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师说》教案12 新人教版必修3

上传人:zw****58 文档编号:47358158 上传时间:2018-07-01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27.9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师说》教案12 新人教版必修3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高中语文《师说》教案12 新人教版必修3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高中语文《师说》教案12 新人教版必修3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师说》教案12 新人教版必修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师说》教案12 新人教版必修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师 说 师 说 教学目的: 1.认识教师的作用、从师的意义,以及能者为师的道理。 2.学习本文正反论证,用对比方法透辟地说明问题的写作技巧。掌握实词“师”和虚词 “之”、“者”的几种用法。 教学设想: 1.以串讲为主,用读读讲讲,逐段归结的方法,把词句讲解和作品分析结合起来。 2.安排两教时。 第一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解题、简单介绍作者、读讲课文第一、二两段。 教学内容和步骤: 1.板书课题。 2.解题:“说”是议论文的一种。“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说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韩愈说写这篇文章是送给他的学生李蟠()的,其实也是针砭时弊之作。 3.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

2、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因为昌黎(今河北昌黎县)韩 氏是望族,所以后人又称他为韩昌黎。他二十五岁中进士,二十九岁以后才登上仕途,累官 至吏部侍郎。中间曾几度被贬,他的整个中年时代是不得志的。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反对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主张“文以载道”, 提出了“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 韩愈不仅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 而且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 著有 昌黎先生文集 四十卷, 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 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因此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

3、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师说是韩愈的代表作之一,是他三十五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写的。柳宗元很推 崇这篇文章,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曾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 笑之,以为狂 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晚辈),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抗颜, 端正容颜。抗颜而为师,正正经经地做起老师来了),世果群怪聚骂,指目(手指而目视) 牵引(拉拉扯扯),而增与为言辞(增添一些言辞来毁谤韩愈)。愈以是得狂名。”文章针 对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恶劣社会风气, 阐述了师的作用和标准, 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从师 应持的态度,提倡能者为师、不耻下问、教学相长。这些精辟的见解还突

4、破了孔子学说的框 框,因有进步的一面,在当时是具有移风易俗影响的。 4、教师范读。 5、读讲课文第 1、2 两段: 第 1 段,总述“师”的作用,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以及应该拜什么人为师的问题。 文章首句开门见山地指出: “古之学者必有师。 ” “古” , 古时候, 指两汉以前。 “之” , 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者”,附在动词“学”的后面,结合成一个名词性 的结构,叫“者”字结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的”字结构“的(人)”“学者”是 学习的人,不同于今天所说的有学问的人。三字“必有师”,鲜明地针对时弊提出问题,突 出地强调了论点,是全文论述的总纲。第二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5、”“所以”, 用他。这里的“者”是个语气助词,用在句子里表示略作停顿。“者,也”是古汉 语中判断句的格式。以上从正面说。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知”,懂得、明白;用心 爱心 专心 1“之”,代词,代“知”的对象,指知识和道理。“惑而不从师”,有了疑难问题而不去跟 随老师学习,“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最后也得不到解决了。以上 再从反面说。一正一反,强调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接着,提出对“师”的看法:凡先闻道 者 ,都可以为师。作者运用排比句和反问句,并且一口气连用了八个“吾”字,语势流畅, 跌宕有力。“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一个难句。“夫”,音义同“彼”。“

6、庸” 是疑问语气助词,可译成“怎么”。动词“知”后面的结构复杂。“其年之先后生于吾”, “先生于吾”是“大”,“后生于吾”是“小”。这句意思是:那怎么去管他们的年龄是比 我大还是比我小呢?” “道之所存,师之存也”,有不耻下问、能者为师的观点。在结构上, 既照应开头“传道”是“师”的首要职能,又为下段议论张本。(读讲至此,教师可带领学 生集体朗读本段一至三遍,力求把文章的语势读出来。) 读后小结:这一段论述师的职能和从师的必要性,中心围绕一个“道”字。这和作者自命继 承儒家道统有关。文中提出从师不论长少、贵贱,有他破除对长者、贵者的迷信的一面,也 有为也自己“抗颜为师”(一本正经地做老师)申说

7、理由的一面。 第 2 段,批评当时社会上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文章紧承上文“学者必有师”的观点, 感情强烈地慨叹今日师道之不传,转入对耻于从师的批评,过渡极为自然。这一段,作者运 用反复对比的方法来加强文章的说服力。 先是以“今之众人”与“古之圣人”来对比。 板书: 说明如果不从师学习,那么愚人就更加“愚”了。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其皆出于此乎?”“其”,音义同“岂”,表推测语气,“大概”的意思。“此”,代词, 指从师与否。这一句中的两个“所以”,与文章开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的“所 以”有什么不同呢?这一句中的两个“所以”,由“凭借它”的意思引伸为“的原因”; 文章开

8、头句中的“所以”则是“用他来”或“靠他来”的意思。都跟现代汉语中表因果关系 的连词“所以”不同。 再以“为子的择师”和“其身则耻师”来对比。板书: 证明这是“小学而大遗”的反常的做法。“句读之不知明也”,也是一个难句,要 理解为:“句读之不知,或师焉;惑之不解,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小 学”指“句读之不知,或师焉”;“大遗”指“惑之不解,或否焉。” 再次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来对比。板书: 说明“士大夫之族”在这个问题上连“巫医乐师百工之人”都不如。最后以慨叹从师的 风尚不能恢复,是一种可怪现象,与本段开头相呼应。注意:“官盛则近谀”的“谀”后面 的引号应当移到

9、上文“道相似也”的“也”后面,因为“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是韩愈 对“耻学于师”者的批评,不是“士大夫之族”讲的。这段末一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 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句中前一“其”,指代“君子”,“智”可作 “见识”讲;后一“其”,音义同“岂”,表反问语气。(集体朗读本段一至三遍。) 读后小结读后小结: 通过以上三层对比,极言师道不传之可叹与可怪,针砭时弊,发人深思。6.布置作业: 反复朗读课文。并作好回讲课文第 1、2 段的准备。 第二教时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读讲课文第 3、4 段,总结课文;结合“思考和练习”三五题,讲实词“师” 和虚词“之”、“者”的几种用法。

10、教学内容和步骤: 1.检查复习:指名朗读、回讲课文第 1、2 段。 2.读讲课文第 3、4 段。 用心 爱心 专心 2用心 爱心 专心 3第 3 段,论述“圣人无常师”,从正面进一步阐明能者为师的道理。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其贤”的贤,是指德和才。下文“师不必贤于弟子” 中的贤,则可作高明讲。 “术业有专攻”,术,本义是道路;术业, “不是技术才能和学业”, 而是所从事的学业。“术”的相同用法如隆中对有“智术浅短”,智术是“智慧和所采 取的建国路线”。“三人行”的“三”不是只表多数,很多人在一起走路,当然会有老师, 这就失去这一格言的警辟性。“三”是“少中见多”,即最起码的多数的人在

11、一起行走,就 必然有我的老师。 (集体朗读。) 读后小结读后小结:这段引用历史事实,从“古之圣人”中举出孔子为例证加以申述。从孔子师郯子 等人的事迹,推断出“是故弟子术业有专攻”这个重要结论。这个观点,无疑是进步的。 第 4 段,说明写作这篇文章的原由。作者称赞李蟠“好()古文”, “不拘于时”, “能行古道”,为的慨叹“师道之不传”,古今对照,虚实并举,突出了中心,增强了文章 的说服力。(集体朗读。) 读后小结:读后小结:篇末点明作此文的原因和目的,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3.集体朗读全文一、二遍。 4.总结课文:本文以“师说”为题,讲了许多从师的道理。其中“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 惑”,强调

12、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阐述了能 者为师、虚心好学的从师态度;“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辩证地指出了师生 关系。 这些道理, 在今天仍然有借鉴意义。 当然, 韩愈站在封建阶级的立场上, 他所说的 “道” , 是指“圣人之道”。他认为“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是“君子不齿”的,“士大夫之族”本应 比他们高明,这是作者的阶级局限。又如,作者重“传道”,而轻“彼童子之师”的“授书”、 “习句读”。也是片面的。对于这些,应适当指出。 5.指导学生作“思考和练习”: 第一题参考答案见“课文总结”部分。 第二题参考答案见课文第二段的读讲内容。 第三题:讲结构助词“

13、之”的几种用法,略作补充如下: (1)用在修饰语和被修饰语之间,使二者组成偏正结构,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2)用 在主语和谓语之间,使原来的主谓结构变成一个偏正结构,作句中的主语、宾语或表示时间 的短语等,有时也作复合句中的一个分句。用在动词和它的宾语之间,起着把宾语提前的 作用,以达到强调的目的。 参考答案:1、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 2、代词,代“知”的对象。3、结构助 词,用在主谓关系中,表明这里的主谓结构并不构成独立的句子,而只是句中的一个词组或 分句。4、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使它成为句子的一个成分。5、前一个“之”是结 构助词,作“的”讲;后一个“之”是代词,代

14、“童子”。6、结构助词,用在前置宾语和 动词之间,表示宾语的前置。7、结构助词。“师道之不传”是句子的主语部分,用“之”, 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使之相当于一个词组。 第四题,补充例句如下:(1)“者”相当于“的(人)”,如:捕蛇者。说乃使其 从者衣褐。(2)“者”语气助词,用在句子里表示略作停顿,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第五题参考答案:1、师道,以道为师。“师”是意动词。2、“不耻相师”即不以相师为可 耻。3、“尚羞之”即尚且以之为羞,认为这是羞耻的。4、“先国家之急”即以国家的危急 作为自己先考虑的问题。“而后私仇”,把私人的仇怨放在后面。5、“毒之”,即以之为 毒。“你认为这件事应该怨恨吗?或“你怨恨这件事吗?”6、“怪之”即“以之为怪”, 认为这件事很奇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