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答问及其学术源流初探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7339714 上传时间:2018-07-01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117.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书目答问及其学术源流初探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书目答问及其学术源流初探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书目答问及其学术源流初探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书目答问及其学术源流初探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书目答问及其学术源流初探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书目答问及其学术源流初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书目答问及其学术源流初探(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书目答问及其学术源流初探严仲仪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历史进程中,勤劳智慧, 代代相因, 从而形成了丰富的文化典籍,可谓灿若群星, 交互辉映。 同样,在目录学领域, 经史子集, 源远流长,历代艺文经籍,更是琳琅满目,美不胜收。时至清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集其大成, 尽管带有防止异端强化统治的目的, 但毕竟对文化典籍进行了系统整理。其后,张之洞的书目答问刊行,对于阅读古书,起了指引作用。为此,本着“辨章学术, 考镜源流”之旨,对张氏该书作些初步探索, 以求其体例蕴藏之义。( 一) 张之洞任四川学政时,为了告诸生童,编成了这个书目。他在该书“略例”中说,该目是随手记录而成,意在便于翻检,不是藏书家目录,所以

2、不尽沿用前人书目条例。为了“分别条流,慎择约举,视其性之所近,各就其部求之。又于其中详分子目,以便类求。一类之中,复以义例相近者,使相比附,再叙时代,令其门径秩然,缓急易见。凡所著录,并是要典雅记,各适其用。”1 并希望开列各书,易买易读。各书选取的标准是,“经部举学有家法,实事求是者。史部举义例雅饬,考证详核者。子部举近古及有实用者。集部举最著者”。为了避免品种过多,内容芜杂,该“略例”规定,“凡无用者,空疏者,偏僻者,淆杂者,不录;古书为今书所包括者,不录;注译浅陋者,妄人删改者,不录;古人书已无传本,今人书尚未刊行者,不录;旧版旧抄,偶一有之,无从购求者,不录”。至于各种版本,“多传者,

3、举善本;未见精本举普通本;未见近刻者,举今日现存明本”。整个书目,即按这个“略例”的要求收录编排。此书分类,大体依照四库全书 ,分经史子集四大部, 每部中又分若干类,每类中再分子目。 经部分为正经正义, 包括十三经五经四书合刻本、 诸经分刻本、读本。别朝经注经说经本考证, 包括易书诗、周礼、 仪礼、礼记、三礼总义、 乐、春秋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孟子、四书、孝经、尔雅、诸经目录文字音义等。小学包括说文、古文篆隶真各体书,音韵训诂等。上述各类共收书570余种。史部分为正史, 包括二十四史二十一史十七史合刻本、分刻本、注补表谱考证。编年,包括司马通鉴、别本纪年、纲目。纪事本末,古史,别史。杂

4、史,包括事实、掌故、琐记。载记,传记,诏令奏议。地理,包括古今地志、水道、边防、外纪、杂志。政书,包括历代通志,古今制。谱录,包括书目、姓名、年谱、名物。金石,包括金石目录、图录、文字、义例。史评,包括史法、史律。上列各类共收书 590 余种。子部分为周秦诸子。 儒家,兵家,法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 包括中法,西法。术数,杂家,小说家,释道家,类书等。该部共收书550 余种。集部首列楚辞,然后是别集,以时为序,汉魏六朝、唐五代、北宋、南宋、金、元、明,国朝理学家集、考订家集、古文家集等。总集,内分文选、诗、词,评点等。该部共收书 460 余种。丛书目分为古今人著述所刻丛书与清朝一人著述合刻

5、丛书,共收 100余种。书后附有别目录,包括群书读本、考订、词章初学图书等。并附清代著述家姓名略。在目录学领域里, 张之洞认为最重要的是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 经典释文叙录,以及旧唐书经籍志、宋史明史艺文志等。至于文献通考中的经籍考,虽非专书,但提纲挚领相当重要。另如阮孝绪七录序目、文选注引书目,太平御览引用书目、三国志注引书目等,也很重要。其余如遂初堂、明文渊阁、焦竑经籍志、菉竹堂、世善堂、绛云楼、述古堂、敏求记、天一阁、汲古阁、季沧苇浙江采进遗书、文瑞楼、爱日精卢各家书目,内容有详有略,质量有优有劣,都是些藏书家的目录, 而不是必须求取的切要书录。至于书坊汇刻刊行者, 亦可收作参考,但其

6、中未经详核细校者,免不了有些芜杂。张之洞出身科举,治学极为严格,学术根基相当深厚,无论经学、史学、小学以及古代文学等,涉猎颇为广博。因此,对于目录学的见解是可取的。在该书史部目录中,收录崇文总目辑释、郡斋读书志、直斋读书解题、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四库未收书目提要等。均注明作者或撰辑者,列明各种版本,如殿本、聚珍本、福本、杭本、大字本等,指出其中差别,以作选书者参考。从当时来说, 出版事业很不发达, 石印铅印出版发行都比较落后,印刷条件极为有限,大量古籍不得不靠刻版印行。尽管这样,张之洞高瞻远瞩,十分强调刻书的重要。他在该书别录之后,附有“劝刻书说”,其中声称,德业学问不足过人者,莫如刊布古籍,如

7、能不惜重费详校精刻,则其书可以终古不废。因此他极力提倡,认为刻书可以“传先哲之精蕴,启后学之困蒙”,对于传播文化方便学习开展学术是十分有益的, 可以说是终古不泯的善行。 张氏如此认真, 用心可谓善矣!上述经史子集丛书等目,共收书2320 余种,品种比较多,分量相当重。张之洞认为,如能“分类以求,亦尚易尽”,比泛滥无归者还算少的,要人们“当知其约,勿骇其多”。尽管这样说,这个精选的旧学书目,可以说博约适当,如果就此分类求书,逐一检读,恐伯要毕生勤奋皓首穷经。因而,治学者应该博览与精读互为配合,有所侧重,有所取舍。只有这样,才能实事求是,有所借鉴,有所收益。书目答问体现着张之洞早期的学术思想,即崇

8、儒宗经,维护道统。如果究其渊源, 大致来自三个方面。 其一是源于家庭与教育的影响。张氏出身于官宦之家,祖父廷琛, 贡生,曾任四库馆誊录、 知县等職。 父名瑛,举人,曾任知县、知州、知府。家教比较严格,一般誉为知礼清正。张之洞诞生于遵义署内,幼年入读四书五经,聪慧攻读,用力甚勤。少年时代,曾受业于丁诵孙学习古文,得益最多。就吕贤基读经学,受刘书年读小学,受朱琦读古文学,于遵义府署受韩超读经学与史学。 其授业诸君多为名师, 如丁诵孙科举进士, 翰林院侍讲。韩超,官至贵州巡抚。 2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与教育的熏陶之下,博闻强记, 融会古籍,逐步积累了学识,形成了信奉儒家的正统思想。其二源于他的科举出身

9、与仕途经历。张之洞十六岁中举, 后进士及第, 授翰林院编修,曾任浙江乡试副考官与四川学政。提督学政,要有学术职衔方能充当,任期内与督抚平行。 书目答问略例,即署名“四川提督学政侍读衔翰林院编修张之洞”,上述略历,大都是有关文化教育的职务与学术活动。在翰林院期间,他曾与陈宝琛、张佩伦等结交,以清流文衡评议时政。以“忠君爱国”为标榜,以“维持名教”为己任,从而博得了清廷的信任与赏识。其幕僚辜鸿铭,即誊称张氏为“儒臣”。 书目答问中反映出来浓厚的崇儒宗经思想,是与作者学官仕途的亲身经历紧密相联的。其三是当时“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清朝入主中原,由于自身文化落后,对汉人既歧视又恐惧,为了箝制反满思想,

10、大兴文字之狱,重者株连九族,一案甚至牵涉万人之多。一些士大夫为了远避祸害,明哲保身,不得不埋头故纸,考据训诂,却也形成了乾嘉考据学派。其后,西洋侵略势力一再进犯,大清帝国江山震荡,皇朝内部惶恐不安。因此,对一些知识阶层,采用牢笼政策,或以科举升官,或以参予议政,籍以缓和满汉之争。太平天国的燎原之势,更是震撼了清廷统治,南国多省兵患,一片混乱不安。而学术上困守乾嘉考据,思想上禁锢于伦理道义之章, 确实已经于世无益。 张之洞尽管深受儒家影响, 也相当重视考证训诂,“汉学所要者二:一音读训诂,一考据事实。音训明,方知此字为何语;考据确,方知此事为何事,此人为何人,此物为何物。”3 但是,面对着上述的

11、情势,更认识到经世致用的意义与作用,“若读书者既不明理,又复无用,则亦不劳读书矣。 , 士林美质,悉造成材,上者效用于国家,其次亦不失为端人雅士,非欲驱引人才尽作书蠹也”。4 人人都变成了蛀书虫,还有什么用呢?近代中国,由于资本帝国主义的疯狂侵略,整个社会处于风雷激荡之中。两次鸦片战争后, 清廷暂得喘息之机。 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 被中外反动势力残酷镇压,英雄们被淹没在血泊之中。由此,出现了所谓“同光新政”,张之洞任四川学政时,正当此际。从书目答问收书品种中所反映的学术思想看,尽管收录了少数西方新书品种, 与历代目录表现出根本的不同, 多少隐现着新思想处于催化萌芽之中,但基本上是崇儒宗经、

12、维护道统和忠君爱国、经世致用。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常常处于形式繁多的质量互变之中。特别是在形势风云激变之际,考察人事,尤应注意具体分析。比如,当中法战争时,张之洞出于忠君爱国的热忱, 对异族侵略力主抵抗, 积极坚决毫不退让。 他及时组织边防海防,购置枪弹武器,调拨供应后勤物资,起用冯子材老将,不断取得抗法胜利。为此,清廷以“广西关外以各军屡获大胜,张之洞拨军筹晌,用奏肤功,着赏戴花翎。” 5 正是因为这样,博得了“天下之望”6 的赞扬。张之洞忠君爱国。尽管是忠于封建帝王,爱的是大清帝国。但当异族侵略江山浸血的严重局势下,力主抵抗,保家卫国,符合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是符合爱国主义精神的。这种行

13、为,是和他经世致用的思想联系在一起的。开始,书月答问对应读何书谈的多,对致用方面,虽也有所注意,但分量较少,如对新译西洋兵书五种,认为“皆极有用”。其后,时间前进,形势变化,张氏在书目答问 中所表述的思想观点, 也有所发展,可谓流长演变。诸如兴办书局刻印书籍, 成立书院召生授读。 发展了更多方面的洋务思想,力主废科举兴学堂等,都是他学术思想的体现。为了实现刻书广学为宿愿, 张之洞在署理两广时成立了广雅书局,令门人缪荃孙在京访求应刻书籍。 当时计划刊印经学注解、 补史考史, 以及外国记述有关洋务、海防等方面的新书。 后来书局停办, 到了民国初年, 书局改为图书馆。“番禺徐绍荣董理图书馆事, 择版

14、式划一者, 得一百五十余种, 录为广雅丛书 7关于史学者九十三种,别为史学丛书。历代目录之学,无论汉志隋志丛目简目,自有体裁义例。自近代以来,东西方日渐交往,文化学术交流也日渐增多。在这样的情况下,书目答问收录了有关西方水师海防的兵书,也收录了几何、代数、微积分等数学书籍,介绍虽然肤浅,但决不一味保守盲目排外, 而是择善而从兼收并蓄。 从目录学收书的品种变化来说,这确是一次创举。特别是张之洞署理两广后,广交博识,成立了洋务局专人司事。对西学西艺,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西政西学,果有益于中国,无损于圣教者,虽于古无微,为之固亦不嫌”。他认为用古法练兵,用民船抵挡外洋战舰,当然是不行的。认为只以发明

15、火药而自傲,而不加紧制造枪炮,那是自欺。所以主张“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如能这样,也不必尽是引经据典,尽去徵之于古人古文。“如其心圣人之心,行圣人之行,以孝悌忠信为德,以尊主庇民为政,虽朝运汽机,夕驰铁路,无害为圣人之徒也。” 8 ( 三) 輶轩语,是书目答问的姊妹篇,专讲治学方法,有其可取之处,但科举部分已完全失去意义。岁月流逝,春华秋实,认识也在提高。其后,张之洞认为科举制度“不通今古,不切经济,”“久盛而实衰,法久而弊起”,9 所以极力主张废科举兴学堂。 他提出新教育的精神是因材施教,体用兼备, 不可偏废。要点是:“一曰新旧兼学:四书五经、中国政治、史学、政事

16、、地图为旧学,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二曰政艺兼学:学校、地理、庋支、赋税、武备、律例、劝工、通商,西政也;算、绘、矿、艺、光、化、电,西艺也。才识远大而年长者宜西政,心思敏捷而年少者宜西艺。小学堂先艺而后政,大、中学堂先政而后艺。三曰宜教少年:学算须心力敏者;学图须目力好者;学格制、化学、制造,须颍敏者;学方言,须口齿清便者;学体操,须气体精壮者”。 10 关于新校学制、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张之洞曾与刘坤一会奏,提出了具体计划。新学校的体制是: ( 一) 蒙学。八岁以上入蒙学, 其课程为识字, 蒙学歌诀,五经一两部,由绅董自办。( 二) 小学佼。由州县官办,学生由十二岁以上入校,习普通学,兼习五经,学会地图及粗浅算法,三年毕业。(三)高等小学校。亦由州县官办,学生十五岁以上入学,课程为经书、策论词章,代数、几何、地图绘法,外国政治学术。兼学外国一国文字,三年毕业。( 四) 中学校。十八岁高等小学毕业,取为附生者,入中学校,由官府办,习普通学。有经史、地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