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英语和法语的science不同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7405361 上传时间:2018-07-02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17.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与英语和法语的science不同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与英语和法语的science不同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与英语和法语的science不同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与英语和法语的science不同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与英语和法语的science不同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与英语和法语的science不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与英语和法语的science不同(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与英语和法语的 science 不同,德语的 Wissenschaft 具有更广泛的“科学”含义,即包括数学和自然科学(小科学 )、社会科学 (中间科学 )和人文科学 (大科学)。不是自然科学为人文科学奠基, 而是人文科学为自然科学奠基; 人文科学不是自然科学方法在人文领域内的运用,相反,自然科学才是人文科学在自然领域中的运用。作为大科学的文、史、哲经常也要用到小科学(数学和自然科学 )和中间科学(社会学、伦理学、经济学、政治学、管理学等)的方法,但都只能作为辅助手段,它们最终都要归属于人学, 即人的哲学, 体现为逻辑和历史相一致的哲学方法。作者:邓晓芒,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教授,德国哲学研究中

2、心主任。来源:哲学分析 2016 年第 2 期在学界,学人文科学 (主要是文、史、哲 )的人一般不太喜欢称自己所学的是“科学”,而喜欢强调自己的领域属于“人文学科”,这好像是最近20 年来的流行做法。然而, “科学”和“学科”究竟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要用后者而摒弃前者,很多人并不太清楚。 其实这只是为了逃避 “科学”的强势规范而为 “人文”中那些“非科学”因素留下余地的取巧之法。因为所谓“学科”是一个更广泛的概念,无非是说把所学的东西“分科”,是从行政划分或分层管理的需要而来的体制概念, 至于所学的东西是科学还是什么别的东西,却不在考虑之列。 不过这种做法并没有解决问题, 只是回避了问题。 人文

3、科学到底是不是科学 ?如果不是,为什么现在官方文件中仍然到处都提到“人文社会科学”,许多学报也标明“人文科学版” ?是否用词不当 ?这里亟需一种“正位论”(topics) 来加以清理。本文认为,人文科学应当理直气壮地宣称自己归属于“科学”的范畴,而且是“大科学”的范畴,而通常被视为“科学”的学科则充其量属于“小科学”的范畴。这与“科学”这个外来词的含义有关。一、什么是“科学” ?“科学”并非中土本有的词汇,最初是从英文science 翻译过来的,所以五四时期被称作“赛先生”。法文的写法与此相同,唯读音有所区别。该词来自拉丁文 scientia ,本来的意思是知道、懂得或知识,如圣经里面亚当和夏

4、娃吃了“知识之树的果子” ,就是用的这个词。 中文译成 “科学”,其实属于意译了,即“分科的学问” ,是为了区别于中国传统那种不分科的或者分科不严密的混沌的学问。中国古代的大学问家(如诸葛亮 )往往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晓人和,明阴阳,懂八卦,晓奇门,知遁甲,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不仅科学和人文不分, 而且科学和技术、 政治军事谋略甚至和巫术都不分。近代引入了西方的“声光化电”,无以名之,姑称之为“格致学”,取朱熹“格物致知”之意。但朱子的“格物致知”并不具有西方认识论通过经验获知客观知识的意思,而只有“待人接物”的儒家工夫论的含义,两者相去甚远。所以后来流行的是新造出来的汉语词汇

5、“物理学”和“科学”,而且“科学”主要就是指广义的“物理学”(physics ,即“自然之学” ),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理科”。当然,这种理解已经与英、法文中science 的现代含义相差无几了,也就是“自然科学”的意思;并且也和英、法文中的用法一样,加上一个social 或者 humaines 的修饰语就成了“社会科学”或“人文科学”。但奇怪的是,德文中的“科学”却是另外一个词,即Wissenschaft ,它不是来自拉丁文,而是来自德国本土的词汇wissen 。该词汇的意思同样也是认知、懂得、知道,但用法却和英、法文中的用法有很大的不同。德文中这个词的用法更带广义,它不必加上任何修饰语,

6、本身就包含有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内容,而不仅仅是指自然科学。它甚至还包含哲学的各个部分,如逻辑学、认识论、本体论、形而上学,因此哲学、形而上学本身被看作“科学的科学”、“一切科学的女王”。当然 Wissenschaft 的原始含义就是“知识性”或“认知性”,是由wissen( 认知)加上一个表示抽象性质的词尾schaft 而构成的,可见该词在表示“科学”的含义时, 更强调它在各门知识中共同的认知方法论的层面,而不是它所面对的认知对象的层面。 我们面对任何对象, 都可以用我们的认知去把握,哪怕这对象不是自然对象,而是人的精神生活、情感活动、政治制度、伦理道德、审美趣味、文化传统、历史资料,甚至是

7、宗教信仰的对象,都可以加以科学的处理。在这种意义上, 科学的对象是无所不包的, 甚至也包括它自己 (科学的科学 )。我要为人文科学作为 “科学”进行辩护, 就是基于这个词的德文含义上来说的。一般来说,德国人的思维要比英、 法或其他民族的思维更加精确、更加一贯,这是世所公认的。二、人文科学的地位所以,如果不是局限于英、法对“科学”的那种比较狭义的解释的话,人文科学完全可以被视为正宗的科学门类。现在的问题是, 与其他各门科学相比, 人文科学处于何种地位?通常人们也许会认为, 在各门科学中, 自然科学,也就是数学、 物理、化学,或者再加上分子生物学, 是“基础”的科学,它们是最严密的、 可以量化的科

8、学;而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社会科学,如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新闻学、法学、管理学,虽然也有可以量化的成分, 但却已经不太精确了, 必须借助于统计学和概率论,它们可以被称为“模糊科学”;至于文、史、哲,包括艺术学、美学、伦理学、宗教学等, 其主体部分是不可量化的, 定量分析只起一种极为次要的辅助作用,因此不能算正宗的科学,而只是一种“准科学”。但这种看法是极其表面的,它实际上是以数学为标准来衡量一切科学的“科学性”。只要我们能够像康德一样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数学何以可能?乃至于一切自然科学何以可能?我们就会回到科学本来的基地上,去追溯一切人类知识的发源地,也就是说, 一切科学归根结底都是“人学”

9、。数学和自然科学都是“人为自然界立法”,所以科学是什么的问题最后归结为“人是什么”的问题。这样一来,事情就颠倒过来了: 不是自然科学为人文科学奠定基础,而恰好是人文科学为自然科学奠定基础; 人文科学不是自然科学方法在人文领域内的运用,相反,自然科学才是人文科学在自然领域中的运用。因此,人文科学是“大科学”或广义的科学,而自然科学只是人文科学的分支,是狭义的科学或“小科学”。至于那些中间性质的社会科学,诸如政治经济管理之类,则是处于这两者之间,可被视为“中间科学”。另外还有两门科学则是游走于大科学、小科学和中间科学之间的, 不好贸然定位, 这就是心理学和人类学。 最常见的是人们把心理学归于自然科

10、学,把人类学归于社会科学(这正是国内对于这两门学科的划分办法)。其实心理学既是自然科学(生理学 )和人文科学的桥梁,也是社会科学(社会心理学、文化心理学 )和人文科学的桥梁;人类学中的体质人类学属于自然科学(生物进化论 )的范畴,种族人类学 (人种学 )和实用人类学属于社会科学的范畴,哲学人类学则属于人文科学(哲学)的范畴。语言学的地位比较特殊。一般说来,语言学属于“中间科学”即社会科学,探讨语言的起源和发展 (词源学 )以及语用学、 语义学、语形学等问题。 但自从 20世纪后半期西方哲学的“语言学转向”以来,语言学向两个方向延伸,一个向下朝 “小科学”靠拢,这就是专业技术性极强的语言分析哲学

11、,力图创造出一种“人工语言” (罗素),使语言化归为逻辑,又使逻辑化归为数学(数理逻辑 ),以便使语言“科学化”、“精密化”;另一个方向是向上朝“大科学”的形而上学靠拢,例如海德格尔所谓的 “走向语言的途中” ,把语言看作 “存在之家” 。直到今天,语言学中这两种倾向并存。现代科学哲学家们对科学的理解全都是小科学的。例如卡尔波普尔提出的所谓“证伪主义”认为,凡是不可能证伪的都是伪科学或者意识形态,这一标准只适合于小科学 (Science) ,而不能用来衡量大科学和中间科学(Wissenschaft) 。他也许并没有意识到他提出的是一个悖论性质的命题,因为按照他的说法, 就会有一个问题:证伪主义

12、本身是否可以证伪呢?科学哲学是科学还是意识形态?这种问题靠科学哲学本身是无法回答的,必须交给“大科学”即人文科学来讨论。在人文科学看来,证伪主义只是小科学的检验方法,它依赖于小科学对“真理”的衡量标准,即一个逻辑(数学)标准和一个经验标准 (逻辑经验主义 );但这只是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真理”中的一个部分,一旦进入到中间科学和大科学,就必须超越狭义的逻辑数学和当下的现成经验,而扩展自己的范围。 在社会科学(中间科学 )中,这个标准被扩展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已经超越逻辑经验主义的标准了。证伪当然也是实践(科学实验 ),但实践不仅仅是证伪。社会科学的实践标准要诉诸公平正义,公平正义

13、虽然也有可以被逻辑形式规范和量化的方面, 但最终所依靠的并不是逻辑规律和量化指标,而是人心, 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 “人心都有一杆秤”。而社会科学的经验也不是现成的感觉经验和一次成功实验的经验, 而是历史经验, 它必须把当下的直接经验和过去已经发生的经验以及未来可能发生的经验结合起来、连贯起来,在“时间”中通过人心去加以体会和权衡。由此已经可以看出,社会科学(中间科学 )的真理标准是直接依赖于人文科学 (大科学 )的真理标准的,它其实是人心的真理;而人心的真理不是与什么外在的对象相“符合”,而是如海德格尔所说的“去蔽”(Aletheia) ,或者说通过自我意识的反思而呈现出内心的真相,而这是

14、一个不断向内深入的历史过程。在大宇宙和小宇宙的关系中,探讨大宇宙(自然界)的是小科学,而探讨小宇宙 (人心)的才是大科学。人为自然立法,也就是大科学为小科学立法。三、人文科学的划分那么,作为“大科学”的人文科学又如何划分呢? 最通行最粗略的划分就是“文、史、哲”,即文学、历史学、哲学。下面分别来考察。文学通常包括 “中间科学” 中的语言学在内, 中国大学的中文系有语言和文学两个研究方向 (全称“中国语言文学系” ),当然由于外语的重要性,外语通常从语言方向中分离出去,单独成为系或院(外国语言文学系 )。但不论中文系还是外语系,人们往往把文学 (中国文学和外国文学 )视为语言的一种实践运用,认为

15、相对而言,语言才是“硬科学”,而文学只是“软科学”。其实维科(GiambattistaVico ,1668-1744) 早已指出, 语言本身只有通过文学才可能形成起来,语言最初就是“诗性”语言。中文系和外语系(外文系 )应当把对文学 (包括文学作品和文学史 )的研究作为自身“大科学”的安身立命之本,而把语言文字的研究作为辅助性的“小科学”。其实中国古代学术传统也有“大学”和“小学”之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当然是把“大学”泛道德化了,但“大学”立足于人文,这个是不错的;“小学”则是考据音韵之学。现代人认为“文学即人学”,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把语言学通过文学这个大科学

16、而归附于“人学”之下,才算是理顺了其中的关系。历史学当然也与社会学、 政治学、经济学等“中间科学” 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中间科学”的知识有助于我们理解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另一方面,历史考据也少不了经验材料的搜集、 发现和整理, 需要采取一切可能的小科学或自然科学手段辨明真伪,包括运用文字记载互勘,以及天文学知识(年代判断 )、物理学知识 (如放射性同位素 )、化学知识 (字迹或纸张的构成 )、生物学知识 (基因检测 )等,必须有一大批人做这些“小科学”的工作。然而说到底,历史学的这些工作只是些铺垫工作, 最终还是要依赖于对人性的理解来对历史作出“大科学” 的解释,借用唐代历史学家刘知几的话说,历史研究不但要有“史才、史学”,更重要的要有“史识”。我曾经在一篇文章中谈到:“历史学就是人学,研究历史就是研究人。人是怎么来的?怎么发展的 ?又要发展到哪里去 ?历史学的意义在这里。”黑格尔把人类历史定义为 “自由意识的进展” ,并正式提出了 “历史哲学”这一“大科学”的概念,是颇有史识的。正是由于历史学最终是人性的科学,所以马克思才说: “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