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叶斑病的发生及防治

上传人:龙*** 文档编号:474042 上传时间:2017-03-08 格式:PPT 页数:79 大小:1.5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玉米叶斑病的发生及防治_第1页
第1页 / 共79页
玉米叶斑病的发生及防治_第2页
第2页 / 共79页
玉米叶斑病的发生及防治_第3页
第3页 / 共79页
玉米叶斑病的发生及防治_第4页
第4页 / 共79页
玉米叶斑病的发生及防治_第5页
第5页 / 共7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玉米叶斑病的发生及防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玉米叶斑病的发生及防治(7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玉米叶斑病的发生及防治 新疆广宇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生产部王建华 玉米叶斑病的种类 玉米大斑病 玉米小斑病 玉米弯孢霉菌叶斑病 玉米褐斑病 玉米细菌性条纹病 玉米叶鞘紫斑病 玉米链格孢菌叶枯病 玉米圆斑病 玉米斑枯病 玉米灰斑病 玉米轮纹斑病 玉米大斑病 异名 玉米条斑病、玉米煤纹病、玉米枯叶病、玉米叶斑病 简介 玉米大斑病是世界各玉米产区分布较广、为害较重的玉米病害。在我国,大斑病主要分布东北、华北春玉米区和南方海拔较高气温较低的山区。 玉米大斑病图片 玉米大斑病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严重时也为害叶鞘和苞叶。一般先从底部叶片开始发生,逐步向上扩展,严重时能遍及全株,但也有从中、上部叶片发病的情况

2、。受侵染的叶片上形成大型核状病斑,在田间初为水渍状青灰色或灰绿色小斑点,扩展后为边缘暗褐色、中央淡褐色或者灰色的棱形或长纺锤形大斑,一般长 510 湿时病斑上有明显的黑褐色霉层,严重时病斑联合纵裂,叶片枯死。 玉米大斑病病原物 病原为大斑凸脐蠕孢属半知菌亚门。有性态为玉米毛球腔菌,在自然条 件下一般不产生。 形态。分生孢子梗褐色,顶端颜色较淡,直或膝曲,不分枝,基细胞 较大,具 2 8个隔膜,大小 (35 160)(6 11)生孢子褐色,梭形或长梭形,大小 (45 126)(15 24) 2 7个隔膜, 顶细胞钝圆或长椭圆形,基细胞尖锥形,脐点明显,突出于基细胞外部。 子囊壳黑色,椭圆形至球形

3、,大小 (359 721)(345 497) 囊圆柱形或棍棒形,大小 (176 249)(24 31)短柄。子囊 周围有拟侧丝。子囊孢子初无色透明,老熟后呈褐色,纺锤形,大小 (42 78)(13 17)为 3个隔膜,隔膜处缢缩。 特性。本病菌与高粱大斑病病菌是同一个种 1个不同的生理专化型。 高粱专化型不侵染玉米,但玉米专化型能侵染高粱。 玉米大斑病的侵染循环 越冬。病原菌以休眠菌丝体在病株残体内越冬,成为第二年的主要初侵染来源。其分生孢子还可在病株残体上越冬,种子也能带少量病原菌,这也是侵染来源之一。 侵入。玉米生长季节,越冬病菌产生孢子,随雨水飞溅或气流传播到玉米叶片上,适宜温、湿度条件

4、下萌发入侵。感病品种上,病菌侵入后迅速扩展,约 14天左右,即可引起局部萎蔫,组织坏死,进而形成枯死病斑。潮湿的气候条件下,病斑上可产生大量分生孢子,随气流传播,进行多次再侵染,造成病害流行。 玉米大斑病的发生因素 气候因素。气候条件是病害发生轻重的重要因素,温度 20 25 、相对湿度 90以上利于病害发展。从拔节到出穗期间,若降雨集中,田间湿度大,再加上气温适宜,可造成病害流行。在北方玉米产区, 6 7月降雨量均超过 80日较多,加之 8月份雨量适中,病情发展严重。 栽培因素。玉米孕穗、出穗期间氮肥不足,发病较重。单种玉米比套种玉米发病轻。连作地、排水不良的低洼地以及田间密度高、通风不良的

5、田块,发病重。品种抗病性是影响大斑病流行的重要因素。玉米连茬地及离村庄近的地块,由于越冬菌源量多,初侵染发生的早而多,再侵染频繁,易造成流行。 玉米大斑病的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品种。玉米秸秆不要堆放田头。轮作倒茬,避免重茬。适当早播,培育壮苗,注意肥水管理,氮磷搭配使用。早期摘除下部病叶。玉米收获以后,彻底清除田内外病残组织。 化学防治:在心叶末期到抽雄期或发病初期喷药防治。药剂选用 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 300倍液,或 80%速克净可湿性粉剂 1 000倍液,或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 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 600倍液,或75%达科宁可湿性粉剂 500倍液,或 2

6、5%苯菌灵乳油800倍液,或 40%克瘟散乳油 800 1 000倍液,特灵水剂 2 500倍,或 20%草酸青霉水剂稀释50倍液。每隔 10天防 1次,连续防治 2 3次。 玉米小斑病 异名 玉米斑点病 简介 玉米小斑病为我国玉米产区的重要病害之一,一般造成减产 15%20%,减产严重的达 50%以上,甚至绝收。 玉米小斑病图片 玉米小斑病的为害症状 玉米整个生育期内都可发生,但以抽雄、灌浆期,发病重。主要为害叶片,但叶鞘、苞叶和果穗也能受害。叶片上病斑小,但病斑数量多。初为水浸状,以后变为黄褐色或红褐色,边缘颜色较深,椭圆形、圆形或长圆形,大小 (5 10)(3 4)斑密集时常互相连接成片

7、,形成较大型枯斑。多雨潮湿天气,有时在病斑上可看到黑褐色霉层。多从植株下部叶片先发病,向上蔓延、扩展。 玉米小斑病的类型 叶片病斑形状,因品种抗性不同,有 3种类型: (1)不规则椭圆形病斑,或受叶脉限制表现为近长方形,有较明显的紫褐色或深褐色边缘。 (2)椭圆形或纺锤形病斑,扩展不受叶脉限制,病斑较大,灰褐色或黄褐色,无明显、深色边缘,病斑上有时出现轮纹。 (3)黄褐色坏死小斑点,基本不扩大,周围有明显的黄绿色晕圈,此为抗性病斑。高温潮湿天气,前两种病斑周围或两端可出现暗绿色浸润区,幼苗上尤其明显,病叶萎蔫枯死快,叫 “ 萎蔫性病斑 ” ;后一种病斑,当数量多时也连接成片,使病叶变黄枯死,但

8、不表现萎蔫状,叫 “ 坏死性病斑 ” 。 玉米小斑病的病原物 病原为玉蜀黍平脐蠕孢,属半知菌亚门。有性态为异旋孢腔菌。 形态。子囊座。黑色,近球形,大小 (357 642)(276443)囊。长条形,大小 (183.3)(8.5)端钝圆,基部具短柄,内含 2 4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长线形,在子囊里缠绕成螺旋状,有隔膜,大小 (27.3)(8.8)生孢子梗褐色至褐色,直或呈屈膝状,大小 (80 156)(5 10)部细胞大,具隔膜 3 18个。孢痕明显,生在顶点或折点上。分生孢子长椭圆形,多弯向方,褐色或深褐色,具隔膜 1 15个,大小 (14129)(5 17)点明显。 特性。病菌产生分生孢

9、子的最适温度为 23 25 ,最低温度为15 ,最高温度为 33 。 玉米小斑病的侵染循环 侵染源。病原菌以菌丝或分生孢子在病株残体内外越冬,在地面上能存活 1 2年。带菌种子也可导致幼苗发病。 侵入。第二年越冬病原菌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借气流或雨水传播到田间玉米叶片上。如遇田间湿度较大或重雾,叶面上结有游离水滴存在时,分生孢子 4 8小时即萌发产生芽管侵入到叶表皮细胞里, 3 4天即可形成病斑。以后病斑上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进行重复侵染。玉米收获后,病原菌又随病株残体进入越冬阶段。 玉米小斑病的发生因素 品种因素。种植感病品种是小斑病大面积流行的重要因素。 气候因素。发病适宜温度 2

10、6 29 。遇充足水分或高湿条件,病情迅速扩展。玉米孕穗、抽穗期降水多、湿度高,容易造成小斑病的流行。 栽培因素。夏玉米比春玉米,发病重。低洼地、过于密植荫蔽地、连作田,发病较重。 玉米小斑病的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可因地制宜地选用抗病品种,注意合理布局和轮换,避免长期种植单一品种。适时播种,使抽穗期避开多雨天气。施足底肥,适期、适量合理追肥,促进植株生长健壮,特别是必须保证拔节至开花期的营养供应。发病制种基地实行大面积轮作,把病原基数压到最低限度,减少初侵染来源。集中清理底部病叶,带出田外处理。收获后,清除地面病株残体,把带菌残体充分腐熟,最好不用于玉米制种田。病田应实行秋翻,使病株残体埋入地

11、下 10 化学防治:发病初期喷洒药剂防治,每隔 7 10天防治1次,连防 2 3次。药剂可选用 50好速净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或 80速克净可湿性粉剂 1 0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 800倍液,或 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 600倍液,或 25苯菌灵乳油 8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600倍液。 玉米弯孢霉菌叶斑病 异名 玉米黄斑病 简介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在主要玉米产区普遍发生,是玉米的重要病害。 玉米弯孢霉菌叶斑病图片 玉米弯孢霉菌叶斑病为害症状 发生在玉米成株期,主要危害叶片,有时也危害叶鞘和苞叶。初生褪绿小斑点,逐渐扩展为圆形至椭圆形褪绿透明斑,中间枯白色至黄褐色

12、,边缘暗褐色,周围有浅黄色晕圈,成熟病斑一般长 2 5 1 2的可达73度大时,病斑正反两面有灰黑色霉状物。该病症状变异较大,在一些自交系和杂交种上,有的只生一些白色或褐色小点。 玉米弯孢霉菌叶斑病病原物 病原为新月弯孢霉,属半知菌亚门。 形态。分生孢子梗褐色,较直,也有的弯曲,有隔膜,不分枝,大小 (52 116)(45)生孢子暗褐色,弯曲,或呈新月形,大小 (20 30)(8 16)隔膜 3个,中间 2细胞膨大,两端细胞稍小,颜色也浅。 特性。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范围为 30 32 。分生孢子最适萌发温度为 28 30 ,相对湿度在 90%以上才可萌发 玉米弯孢霉菌叶斑病侵染循环 病菌以分生

13、孢子在玉米秸垛内越冬,以菌丝体在玉米垛、田间地表、土壤、堆肥中越冬。玉米秸垛、田间地表的病残体是病菌的主要初侵染源。 玉米弯孢霉菌叶斑病发生因素 气候因素。该病属高温高湿型病害, 78月高温高湿或多雨的季节利于发病和流行。 农业因素:播种晚、土壤贫瘠,发病重。 玉米弯孢霉菌叶斑病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品种,注意品种间的合理布局和轮换。秸秆还田或高温堆肥、垫家畜圈、做烧柴,避免用秸秆做篱笆,村边、地头不留玉米秸秆。适时早播、合理密植、增施有机肥、与中矮秆作物间作等均可减轻病害的发生程度。 化学防治:发病初期喷洒 40%福星乳油 8 000倍液,或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 2 000倍液,或

14、唑酮可湿性粉剂 3 000倍液,或 25%敌力脱乳油 1 000倍液,或 80%大生可湿性粉剂 1 000倍液,或 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 1 000倍液,或 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 2 000倍液,或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1 000倍液,或 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 。 玉米褐斑病 玉米褐斑病原是玉米生产上的次要病害,虽然各地均有发生,但损失不大。近年来,该病在我国玉米产区普遍发生,造成大面积流行,危害十分严重,其中,在华北地区和黄淮流域的河南、河北、北京、山东、安徽、江苏等省危害更重,已经成为玉米生产上的主要病害。 玉米褐斑病图片 玉米褐斑病为害症状 褐斑病主要为害叶片和叶鞘,田间症状有整株黄点型和局部褐斑型 2种。 整株黄点型。一般是整株叶片发病,叶片上出现密集及大小分布较均匀的小黄点,使叶片和植株呈现失绿发黄,密集的小黄点老熟后变成褐色的孢子堆,内有休眠孢子。孢子堆不破裂。 局部褐斑型。主要发生在叶鞘、叶主脉上。病斑浅褐色,叶肉组织变为红黄色。主脉发病,病斑红褐色,发病后期,病斑表皮破裂,散出褐色粉末。 玉米褐斑病的病原物 病原为玉蜀黍节壶菌,属鞭毛菌亚门。休眠孢子椭圆形,大小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