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离骚课件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47333389 上传时间:2018-07-01 格式:PPT 页数:31 大小:578.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离骚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高中语文离骚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高中语文离骚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高中语文离骚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高中语文离骚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离骚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离骚课件(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 骚第一课课时1、了解屈原和离骚; 2、诵读课文; 3、批注要点; 4、结合课下注释,翻译。离骚代表了“楚辞”的最高成就。它不仅 是屈原的代表作,同时也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 的一首浪漫主义政治抒情诗。 “离”,通“罹”,“遭遇”之义;“骚”, “忧愁”义。“离骚”,即“遭遇忧愁”的意思。 司马迁解释“离骚”为“离忧”;班固解释为“遭 遇忧患”;王逸解释为“离别的愁思”;也有人解 释为“牢骚”。现多采用班固的解释。 解题谈谈有关屈原 的传说及民俗端午节的由来端午亦称端五,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端”的 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

2、“五” 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 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 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此外,端午还有许多别称,如:夏节、浴兰节、女儿 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等等。迄今为止,影响最广的端午起源的观点是纪念屈原说 。在民俗文化领域,我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 子都与屈原联系起来。俗说屈原投江以后,当地人民伤其死,便驾舟奋力营 救,因有竞渡风俗;又说人们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 但多为蛟龙所食,后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树叶包饭,外缠 彩丝,做成后来的粽子样。屈原与楚词1、 简介屈原 (约前 339 约前 278 ),我国最早的大诗

3、人。名平,字原 ,又自云名正则 ,字灵均。战国楚人。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 。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改革政治,东联齐国 ,西抗强秦,其政治理想的内容是“美政”。后遭谗去职,两次被流放,因无力挽救楚国的 灭亡,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投汨罗江而死。其主要 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 等。其作品 楚辞,其本义是指楚地的歌辞,后来逐渐固定为两 种含义:一是诗歌的体裁,二是诗歌总集的名称。“楚辞”是具有地方色彩的文学样式,是屈原、 宋玉等诗人创造出的一种诗歌形式。尤其应注意到诗中 所大量使用的虚词“兮”,可视为一种重要的标志。这 些诗歌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 人情,具有浓厚的

4、地方色彩。 楚辞 汉代时,刘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 承袭屈赋”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并成为继 诗经以后,对我国文学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 。并且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2 、3、风骚后人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 。风骚:风指诗经里的国风,骚指屈原所作的 离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 传统的源头。后代用来泛称文学,在文坛居于领袖地位或在某方 面领先叫领风骚。风骚词义辨析 1、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论诗 2、唐宗宋祖,稍逊风骚逊风骚3、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 先闻。4、人们把鄙视的目光投向了那个特意卖弄风骚的

5、女人.a风指诗经中的国风,骚指屈原的离骚, 后来泛称文学。 b指妇女举止轻佻tio c指文采,时代潮头 d姿容俏丽一、诵读注意:字音、节奏、情感姱(ku) 羁 (j) 謇 (jin) 谇(su) 揽(ln)茝(chi) 诼(zhu) 偭(min) 侘(ch)傺(ch) 溘(k) 诟(gu) 昭(zho) 弥(m) 椒(jio) 岌(j) 糅(ru)朕(zhn) 规(gu)矩(ju) 蕙(hu)纕(xing )抄写自己读错的字及读音,齐读两遍。诵读指导 楚辞以六、七言为主,兼及四、 五、八、九言,并多用楚地口语“兮”字。 朗读时,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好它的 节奏特点。以第一节为例: 长太息 /

6、 以 / 掩涕兮,哀 / 民生/ 之/多艰。余 / 虽好修姱/以/鞿羁兮, 謇/ 朝谇/而/夕替。 模仿上面所举诗句节奏,朗诵课文两遍。 二、批注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语气助词,相当于“啊”百姓的生活叹息爱慕修洁而美好束缚 句首语气词 谏诤废弃、 贬斥薰草 佩带重复采集香草神仙,这里指怀王 荒唐高尚德行造谣淫荡本来善于取巧背向、违背通“措”措施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

7、困乎此时也。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墨斗,指准则苟合取容 准则忧闷通“郁悒” 失意的样子原指(路) 阻塞不通, 引申为走投 无路突然通“圆”合责骂侮辱 忍受 保持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观察、选择 道路久久久立返回回原路缓行,使 动用法 长坐兰草的水边高地长着椒树的山冈通“罹”未出仕前 服装,指 原先志向荷花荷花不

8、知吾完只要确实美好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形容词用做动词形容词用做动词高耸的样子修长的样子芳香光泽光明纯洁的本质回头看放眼四望指辽阔大地繁多芳香浓烈更加明显。章, 通“彰”美好受创而改变三、翻译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逐句翻译。 2、抽签确定5人,每人在黑板上写 出指定的四句诗。3、课后作业: a、抄写课文一遍; b、翻译全文,写作作业本上周末作业1、抄写离骚 2、默写诗三首 3读名著100页 家或巴黎圣母院周五早读背诵:赤壁赋第一、

9、二段 下周一早读巩固背诵: 兰亭集序赤壁赋第一、二段第二课课时1、设疑讨论; 2、展示交流; 3、合作探究;二、设疑每人提出1-3个问题,在小组内 交流。(可就语言特色、人物形象、主 人公追求的理想以及被贬的原因 等方面设疑)三、交流 (一)、小组合作 1、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 2、有困难的,小组解决 3、精选一个问题在班上交流(二)、班上展示交流 1、每组精选一个有创意或有探讨价 值的问题写在黑板上; 2、每组派一名代表,介绍本组探究 过程及所提问题的答案要点; 3、对没有答案的问题,可介绍探究 意义及探究的方法、途径;四、合作探究合作探究1离骚的语言有什么特色? 离骚是我国最早的浪漫主 义诗

10、歌杰作,想象瑰丽、奇特, 运用比喻、对偶等修辞格和象征等 手法,使语言生动形象,节奏鲜明 ,富有感染力。 如: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蕙纕”“揽茝” 比喻自己的美德)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灵修”,神圣,喻指君王。“众女”喻指许多小人。“蛾眉” 喻指高尚德行)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绳墨” 喻指准绳、准则)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鸷鸟不群,方圜不能相合,比喻君子不能与小人同流合污)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初服”比喻原先的志向)首先,大量运用了比喻象征的手法。请找出例句,并作简要分析

11、如“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将“兮”字去掉,对偶之工与唐宋律诗对 仗无异。 其次,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 举例幷分析结合课后第三题思考讨论合作探究2请阅读2-3节,说说屈原“朝谇而夕替”的原因是什么?自己:余心所善蕙纕 揽茝品德高雅 追求不俗小人嫉妒 君王不知他人:众女嫉余 灵修不察请阅读10-11节,说说屈原服饰打扮的特点,请依此对 其追求和品格略作分析穿:芰荷为衣 芙蓉为裳戴:岌岌之冠 陆离之佩饰:缤纷繁饰 芳香菲菲高洁美好 与众不同 比 喻合作探究3屈原追求的理想是什么?请分析以下诗句。

12、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所惩?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忧国忧民 热爱祖国坚持真理 献身理想刚直不阿 一身正气疾恶如仇 不同流合污洁身自好 自我完善首先,他有着突出的外部形象:“高余冠之岌岌兮, 长余佩之陆离。”“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其次,他具有鲜明的思想性格:第一,他是一位进步的政治改革家,主张法治(“规矩”“ 绳墨”),主张举贤授能。第二,他主张美政,重视人民的利益和人民的作用.第三,他追求真理,坚强不屈。这个形象,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两千多年 来给了无数仁人志士以品格与行为的示范,也给了他们 以力量。 探究4 离骚一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试从外部形象和内在本质两个方面进行概括。课时作业(五)离骚 一、二、四题必做; 三题选做。 纠错后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