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7333551 上传时间:2018-07-01 格式:PDF 页数:17 大小:143.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治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治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治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治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治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治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治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治理理論的形成與發展 林冠汝 (東海大學政治學系碩士班地方政治組研究生) 壹、前言 時序推移進入二十一世紀, 全球化(globalization)的新經濟時代已經來臨。1尤以近十數年來, 全球治理(global governance)、 全球城市(global city)及城 市治理(urban governance)、 地方治理(local governance)等概念的逐一興起,意 味著全球化浪潮正衝擊著人類傳統對於國際關係、各級政府間的府際關係、各地 方間的跨區合作,乃至城市、地方的認知與定位。 全球化帶來新型態的人類生活,拜先進科技之賜,交通運輸發達、大眾傳播 活絡,資訊傳遞無遠弗

2、屆,國家與國家、國家與區域,以及區域與區域之間的經 濟貿易活動、社會文化交流日益頻繁。為了因應國際間互動交流益見頻繁的新趨 勢,各個國家不僅中央政府層級提出新的政策,做出各項行政革新,即使地方政 府也紛紛發展新的策略,以期能與全球接軌,方能達成 在地全球化 (glocalization) 之境地。地方政府所為之因應策略,最重要的便是對其治理模式作調整,使 能強化地方本身的競爭力,以及其與其他地區經貿、社會等各方面的交流合作和 發展。即使國家之間國情各有所不同,但是全球一致的趨勢是:厲行地方服務品 質的改善,包括設定績效標準,及改善服務規劃與執行的機制。2任何的國家社會都有治理的需求及問題,尤其

3、時至二十一世紀的民主國家, 其政治、經濟、社會的發展,以及議題複雜程度,傳統的統治模式已經不敷因應 新型態社會所發生的問題。在全球化運動的衝擊之下,傳統國家的主權範圍已經 有逐漸被削減的趨勢,國家與國家之間不再壁壘分明、界線清楚。一種全球化都 市(global city)或說是世界都市(world city)的結構,正直接穿透國家機制而浮現。為 了適應變動中的全球結構,政府再造、改造運動於是在近幾十年蔚為風潮,從西 歐的英國開始,一路吹到了南太平洋的紐西蘭和澳洲,再吹向北美洲的美國和加 拿大,成為全球政府追求行政革新的典範。3 在全球化浪潮的衝擊之下,一個國家舉凡對內的政治、經濟、社會及文化,

4、 均需受到其他國家或是地區的牽制或引導,相鄰甚或不相鄰國家間的關係錯綜複1 張其祿、黃榮護, 全球化下的地方政府治理 :理論挑戰與策略展望 , 空大行政學報 ,第12 期,民 91.8,頁 150。 2朱景鵬, 地方政府治理能力評估模式建構之研究 。行政院研考會委託研究報告,民 92.10,頁 2。 3 許道然等譯,B. G. Peters. 著, 政府未來的治理模式 。台北:智勝文化,民 89,頁 3。 2雜並且相互依賴依存,各單一國家間的主權界限已經日顯模糊,這是一個無法獨 善其身的世紀,單一國家的自主性相對降低,對於全球治理(global governance) 的需求日益增生。在全球化

5、的拉力下,為提昇競爭優勢,城市或是地方等次國家 層級,其在地化力量應運而生,城市與地方穿透國家機制,成為全球化的國際社 會中積極的行為者,亦促使城市治理 、 地方治理等概念萌芽。 二十一世紀是一個全球化的時代,也是一個在地化(localization)的時 代。4治理理論的盛行與全球化脫離不了干係。本文旨在藉由文獻的整理分析,建 構治理理論以及釐清地方治理概念。治理、地方治理與全球化問題更為二十一世 紀公共治理的重要議題,希冀治理理論之構建,可為超越國家藩籬、因不同政策 議題而連結的社群,尋找適切的新規範與新秩序。 貳、治理理論的建構 治理(governance)並不是一個新造的名詞。傳統上與

6、辭意解釋上的治理 與政府(government)一詞幾乎無異,都代表國家政府的統治、管轄、支配和控 制。直至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開始,由於全球化浪潮以及後現代社會哲學的提出, “g o v e r n a n c e ”一詞的意涵才有了巨大變化。治理理論成為一套複雜且充滿爭議 的思想體系;治理理論作為分析及解釋途徑,其在說明世界、國家、地方、社區、 組織間發生的變化,意圖提供途徑以闡釋國家與社會關係的新結構型態;治理理 論若作為可實踐的行動,則在促進傳統政治、公共行政制度的變革,建構一種分 權化、公民參與、多元中心的公共政策新典範。 一、治理概念的興起:從統治到治理(from government

7、 to governance) 什麼是治理(governance)?治理就是統治(government)、管理(management) 的機制設計及其整體過程。治理一字,其字根源自於古希臘文,乃是掌舵 、 引 導 、 管理之意,治理意含著船隻領航(steering)的動作治理概念的浮現,5其 所代表的意義正如同 John Pierre 在著作治理的討論(Debating Governance)一書 中所指出的,他認為在過去 10 年間,先進民主國家之間出現了相同的重要發展趨 勢奠基於法規制度之上的傳統政治權力,正遭受到外在環境嚴格的挑戰,不斷 地處在腐蝕的狀態之中。這樣一個新時代的衝擊,對於政

8、府治理能力帶來相當程4 劉坤億, 全球治理趨勢下國家的定位與城市發展:治理網絡的解構與重組 , 城市外交與全球治理學術研討會,高雄:義守大學公共行政政策與管理學系主辦,民 9 0.12 .14 ,頁 2 。 5 孫同文, 從威權政府到民主治理台灣公共行政理論與實務之變遷 。台北:元照,民 92,頁218。 3度的挑戰,因而引起社會科學學者對政府治理能力有關研究的重視,而治理概念 浮現對公共行政研究的衝擊也正在此。 理論上,治理概念的興起與二十世紀晚期,社會科學出現的典範危機有 關。一九七 O、一九八 O 年代,許多學科陷入過度簡化的二分法, 真實世界所 發生的複雜景象,已經使得各學科領域沒有足

9、夠能力描述和解釋。如同在公共行 政學領域方面,以往的市場 V.S 計劃或是私人 V.S 公共的二元世界觀已經 太過拘泥,研究者關注的協調方式不僅已經跨越了公、私部門涇渭分明的傳統觀 念和約制,同時也不再囿限於複雜糾結的層級節制體系之中,代之而起的是 平行的權力網絡,或是其他跨越不同政府層級和功能領域的複雜且相互依賴的協 調形式。是以,從這些學科和其他學術系絡的轉變情形來看, 治理似乎被視為 是遺漏掉的第三項 ,既可以批判二分法,又能夠補充其不足之處。6瑞士政治學家 J. Pierre 從環境變化與治理發展驗證了治理的意義。Pierre 認為 治理發生於二十世紀末,是因應民族國家為適應全球化的拉

10、力,做出適應外在環 境要求的努力;另一方面,治理也是一個概念性、理論性的框架,用以說明協調、 合作的社會體系,以及治理過程中國家權力作用和秩序所發生的一連串變化過 程。7美國學者 Lester M. Slamon 認為 , 新治理(new governance)被視為是一種與傳統 政府統治迥然不同的新典範。治理被認為是實現公共服務效益、效率、公平的基 本工具,超越公與私的二元結構。其所主張的新治理典範與傳統公共行 政之差異,如表一所示。 表一 傳統公共行政與新治理典範的區別 傳統公共行政 新治理典範 單一的公共項目與公共機構 創新的公共行動主體 科層制 社會網絡 公與私對立 公與私結合 命令與

11、控制 協商與說服 採控制與管理的方式 採授與權力的方式 資料來源:L. Salamon, eds, The Tools of Government: A Guide to New Governanc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p. 9. 6 B. Jessop, “The rise of governance and the risk of failure: the cas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Journal, No 155, 1998, pp

12、. 29-45 7 J. Pierre, “Introduction: Understanding Governance”. In Pierre, eds. Debating Governanc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pp. 22-25. 4美國學者 G. Peters 認為,人類發展至今存在著四種治理模式的安排,即科層 制、市場制、網絡和社區,而新治理典範則強調政府轉變對社會的管理職能與方 式,注重協商溝通。Gaebler 也認為,新治理典範的興起便是要面對韋伯官僚制政 府的失靈,進而以代之的企業化政府(entrepreneur

13、ial government)。新公共管理 模式與新治理典範的理念差異,如表二。 表二 新公共管理與治理典範之比較 比較面向 新公共管理 治理 政治與社會關係 政府行動力的退縮 權力與資源相互依賴的網絡關係 政府角色 小而美政府角色 網絡/過程管理者角色 權力流向 民間組織重要性的增強 決策與權力的分享 服務對象 顧客需求 政府本身及公共利益 追求價值 市場效率 效率、人文主義、民主價值 治理結構 市場制 網絡制 組織型態 扁平化式組織 網絡式組織 政治文化之衝擊 高 低 理論基礎 組織理論之運用 新制度經濟學、公共選 擇理論 政治理論之運用 資源依賴理論、網絡分析途徑、組織網 絡 運用層次

14、管理技術的講求 行政與社會之互動關係 資料來源:史美強、廖興中, 知識經濟、網絡社會與新治理模式之探討 ,知 識經濟體系的管理思潮研討會,台中:東海大學,民 91.5,頁 33。 二、治理概念的意涵 二十一世紀的公共行政研究,正從政府典範轉移至治理典範。8儘管 學界對治理一詞的界定相當多元,但治理的概念比政府更具有包容性,大致 上,治理強調政府與社會、公部門與私部門的一種互動協力關係。治理指的是一 種新的管理過程,治理涵蓋整個政府制度,同時也包含非政府組織,所欲呈現的 是一套政策參與者都能接受的運作模式。因此,有效的治理模式並非是靜態 (static)、被動的規則設計,而是因著社會的不同需求,

15、展現其動態性(dynamics)、 多元性(diversity)以及複雜性(complexity),是社會需要與管理能力如何提升之間的 恆動過程。9 8 廖坤榮, 政府與農會組織:治理典範的挑戰 , 空大行政學報 ,第 12 期,民 91.8,頁 78。 9 Kooiman, Jan, eds, “ Modern Governance: New Government-Society Interactions”, London: Sage, 1994. pp. 55-57. 5Smouts 依據全球治理委員會的定義,歸納出治理的四項特徵: (一)治理 是一種過程,不是一套規則,也不是一種活動;

16、(二)治理強調協調,不以支配為 基礎; (三)治理必須同時兼顧公私部門的行動者; (四)治理不是正式制度,而 是一種恆動過程。10 P. Weller 從公共政策結構與過程變化的角度,討論治理的意義。治理成為一種 描述和解釋,說明近二十年來公共政策領域確實有所變化。治理應使我們意識到, 有越來越多的行動主體加入公共決策的過程,在互動中對決策產生影響。治理是 一種由單中心的政策框架,構建多中心協商合作的互動過程。11 學者 Gerry Stoker 的觀點強調治理是政府在統治過程上的新方法及型態,其最 終將使得政府的意義有所轉變。他從五個論點出發,建構出一套用來理解治理概 念的架構。這五個論點包括: (一)治理指涉的是一套由政府或非政府制度及行動者,所形成的複雜組合。 治理出自於政府組織卻又不限於政府組織的行為者,意即治理主體範 圍大於政府組織體系; (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