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考古发现看先秦时期城市的给水与排水

上传人:ji****n 文档编号:47396013 上传时间:2018-07-01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158.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考古发现看先秦时期城市的给水与排水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从考古发现看先秦时期城市的给水与排水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从考古发现看先秦时期城市的给水与排水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从考古发现看先秦时期城市的给水与排水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从考古发现看先秦时期城市的给水与排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考古发现看先秦时期城市的给水与排水(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考古发现看先秦时期城市的给水与排水刘继刚(河南科技大学政治与社会学院, 河南? 洛阳 ? 471003)? Abstract :Therewere two main sources ofwater supply for a city in the Pre- Q in period ,onewas drill?ing wells forwater ,the otherwasdigging ditches to draw water? The quality ofwellwaterwas pure ,while the quantity of ditchwaterwas large? The d

2、raining of urbanwatermainly depended on pipelines to discharge rain?water and domestic waste water into themoat outside a city?Key words :Pre- Q in period ;city;water supply;water drainage 摘 ? 要: 先秦时期城市的给水主要来源有两个,一是凿井取水,二是穿渠引水。井水水质纯净,渠水水量较大。城市的排水主要依靠管道将城中的雨水和生活废水排往城外的护城河中。关键词: 先秦;城市; 给水; 排水? 城市是人类社会

3、发展的产物。?世本 作篇 ! 载: 鲧作城郭。 # 从考古发掘来看,龙山文化时期我国已经出现了城市, 如山东章丘龙山 城子崖和河南安阳后岗遗址、登封王城岗遗址、淮阳平粮台遗址、郾城郝家台遗址等, 都是龙山文化时期城市的典型例证。夏商时期城市的范围和结构有了更大的进步和发展。城市给人们的生 活提供了安全的保障, 居住在城市中的人们在获得安全的同时更需要便利的生活。城市的给水与排水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先秦时期城市的人们 怎样解决给水和排水呢? 本文试通过考古发现对其作一探讨。一、先秦时期城市的给水先秦时期城市的给水主要有以下两种途径: 1?凿井取水凿井取水是古代解决城市供水的重要方法。在古代的环

4、境卫生条件下, 井水因其水质比较稳定、清洁,始终是最主要的饮用水水源。井是我 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发明的一种设施。 ?吕氏春秋 勿躬 ! 篇说:伯益作井。 # ?经典释文 ! 卷二 井卦# 下引: ?世 本 ! 云:化益作井。 % 宋衷云:化益伯益也。尧臣。 % # ?淮南子 本经训 ! 载: 伯益作井而龙登玄云,神栖昆仑。 # 伯益造井之说为各家所公认。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时期水井出现于多处遗址之中,如河南汤阴白营遗址另一条全长 39?5米,宽 1?6米,深 1?7 1?9米。古代城市选址往往遵循 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 # 的原则。因此, 出于地理条件的限制和防洪

5、的考虑,许多城市不可能距水源太近, 必须开渠引水入城。 在河南登封阳城遗址? !, 曾发现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战国时期供水设施。这套供水设施主要是由陶质直通管、三通管或四通管在地下铺设成长 长的输水管道,把水引入城内。与输水管道相配套的还有澄水池和阀门坑等。管道自北向南铺设在岩石层中挖好的沟槽之中。已发掘 500米左右, 每隔 30 50米就有一个三通管,其南端与 一个储水池相连, 把北面高地流来的水送入储水池内。储水池也是开凿在红色岩石层中,呈口大底小和西宽东窄的东西长方形, 四壁规整。水池 口部东西长 14?6米,西端宽 4?52米,东端宽4?2米;底部东西长 13?25米,西端宽 3?75米

6、,东端宽 3?25米; 水池西端深 2?2米, 东端深 1?5米。水池底部平铺一层直径 0?4 0?5米的河卵 石, 可能与沉淀水中的泥沙有关。卵石东西向大体成行, 行间距 6 12厘米。在储水池东壁底部中间的岩石层内,向东开 凿了一段长约 3?8米西高东低的斜坡小涵洞,涵洞西口高开东口 0?4米, 涵洞高 0?21 0?98米,底宽 0?2 0?7米。在涵洞底部自储水池向东铺有 11节陶水管道,每节陶水管道均为一端粗一 端细的圆筒形,泥质灰陶,器表饰绳纹,管长0?6米左右,粗端口径 0?17 0?18米,细端口径 0?13 0?14米,壁厚 2 3厘米。水管道相套接时,都是后一节水管细端套入

7、前一节水管粗端 内 4 6厘米。由于涵洞内的水管道是为了把储水池的水向东输送,所以各节水管的套接方法均为粗端朝西和细端向东套接。 紧靠出水涵洞东端有一个 阀门坑#。这是在岩石层中开凿一个方形竖坑和一个圆形竖坑相接而成。方形竖坑在西,每边长 1?35米,坑深1?7米,圆形竖坑在东,直径 1?1米,深 1?85米。由涵洞内铺设出来的陶水管道, 直接伸到方 坑与圆坑底部的相接处。水管道东端口部内外,有明显的磨损和碰伤痕迹, 这很可能与当时用物堵塞管口止水和拔塞放水的磕碰与磨损有关,从 而说明这两个相连的坑是为了堵水和放水使用的, 其作用类似现在自来水的 阀门坑#。在 阀门坑 # 东南壁下部,向东南方

8、向开凿一段长 0?7米,高约 1?03米,宽 0?3 0?54 米的圆拱形涵洞, 接涵洞继续向东南开凿一条口宽 0?25 0?6米, 底宽 0?25 0?35米,深 0?14 1?76米的上宽下窄的露天沟槽。涵洞底部和沟槽底部都铺设套接的陶水管道,沟槽内陶水管 道铺好后,将沟槽用土填实,成为地下暗管。这段陶水管道己发掘出 61节, 残长 32?6米。登封阳城这一整套供水系统,规划合理,设 计巧妙, 是研究我国古代城市供水的重要实物资料。二、先秦时期城市的排水人们在城市中生活不但需要供水系统, 还需 要有排水系统。一方面生活用水需要排到城外,另一方面遇到大雨或大涝, 城中之水也要排到城外。先秦时

9、期城市的排水系统主要由城内沟渠、 壕池,以及天然的河湖共同组成。一般说来,排水系统都与城外的护城河相互连通, 以便将城中之生活废水和雨水排到城外。从目前出土的遗址来看,排水系统的出现要 远远早于城郭的出现。在龙山文化时期的聚落里已经出现了陶质排水管道。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周口淮阳平粮台遗址中发现了相当完整的排水设 施。平粮台遗址范围约每边长 185米,在其南、北城门和南门的地面下找到了陶质的排水管道。这些排水管道,位于南门门道路土之下 0?3米, 其南端被汉墓和龙山文化层(平粮台四期 文化 ) 打破。现残长 5米多,是在门道下挖一条北高南低、上宽下窄的沟渠,上宽及深各约0?74米, 沟底铺一条陶排

10、水管道,其上再并两条。管道每节长 0?35 0?45米不等,直筒形, 一端稍细, 径为 0?23 0?26米, 一端较粗,径为 0?27 0?32米。每节小口朝南,套入另一节的大口内,如此节节套扣。从整个管道看, 北端 稍高于南端, 宜于向城外排水。管道周围填以料礓石和土,其上再铺土作为路面。在南城门东部的夯土城墙下还预埋有一条陶排水管道,陶管道较原始, 似建城时埋下的? 。可见,淮阳平粮台53从考古发现看先秦时期城市的给水与排水遗址时期人们似乎已经意识到村落内的排水问 题, 并开始采取了防范措施。俞伟超先生说: 在中国古代, 这种公共的排水设施, 常见于以后的城市遗址,而村落遗址中则从未发现

11、过。 #? #目前所发掘的夏商时期城址之中, 夏代二里头遗址和偃师商城发现了大型的排水系统, 湖北盘龙城遗址中也有少量排水管道出现。二里头遗址的的城内排水系统有管道和暗渠 两种。排水管道为陶质的,排水的暗渠是木结构, 还有用石板直接砌成的排水管道。这其中木结构的暗渠位于 3号基址与 5号基址通道的下面, 暗渠长逾百米? 。陶质和石板砌成的排水管道则在二号宫殿基址北部的东廊庑下。在东墙的第一、四道门均有地下水道通过。西墙之外 0?7米处有一条顺着西墙的灰沟,北高南低,可能是 宫殿的排水。沟底又有一小沟, 长度为 14?5米。沟壁土质较硬,带有黄斑, 似经水浸。在庭院东部也发现有两处地下水道。一处

12、在庭院东部,由若干节陶水管道相接而成, 安装在预先挖好的沟 槽之内,水道西高东低,便于将庭院的水排出去。水道残长 7米左右。另一处地下水道在庭院东南部, 是在一条先挖好的沟槽内用石板上下左 右砌成的方腔水道,其上再垫土以便行走。该水道南北向一段内腔较窄小, 东西向一段内腔渐次变得宽大。水道北高南低, 西高东低。其南北向一段长 11?6米? %。 在偃师商城的内城有许多座水井和较完备的排水系统,该排水系统与宫城北部的池苑相连。池苑主体是一座经人工挖掘、用石块垒成的长方 形水池, 水池东西长约 130米,南北宽约 20米,深约 1?5米。在水池的东、西两端各有一条渠道和水池相联通, 西渠为注水道,

13、东渠是排水渠道, 二渠均为用石块砌筑而成。西渠从宫城西墙 下穿出, 经两次直角拐折从大城的 西一 # 城门下通过,与城外护城河连接; 东渠从宫城东墙下穿过, 经两次直角从大城的 西一 # 城门下通过,与城外护城河相通。渠道基槽宽度为 3米 左右,现存石砌水腔一般宽约 0?4米,高约 5米。池、渠总长度为 1430米。湖北的盘龙城的西门外发现有陶质的排水管 道。计有 11节,除南端的两节陶水管被一大石块压损外,余皆保存完好, 每节水管长短不一,水管对口相接连成一条排水管道, 总长 5?4米。水管管道于地下,以现在破坏面为准,埋深(距台基残面 ) 0?15米。陶水管外表呈黑灰色, 胎为红褐色。最短

14、一节水管长 46厘米,最长的一节长 55厘米,一般长 49厘米。直径 24厘米,胎厚 1?82厘米。 安阳苗圃北地也发现有地下水道遗存。在PNT232第 3层发现了一段地下水道,属第三期文化层。水道口距地表 0?66米, 作长条形,东西向,东端与一块礓石粉硬面相接, 西端被盗坑 破坏。现存长 2?75米,宽 0?25米,深 0?4米。在水道内旋转有陶制的水管,并且有套合的痕迹。水管均为泥质灰陶,圆筒形,两端平直,一端较粗, 另一端稍细,中部微鼓,系用泥条盘 筑, 腹部饰绳纹。长 33厘米,一端径 17?5厘米, 另一端径 15厘米, 壁厚 1?6厘米? 另有支道导向城之西北。各水道均有穿越城垣

15、排往城外之水口, 大城 已发现四处, 小城一处。在安阳大司空村第二区发现有地下水管沟槽一段。沟槽被压在汉代层之下, 打破殷代层,全长 4?9米,南北向,宽 0?35 0?4 米,深 0?3 米。沟中埋有灰色陶水管十二节,每节长 38?2厘米,外径 17?4厘米,直筒状。时代可能早到东周,晚到汉代。? 三、结语 综观先秦时期的给水和排水设施我们可以看出, 在先秦时期, 尤其是进入阶级社会以后,随着城市的发展, 给水和排水设施不断完善。首 先, 作为给水设备的水井的数量迅速增加。井水不仅用于生活,而且广泛为生产所利用。其次,已经尝试制造引水设施将河湖之水引入城中供人们生产和生活使用。登封阳城遗址出

16、土的给水设54考古研究备为后世城市给水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再 次, 供水和排水设备材质丰富, 形式多样, 管件齐全。供水和排水的管道不仅有陶质的,而且有石砌的。形式上不仅有筒状的,而且有五角形 的; 不仅有一般的直管接口而且有三通口、四通口和阀门。总之, 先秦时期城市给水和排水的尝试给后世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 安阳地区文管会:?河南汤阴白营龙山文化遗址 !,?考古! 1980年第 3期。 ? 洛阳博物馆:?洛阳矬李遗址试掘简报 !,?考古!1978年第 1期。( ? 北京大学、河北省文化局邯郸考古队:? 1957年邯郸发掘简报!,?考古! 1959年第 10期。)? 浙江省文管会、浙江省博物馆:?河姆渡遗址第一期发掘报告!,?考古学报! 1978年第 1期。 ? 宋豫秦、李亚东、韩建业:?河南驻马店市杨庄遗址发掘简报!,?考古! 1995年第 10期。+? 东下冯考古队:?山西夏县东下冯遗址东区、中区发掘简报!,?考古! 1980年第 2期。, ? 诗家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