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大璞《训诂学》ppt

上传人:笛音 文档编号:47336215 上传时间:2018-07-01 格式:PPT 页数:406 大小:75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周大璞《训诂学》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06页
周大璞《训诂学》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06页
周大璞《训诂学》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06页
周大璞《训诂学》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06页
周大璞《训诂学》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0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周大璞《训诂学》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周大璞《训诂学》ppt(40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训诂学简介参考书目: 1、训诂简论 陆宗达 北京出版社 1980 2、训诂方法论 陆宗达 王 宁 社会科学出版 社 1983 3、训诂学要略 周大璞 湖北人民出版社 1984 4、训诂学初稿 周大璞 武汉大学出版社 1985 5、训诂学简论 张永言 华中工学院出版社 1985前言训诂学是我国的一门古老的科学。它从 语义的角度来研究古代文献,是批判继承我 国古代文化遗产首先必须运用的一门基础科 学。它不仅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有很重 要的实用价值。但是,训诂学常常被看作是 一门神秘莫测、高不可攀的学问,影响了它 的普及。因此,有必要对它的范围、内容、 方法以及如何运用等问题,作一些简要的说 明,

2、并对前人的研究成果作一些必要的介绍 ,以帮助更多的人了解它和运用它。第一章 绪 论第一节 训 诂 与 训 诂 学一、什么是训诂?训诂这个称呼很早就有,最初本 是两个连用的单音节词。前人把它 们分别加以解释,认为“训”和“诂”意 义是有差别的,但差别在哪里,各 家的说法略有不同。说文言部:“训,说教也。”“诂 ,训故言也。” 。意思是说:“训”是 解释字词,用以教人,“诂”是解释 古代的语言。唐代的训诂学家孔颖达在诗经周 南关雎的疏中也对“训”、“诂”分别作 了解释。他说:“诂者,古也。古今异言 ,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 形貌以告人也。”他还综合起来给“训诂” 下了一个定义:“诂训者,

3、通古今之异辞 ,辩物之形貌,则解释之意尽归于此。”事实上,在实际运用中,“训”和“诂”则是一回事,是可以相互替代的。特别是汉代以后,“训”和“诂”逐渐合成一个复音词,就纯然是解释的意思了。训诂的本义是“解释古语”或“古语的解释”。最初所谓“诂”或“训诂”主要是指词、句的解释,后来其范围逐渐扩大,古书的各种解释(如“传”、“笺”、“章句”、“义疏”等)都可以包括在内;这就是说,用任何方式对古书上任何语言事实加以解释说明,都可以叫做“训诂”。总之,训诂的范围是广阔的,内容也是多 方面的,现略举如下: 1、解释字义、词义。如诗经卫风氓:“氓之蚩蚩,抱布 贸丝。”毛传:“氓,民也;蚩蚩,敦厚之貌 ;布

4、,币也。” 2、串讲句义。如楚辞九歌国殇:“车错毂兮短兵 接。”王逸章句:“言戎车相迫,车毂交 错,长兵不施,故用刀剑以相接击也。”3、说明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段。诗经周南关雎:“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毛传:“兴也。” 4、申述篇章旨意。孟子章句梁惠王上“寡人之于 国也”章:“章指言:王化之本在于使民 养生之本用备足,然后导之以礼义,责 己矜穷,则斯民集矣。”5、说明典章制度。诗召南鹊巢:“之子于归,百两御之。”毛传:“诸侯之子嫁于诸侯,送御 皆百乘。”6、引证史实、故事。7、评论原文。资治通鉴卷一百六十一梁纪七“外山崩,压贼且尽。”胡三省注:“死于城下者岂真贼哉!侯景驱民以攻城积死于城下者得非

5、梁之赤子乎!”由此可见,所谓训诂,不仅涉及字义、词义,而且涉及句意、章旨;不只涉及语义,而且涉及语法、修辞;不仅有叙述性的解释,还有评论性的说明。但是,我们也应认识到,不管训诂的范围多广,它毕竟是以词句意义的解释为核心内容的。二、什么是训诂学?懂得了什么是训诂,我们就会明白什么是训 诂学了。训诂学就是以词义解释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 门学问。它通过对训诂实践的总结和现存训诂 资料的分析归纳,研究训诂的理论和常用的体 式、方法、条例,揭示语义系统,推求词语根 源,探索词义发展的内部规律,用以指导训诂的实践。训诂学是在发展中经过不同的阶段逐步建立 起来的早在汉代,训诂这门学问就已经很发 达了。六经、历

6、史、诸子和文学作品都有 注释(郑玄的三礼注等是六经的注释 ;应劭的汉书音义、服虔的汉书音 训,是历史的注释。赵岐的孟子章句 、许慎的淮南子注等,是诸子的注 释。王逸的楚辞章句是文学作品的注 释。)。但是,最初的训诂,严格来说还 不成为一门学科。它只是一种附属于古代 典籍而随文释义的专门工作。当时的训诂资料,存在于古代文献的注释 中,并没有独立出来。其目的是为了全面、完 整地解经,内容包括注音、辩字、校勘、释义 。释义又包括释词、释句、释段、释篇和发挥 阐述思想观点、点明修辞手法等。因为它无所 不包,所以黄侃先生说它是“用语言来解释语 言的学问”,这个概括是很有道理的。那时的 训诂方式主要是注释

7、书(包括传、注、疏、笺 等),毛亨的毛诗诂训传,就是这种训诂 最典型的样式。它系统的解释了诗经。此后,在这种随文释义的训诂的基础上,发展出另 一种训诂方式。一些训诂学家从实际的语言材料,也就是注释书中,把被解释的语言单位按照一定的原则抽取出来加以编纂,形成了类似于后代的字(辞)典的训诂专书。这种专书不仅综合了训诂资料,为阅读文献提供了可供查检的工具书;更重要的是,它使训诂的资料在一定的法则下系统化了,有利于在这些材料的相互联系和比较中归纳体例和理论,因而为训诂学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汉武帝时期就广为流传的尔雅和许慎的说文解字.尔雅曾被誉为“训诂学的鼻祖”,其

8、实它不过是汉儒采取传注所作的札记,是一部我国最早的训诂资料集。说文解字是一部文献语言学的专著。一般人认为它是文字之书,但在当初,文字和训诂是很难分开的。说文解字的作者许慎,被称作“五经无双许叔重”。为了对词义作出准确的解释,他博引六艺群书40几种,引诸家说解39种。因此,许慎被公认为古文派训诂大师。说文解字根据部首把文字的形体分为540 部,用六书的法则来解释字形,又用以形说义 (形训)的方法来解释字的本义,用“读若”和 形声字的声旁来说明字音,许慎实际上归纳出 了把字形、字音、字义统一起来进行研究的原 则,总结出了训诂学的一个重要方法。他在 说文中提供的有关形、音、义的多方面资料 ,为训诂提

9、供了宝贵的依据。许慎较为明确的 文字观点和同时显露出的部分语言观点,又为 训诂理论的发展打下了基础。所以,说说文解 字又是一部训诂专著,是有一定道理的。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训诂就是以注释书和训诂专著(工具书)这两种形式存在的 ,直到清代它才有了重要的发展。清代研究训诂的学者有两个派别: 一派是以惠栋、江声为代表的“钩沉”之 学,他们以辨识古训、疏明古义为主, 目的是运用语言文字学来阐明古书中没 有弄清的理论问题和具体问题,使学者 能够进一步理解前代的训诂。另一派是 以戴震为代表的“创新”之学。这一学派 以纠正旧注、创建新说为主,目的是批 判旧注、发明新义,从而提出训诂的新 理论,使训诂学得到进

10、一步提高。段玉 裁、王念孙、王引之等人都属于这一学 派。他们一方面研究汉代训诂学家 对古书的注释,搜集古训,而且从毛 亨的诗经诂训传及其它注释书中 归纳出训诂法则和训诂条例;另一方 面,他们又研究尔雅、说文 以及张揖的广雅等训诂专著,作 了“疏证”,提炼出训诂学的理论,使 训诂专书数量大大增加,质量也有了 明显提高。他们建立了汉字形、音、 义的完整体系,而且总结出“因 音明义”、 “以义证音”的规律, 找到了通过文字研究通晓古代 语言的途径。因此,清代学者三百年的努力成果,可以说是集中地发展了训诂学科。近代学者,在清代研究训诂的基础上,使训诂的方法更加科学化。至此,传统的“小学”分成 了三个互

11、相有分工又有关 联的门类:文字、音韵、 训诂。这三个门类的综合 ,就是我国初具规模的传 统语言学。所以,我们今天谈到“训诂学” 时,往往有两个不同的含义:“一 是包含在古代注释和训诂专著中 的文献语言学的总称。另一个则 是与文字学、音韵学互相并列的 以研究语义为主要内容的传统语 言文字学的一个独立的门类。第二节 训诂的学的任务 及其目的我们懂得了什么是训诂学, 就不难明白它的任务和目的。其 目的和任务,具体有如下四个方 面:(一) 指导训诂实践,培养继承文 化遗产的人才我国是文化发达的古国,几千年流传下来 的文化遗产是极其丰富的。正因如此,我们必 须批判地继承这丰富多彩的旧文化遗产,使我 们的

12、新文化更加丰富多彩。而这些文化遗产都 是用古代的书面语言记录下来的,要掌握那些 古老难懂的语言,就必须培养一大批专门人才 去整理、注释、翻译古籍。要胜任这些工作, 就必须懂得训诂学,否则,就无法完成这些任 务。有人认为学点古代文化常识,依靠几本工具书,就可以把古籍全部看懂,这未免把事情看得太简单了。读懂古书,谈何容易,没有长期刻苦地学习古代汉语的各方面知识,是很难办到的。(二) 辨析词义,使人们增强运用 词语的准确我们利用语言进行交际和思维,首 要的一条就是要懂得每个词的意义,否 则是不可能的。而准确地掌握词义,又 不是很容易的。尤其是古代汉语,绝大 部分是一词多义,近义词之间又存在各 种各样

13、的细微差别,需要我们进行仔细 辨析。而辨析词义又是训诂学所有的事 情。黄侃说过:“训诂者,义之属,而依附音与形,以探究语言 文字正当明确之解释,推求正当 明确之来源,因而求得正当明确 之用法者也。”(黄焯文字声 韵训诂笔记179页)这就是说,学习训诂学能得到语言文 字的正当用法。事实上,过去一些大文人 、大学者如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崔骃 他们的文章写得好,是和他们能通训诂分 不开的。后汉书扬雄传说他“少而好 学,不为章句,训诂通而已。”崔骃传 说他“博学有伟才,尽通古今训诂百家 之言。”训诂学能使人们正确选用丰富的 辞藻。(三)沟通方言,促进汉民族语的统一统一的民族语,因使用的地区不同而产生

14、 差异,形成不同的方言,这是任何一种语言都 存在的现象。汉民族土地广大、人口众多,方 言更复杂,这就使得不同方言区的人们交际出 现不同程度的障碍。要想打破这一障碍,首先 是要求大家都掌握民族共同语,其次是由一部 分专门人员用共同语来注释方言。而注释方言 ,即所谓“通方俗之殊语”,又是训诂学所有的 事情。我们知道,训诂的产生就是为了适应语言因时因地发生变化的需要,正如清 代陈澧所说:“盖时有古今,地有东西、有南北相隔远,则言语不通矣。地远则有翻译,时远则有训诂。有翻译则使别国如乡邻,有训诂则使古今如旦暮,所谓通之 矣。”(东塾读书记卷十一)(四) 研究汉语词义系统和词义发 展的规律,建立科学的训

15、诂学随着语言的发展,一个词往往有很 多涵义。那么,哪个是本义,哪个是引 申义,哪个是假借义,这需要我们认真 分析,既要找出其中的本义和引申义, 并弄清引申义是什么时候、沿着什么途 径引申出来的,还要推求哪个不是引申 而只是文字的假借关系,从而弄清其词 义系统。对词与词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同样是训诂学的任务,特别是同源词的研究,同源词也是词义引申的结果。通过词义系统和同源词血缘关系的考察,我们可以找出语义发展的规律。旧的训诂学偏重于逐词、逐字地推求其本义,很少顾及其词义系统和语义发展规律,我们要建立新的科学的训诂学,就不能走前人的老路。第二章 训诂体式 (上 )随文释义的注疏 训诂体式,即训诂的体制和形式。一般可以分为两类:随文释义的注疏和通释语义的专著。 一、 注疏的名称注疏向来有很多名称,最初叫做“传 ”,叫做“说”,叫做“解”,也称“诂”、“ 训”,后来又有“笺”、“注”、“释”、“诠” 、“述”、“校”、“考”、“义”、“疏” 、“ 音义”、“章句”等别名。这些名称,有的 名异实同,有的意义微殊,有的相互结 合,成为新的名称,如“训诂”、“古训” 、“解诂”、“校注”、“义疏”、“疏证”。 1、传胡韫玉古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