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数学复习

上传人:cjc****537 文档编号:47352569 上传时间:2018-07-0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0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下数学复习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八年级下数学复习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八年级下数学复习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八年级下数学复习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八年级下数学复习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下数学复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下数学复习(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八年级下数学复习第一章: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书本内容:书本内容: 1.等式的概念: 一般的,用符号“=”连接的式子叫做等式。 *等式的左右两边是代数式。 2. 不等式的概念:一般的,用符号“” (或“” ) , “” (或“” )连接的式子叫做不等式。(1)条件不等式:如 3a6,只有当 a2 时才能成立。 (2)绝对不等式:如:6-20,x+1x-2。 (3)矛盾不等式:如:7-80 等。 3.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1)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改变。 (2)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改变。 (3)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

2、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要改变。 4.方程: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方程的解:能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是方程的解。 5.不等式的解集: (1) 能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不等式的解。例如,6 是不等式x5 的一个解,7,8,9,也是不等式 x5 的解。(2)一个有未知数的不等式的所有解,组成这个不等式的解集。例如,不 等式 x-5-1 的解集为 x4;不等式 x0 的解集是所有非零实数。求不等式 解集的过程叫做不等式。 6.数轴:规定原点,方向,单位刻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7.解不等式的五个步骤:(在运算中,根据不同情况来使用)(1)去分母;(2)去括号;(3)移项;(4)合

3、并同类项;(5)两边同时除以 x 的系数。 8.一元一次不等式: 这些不等式的左右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 数是 1,像这样的不等式,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 9.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1) 一般的,关于同一个未知数的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合在一起,就组成 一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2)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中各个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叫做这个一元一次 不等式组的解集。求不等式组解集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组。课外内容:课外内容: 1. 代数式大小的比较: (1) 利用数轴法; (2) 直接比较法; (3) 差值比较法; (4) 商值比较法; (5) 利用特殊比较法。 (在涉及代数式

4、的比较时,还要适当的使用分类讨 论法) 2. 不等式解集的表示方法: (1) 用不等式表示:一般的,一个含未知数的不等式有无数个解,其解集 是一个范围,这个范围可用最简单的不等式表达出来,例如:x-12 的解集是 x3。 (2) 用数轴表示:不等式的解集可以在数轴上直观地表示出来,形象地说 明不等式有无限多个解,用数轴表示不等式的解集要注意两点:一是 定边界线;二是定方向。 (3) 不等式的解集有以下四种情况: 1.xa 2.xa xb的解集是:xb (2) 关于 x 不等式组xa (3) 关于 x 不等式组xa xb的解集是空集。 7. 几种特殊的不等式组的解集:(1) 关于 x 不等式(组

5、):xa xa的解集为:x=a (2) 关于 x 不等式(组):xa xa的解集是空集。 第二章:分解因式 1.分解因式 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积的形式的积的形式,这种变形叫做这个多项式 的分解因式。 2.提公因式法多项式 ab+bc 的各项都含有相同的因式,叫做这个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如 b 就是多项式 ab+bc 各项的公因式。如果一个多项式的各项含有公因式,那么就可以把这个公因式提出来,从而 将多项式化成两个因式的乘积的形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提公因式法。注:当多项式第一项的系数是负数时,通常先提出“”号,是括号内第一项 的系数成为正数。在提出“”号时,多项式的各项都要变号。 3.

6、运用公式法(1)a-b=(a+b)(a-b)(2)a+2ab+b=(a+b) (3)a-2ab+b=(a-b) 注:当多项式的各项含有公式时,通常先提出这个公因式,然后再进一步分解 因式。由分解因式与整式乘法的关系可看出,如果把乘法公式反过来,那么就可以 用来把某些多项式分解因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运用公式法。 课外内容:课外内容: 1.分解因式与整式乘法是互为逆变形。 2.分解因式技巧掌握: 等式左边必须是多项式; 分解因式的结果必须是以乘积的形式表示; 每个因式必须是整式,且每个因式的次数都必须低于原来多项式的次数; 分解因式必须分解到每个多项式因式都不能再分解为止。 注:分解因式前先

7、要找到公因式,在确定公因式前,应从系数和因式两个方 面考虑。 3.提公因式法基本步骤: (1)找出公因式; (2)提公因式并确定另一个因式: 第一步找公因式可按照确定公因式的方法先确定系数在确定字母; 第二步提公因式并确定另一个因式,注意要确定另一个因式,可用原多项 式除以公因式,所得的商即是提公因式后剩下的一个因式,也可用公因式分别 除去原多项式的每一项,求的剩下的另一个因式; 提完公因式后,另一因式的项数与原多项式的项数相同。第三章:分式1.整式 A 除以 B,可以表示为 A/B 的形式,如果除式 B 中含有字母,那么 A/B 为分式,其中 A 称为分式的分子,B 称为分式的分母。对于任意

8、一个分式,分母都不能为零。2.分式的基本性质:分式的分子与分母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零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3.约分: 把一个分式的分子和分母的公因式约去,这种变形称为约分。 4.分式的乘法法则:两个分式相乘,把分子相乘的积作为积的分子,把分母相乘的积作为积的分 母。 两个分式相除,把除式的分子和分母颠倒位置后再与被除式相乘。5. 分式的加减法法则:同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6.通分:异分母的分式可以化成同分母的分式,这一过程叫做通分。7.异分母分式的加减法法则:异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先通分,化为同分母的分式,然后再按同分母分式的 加减法法则进行计算。 8. 分式方程:分

9、母中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叫做分式方程。 9. 增根如果 x 的值使原分式方程的分母为 0,我们称它为原方程的增根。产生增根 的原因是,我们在方程的两边同乘了一个可能是分母为 0 的整式。因为解分式方程可能产生增根,所以解分式方程必须检验,通常只需检验所 得的根是否是原方程中分式的分母的值等于 0 就可以了。第四章:相似图形 1. 如果选用同一个长度单位量得的两条限段 AB,CD 的长度分别是 m,n 那么就 说这两条线段的比 AB:CD=m:n,或写成 AB/CD=m/n。分别叫做这个线段比 的前项后项。 2. 在地图或工程图纸上,图上长度与实际长度的比通常称为比例尺。 3. 四条线段 a,b,c

10、,d 中,如果 a 与 b 的比等于 c 与 d 的比,即 a/b=c/d,那么着四 条线段 a,b,c,d 叫做成比例线段,简称比例线段。 4. 如果 a/b=c/d,那么 ad=bc. 如果 ad=bc(a,b,c,d 都不等于 0),那么 a/b=c/d. 5. 如果 a/b=c/d,那么(ab)/b=(cd)/d 如果 a/b=c/d=m/n(b+d+n0),那么(a+c+m)/(b+d+n)=a/b. 6. 如果 AC/AB=BC/AC,那么称线段 AB 被点 C 黄金分割,点 C 叫做线段 AB 的黄 金分割点,AC 与 AB 的比叫做黄金比。 7. 长于宽的比等于黄金比的矩形叫做

11、黄金矩形。 8. 三角形 ABC 与三角形 ABC是形状形同的图形,其中A 与A ,B 与 B ,C 与C 。分别对应相等,称为对应角;AB 与 AB ,BC 与 BC, AC 与 AC的比都相等,称为对应边。 9. 各角对应相等、各边对应成比例的两个多边形叫做相似多边形。 10.相似多边形的比叫做相似比。 11.三角对应相等,三边对应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叫做相似三角形。若三角形ABC 与三角形 DEF 相似,记作: ABCDEF 12.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 两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三遍对应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相似。 13.相似多边形的性质: 相

12、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对应角平分线的比和对应中线的比都等于相似比。 相似多边形的周长比等于相似比,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14.如果两个图形不仅是相似图形,而且每组对应点所在的直线都经过同一个点, 那么这样的两个图形叫做位似图形,这个点叫做位似中心,这时的相似比又 称为位似比。 15.位似图形上任一对对应点到位似中心的距离之比等于位似比。第五章: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1. 普查:为了一定目的而对考察对象进行的全面调查,称为普查,其中所要考 察对象称为总体,而组成总体的每一个考察对象称为个体。 2. 普查的好与坏:普查可以直接获得总体的情况,但有时总体中个体数目较多, 普查的工作量较大;有时受客观条

13、件的限制,无法对所有个体进行普查;有 时调查具有破坏性,不允许普查。 3. 抽样调查:人们往往从总体中抽取部分个体进行调查,这种调查称为抽样调 查,其中从总体中抽取的一个部分叫做总体的一个样本。 4. 抽样调查的好与坏:优点:调查范围小,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缺点:其 结果往往不如普查得到的结果准确。所以因注意:为了获得较为准确的调查 结果,抽样时要注意样本的代表性和广泛性。 5. 频数:如果一个数的频繁程度不同,我们称每个对象出现的次数为频数,而 每个对象出现的次数与总次数的比值为频率。 6. 频数分布直方图(频数折线图):当收集的数据连续取值时,我们通常先将 数据适当分组,然后在绘制频数分

14、布直方图。 为了更好地刻画数据的总体规律,我们还可以在得到的频数直方图上取点、 连线,得到频数折线图。 7. 极差:极差是指一组数据中最大数据与最小数据的差。 8. 方差:方差是各个数据与平均数之差的平方的平均数,即:S=1/n(x1-x)+(x2-x)+(xn-x) 。s是方差,而标准差是方差的算术平方根。 9. 一般而言,一组数据的极差、方差或标准差越小,这组数据就越稳定。 10.组距=极差/组数第六章:证明 注:要判断一个数学结论是否正确,仅仅依靠经验、观察或实验是不够的。必 须一步一步、有根有据地进行推理。 1. 交流必须对某些名称和术语有共同的认识才能进行,为此,就要对名称和术 语的

15、含义加以描述,作出明确的规定,也就是给它们的定义。2. “如果那么”都是对事情进行判断的句子,叫做命题。反之,如果 一个句子没有对某一件事情做出任何判断,那么它就不是命题。例如: (1) 你喜欢数学吗? (2) 做线段 AB=CD。 3. 每个命题都由条件和结论两部分组成。条件是已知的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 项推断出来的事项。一般的命题都可以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其中“如果”引出的部分是条件, “那么”引出的部分是结论。 4. 正确的命题称为真命题,不正确的命题称为假命题。要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 题,通常可以举出一个例子,使之具备命题的条件,而不具有命题的结论, 这种例子称为反例。 5. 公认

16、的真命题叫做公理,除了公理外,其他真命题的正确性都通过推理的方 法证实。推理的过程称为证明,经过证明的真命题称为定理,而证明所需的 定义、公理和其它定理都编写在要证明的这个定理的前面。 6. 教材内如下命题被视为公理: (1)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 平行。 (2)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 (3) 两边及其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4) 两边及其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5) 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6)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7) 对顶角相等。 (8) 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9) 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 180。 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贸易/财会 > 经济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