部队和武器,此举相当不幸,毕竟派军队也 保护不了美国公民。国民革命运动眼下遍布全国各地,深入到各个角落。(让美国)赢得成千上万中国 民众的善意远比炮舰干涉重要得多。 必须看到,今天尽管发生了国内战争,尽管存在内部纷争,但如果没有发生在广州的那些事情的冲 击,上海就不可能发生任何事变;如果没有发生在安东的那些事情的冲击,长沙也就不会发生任何事变。整个中国团结在民族主义的旗帜下,一个地方发生什么事,都会在全国各地引起反响。 这种情形一反中国人那种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的形象认定。个人主义在中国盛行数个世纪,中国 俗语 “天高皇帝远” 的确没错。皇帝远在宫中,他不与百姓接触,百姓意识到这一点,他们逐渐开始放任 自己,采取 “关我何事” 的个人主义态度。但是,这种个人主义现在正融入国家主义之中。过去在满族人 的统治之下,他们确实无话可说,但现在他们要发出自己的声音。日本人能够在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