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知识产权与亚太地区经济利益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7374721 上传时间:2018-07-01 格式:PDF 页数:18 大小:678.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业知识产权与亚太地区经济利益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农业知识产权与亚太地区经济利益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农业知识产权与亚太地区经济利益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农业知识产权与亚太地区经济利益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农业知识产权与亚太地区经济利益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业知识产权与亚太地区经济利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业知识产权与亚太地区经济利益(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Journal of Translation from Foreign Literatures of Economics 46 农业知识产权与亚太地区经济利益 Keith E. Maskus著,周竹南 译 原载:世界经济2006年第6期 一、导 言 农业经济政策无论在多边层面上还是在不同地区的前沿仍然是国际争论的一个焦点问题。 意味深长的农业贸易自由化问题可能是世界贸易组织正在进行的多哈谈判中任何有意义的多边协议的一个必要条件。 在亚太地区地区, 许多双边协议都在不同程度上涉及到对农业的支持与贸易政策。很显然,日本、韩国及其它东亚国家相对来说仍仅限于食品贸易;而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对某些农产

2、品的保护力度仍很大。 农业政策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往往被忽视, 即农业从技术角度讲是一个动态的部门。 农业正处于两项技术革命农作物遗传学和家畜饲养工业化之间,并处于第三项革命通过DNA重组的基因改良的初级阶段。这些技术革命隐含着多重意义:首先,大型农业综合企业投身于生命科学的这一转变在该领域已形成实质性的行业集中和纵向统一; 第二, 随着私营部门对农产品开发步伐的加快,公立科研机构与私营公司间在创立科研成果方面的关系日益交错纵;。第三,伴随着植物与动物新品种的研发、生物学对农业的输入以及农作物营养和药物产品的研发,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产品革新。 概言之, 这些现象表明: 农业对新技术及知识产权规范的保

3、护措施所产生的依赖性越来越强,而在这一点上,为进一步加强国际间的和谐,具有强大的利益驱动力。能够影响这种保护和对农业技术投资积极性的知识产权主要有三种形式,即:生命形式的专利、植物品种权和地理标志;与 此相关还有竞争政策,包括废物处理(平衡进口)。 简言之, 随着科学与技术在农业领域运用的不断增长, 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出现和基于农业的跨国企业把市场推越国界, 农业愈来愈全球化。 这一趋势显然给亚洲和其他地区的政策制定者提出了一系列棘手的问题。例如,在这种环境下,限制贸易政策和对农业的支持政策能够维持到什么程度?倘若其他相对优势的基本决定因素不变, 减少这种支持对于公司在农业技术上的投资力度将意味

4、着什么?何种标准才能促进农业的发展?这种知识产权是否具有抵御因贸易自由化而产生的竞争压力?通过附加政策支持对知识产权的补充需要增加到何种程度?面对国际间有关卫生和水资源卫生标准的焦灼争论以及环境的利用与生物多样化的问题应采取何种创新对策?很显然,这种对策是仅对次优世界(second-best world)而言的。 针对这些问题该论文做了大量的定性分析。 在关注东亚发展中国家利益的同时, 重点探讨亚太地区贸易和农业产品生产的主要竞争者:美国、加拿大、日本、中国、韩国和澳大利亚。下一经济资料译丛 2009 年第 3 期 47 章将讨论农业技术的根本变化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一些基本问题。第三章阐释农业知

5、识产权的实质,包括主要国家的政策环境。第四章在考虑天然条件、技术、生产和贸易的前提下,阐述了这些国家的经济利益。 第五章在阐述知识产权和其他政策支持之间的关系, 包括贸易政策和对农业资助间的关系的前提下,而得出的结论。其中还包括地区政策和世贸组织改革的范围。 二、农业的技术变革 值得注意的是标准的国际贸易与投资模式把农业视为竞争性行业, 其规模与静态技术具有固定回报。同样重要的是贸易秘密它们保护着机密情报或技术、商标、证明标记,并保护着机密测试资料。可是,这些政策并未得到多少辩论。事实上,这些阐述中的每一个特点在许多方面都不够充分,至少不包括最贫穷的发展中国家。现代农业受制于大量的技术变革,受

6、制于寻求经济规模与范围的农场和农业综合公司之间所提高的集中程度, 但却受益于大规模的政府科研资助和输出或价格支持。这些特点对贸易政策的形成和知识产权都是至关重要的。 要弄明白农业在技术上是动态的,就要考虑加强对许多可在全球销售的农作物特性的研究。技术的进步源于育种方法与耕种方法的改进、 种子新品种的研发, 即改良植物和动物使其具有抗病、抗灾、高产和营养丰富等特点。因此,植物种类的杂交包括通过交叉授粉和无性繁殖在不同品种中选择与组合一些理想的特点。 在许多其他品种中, 玉米、 高粱与土豆长期受益于这种研究。许多其他形式的植物品种, 包括农产品和用于装饰性的花草与树木都反映出基于性繁殖的改良技术。

7、 农业生物工程技术已从这一阶段进入另一个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 把取自其他或许是无关联的植物和动物的基因物质(重组的DNA)注入其他品种以研发具有一定特点的新品种。现今,靠生物工程技术培育的主要农作物有大豆、棉花、水稻和土豆。随着当今奶制品生产和渔业养殖的巨大进步, 动物日趋成为基因工程应用的目标。 农业生物工程技术最新的成果展示包括所谓营养植物的现场测试, 这种植物被设计成能够兼含固有营养和药用价值而被送到消费者的餐桌上。 农业生产还具有另外两种技术变革的特征。 首先是家畜饲养越来越工业化, 把大批家畜集中于特殊的地方,使用抗生素保持家畜的荷尔蒙的指标与健康,促使其快速发育。就牛肉、猪肉、家

8、禽和渔业养殖而言,这种工业化的程度越来越普遍。第二,就外观、质量和产品特点而言(包括有机食品),农作物间具有越来越互异的趋势,以提高产品单位的附加值。在食品加工业、饮料加工业,尤其是越来越全球化的葡萄酒酿造业,这种趋势尤为普遍。 所有这些活动都离不开大量科研基金和大批的基础科学 (如生物起源研究方法) 和应用农业(如种子品种、家畜抗生素和推广服务)的科技人才。其结果是在农业技术的所有领域都出现政府对科研的扶持和私营开发交错融合的现象。 这种融合与伴随而来的科研投资收益在不同国家差异很大,并影响到那些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如何制定技术政策上的经济利益。此外,在这些领域中所采用的知识产权类别因不同产品、

9、不同国家而异,这就造成进一步的政策改革与调和的压力。为阐明这些现象, 我们将在亚太地区地区范围内探讨更深层面上的技术改革、竞争与知识产权问题。 Journal of Translation from Foreign Literatures of Economics 48 1、亚太地区地区的农业技术 1、亚太地区地区的农业技术 农业的传统方法包括从大自然的品种中选择和培育最佳植物品种, 在非正规市场进行种子交换。最贫穷国家郊区的某些地方仍保留着这种传统,但在亚太地区地区中等收入和高收入国家,这种作法已并不多见。 这些国家的特点是着意将技术运用到选择和改良农作物上, 以期收到规模生产效益,造福于正

10、在增长的人口。 高产当代作物品种的开发是伴随北美和欧洲科学育种技术的出现起源于19世纪末。 玉米杂交在这些地区传播得较快,后来又应用于高粱、小米和水稻。在无知识产权保护的情况下,私营公司成功地采用了杂交技术,因为杂交产生了一代“杂种优势”,这样就迫使农民不再使用所保留的传统的种子,而在每季购买新型种子。其他能够产生新型小麦品种、其他谷物、花卉和农产品的育种方法,并无这种技术本身的保护,因而这种压力促使美国于1930年制定了植物专利法案植物专利法案,于1970年制定了植物品种保护法案植物品种保护法案。如下所示,该地区的其他国家也紧随其后。 当代作物品种传播到亚洲发展中国家主要归因于绿色革命, 在

11、这种形势下, 为培育稳定性和适应性更强的水稻及小麦品种的公共农业机构创建于60年代,在各地区被广泛引进并不断改进。新型品种的传播持续增长到20世纪90年代。 在90年代前的10年间, 改良品种在亚洲的农产品中占主导地位。因此,到90年代前,亚洲80%种植小麦和60%种植玉米、水稻和其他谷物的地区都采用了改良品种。 这种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中国的农业改革, 使研发出来的植物品种得以广泛传播。 亚太地区地区的主要国家积极地采用了由育种技术开发出来的植物新品种。 美国具有最早的保护此项投资的制度, 因而, 在加拿大、 澳大利亚、 日本、 韩国及中国与种子相关的行业很兴旺。除中国外,这些行业主要由私

12、营企业构成,尽管他们都依赖于政府对育种研究的大力支持,依赖于国际信息资源和倒序制作(reverse engineering)。2002年美国拥有最大的国内商业性的种子市场,用于种植的原材料达5.7亿美金,中国紧随其后达3.0亿美金,日本达2.5亿美金。加拿大和澳大利亚也是种子交换的大市场。美国是商业性种子的最大出口国,毛出口额达7.99亿美金。加拿大的出口额达1.22亿美金,日本的出口额达1.05亿美金(几乎全部是园艺品种),澳大利亚的出口额达0.43亿美金,中国的出口额达0.3亿美金,韩国的出口额达0.16亿美金,当然这其中的某国家可能是净进口国。因此,植物原材料的交换变成一个规模庞大和全球

13、化的行业。 近年来, 在原靠植物遗传学培育新品种的基础上, 又增加了利用转基因开发新型植物的方法,并获得一定的技术或审美特征。 生物工程技术或称之为所谓的基因革命不同于作物遗传学之处, 主要在于它通过细胞层面研究到利用遗传工程学的方法改变和生成的某些特点加速了新品种、甚至新物种的开发。经过转基因的农作物主要是增强了对除草剂和病虫害的抵抗力,减少了化肥的用量,大幅增产。例如:中国的研究表明:Bt棉由于减少杀虫剂用量和人力,每公顷的成本降低了82%, 产量的提高达15%。 当今转基因农作物主要有四种:大豆、玉米、棉花和菜籽油,而许多其他品种的实验正在进行之中。这种基因改良农作物的传播,至少在已种植

14、地区,是相当可观的。转基因农作物从1995年的0公顷增至2003年的7千万公顷。 这仅包括18个国家, 其中仅有10个国家为转基因作物的投入经济资料译丛 2009 年第 3 期 49 超过5万公顷。迄今为止,在亚太地区地区美国是最大的生产商,其次是加拿大、中国和澳大利亚。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仅在近年才成为转基因工程的积极采用者。预计到2010年中国将有92%农民采用Bt棉品种,将有95%的农民采用转基因水稻。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日本和韩国并无这种积极性。就像他们在欧洲的伙伴,消费者和这些国家的环境组织那样担心基因改良农作物食品的安全性和生物多样化的广泛传播及环境稳定性方面所蕴含的意义。而这

15、些担心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他们与决策者在这一点上不谋而合,他们希望延缓规章制度的制定和标签要求的实施以放慢基因改良食品的进口和在本国消费的速度。而且, 这些担心可能被用来限制这种新技术在日本和韩国的传播, 他们的农业仍依靠小型农场和高成本技术。 如前所述,农业技术改革的最终形式是畜牧业的工业化,其形式为开发大型家畜饲养场、家禽饲养场、鱼类和贝类养殖场。在单一的特定地区集中饲养家畜的能力,会形成生产蛋白质的实际经济规模。 这种趋势本身不依赖于科学和知识产权。然而,为使这种工业化具有可行性,农业综合公司已研发了抗生素、 疫苗, 以及科学的、 能够促进生长平衡的饲养法和控制疾病的方法。这些技术对从畜牧

16、业和联合行业到工业化的家畜饲养业的转型极为重要。这种工业化技术在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非常先进,在亚洲国家也正在快速出现;特别是中国也采用了这种技术;盛行的渔类养殖业在越南和泰国也业已成型。 2、工业化的意义2、工业化的意义 新兴的技术性知识和工艺在农业中的成功运用, 对竞争和市场结构至少产生三种重要且相互关联的结果。第一是大型生命科学公司的建立,他们负责组织为农业注入生物科学的生产,其中包括种子的不同品种、杂交品种、农用化肥、基因技术、饲料和兽药等。开发多项产品的行业具有规模经济效益, 因为在科研上具备合并后的协力优势并具有获得大量的技术许可之需求。 规模经济效益还来自这些活动的科研密度。 就像其他知识产权密度大的部门那样, 开发新的生物遗传植物或牲畜疫苗的固定成本可能较高,但生产和销售的边际成本却较低。 最明显的是这种集中来自于农业生物工程公司对种子公司的需求。 所以, 如美国的Monsanto公司到2000年需要六家大型种子公司,其中包括美国的DeKalb, Holden and Cargill 国际公司。DuP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