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指导意见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732187 上传时间:2017-08-23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1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指导意见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指导意见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指导意见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指导意见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指导意见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指导意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指导意见(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济南市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指导意见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引导学生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发现问题,开展多样化的实践学习,注重知识和技能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与传统教育片面追求教育个体的发展、共性和知识有所不同,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学习生态化空间,学生是这个空间的主导者,学生具有整个活动的支配权和主导权,能够以自我和团队为中心,推动活动的进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更倾向于独立完成整个活动,而不是聆听教诲和仅仅听取指导。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是一个真正意义的引导者、指导者和参与者。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对打破我国学科课程一统天下的局面,推动课程改革,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一、小学

2、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现状与分析:(一)执行课标情况1.各校能够按照课程方案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讨论稿)(以下简称指导纲要)的要求,把开设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纳入学校工作计划与学校发展规划中,开足课时,能够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检查、督促,并把综合实践活动纳入了学校的全面考核之中。2.能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的特点,确定综合实践活动的项目、活动主题或活动课题。每学期有教学计划,有具体的活动方案,确保了课程实施的效果。3.设置了专职或兼职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师队伍,通过各种途径,使广大教师明确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意义,提高了认识。建立了一定的教师培训制度,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为全面深入开展课

3、程教学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4.能充分挖掘教育资源,开发出富有地方和学校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彰显了学校的办学特色,许多学校将综合实践活动和校本课程的实施有机的结合起来。 (二)课堂教学改革情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的改变了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它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核心任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显著特征。1.课堂教学内涵不断丰富综合实践活动的课堂教学结构在以下三个方面

4、发生了改变,第一,它不以掌握学科知识和训练技能为宗旨,重视学生个性的健全发展;第二,它改变了接受学习方式,重视发现、探究学习在人的发展中的价值;第三,它改变了把学习理解为封闭在书本上和禁锢在屋子里的过程,重视学生社会经验的获得和实践能力的形成。因此,综合实践活动新的课堂教学逐渐具备了以下三个特征:在教学内容方面“开放”;在教学的方法上“放开”;在教学目标方面实现了探索发现、自主发展与交流合作。2.解放思想,改进教学方法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在教学方法上不断“放开”:一是放开讨论改变过去由教师独占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的单一教学信息传递方式,提倡多向互动,提倡思想“亮相”。通过诸多师生多感官全方位参与

5、,促进认知和情感的交流和相互激活,利于学习主体的自由发展。二是放开质疑问题是不受压抑的自由思维的必然产物。实现学生思维自由,必然诱发诸多质疑。学生的质疑往往不局限于教师视野,教师放开让学生由记忆结论到自愿去探索;由机械接受“唯书唯师”,到敢于向权威、书本和教师挑战,这必是一个创新意识在强化、创新精神在升华、创新能力在孕育和培植的过程。3.实现了探索发现、自主发展与交流合作综合实践活动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探索与发现,让学生通过围绕某一主题或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进行探索学习。学生根据自身的条件和需要自主设定具体活动的目标,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现有的水平选定活动内容和方式,积极参与决定学什么和怎样

6、学,从而对自己的学习和发展负起责任来。以研究性学习为例,从具体的研究课题的选择、研究任务的确定,到研究内容的落实和研究方法的采用,主要由学生自己规划和设计。教师鼓励学生不断发现新的问题、获得新的感受,达到持续的、自我教育的目的。但学生在探索发现的过程中,为了获取问题的解答,常常需要多人合作、多组合作、社会多方人员共同参与才能顺利完成。这种交往合作不仅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智力的发展,更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懂得尊重和理解他人,学会沟通与合作,形成民主素养和团队精神。(三)存在的主要问题作为新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实施和推进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尽人意的情况:1.内容开发

7、的学科化倾向综合实践活动内容开发的学科化倾向表现有三:其一,将综合实践活动变成学科拓展活动;其二,以学科教学方式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如,在教室“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现象普遍存在,其三,课程内容教材化,教师对“预设性教材”的依赖性太强,有许多教师与学生围绕“资源包”在教室里“讲”或“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2.课程内容窄化倾向在综合实践活动内容开发过程中,自然、社会、自我三个维度不能受到平等的对待和相同的重视,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学生开展的主题活动内容、形式过于单一,虽然经历了若干主题活动,但由于没有根据综合实践活动基本类型进行分类指导,学生始终在重复某一种类型的活动方式。这种模式化的活

8、动方式,违背了综合实践活动学习目标生成性的初衷,学生难以生成新的学习目标。3.主题选择成人化倾向在实践过程中,由于教师帮助学生选择主题的现象严重,导致学生研究的主题过分成人化。在课程实施中,存在活动范式化、简单化的倾向,如出现了这样的流程:教师提出研究主题,学生查阅相关资料,然后是缺乏意义的问卷调查和参与调查,最后是撰写上交调查报告。这种缺乏真正思维、实践的活动,容易导致不良后果:一是让学生养成一种粗枝大叶的学习习惯,二是导致研究活动 “走过场”,使研究过程模式化和庸俗化,违背了综合实践活动需要“研究性学习”的初衷,难以对学生形成正确导向,无法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4.课程实施水平差异性较大个

9、别学校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分为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分别地进行开设。甚至出现以信息技术取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倾向。由于开展综合实践活动需要一定条件制约,在其具体运作过程中,出现了地区性不平衡的问题。在课程实施中,条件较好的学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情况较好,而个别条件相对不足的甚至没有开展活动。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课型分类、界定与基本要求(一)创设情境确立主(课)题课1. 基本流程确立主(课)题情境体验交流讨论提出问题创设情境2.界定与基本要求创设情境确立主(课)题课是从教学需要出发,通过某种特定的方式,引入、制造或创设与主题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发现与主(

10、课)题相关的问题,便于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了解主(课)题内容。课堂教学过程中,首先应利用各种手段、方法创设情境,比如:实物演示,角色扮演,音像辅助,生活模拟等引导学生进行有效观察,激发兴趣;使学生亲自参与到情境体验中去,捕捉真切感受,从丰富情境中打开思路唤起学生对感兴趣问题的研究欲望;教师对学生如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有效指导,引导学生进行筛选和归纳,形成他们感兴趣又值得研究的主(课)题,以便开展下一步的研究活动。 (二)专题研讨课1. 基本流程提出话题交流讨论生成课题实践探究展示交流2.界定与基本要求这里所指的专题活动是指的在一个大的专题研究过程中,学生群体会对某一专项的问题特别感兴趣,我们

11、就可以在某一段时间内,经过独立思考或小组合作讨论,形成集体共同关注的主题,集中集体的智慧开展一个相对独立的小课题的实践性研究。 课堂教学活动中一般要经历以下基本过程:首先,由学生或老师提出相对独立的感兴趣的话题;再通过师生集中讨论,从不同视角生成适合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小课题;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交流活动感悟,展示专题收获。在专题研讨活动中除了要利用好教师还可以请相关的教师和家长作为指导教师。这一模式最大的优点在于能够充分照顾到学生的兴趣爱好,给予了学生自主选择课题的权利;研究相对比较深入,对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规范和研究方法有利。(三)设计与制作课1. 基本流程确定主题探究方法动手制作展示

12、交流评价反思2.界定与基本要求劳动与技术实践课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一大序列。它涵括的内容较为宽泛,其中包含以设计为主、以加工制作为主、以改进技术为主的组织形式,我们把这一大类统称为主题设计与制作教学。教师在指导学生实践操作时,首先根据活动内容创设一种情景,营造一种氛围,使之能强烈地吸引学生,激发设计与制作的心理需求;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后,就想迫不及待地尝试,老师掌握好学生的这种心理状态,进行示范操作,或者帮助学生分析设计操作要求;进行实践演练,引导学生在实践中理解、领会;学生在独立思考设计过程中,往往考虑方法过程或技术要求不够全面的,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设计的方案进行小组或集体交流研讨,在交流中论

13、证设计方案的合理性、科学性等,达到学生间不同方案的补充、优化的目的;当大多数学生完成作品制作或完成劳动过程后,教师鼓励学生将作品进行展示,当学生在完成作品或劳动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对作品的局限性和劳动过程进行评价。设计和制作活动既可以独立组织活动又可以两者兼容。此类教学模式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引导学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获得知识,发展学生的感知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改造创新能力以及身体协调技巧。 学生根据活动主题和子课题研究的内容,以小组或个人的形式,进行劳动技术的作品设计和制作。在课堂实践活动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作品的技术设计,并根据要求准备需要的材料和工具,然后

14、在课堂上进行作品的制作。(四)方法指导课1. 基本流程提出问题方法体验交流讨论总结提升创设情境2.界定与基本要求方法指导课的基本类型分为:“学会观察”指导课、搜集与处理资料指导课、设计活动方案指导课、撰写活动总结或报告指导课、小组合作学习方法指导课、调查问卷设计指导课、撰写调查报告指导课、学会访问”指导课、设计实验指导课、表达与交流指导课等。课堂教学活动中一般要经历以下基本过程:首先教师要利用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对课题提出一系列的疑问,然后分析这些疑问与课题的关系;前期的工作主要是让学生自主进行分析,确立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是本次课堂活动需要学习的方法;根据这一主题,创造条件让学生开

15、展体验活动;学生在体验活动基础上交流自己的收获和困惑,教师帮助学生提升总结,归纳方法;最后形成一定的方法,并鼓励学生运用此方法开展新的活动。方法指导课最突出的表现形式就是让学生亲历活动过程,通过活动去自主分析、解决问题,并通过反思总结,掌握一定的方法。教师是参谋、顾问、促进者,可以为学生提出学习的建议,但不能直接把方法灌输给学生,要特别重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放手让学生去体验。在方法指导课上学生需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并且制订相关研究方案,而问题的解决、课题研究的开展、方案的执行、成果的形成都必须依靠实践探究才能实现。学生可以通过到图书室、上网查找资料,外出调查、采访,实验操作等手段完成行动研

16、究,而教师的指导必须贯穿整个过程,以保证研究的顺利展开。(五)阶段交流反馈课1. 基本流程课堂导入小组汇报评价反思调整方案生成问题2.界定与基本要求中期反馈课可以先由各个活动小组汇报,既可谈困难,也可谈成功的经验,还可谈活动的体会;然后引导全班学生分析各种情况,研讨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及时调整下一步活动步骤、方法;整个汇报与研讨的过程重在阶段性小结和调整活动方案上,为下一步活动的顺利进行扫除障碍。也可修正前期活动方案,挖掘或生成新的问题。阶段交流反馈课即活动开展了一段时间以后,学生获得了一些活动成果,同时,也在活动中遇到了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时,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前期汇报和后期规划,引导学生进行阶段性反思,从前段活动中发现问题,指导学生共同解决问题,从而推动下阶段活动正常有序地开展。(六)成果交流展示课1. 基本流程 课堂导入小组汇报评价反思总结提升拓展延伸2.界定与基本要求成果展示课是对学生在实践研究中的情感体验、研究成果(如研究报告、制作、才艺表演等)的总结,同时也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共同学习和交流的机会,还是学生学会发现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