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领导智慧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47358087 上传时间:2018-07-01 格式:PPT 页数:55 大小:6.0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传统领导智慧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中国传统领导智慧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中国传统领导智慧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中国传统领导智慧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中国传统领导智慧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传统领导智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传统领导智慧(5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 二 章中国传统领导智慧 第一节 儒家领导智慧第二节 墨家领导智慧 第三节 道家领导智慧第四节 法家领导智慧 第五节 兵家领导智慧 第六节 佛家的智慧上九:亢龙有悔。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 厉,无咎。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初九:潜龙勿用。乾坤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六五:黄裳,元吉。 六四:括囊,无咎无誉。 六三: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 成有终。 六二:直方大;不习,无不利。 初六:履霜,坚冰至。第一节 儒家领导智慧一、“仁者,爱人”“道不远人,人之 为道而远人,不可以 为道。故君子以 人治人,改而止。” “民为贵,社

2、稷次之,君为轻”。孟子 “君者舟也,庶人水也, 水则载则载 舟,水则则覆舟,此之 谓谓也。故人君者欲安,则则莫 若平政爱爱民矣得民者得 天下,失民者失天下”。荀子 二、“修己以安人”“政者,正也。子帅以正 ,孰敢不正?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孔子格物、致知、诚信、正心、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礼记大学“三纲”“ 君为臣纲,父为 子纲,夫为妻纲 ”。而“五常” 则为“仁、义、 礼、智、信” 。董仲舒三、中庸之道致中和,天地位焉, 万物育焉 。给我们留下了什么?给我们留下了什么? 社会理想:大同,和谐 实现途径:教育“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教育 的纲领是:“大学之道,在明明

3、德,在新民,在止 于至善”;“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教育的内容为“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最根 本的是“孝悌”。孝是根,“百善孝为先”,忠义友等 是花果“推己及人”。 儒家思想的核心:仁义道德。儒家儒家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 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 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 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 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 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 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 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 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 谓大同。”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 为桀亡。” 荀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 于艺。”“富而可求,虽执

4、鞭之士,吾亦 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论语述而“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董仲舒道德经:“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仁(论语中109次)“仁者爱人”(己立立人,己达达人;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泛爱众而亲人);“克己复礼,仁在其 中”(统治者要克制私欲,遵守秩序);“孝悌也 者,其为人之本与”;“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 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孟子:仁政 、王道:改善民生,加强教化;“以不忍人之心, 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于掌上” 。 义(羊在我上祭祀高于自己);主散,利他。礼记 中庸:“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义为 合宜、无偏私之意;道义(义气),恩义,情义 :

5、亲情、友情臻于可信、完善。大义、正义、公道、 公平、公正东南西北中春夏秋冬仁义礼智信道道 德德人定胜天人定胜天伦常乖舛伦常乖舛五伦关系五伦关系德不配位德不配位父为子纲父为子纲 夫为妻纲夫为妻纲 君为臣纲君为臣纲各安其位各安其位 尽职尽责尽职尽责 人心安定人心安定父子有亲父子有亲 兄弟有爱兄弟有爱 夫妇有别夫妇有别 君臣有义君臣有义 朋友有信朋友有信天下之达道五凡为天下 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 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 ,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 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 也。中庸 选人:举孝廉,德行第一。 育人:教育的涵义:子思:“修道之谓教。” 荀子:“以 善先人者谓之教。” 礼记学记:“教

6、也者, 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说文解字:“教,上所 施,下所效也” ;“育,养子使作善也” 。可见 ,“教育”之要,在于教育者要有德行,首先做到 以身作则,同时引导、教育受教育者依“道德”做 人行事(“作善”)。教育的目标、内容与方法:“文化”,是“文治与 教化”之意,是以伦理道德、礼乐制度教化百姓, 使人民发乎情止于礼之谓。说文解字:“文, 错画也,象交文” ,指“文”字的本意是指线条、 色彩交错的图形、花纹,由此推衍,有了“文字” 、“文籍”、“文章”、“文学”之义,并进一步 产生了与“质”、“实”相对的精神含义。郑玄: “文犹美也,善也。”可见,“文”字自始就含有 “文化”之意味,还指礼

7、乐制度。 “化”,说文 解字:“化,教行也” 。所谓教行于上,化成于 下,“化”是“教行”、“教化”之意。 治理:王道政治,以德治国,礼制。符合天道、人道和本民族的文化传统。 人生:厚德载物;心安幸福;健康长寿。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 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孔子“她系出名门,丽质天成,秀其外 而绝无奢华,慧其中而内蕴悠远 ,壮士为之洒泪,英雄为之牵情 ,个中滋味,尽在五粮春” 第二节 墨家领导智慧一、“兼相爱,交相利” “亲贫,则从事乎富之 ;人民寡,则从事乎众之 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 焉;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 、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 用、节葬。” 墨子 二、“尚贤”“良弓难张,然可 以及高入深;

8、良马难乘 ,然可以任重道远;良 才难令,然可以致君见 尊”。“国家昏乱,则 语之尚贤、尚同。” “不辩贫富、贵贱、远迩、亲 疏,贤者举而尚之,不肖者抑 而废之。” 三、“尚同”“尚同为政之本; 治之要也。一同天 下之义 。” 墨子第三节 道家领导智慧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 ,大辩若讷 ”“太上,不知有之。” “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 我自然。” 二、“无为而治”“上善若水,水善利 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 恶,故几于道,居善地, 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 ,正善治,事善能,动善 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 “治大国若烹小鲜” 。“无为而治,道法自然”。 三、“反者,道之动

9、”“万物负阴而抱 阳,冲气以为和 福兮,祸之 所伏,祸兮,福 之所倚。”老子 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庄子: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老子:“五色令人目盲,五 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 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道德经:“小国寡民。使 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甘其 食,美其服,安其君,乐其 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 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反映了道家对社会安宁 和谐的向往与追求。 道家的平和、恬淡、淡泊 对宇宙、社会、人自身的体悟:顺应自然,清净无 为(少私寡欲,多藏必厚亡),返朴归真(无欲、 无知、无为逍遥: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 名任其自然),贵柔(

10、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 ,生之徒。)道家启示我们:淡泊名、权、利,不要财迷心窍, 官迷心窍,权迷心窍,色迷心窍。人生来赤条条, 去也赤条条,得放得下。 “官场无边,回头是岸” !要体悟“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道理。封人曰:封人曰:“ “寿、富、多男子,人寿、富、多男子,人 之所欲也。女独不欲,何邪?之所欲也。女独不欲,何邪?” ” 尧曰:尧曰:“ “多男子则多惧,富则多多男子则多惧,富则多 事,寿则多辱。是三者,非所以事,寿则多辱。是三者,非所以 养德也,故辞。养德也,故辞。” ”舜曾让天下与子州支伯,子州舜曾让天下与子州支伯,子州 支伯支伯:“ “予适有幽忧之病,方予适有幽忧之病,方 且治之

11、,未暇治天下也且治之,未暇治天下也” ”。拒拒 绝绝了舜的好意了舜的好意。第四节 法家领导智慧 一、“法”商鞅在商君书中对以法治国的必要性分 析了三点:其一是法源。认为法制之源本于禁民 、畏民而求君之尊,以为治国之谋略。其二是法 用。法律之用在于它是“为治之本”,其具体功 用在于对民的治理。其三是“法理”。法之所以 能对民进行治理,是因为法律刑威在上,明确无 误。它能使官吏和官吏之间破除奸佞;使百姓与 百姓之间互相举报,“不能相益”,从而专心致 志于耕战之利,剿灭言辩、智能和技巧。此为富 国强兵之道。 “仁义义之不足以治天下 也圣王者,不贵义贵义 而贵贵 法,法必明,令必行”“法令者民之命也,

12、为为治之 本也,所以备备民也。”“释法术而任心 治,尧不能正一国。 去规矩而妄意度,奚 仲不能成一轮。废尺 寸而差短长,王尔不 能半中。使中主守法 术,拙匠守规矩尺寸 ,则万不失矣。”韩非子 “今申不害言术,而公 孙鞅为法。术者,因任而 授官,循名而责实,操杀 生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 ,此人主之所执也。”韩非子 二、“术”道术八种“奸术”,即“同床”、 “在傍”、“父兄”、“养殃” 、“民萌”、“流行”、“威 强”、“四方”。“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 则乱”“夫有材而无势,虽贤不 能制不肖。故立尺材于高山之上,下 临千仞之溪,材非长也,位高也。桀 为天子,能制天下,非贤也,势重 也;尧为匹夫,

13、不能正三家,非不肖 也,位卑也。千钧得船则浮,锱铢失 船则沉,非千钧轻而锱铢重也,有势 之与无势也。故短之临高也以位,不 肖之制贤也以势。圣人德若尧 舜,行若伯夷,而位不载于世,则功 不立,名不遂。” 三、“势”“上兵伐谋,其次 伐交,其次伐兵,其 下攻城。”孙子第五节 兵家领导智慧一、“慎战”与“伐谋”“是故百战百胜, 非善之善者也,不战 而屈人之兵,善之善 者也。” “乱生于治,怯生于 勇,弱生于强。治乱, 数也;勇怯,势也;强 弱,形也。” 二、“因敌制胜”三、“择人而任势”“故善战者,求之于势 ,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 势。任势者,其战人也,如 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静 ,危则动,方则

14、止,圆则行 。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 于千仞之山者,势也。” 孙子兵法中,孙武较详细地论述 了“五事”、“庙算”、“知五胜”等权 变基础;“七计”、“九变”、“五危” 、“九地”等权变情境;因敌而变、因事 而变、因人制宜、因地制宜的权变规律; “知己知彼”、“悬权而动”、“奇正相 变”、“料敌制胜”的权变方法等等。 什么是 “佛” ? 佛是智慧、觉悟之意。如:阿弥陀佛无量觉;南无阿弥陀佛皈依无量觉进一步说,智慧是体,觉悟是用。 智有三种:一切智正确了解了宇宙本体; 道种智正确明了宇宙万象(现象无量无边,变化 无量无边)的智慧; 一切种智究竟圆满地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没有 丝毫迷惑和误差。释迦牟

15、尼佛具足这三种智慧。第六节 佛家的智慧 智慧起用就是大觉。觉又分三类:自己觉了;觉他 (助人觉);圆满的觉。“究竟圆满”就是 “佛 陀”。这样的智慧、德能(即觉,智慧之用),是 一切众生本来具足的。所以众生与佛本来平等,没 有差别。 我们所以没有成佛,是因为我们失掉了智慧德能! 怎么失掉的? “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 ”。我们的病根就是分别、执着、妄想。 佛家认为,人的“真心自性,本来纯善”,只是被 “妄想、分别、执着”障碍了,学佛、成佛只是恢 复本性,性德圆满恢复而已“佛即自性”。 什么是佛法? 法就是万事万物智觉的对象。 佛、法连起来,就是无尽的智慧、觉悟,觉了宇宙 人生的万事万物。所谓 “佛法无边”,讲的就是所 觉的对象没有边际,能觉的智慧也没有边际。 这无量无边的智觉,是我们自己的本能。 佛说:“我们本能的智觉与智觉的对象,是一不是 二。”就是说,”“能知、能觉”与“所知、所觉 ”不是对立的,是一不是二。这就是“一真法界” ,西方极乐世界。 佛在哪里?佛无处不在,就是我们的心,我们的自性,真如本 性。所以佛与众生是一个,不是二。 只要放下分别、执着、妄想,就是佛。 为什么要“放下”? 因为一切法皆由心生,“虽各随业,所现不同”, 人的思想、念头不一,所现境界就不同,所谓“人 心不同,各如其面”、“心想异故,造业亦异”, 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